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瞭全麵而深刻的變化和調整,其中*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是在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傳統的組織體係不斷分化,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非政府、非市場類的組織不斷發展。一方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打破瞭原有計劃經濟體製的限製,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使得民間力量開始活躍起來,為民間組織的發展提供瞭廣闊的空間和發展機遇;另一方麵,伴隨著“黨政分開、政企分開”等公共管理理念的變革,國傢逐漸退齣對社會生活的全麵控製,社會生活越來越多元化,人們開始通過不同的民間團體和組織來錶達自己的興趣和利益。在這一背景下,各類民間組織發展非常迅猛,既錶現為數量和種類上的激增,也錶現為廣泛性和影響力的上升,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生活中不得不關注的新角色、新力量。
本書對社會轉型時期民間組織閤法性的建立機製進行瞭靜態和動態兩方麵的研究,靜態方麵從曆史結構製度方麵分析瞭民間組織閤法性建立的演變過程和影響因素;動態方麵從若乾組織個案的日常運行過程入手探討瞭民間組織閤法性建立的張力與掙紮。在此基礎上,本書最後對規範和監管民間組織的發展提齣瞭相應的對策建議。本書封麵貼有清華大學齣版社防僞標簽,無標簽者不得銷售。
第一章導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意義2
第二節民間組織的研究視角5
一、 把民間組織作為一個事實性結果的靜態研究5
二、 把民間組織作為一個發展過程的動態研究7
三、 對民間組織閤法性的靜態與動態研究8
第三節民間組織閤法性的基礎理論10
一、 國傢與社會關係理論10
二、 現代化與全球化理論13
三、 社會轉型理論14
四、 人的需要理論與人權理論16
五、 社會建構理論17
本章參考文獻19
第二章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21
第一節基本概念21
一、 民間組織21
二、 閤法性機製21
第二節研究對象22
第三節研究方法24
第四節分析框架24
一、 民間組織閤法性機製建立的靜態結構製度分析25
二、 民間組織閤法性機製建立的動態過程分析25
本章參考文獻26
社會轉型中的民間組織研究——民間組織閤法性機製的建立目錄第三章民間組織閤法性的曆史演變——曆史結構分析27
第一節我國曆史上民間組織的發展與其閤法性的取得27
一、 我國曆史上民間組織的發展簡史27
二、 民間組織獲得閤法性的曆史分析30
第二節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組織閤法性的演變32
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組織的發展曆程32
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組織的閤法性基礎36
本章參考文獻38
第四章社會轉型期民間組織閤法性的來源——結構製度分析39
第一節社會閤法性40
一、 閤法性的首要條件是社會共識40
二、 社會閤法性的場域差異41
第二節政治閤法性42
一、 政治閤法性的構成42
二、 政治閤法性的獲得43
第三節閤法律性44
一、 作為閤法性現實錶現的閤法律性44
二、 閤法律性的獲得45
第四節社會轉型期民間組織閤法性的分析45
一、 當前依閤法性劃分的民間組織的主要類彆45
二、 民間組織實際狀況一瞥——以北京CY區為例48
本章參考文獻51
第五章社會轉型期民間組織閤法性的建構——動態過程分析52
第一節共識的遵循——製度迎閤52
一、 強意義上的遵循53
二、 弱意義上的遵循56
第二節共識的生産——製度創新61
一、 建構新的論述範疇61
二、 賦予新的意義63
三、 共識情境的建構65
本章參考文獻66
第六章社會閤法性的建立: 一個組織個案分析68
第一節組織發展曆程69
一、 組織簡介69
二、 組織的成長過程69
第二節建立社會閤法性的策略方法72
一、 適應社會需求73
二、 與政府閤作75
三、 媒體的報道77
四、 獲得國外資助79
五、 主流群體的支持80
本章小結82
本章參考文獻82
第七章政治閤法性的建立: 一個組織個案分析83
第一節組織發展曆程83
一、 組織簡介83
二、 組織的成長過程84
第二節建立政治閤法性的策略與成效89
一、 自我標簽化的閤法性論述建構89
二、 緊拉住政府的手92
本章小結95
本章參考文獻96
第八章閤法性不足背景下的組織運作: 一個組織個案分析97
第一節組織發展曆程97
一、 組織簡介97
二、 組織的成長過程98
第二節組織日常運作與發展過程中的張力與掙紮102
一、 民間組織的多種角色和多重麵貌103
二、 短期成效與長期目標的取捨106
三、 依賴性與獨立性的矛盾108
四、 功利社會中孤獨的精神前行者113
第三節組織宗旨與使命的堅守與偏離115
一、 工作場所的空間布局: 組織宗旨與使命的理解與詮釋115
二、 日常活動內容與活動安排的統計: 組織宗旨與使命的
量化分析118
三、 個案谘詢的處理: 工作人員對組織宗旨與使命的理解
與呈現123
四、 工作重點的轉移: 組織宗旨與使命的再詮釋128
第四節多重張力下民間組織發展的反思132
一、 發展主義對民間組織日常實踐的影響133
二、 宗旨與使命是民間組織存在的根本理由138
第五節原有閤法性的喪失140
一、 艱難的民間之路140
二、 突然被撤銷140
本章小結142
本章參考文獻142
第九章民間組織閤法性不足的問題與對策144
第一節民間組織閤法性不足産生的問題144
一、 監督不力的問題145
二、 營利性的問題149
三、 普遍長不大的問題154
第二節政府管理民間組織的挑戰及對策158
一、 政府的開放性與包容度159
二、 從直接控製轉嚮間接控製163
本章參考文獻169
第十章結論與討論170
一、 社會轉型期民間組織的存在具有社會閤法性和政治
閤法性基礎170
二、 社會轉型期民間組織閤法性機製的建立包括製度迎
閤和製度創新171
三、 民間組織閤法性的不足給自身發展和政府管理帶來
挑戰172
參考文獻173
後記178
這套書簡直是為我這種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局外人量身定做的“破冰指南”。我總覺得,社會在變,那些大公司、大政府之外的力量到底在扮演什麼角色,一直是心裏的一團迷霧。這本書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生澀難懂的學術概念,而是用瞭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敘事方式,像拉著你一起在街頭巷尾走一圈,看看那些基層組織是怎麼冒齣來的,怎麼掙紮求存的。特彆是對於“閤法性”這個核心概念的探討,它沒有停留在那層宏觀的理論分析,而是深入到具體的案例中去展示,一個社區小組如何從一個不被信任的“閑人幫會”,慢慢變成大傢願意托付信賴的對象。這種從微觀切入、層層剝開的寫作手法,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並且忍不住去思考,我們周圍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我們未曾察覺的博弈和努力。它讓我對“民間”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邊緣的、可有可無的,而是社會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結構性洞察”與“人本關懷”的完美結閤。它不像純粹的社會學理論那樣高懸於空中,也不像簡單的紀實報道那樣停留在錶麵現象。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我們看到製度的僵硬是如何擠壓個體的生存空間,同時又看到個體是如何在這些結構性的限製下,發展齣令人驚嘆的韌性和創造力。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如果我們將這種“閤法性機製的建立”放在更廣闊的全球化背景下看,會得齣什麼樣的結論?書中雖然沒有直接給齣答案,但它提供瞭一套極其完善的分析工具箱,讓我有信心去嘗試解答這些新的問題。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反復咀嚼的佳作,它不會給你廉價的希望,但會給你清晰的認知,這在當前的社會思潮中,是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但迴報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種一氣嗬成的流暢敘事,更像是一部多聲部交響樂,不同的章節像不同的樂器,時而閤奏齣強音,時而又單獨奏齣細微的鏇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機製建立”過程的描述,那種漫長、重復、充滿挫敗感的細節。很多社會科學著作習慣於總結成功的結果,而這本書卻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失敗的嘗試”和“半途而廢的努力”。例如,某一章對某一特定群體嘗試建立溝通平颱的失敗案例分析,那種因為一個關鍵人物的離開而導緻整個網絡瞬間崩塌的無力感,簡直是躍然紙上。這讓我意識到,閤法性的建立從來不是一個綫性的進步過程,而是充滿瞭脆弱性和偶然性。閱讀體驗上,這要求讀者必須時刻保持專注,因為錯過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對整體邏輯的把握,但正是這種嚴謹和不迴避復雜性的態度,讓它顯得無比厚重。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被醍醐灌頂的感覺,特彆是關於權力與邊緣群體的互動那一塊。我一直以為,民間組織要獲得生存空間,無非就是兩條路:要麼依附於權力體係,成為其延伸的手臂;要麼就是激烈對抗,成為反抗者。但這本書卻非常巧妙地揭示瞭第三種路徑,那種在灰色地帶遊走的“生存智慧”。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背景下的組織案例做瞭細緻的對比,尤其是在政策風嚮不明朗的時候,那些組織如何利用信息差、人際網絡,甚至是一些半公開的“潛規則”來為自己爭取到一點點喘息的空間。它沒有對這種遊走持批判態度,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在特定社會結構下産生的理性選擇。這種現實主義的分析視角,讓我對“理想主義”的實踐睏境有瞭更深層次的同情和理解。坦率地說,這本書提供的不是安慰劑,而是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現實的骨架,雖然有點冷峻,但非常有價值。
評分從語言風格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但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其獨特的“去中心化”敘事策略。它很少使用宏大敘事下的“我們應該怎樣”的口吻,而是傾嚮於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距離感來觀察和記錄。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描述那些復雜的社會網絡時,那種小心翼翼地保持客觀的努力。有一段描述,關於一個邊緣群體如何巧妙地將自己的訴求“翻譯”成主流話語能夠接受的形式,那種語言的轉換和策略的運用,簡直可以拿來當做傳播學的經典案例。我尤其欣賞它對“協商”過程的刻畫,那些對話往往不是你死我活的衝突,而是一場場關於定義權、資源分配權的微妙拉鋸戰。這種冷靜、剋製的文風,反而比激昂的呼籲更有力量,它迫使讀者自己去得齣結論,而不是被動接受作者的觀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