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其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中,传统的组织体系不断分化,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非政府、非市场类的组织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使得民间力量开始活跃起来,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伴随着“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等公共管理理念的变革,国家逐渐退出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开始通过不同的民间团体和组织来表达自己的兴趣和利益。在这一背景下,各类民间组织发展非常迅猛,既表现为数量和种类上的激增,也表现为广泛性和影响力的上升,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得不关注的新角色、新力量。
本书对社会转型时期民间组织合法性的建立机制进行了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研究,静态方面从历史结构制度方面分析了民间组织合法性建立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动态方面从若干组织个案的日常运行过程入手探讨了民间组织合法性建立的张力与挣扎。在此基础上,本书最后对规范和监管民间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意义2
第二节民间组织的研究视角5
一、 把民间组织作为一个事实性结果的静态研究5
二、 把民间组织作为一个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7
三、 对民间组织合法性的静态与动态研究8
第三节民间组织合法性的基础理论10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10
二、 现代化与全球化理论13
三、 社会转型理论14
四、 人的需要理论与人权理论16
五、 社会建构理论17
本章参考文献19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
第一节基本概念21
一、 民间组织21
二、 合法性机制21
第二节研究对象22
第三节研究方法24
第四节分析框架24
一、 民间组织合法性机制建立的静态结构制度分析25
二、 民间组织合法性机制建立的动态过程分析25
本章参考文献26
社会转型中的民间组织研究——民间组织合法性机制的建立目录第三章民间组织合法性的历史演变——历史结构分析27
第一节我国历史上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其合法性的取得27
一、 我国历史上民间组织的发展简史27
二、 民间组织获得合法性的历史分析30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组织合法性的演变32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32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基础36
本章参考文献38
第四章社会转型期民间组织合法性的来源——结构制度分析39
第一节社会合法性40
一、 合法性的首要条件是社会共识40
二、 社会合法性的场域差异41
第二节政治合法性42
一、 政治合法性的构成42
二、 政治合法性的获得43
第三节合法律性44
一、 作为合法性现实表现的合法律性44
二、 合法律性的获得45
第四节社会转型期民间组织合法性的分析45
一、 当前依合法性划分的民间组织的主要类别45
二、 民间组织实际状况一瞥——以北京CY区为例48
本章参考文献51
第五章社会转型期民间组织合法性的建构——动态过程分析52
第一节共识的遵循——制度迎合52
一、 强意义上的遵循53
二、 弱意义上的遵循56
第二节共识的生产——制度创新61
一、 建构新的论述范畴61
二、 赋予新的意义63
三、 共识情境的建构65
本章参考文献66
第六章社会合法性的建立: 一个组织个案分析68
第一节组织发展历程69
一、 组织简介69
二、 组织的成长过程69
第二节建立社会合法性的策略方法72
一、 适应社会需求73
二、 与政府合作75
三、 媒体的报道77
四、 获得国外资助79
五、 主流群体的支持80
本章小结82
本章参考文献82
第七章政治合法性的建立: 一个组织个案分析83
第一节组织发展历程83
一、 组织简介83
二、 组织的成长过程84
第二节建立政治合法性的策略与成效89
一、 自我标签化的合法性论述建构89
二、 紧拉住政府的手92
本章小结95
本章参考文献96
第八章合法性不足背景下的组织运作: 一个组织个案分析97
第一节组织发展历程97
一、 组织简介97
二、 组织的成长过程98
第二节组织日常运作与发展过程中的张力与挣扎102
一、 民间组织的多种角色和多重面貌103
二、 短期成效与长期目标的取舍106
三、 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108
四、 功利社会中孤独的精神前行者113
第三节组织宗旨与使命的坚守与偏离115
一、 工作场所的空间布局: 组织宗旨与使命的理解与诠释115
二、 日常活动内容与活动安排的统计: 组织宗旨与使命的
量化分析118
三、 个案咨询的处理: 工作人员对组织宗旨与使命的理解
与呈现123
四、 工作重点的转移: 组织宗旨与使命的再诠释128
第四节多重张力下民间组织发展的反思132
一、 发展主义对民间组织日常实践的影响133
二、 宗旨与使命是民间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138
第五节原有合法性的丧失140
一、 艰难的民间之路140
二、 突然被撤销140
本章小结142
本章参考文献142
第九章民间组织合法性不足的问题与对策144
第一节民间组织合法性不足产生的问题144
一、 监督不力的问题145
二、 营利性的问题149
三、 普遍长不大的问题154
第二节政府管理民间组织的挑战及对策158
一、 政府的开放性与包容度159
二、 从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163
本章参考文献169
第十章结论与讨论170
一、 社会转型期民间组织的存在具有社会合法性和政治
合法性基础170
二、 社会转型期民间组织合法性机制的建立包括制度迎
合和制度创新171
三、 民间组织合法性的不足给自身发展和政府管理带来
挑战172
参考文献173
后记178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流畅叙事,更像是一部多声部交响乐,不同的章节像不同的乐器,时而合奏出强音,时而又单独奏出细微的旋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机制建立”过程的描述,那种漫长、重复、充满挫败感的细节。很多社会科学著作习惯于总结成功的结果,而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失败的尝试”和“半途而废的努力”。例如,某一章对某一特定群体尝试建立沟通平台的失败案例分析,那种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离开而导致整个网络瞬间崩塌的无力感,简直是跃然纸上。这让我意识到,合法性的建立从来不是一个线性的进步过程,而是充满了脆弱性和偶然性。阅读体验上,这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因为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对整体逻辑的把握,但正是这种严谨和不回避复杂性的态度,让它显得无比厚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结构性洞察”与“人本关怀”的完美结合。它不像纯粹的社会学理论那样高悬于空中,也不像简单的纪实报道那样停留在表面现象。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看到制度的僵硬是如何挤压个体的生存空间,同时又看到个体是如何在这些结构性的限制下,发展出令人惊叹的韧性和创造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如果我们将这种“合法性机制的建立”放在更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看,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一套极其完善的分析工具箱,让我有信心去尝试解答这些新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佳作,它不会给你廉价的希望,但会给你清晰的认知,这在当前的社会思潮中,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从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去中心化”叙事策略。它很少使用宏大叙事下的“我们应该怎样”的口吻,而是倾向于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距离感来观察和记录。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社会网络时,那种小心翼翼地保持客观的努力。有一段描述,关于一个边缘群体如何巧妙地将自己的诉求“翻译”成主流话语能够接受的形式,那种语言的转换和策略的运用,简直可以拿来当做传播学的经典案例。我尤其欣赏它对“协商”过程的刻画,那些对话往往不是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一场场关于定义权、资源分配权的微妙拉锯战。这种冷静、克制的文风,反而比激昂的呼吁更有力量,它迫使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而不是被动接受作者的观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权力与边缘群体的互动那一块。我一直以为,民间组织要获得生存空间,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依附于权力体系,成为其延伸的手臂;要么就是激烈对抗,成为反抗者。但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揭示了第三种路径,那种在灰色地带游走的“生存智慧”。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的组织案例做了细致的对比,尤其是在政策风向不明朗的时候,那些组织如何利用信息差、人际网络,甚至是一些半公开的“潜规则”来为自己争取到一点点喘息的空间。它没有对这种游走持批判态度,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特定社会结构下产生的理性选择。这种现实主义的分析视角,让我对“理想主义”的实践困境有了更深层次的同情和理解。坦率地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安慰剂,而是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实的骨架,虽然有点冷峻,但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局外人量身定做的“破冰指南”。我总觉得,社会在变,那些大公司、大政府之外的力量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一直是心里的一团迷雾。这本书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生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像拉着你一起在街头巷尾走一圈,看看那些基层组织是怎么冒出来的,怎么挣扎求存的。特别是对于“合法性”这个核心概念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那层宏观的理论分析,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案例中去展示,一个社区小组如何从一个不被信任的“闲人帮会”,慢慢变成大家愿意托付信赖的对象。这种从微观切入、层层剥开的写作手法,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且忍不住去思考,我们周围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我们未曾察觉的博弈和努力。它让我对“民间”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边缘的、可有可无的,而是社会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