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怎样写文章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衡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写作
  • 文章
  • 政治
  • 历史
  • 思想
  • 文化
  • 传记
  • 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9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23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毛文的特点在磅礴凌厉的气势。毛是政治家、思想家,不同于文人雕虫画景,对月说愁,他是将政见、思想发之于文章,又借文章来平天下的。文章之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是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毛文属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冰山之一角,是虎之须、凤之尾。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连绵不绝。毛泽东算得一个,也是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险峰。


内容简介

毛泽东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他自己却从没有拿过枪杆子,但笔杆子倒是一辈子须臾不离手。毛文所产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它当时指导的工作任务也早已完成,但是为什么人们还在读它、用它?一有事就想起它?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它早已褪去了有形的外壳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永远悬在天空,时刻启迪我们的星辰。著名作家梁衡潜心研究毛泽东的文章作法,从文章形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毛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开毛泽东写作方法研究之先河,并引起国内广泛关注及巨大反响。本书将其研究成果结集,并增加了作者所写的关于毛泽东的文章,及作者关于写作研究的文章。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文章大家毛泽东

文章大家毛泽东 / 2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 / 21

毛泽东文章中的修辞研究 / 81

怎样学习毛泽东的文风 / 109

第二章?文章之外的毛泽东

这思考的窑洞 / 130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 136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 / 156

红毛线,蓝毛线 / 161

西柏坡赋 / 168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 170

第三章?学习毛泽东,写出好文章

说官德 / 176

说文风 / 179

说经典 / 183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 187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 191

文章三层美 / 196

文章五诀 / 198

开会与讲话 / 201

笑谈真理又何妨 / 207

警惕学习的异化 / 210

用其心还是用其力 / 213

有感于干部不会说话 / 215

让形式不再只是形式 / 217

官员答记者问的十四个“不要” / 219

地震教我们如何说话 / 222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 225

邓小平认错 / 228

李瑞环的文风 / 230

朱镕基不修传 / 234

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 / 236

什么是政治 / 240

怎样让政治与我们更亲近 / 246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 249

政治人物不应称爷爷 / 252

用文学来翻译政治 / 254

干部何必展示才艺 / 261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 264

居官无官官之事 / 267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 269

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 / 272

我的阅读经历 / 300


精彩书摘

文章大家毛泽东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他离开这个世界也已37年。政声人去后,尘埃落定,对他的功过已有评说,以后也许还会争论下去。但对作为文章家的他还研究不够,这笔财富有待挖掘。毛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但他自己却从没有拿过枪杆子。他手下有十元帅、十大将,一千多个将军(1955年第一次授衔将官以上1052人),从井冈起兵到定都北京,抗日、驱蒋、抗美,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何等潇洒。打仗,他靠的是指挥之能,驭将用兵之能。但笔杆子倒是一辈子须臾不离手,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虽然他身边也有几个秀才,但也只是伺候笔墨,实在不能为之捉刀。他那种风格,那种语言,那种做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才会有。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文章不绝。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连绵不绝。毛泽东算得一个,也是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险峰。

思想与气势

毛文的特点首在磅礴凌厉的气势。毛是政治家、思想家,不同于文人雕虫画景,对月说愁,他是将政见、思想发之于文章,又借文章来平天下的。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章之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是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势是不能强造假为的,得有大思想、真城府。我在《美文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曾说到古今文章家有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文人之文情胜于理,政治家之文理胜于情。理者,思想也。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毛文属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冰山之一角,是虎之须、凤之尾。我们可以随便举出一些段落来看毛文的气势:

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民众的大联合》)

这还是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 “五四”时期,刚要踏入“江湖”的文章,真是鸿鹄一飞便有千里之志。明显看出,这里有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影子。文章的气势来源于对时代的把握,毛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每个历史时期都能高瞻远瞩,甚至力排众议地发出振聋发聩之声。

当党内外对农民运动有动摇和微词时,他大声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井冈山时期,革命处于低潮时,他甚至用诗一样的浪漫语言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许多人苦闷、动摇时他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你再看解放战争中他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稿: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命令。(《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军“摧枯拉朽”,敌军“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你看这气势,是不是有《过秦论》中秦王振四海、制六合的味道?再看他在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的致词: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前言/序言


挥洒文字的力量:思想的塑造与表达的艺术 本书并非直接阐述特定历史人物的写作方法,而是深入探讨“文字的力量”这一宏大主题,追溯思想如何通过语言得以凝练、传播,并最终影响世界。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驱动历史进程、塑造人类文明的伟大观念,是如何在文字的精心编织中获得生命,又如何在字里行间释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一章:思想的胚胎——从模糊到清晰的内在旅程 任何深刻的思想,最初都并非清晰可见。它们如同暗夜中的火星,在意识的深处悄然萌发,带着模糊的轮廓和原始的冲动。本章将引导读者进入思想形成的初始阶段,理解那些伟大的观念是如何在个体心中孕育,经历孕育、碰撞、提炼的漫长过程。我们将探讨: 直觉与灵感的火花: 许多伟大的思想并非源于逻辑推导,而是来自某种直觉的顿悟,或是在特定情境下的灵感闪现。我们会分析那些“ eureka ”时刻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捕捉和留存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 经验的沉淀与反思: 思想的生长离不开生活的土壤。个体经历的喜怒哀乐、观察到的社会百态,都为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本章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深入的反思,将零散的经验转化为具有洞察力的思想雏形。 疑问与求索的驱动: 对未知的好奇,对现状的不满,是思想不断深化的强大动力。我们会深入剖析“为什么”这个简单却又深刻的提问,如何引导个体走向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孕育出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想。 多元信息的融合与重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的形成更是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吸收、消化,并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本章将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以构建更丰富、更立体的思想格局。 第二章:语言的炼金术——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的艺术 思想的火花若不经语言的点燃,便可能永远隐藏在意识的深渊。文字,便是将思想转化为可见、可感、可传播形态的奇妙炼金术。本章将聚焦于思想如何通过语言的精雕细琢,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将深入探讨: 概念的精确定义与界定: 任何成熟的思想都依赖于清晰的概念。本章将剖析如何对核心概念进行精准的定义,避免歧义,为后续的论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包括对词语的多重含义进行辨析,以及在特定语境下赋予词语新的、更具概括性的内涵。 逻辑结构的构建与严谨性: 思想的表达需要严密的逻辑支撑。本章将详细阐述如何构建清晰的论证逻辑,包括如何铺陈论据、如何运用推理、如何避免逻辑谬误。我们会分析不同类型的论证结构,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目的选择最适合的逻辑框架。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感染力: 冰冷的文字若缺乏情感的温度和艺术的美感,便难以打动人心。本章将探索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如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它们如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节奏感和感染力,让思想的表达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叙事与描写的技巧: 即使是抽象的思想,有时也需要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细腻的描写来具象化。本章将探讨如何运用叙事技巧,将复杂的事理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如何运用描写,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引发读者的共鸣。 语言风格的选择与个性化表达: 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目的,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本章将分析简洁明快的风格、宏大叙事的风格、婉约细腻的风格等,并探讨如何在遵循表达要求的同时,融入作者独特的语言个性和情感色彩,形成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 第三章:文字的力量——思想的传播、影响与变革 当思想被赋予文字的外衣,它便拥有了穿透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强大力量。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文字在传播思想、塑造认知、驱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深入剖析: 思想的传播机制与载体: 文字如何跨越地理和时间的限制?本章将追溯文字传播的演进历程,从古老的卷轴到现代的数字媒体,探讨不同载体对思想传播效率和深度的影响。 认知塑造与意识形态的构建: 文字是塑造个体和群体认知的重要工具。本章将分析文字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意识形态是如何在文字的传播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权力话语: 历史是由文字书写的。本章将探讨文字在建构历史叙事中的作用,以及权力话语如何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和呈现,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许多伟大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思想的启蒙和文字的推动。本章将回顾那些通过文字引发公众关注、凝聚社会共识、最终促成历史性变革的经典案例。 挑战与反思: 在肯定文字力量的同时,本章也将引导读者反思文字的双重性。文字既能启迪民智,也能误导众生;既能促进理解,也能挑起冲突。我们将探讨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以理性对待文字所承载的丰富信息。 第四章:学习者的路径——如何掌握文字的力量 掌握文字的力量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刻意的练习和持续的精进。本章将为渴望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读者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可行的路径。我们将探讨: 广泛的阅读与博采众长: 阅读是学习写作的基石。本章将强调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从经典名著到学术论文,从文学作品到新闻评论,都应涉猎。我们会提供不同类型读物的阅读策略,以及如何从阅读中吸取养分,学习他人的语言技巧和思维方式。 勤奋的写作与不断的实践: 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本章将鼓励读者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会提供不同层次的写作练习方法,从随笔、日记到论文、报告,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水平。 修改与完善——“慢工出细活”的智慧: 初稿往往只是思想的雏形,真正的打磨在于修改。本章将深入探讨有效的修改策略,包括结构调整、语言润色、逻辑梳理等,强调耐心和细致在提升文章质量中的不可或缺。 倾听与反馈——从他人视角审视自己的文字: 旁观者清。本章将介绍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以及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发现自己不易察觉的盲点,不断改进写作。 工具的辅助与效率的提升: 现代科技为写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本章将介绍一些有用的写作工具和软件,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效率,但同时也会强调工具只是辅助,核心仍在于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底。 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文字力量”殿堂的大门,引导大家深刻理解思想的孕育、语言的艺术以及文字的深远影响。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索,每一位读者都能更好地认识到文字的价值,并掌握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影响世界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毛泽东怎样写文章》这本书,最初的期待可能更多地是想了解一些写作技巧。但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写”,更是关于“为何而写”以及“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书中大量引用了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写下的重要文章,并对其创作背景、思想脉络、表达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尤其被书中对《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解读所打动。作者不仅仅分析了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更是将其置于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体会其中蕴含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毛泽东的文章,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需求强烈的时代,起到了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巨大作用。这本书让我看到,文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可以穿透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同时,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须对时代有深刻的洞察,对人民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思想课。

评分

坦白说,我抱着一种好奇心翻开了《毛泽东怎样写文章》这本书。我一直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有着模糊的印象,总觉得它们充满了力量和号召力。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在分析毛泽东文章时,非常注重将写作置于其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去理解。比如,书中对《论持久战》的分析,不仅展现了其军事战略思想的精妙,更突出了其在民族危亡关头,如何用坚定的笔触鼓舞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这种将文章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同时,我也注意到毛泽东文章中那种直抒胸臆、不回避矛盾的风格,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写作品质。他敢于面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用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语言将其阐述清楚。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好的文章,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技巧,更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

读完《毛泽东怎样写文章》这本书,我的感受可以说是五味杂陈。首先,我对毛泽东文章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力感到由衷的钦佩。书中对《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的分析,不仅仅是字面解读,更是深入剖析了其思想的源头和时代背景,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哲学原理。特别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理论阐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巨大作用。此外,书中对毛泽东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他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文章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文字世界里的深邃智慧,也为我今后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评分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和对思想的探寻。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毛泽东的文章,而是将这些文章置于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和中国革命的宏伟画卷中去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毛泽东文章的“讲故事”能力的分析。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普通民众也能理解和接受。例如,书中对《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在《沁园春·雪》中的巧妙运用,就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毛泽东文章中那种朴实无华、掷地有声的语言魅力。他从不卖弄辞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表达思想,让文字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伟大的思想是如何通过精湛的文字表达,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阅读《毛泽东怎样写文章》的过程,是一次对语言艺术和思想力量的双重体验。我一直以为,对这类书籍的解读会比较枯燥,充斥着理论术语,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流畅和生动,将毛泽东的文章及其写作方法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毛泽东文章的结构安排、论证逻辑、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都非常细致入微。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毛泽东文章如何“抓住中心,以点带面”的解读。他能够在一个核心观点上深耕细作,然后逐步展开,形成层层递进的论述,使文章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而且,他的文章往往充满激情,能够调动读者的情绪,引发共鸣。比如,在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作者强调了其在黑暗年代给予革命者希望和力量的关键作用。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是思想的传播,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一种能够点燃人们心中火焰的力量。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评分

很不错,以后还买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经典的书

评分

物流快,包装好,服务杠杠的,内容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好好干方法v宝贝古古惑惑

评分

学习伟人思想,武装笔杆子。

评分

商品很不错 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