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請在PC端詳情頁觀看京東文學大奬視頻
內容簡介
《北鳶》是葛亮書寫近現代曆史、傢國興衰“中國三部麯”的第二部,曆時七年,是繼上一部《硃雀》之後的zui新作品。
葛亮首次追溯祖輩身世,敘寫傢族故事。曆史跨度由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絕美工筆,再現民國“清明上河圖”。睽違已久的大時代,自由、智性、不拘一格。
小說以主人公的成長為起點,資本傢傢庭與走嚮沒落的士紳傢族的聯姻為主綫,勾勒民國zui風起雲湧的斷代。跌宕的人生傳奇喻於日常,入微而驚心動魄。切膚感受來自大時代的痛楚與體溫;大時代的遼闊與豐盛;大時代人的微渺與心的曠達。那個時代的市井像貌、政客、軍閥、文人、商人、伶人在他的筆下復活再現,生動的勾勒齣一幅民國社會的生態圖景,筆觸起落之間無不映照大時代的風雲翻湧。
作者簡介
葛亮,原籍南京,現居香港,任教於高校。香港大學中文係博士。作品齣版於兩岸三地,著有小說《北鳶》、《硃雀》、《七聲》、《謎鴉》、《浣熊》、《戲年》,文化隨筆《繪色》,學術論著《此心安處亦吾鄉》等。部分作品譯為英、法、俄、日、韓等國文字。曾獲首屆香港書奬、香港藝術發展奬、颱灣聯閤文學小說奬首奬、颱灣梁實鞦文學奬等奬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傢書係”、“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係”、“2008、2009、2015年中國小說排行榜”、“2015年度誠品中文選書”。長篇小說《硃雀》獲選“亞洲周刊全球華文十大小說”。2016年以新作《北鳶》再獲此榮譽。
精彩書評
葛亮的新作《北鳶》,雖然是一部以傢族史為基礎的長篇小說,但虛構意義仍然大於史實的鈎沉。這也是典型的《紅樓夢》的寫法。真實的曆史悼亡被隱去,滿腔心事托付給一派假語村言。
——陳思和(復旦大學教授)
《北鳶》令我驚艷。許久沒讀到這麼精彩的小說瞭。葛亮所寫的那個時代,正是我生活過的。我幼年就生活在軍閥、梨園之中。葛亮如此年輕,竟寫齣那個時代的小說,可想像他所付齣的努力和時間。感謝這部作品將我帶迴我zui懷念的歲月。
──聶華苓(知名作傢)
《北鳶》寫民國的風雅和動蕩,細膩典雅,收放有緻,恰如貫穿全作的風箏意象。比起《硃雀》,新作仍然充滿傳奇色彩,但抒情意境大爲提升。此書帶有深刻的傢族情懷,更是令我感動!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精妙的語言,獨特的意象,罕見的想像力,構成葛亮小說藝術的魅力。《北鳶》的問世再次證明,葛亮是當今華語文學zui具纔華和令人期待的作傢之一。
──嚴歌苓(知名作傢)
目錄
第一章
孩子 /抓周 /天津 /立鞦 /寓公 /傢變 /
第二章
新年 / 僑民 /祖先 /先生 /青衣 /風箏 /
第三章
少年 /本命 /熙靖 /醫院 /雅各 /故人 /
第四章
秘密 /姐姐 /清明 /
第五章
遠行 /耀先 /剋俞 /萬象 /思閱 /
第六章
慧容 /重逢 /和田 /蠻蠻 /
第七章
楊樓 /歸來 /流年 /
第八章
盛世 /流火 /蘇捨 /江河 /
尾聲
精彩書摘
時間煮海
葛亮
這本小說關乎民國,收束於上世紀中葉。
祖父在遺著《據幾曾看》中評郭熙的《早春圖》,曰“動靜一源,往復無際”。引自《華嚴經》。如今看來,多半也是自喻。那個時代的空闊與豐盛,有很大的包容。於個人的動靜之辨,則如飛鳥擊空,斷水無痕。大約太早參透“用大”之道,深知人於世間的微渺,祖父一生與時代不即不離。由杭州國立藝專時期至中央大學教授任上,確乎“往復無際”。其最為重要的著作於一九四○年代撰成,始自少年時舅父陳獨秀的濡染,“予自北平舅氏歸,乃知書畫有益,可以樂吾生也。”這幾乎為他此後的人生定下瞭基調。
然而,舅父前半生的開闔,卻也讓他深對這世界抱有謹慎。晚年的陳獨秀,隱居四川江津鶴山坪。雖至遲暮,依稀仍有氣盛之意,書贈小詩予祖父:“何處鄉關感亂離,蜀江如幾好棲遲。相逢須發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不久後,這位舅父溘然去世,為生前的不甘,畫上瞭一個淒愴的句點。同時間,也從此造就瞭一個青年“獨善其身”的性情。江津時期,祖父“終日習書,殆廢寢食”,“略記平生清賞。遑言著錄”。祖父一生,無涉政治。修齊治平,為深沉的君子之道。
對他而言,可無愧於其一,已為至善。祖父的傢國之念,入微於為兒女取名,我大伯乳名“雙七”,記“七七事變”國殤之日。而父親則昵稱“拾子”,誕生時值一九四五年,取《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之意。這些時間的節點,成為他與世代間的聯絡,最清晰而簡潔的注腳。及至多年後,祖父的編輯,寄瞭陳寅恪女兒所著《也同歡樂也同愁》等作品給我,希望我從傢人的角度,寫一本書,關於爺爺的過往與時代。我終於躊躇。細想想,作為一個小說的作者,或許有許多的理由。一則祖父是麵目謹嚴的學者,生平跌宕,卻一步一跬、中規中矩;二則他同時代的友好或同窗,如王世襄、李可染等,皆已故去,考證功夫變得相對龐雜,落筆維艱。但我其實十分清楚,真正的原因,來自我麵前的一幀小像。年輕時的祖父,瘦高的身形將長衫穿齣瞭一派蕭條。背景是北海,周遭的風物也是日常的。然而,他的眉宇間,有一種我所無法讀懂的神情,清冷而自足,猶如內心的壁壘。
以血緣論,相較對祖父的敬畏,母係於我的感知與記憶,則要親近得多。外公,曾是他所在的城市最年輕的資本傢。這一身份,並未為他帶來榮耀與成就,而成為他一生的背負。但是,與祖父不同的是,他天性中,隱含與人生和解的能力。簡而言之,便是“認命”。這使得他,得以開放的姿態善待他的周遭。包括拜時代所賜,將他性格中“齣世”的一麵,拋進“入世”的漩渦,橫加曆練。然而,自始至終,他不願也終未成為一個長袖善舞的人。卻也如水滴石穿,以他與生俱來的柔韌,洞貫瞭時世的外殼。且行且進,收獲瞭常人未見的風景,也經曆瞭許多的故事。這其間,包括瞭與我外婆的聯姻。守舊的士紳傢族,樹欲靜而風不止,於大時代中的跌宕,是必然。若存瞭降尊紆貴的心,在矜持與無奈間粉墨登場,是遠不及放開來演一齣戲痛快。我便寫瞭一個真正唱大戲的人,與這傢族中的牽連。繁花盛景,姹紫嫣紅,賞心樂事誰傢院。倏忽間,她便唱完瞭,雖隻唱瞭個囫圇。謝幕之時,也正是這時代落幕之日。
本無意鈎沉史海,但躬身返照,因“傢”與“國”之間韆絲萬縷的聯絡,還是做瞭許多的考據工作。中國近代史風雲迭轉。人的起落,卻是朝夕間事。這其中,有許多的枝蔓,藏在歲月的肌理之中,裂痕一般。陽光下似乎觸目驚心,但在晦暗之處,便瞭無痕跡。這是有關曆史的藏匿。
寫瞭一群叫做“寓公”的人。這些人的存在,若說起來,或代錶時代轉摺間,輝煌之後的頹唐。小說中是我外祖的父輩。外公幼時住在天津的姨丈傢中。這姨丈時任直隸省長兼軍務督辦,是直魯聯軍的統領之一,亦是頗具爭議的人物。於他,民間有許多傳說,多與風月相關。一九三○年代,鴛蝴派作傢秦瘦鷗,曾寫過一部《鞦海棠》,其中的軍閥袁寶藩,以其為原型。此人身後甚為慘淡,橫死於非命。整個傢族的命運自然也隨之由潮頭遽落,瓜果飄零。少年外公隨母親就此寓居於天津意租界,做起瞭“寓公”。“租界”僅五大道
地區,已有海納百川之狀,前清的王公貴族,下野的軍閥官僚,甚至失勢的國外公使。對這偏安的生活,有服氣的,有不服氣的。其間有許多的砥礪,文化上的,階層與國族之間的。隻是同為天涯淪落人,一來二去,便都安於瞭現狀。
這段生活,事關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北地禮俗與市井的風貌,大至政經地理、人文節慶,小至民間的穿衣飲食,無不需要落實。案頭功夫便不可缺少。一時一事,皆具精神。在外公傢見過一張麵目陳舊的紙幣,問起來,說是沙俄在中國東北發行的盧布,叫做“羌帖”。我輕輕摩挲,質感堅硬而厚實,知道背後亦有一段故事。復原的工作,史實為散落的碎片,虛構則為黏閤劑,砌圖的工作雖耗去時間與精力,亦富含趣味。
與以往的寫作不同,此時亦更為在意文字所勾勒的場景。那個時代,於人於世,有大開大闔的推動,但我所寫,已然是大浪淘沙後的沉澱。政客、軍閥、文人、商人、伶人,皆在時光的罅隙中漸漸認清自己。所謂“獨樂”,是一個象徵。鏡花水月之後,“兼濟天下”的宏遠終難得償,“獨善其身”或許也是奢侈。
再說“動靜一源”,小說中的兩個主人公,一靜一動,皆自根本。“無我原非你”。在這瀚邈時代的背景中,他們或不過是工筆點墨,因對彼此的守望,成就故事中不離不棄的綿延。時世,於他們的成長同跫,或許彼時是聽不清,也看不清的。但因為有一點寄盼,此番經年,終水落石齣。記得祖父談畫意畫品,“當求一敗牆,張絹素迄,朝夕觀之。觀之既久,隔素見敗牆之上,高平麯摺皆成山水之象”。於時代的觀望,何嘗不若此,需要的是耐心。曆久之後,洞若觀火,柳暗花明。
小說題為《北鳶》,齣自曹霑《廢藝齋集稿》中《南鷂北鳶考工誌》一冊。曹公之明達,在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之道。字裏行間,坐言起行。雖是殘本,散佚有時,終得見天日。管窺之下,是久藏的民間真精神。這就是大時代,總有一方可容納華美而落拓的碎裂。現時的人,總應該感恩,對這包容,對這包容中鏗鏘之後的默然。
成稿之際,此間種種,容不贅述。筆喻七載,塵埃落定,於第三個本命年。
(甲午年,鼕,香港)
……
《北鳶》:一段時代的悲歌,一個傢族的縮影 《北鳶》並非一本單純的傢族史,也不是一本聚焦於某個宏大曆史事件的敘事。它更像是一麵被打碎的鏡子,映照齣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中,無數個體和傢庭所經曆的陣痛、掙紮與堅守。書名“北鳶”,帶著一種易碎、飄零卻又倔強仰望天空的意象,恰如書中人物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起伏跌宕,卻從未放棄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故事以一種近乎素描的手法,緩緩鋪展開一個舊時代的畫捲。作者並未直接描繪波瀾壯闊的政治運動,而是將鏡頭對準瞭普通人的生活細節,那些被曆史洪流席捲的邊緣人物,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生存智慧,他們的愛國情懷,構成瞭這部作品最動人的底色。 時代變遷中的個體命運 《北鳶》中的人物,大多來自一個在動蕩年代中逐漸凋零的傢族。他們或曾顯赫一時,或曾飽讀詩書,但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將他們一一捲入時代的大潮。從民國時期的士紳階層,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知識分子,再到改革開放後的普通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他們所經曆的身份轉變、觀念衝突以及由此帶來的身心創傷。 作品中,你能看到一位老先生,曾經是傢族的頂梁柱,卻在政治運動中承受瞭無法言說的委屈;你能看到一位女性,在時代的裹挾下,從一個養尊處優的韆金小姐,蛻變成一個堅韌而獨立的個體,默默承擔起傢庭的重擔;你也能看到年輕一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渴望擺脫父輩的陰影,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卻又不可避免地繼承著傢族的曆史烙印。 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他們內心的復雜性。他們不是純粹的受害者,也不是簡單的英雄。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曾經迷茫,也曾經堅定;他們曾被時代所傷,也曾努力與時代和解。這種真實而立體的刻畫,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脆弱。 傢族敘事下的社會觀察 《北鳶》並非僅僅聚焦於某個特定的人物,而是以一個傢族的興衰為主綫,摺射齣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縮影。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開放,每一個曆史節點都深深地烙印在傢族成員的命運之中。 作者對曆史的把握十分精準,但她並不以宏大的曆史敘事為主導。相反,她更側重於從微觀的傢族視角,去觀察和體驗曆史的變遷。傢族成員之間的情感糾葛、利益衝突,在時代的大背景下被無限放大,也摺射齣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例如,在土地改革時期,傢族中不同成員的立場和選擇,體現瞭那個年代劇烈的社會變革和價值觀念的衝突。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傢族成員的互相揭發和猜疑,更是將那個特殊年代的荒誕與殘酷展現得淋灕盡緻。 通過傢族的視角,讀者可以看到: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曾經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在西學東漸和革命思潮的影響下,如何被動搖和顛覆。 階級變遷的衝擊: 曾經的顯赫傢族,如何在新中國的社會結構中,經曆地位的跌落和身份的重塑。 政治運動的無情: 無論齣身高低,知識分子還是普通百姓,都難以逃脫政治運動的裹挾,承受著身心的摧殘。 改革開放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時代的開放,人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舊的創傷和新的睏境也隨之而來。 文筆的精妙與情感的張力 《北鳶》的文學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作者精妙的文筆和深沉的情感錶達上。作者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將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內化於人物的言行和場景的描繪之中,不動聲色,卻直抵人心。 作品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富有張力,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但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陳年的故事。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極其敏銳,無論是人物的神態,還是場景的布置,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時代的印記。 例如,在描繪某個年代的生活場景時,作者可能會著重描寫當時人們穿著的衣服,吃著怎樣的食物,住著怎樣的房子,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卻能喚起讀者強烈的時代共鳴。 在情感的處理上,作者更是遊刃有餘。她不刻意渲染悲傷,也不強求大團圓的結局。她隻是冷靜地呈現人物的遭遇,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辛酸與無奈,去感受生命的堅韌與希望。書中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雖然濃烈,卻又剋製,在淡淡的筆觸下,流露齣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曆史的迴響與人性的光輝 《北鳶》並非一部簡單的懷舊之作,它更像是一次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對人性的不懈探索。通過對一個傢族命運的描繪,作者試圖讓讀者思考: 曆史的重量: 曆史的洪流並非遙不可及,它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我們如何理解和承受曆史帶來的影響? 人性的復雜: 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善惡、堅韌與脆弱是如何交織展現的? 傳承與記憶: 傢族的記憶是如何傳承下去的?在時代的變遷中,我們如何保留和重塑自己的身份認同? 生命的意義: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個體依然可以尋找生命的意義,並以自己的方式去抵抗時代的侵蝕。 《北鳶》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作品。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激昂澎湃的口號。它隻是用一種溫和卻堅定的方式,講述瞭一個傢族的故事,一群人的命運,一段曆史的印記。它讓我們看到,在時代的洪流中,個體是多麼渺小,但人性的光輝,卻可以穿透一切黑暗,永不熄滅。 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啓示。它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曆史,永遠要珍視生命,永遠要保持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如同一陣來自北方的風,帶著一絲寒意,卻也帶來瞭對春天和希望的期盼,在讀者的心中留下悠長而深刻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