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咬文嚼字閤訂本(平)

1999年 咬文嚼字閤訂本(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咬文嚼字編輯部 編
圖書標籤:
  • 咬文嚼字
  • 語言文字
  • 綜閤性期刊
  • 1999年
  • 閤訂本
  • 平裝
  • 文學
  • 文化
  • 參考工具
  • 舊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錦綉文章齣版社
ISBN:97875452179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669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56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這是《咬文嚼字》雜誌1999年度閤訂本(平裝)。《咬文嚼字》雜誌是2015年度全國百強期刊,知識實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動,材料新穎。作為關注社會語文運用的語文類刊物,《咬文嚼字》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其閤訂本經過長期積澱,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在不少讀者心中形成瞭閱讀期待。此次閤訂本,在原來齣版的雜誌上進行瞭修訂工作。

內容簡介

  知名社會語文類刊物《咬文嚼字》雜誌,從1995年開始每年齣版一本閤訂本,這是1999年度的雜誌閤訂本(平裝)。閤訂本保持瞭一貫的特色:知識實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動,材料新穎。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和年度十大流行語,引起瞭社會的廣泛關注,各類媒體紛紛報道。作為關注社會語文運用的語文類刊物,《咬文嚼字》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其閤訂本經過長期積澱,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在不少讀者心中形成瞭閱讀期待。此次閤訂本,在原來齣版的雜誌上進行瞭修訂工作。

作者簡介

  《咬文嚼字》雜誌為全國知名期刊,創刊於1995年,2015年被列為全國百強期刊。

精彩書評

  電視節目主持人

  “咬文嚼字”是認真態度在語言文字應用中的具體錶現。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認真”瞭什麼事都能做好。《咬文嚼字》講的是“認真”。

  ——中央電視颱白岩鬆

  以《咬文嚼字》為鏡,可以令電視節目主持人更好地瞭解字形字音之源,品味遣詞造句之妙。中華語言文字浩如煙海,若想準確掌握,我輩隻有“時時勤拂拭,不敢染塵埃”。

  ——香港鳳凰衛視颱楊瀾

  《咬文嚼字》是宣傳員,正確傳播國傢的語言文字政策;《咬文嚼字》是教導員,努力匡正語言文字在使用中的謬誤;《咬文嚼字》是探索者,積極追溯祖國語言文字的源流;《咬文嚼字》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趣味橫生,深受讀者的喜愛。

  ——上海東方電視颱曹可凡

  《咬文嚼字》“咬”齣瞭祖國語言文字的汁兒,“嚼”齣瞭祖國語言文字的味兒。她使我們對祖國的語言文字有瞭更深的瞭解,産生瞭更真摯的感情。我愛祖國語言美。

  ——上海電視颱和晶

目錄

捲首幽默
語林漫步
眾矢之的
一針見血
文章病院
百傢會診
藉題發揮
追蹤熒屏
時尚詞苑
語壇掌故
點擊雙典
有此一說
碰碰車
嚮我開炮
百科指謬
鎖定名人
教材掃描
校園叢談
詞語春鞦
十字街頭
……

精彩書摘

  “界限”“界綫”辨析  辨字析詞  傅炳民
  “界限”“界綫”是一對同義詞,其讀音、詞性完全相同,且都具有作主語、賓語、定語等句子成分的語法功能,因而,一些人往往忽視其不同之處,不加辨析地使用。其實,二者是有區彆的。  一、詞義有同有異  “界限”“界綫”都具有錶“不同事物的分界”的義項,即在用於錶述“不同事物的分界”的意思時,二者相通,可以任意使用。但它們還具有各不相同的義項。“界限”有“盡頭處”“限度”之義。如①“這些人利令智昏,他們的私欲是沒有界限的。”“界綫”既指“某些事物的邊緣”,又用來指“相鄰地區(部位)分界的綫”。如②“截至目前,全國共勘定縣級界綫三萬多公裏,其中新疆的勘界工作已基本完成。”(《長江日報》1995年9月19日《解決地界爭議的根本之路》)不難看齣,①②兩句中的“界限”“界綫”是不能互換使用的。  二、適用對象有彆  “界限”所適用的對象一般是抽象事物;“界綫”所適用的對象往往側重於具體事物。如③“市場法製不健全,監督管理機製滯後,經濟活動中的是與非、閤理與不閤理、閤法與不閤法的#U界限#U不分明。”(《半月談》1993年第18期《反腐答疑錄》)④“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魯迅在和“蟋蟀們”告彆時的立足點還在百草園,時間#U界限#U還在進書塾以前。(《語文知識》1993年第12期《淺議過渡段的劃分》)例句③、④中的“是非”、“理”、“法”、“時間”等是名詞,錶抽象之物,所以用來錶示其正誤、閤悖、前後等分界的詞語是“界限”。⑤“一般而言,公事目光的位置以雙眼為底部界綫,到額頭中部止。這種位置的目光錶示公事公辦,不含感情色彩,多用於外交談判、生意談判等嚴肅的場閤。”(《長江日報》1995年12月15日《人際交往中的目光運用》)⑥“分快慢班,為瞭服人,隻能根據學生的成績,而學生的成績並非明顯地分成‘好’與‘差’兩大類,通常是呈階梯狀分布,各檔次都有。那麼以多少分作為快慢班的界綫呢?”(《中國教育報》1995年6月19日《分快慢班行不通》)例⑤中,“目光的位置”指的是人臉龐上一個可觀視、可觸及的實實在在的區位;例⑥中用來分快慢班的是一個具體的分數,這個分數供操作時使用。二者都是客觀存在的具體之物,故錶示其分界的詞用“界綫”。  ……

前言/序言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現在翻開的,是《咬文嚼字》第五個閤訂本。  本刊於1995年1月創刊,蹣跚學步,倏忽已是五年,留下的是歪歪扭扭的腳印。如果你是我們的老朋友,但願閤訂本能勾起你的美好的迴憶,和我們一起重溫並肩咬嚼的難忘歲月;如果你是我們的新朋友,但願閤訂本能幫助你對本刊有個初步的瞭解,早日加入我們的咬嚼行列。  ——編者
《咬文嚼字》是一本專注於語言文字的刊物,其閤訂本更是匯集瞭特定時期內精華的語言文字探討與辨析。1999年,《咬文嚼字》閤訂本(平)所收錄的內容,如同一麵摺射時代語言變遷的鏡子,也如同一位細心的語言學偵探,對當時社會上齣現的各種語言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解讀。 一、 詞語辨析:時代的印記與規範的追求 1999年的中國,正經曆著快速的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新詞語的湧現、舊詞語的演變,以及一些可能引起混淆或誤用的現象,都成為瞭《咬文嚼字》關注的焦點。閤訂本中,對大量詞語的辨析,不僅是對語言現象的記錄,更是對語言規範的一種積極倡導。 例如,書中可能涉及對當時流行的一些新詞的溯源與解釋。這些新詞往往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或文化交流的産物。比如,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一些與網絡相關的詞匯可能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它們是如何産生的?其含義是否清晰?是否需要進一步規範?《咬文嚼字》會從詞源、語境、實際使用等多個角度進行考量,力求厘清其本義和引申義,幫助讀者準確理解和使用。 又比如,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詞語,如“發揚”與“發散”、“藉鑒”與“抄襲”、“剋隆”與“復製”等,閤訂本可能會通過詳細的例證,闡釋它們在語義、用法上的細微差彆。這種辨析有助於糾正日常交流中普遍存在的誤用,提升語言錶達的精準度。 此外,對於一些被濫用或被誤用的成語、俗語,閤訂本也會進行深入的探討。成語和俗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本意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或曆史典故。如果使用不當,不僅會削弱其原有的力量,甚至可能産生負麵的效果。通過對這些傳統語言元素的重新審視,閤誼本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讀者迴歸語言的本真,尊重文化的傳承。 二、 語病辨析:精益求精的語言藝術 語言的生命力在於錶達的清晰、準確和生動。《咬文嚼字》閤訂本(平)對於各種語病的辨析,正是體現瞭對語言藝術的極緻追求。語病的存在,會阻礙信息的有效傳遞,甚至歪麯原意。閤訂本通過列舉具體的例句,逐一分析語病産生的根源,並給齣修改建議。 這些語病可能涵蓋句子結構不完整、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多餘、邏輯錯誤、語序不當、語義重復、修辭手法使用不當等方方麵麵。例如,書中可能會分析“他不僅學習好,而且長得也很帥”這樣的句子,指齣“不僅……而且……”句式在錶達“兩個並列關係”時,更適閤用於形容詞或名詞短語,而非動詞短語,並提齣修改為“他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長得很帥”或者“他學習好,而且長得很帥”。 又比如,對於“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這樣的錶述,閤訂本可能會探討“幸福感”和“滿意度”是否存在語義上的重疊,是否可以更精煉地錶達。這種對細微之處的關注,體現瞭作者對語言的敏感度和嚴謹性。 此外,書中可能還會涉及一些更深層次的語病,比如隱含的歧義,或者因錶達不當而産生的冒犯性或不敬意。這些辨析往往需要結閤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語言使用的慣例,纔能做齣準確的判斷。 三、 錯彆字糾正:細節之處的工匠精神 “咬文嚼字”本身就帶有精雕細琢、字斟句酌的意味。閤訂本中對錯彆字的關注,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錯彆字的齣現,輕則影響閱讀的流暢性,重則可能導緻意思的錯誤理解。 1999年,雖然信息傳播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報刊、書籍、廣告等媒介上齣現的錯彆字依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咬文嚼字》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校對員,從大量的文本中捕捉那些“不小心”齣現的錯誤。 這些錯彆字可能源於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的使用不當,也可能源於對生僻字的誤讀或記憶模糊。例如,將“再三”寫成“再三”,將“精益求精”寫成“精益求精”,將“潛移默化”寫成“潛移默化”等。 閤訂本不僅會指齣錯誤,還會解釋其原因,例如,某個字的發音與正確字相同,或者兩者在字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這種解釋有助於讀者加深對正確用字的理解,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更進一步,《咬文嚼字》可能還會關注一些“流行”的錯彆字,即在特定時期內,由於某種原因(例如,某位公眾人物的口誤、某個事件的傳播鏈條等),導緻某個錯彆字被廣泛模仿和使用。對這類現象的關注,既是對語言規範的維護,也是對社會文化現象的一種解讀。 四、 語言現象解讀:洞察時代的文化肌理 除瞭具體的詞語、語病和錯彆字辨析,《咬文嚼字》閤訂本(平)更會深入解讀當時社會上齣現的各種語言現象,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 例如,1999年,中國社會在走嚮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也麵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一些外來語的引入、翻譯,以及由此産生的一些語言上的“水土不服”現象,都可能成為《咬文嚼字》探討的對象。書中可能會分析某些音譯詞的恰當性,或者某些意譯詞是否能夠準確傳達原意,以及這些語言的引入對漢語本身可能産生的影響。 又比如,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新的行業、新的職業不斷湧現,這些都帶來瞭新的專業術語或行話。閤訂本可能會關注這些新術語的規範化問題,探討其來源、含義以及是否應該被廣泛接受。 此外,1999年的中國,大眾傳媒也日益發達,電視、廣播、報紙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語言習慣。《咬文嚼字》可能會對媒體的語言使用進行點評,指齣其中存在的優點和不足,以及其對社會語言生態的潛在影響。 通過對這些語言現象的解讀,閤訂本不僅展現瞭語言的動態性,也揭示瞭1999年中國社會在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麵的發展脈絡。讀者可以通過這些語言的“蛛絲馬跡”,洞察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肌理和思維方式。 五、 語言的魅力與智慧:啓迪思想的火花 《咬文嚼字》閤訂本(平)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糾正錯誤,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語言的無窮魅力和深刻智慧。通過細緻的分析,讀者能夠體會到語言的精妙之處,理解詞語背後蘊含的豐富含義,以及句子結構如何影響錶達的效果。 書中可能還會穿插一些關於語言發展史、語言學趣聞,或者一些名人名言的語言賞析。這些內容能夠拓寬讀者的視野,激發他們對語言的興趣,讓他們從“死記硬背”的語言學習模式中走齣來,轉變為一種積極主動的探索和熱愛。 例如,當分析一個成語的由來時,閤訂本可能會引用相關的曆史典故,讓讀者在理解詞語含義的同時,也學習到相關的曆史知識,感受到語言與文化的緊密聯係。 又比如,當探討某個句子為何如此優美時,閤訂本可能會從修辭、結構、節奏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讓讀者領略到語言的藝術之美,從而在自己的寫作和錶達中,也能夠更加得心應手。 總而言之,1999年《咬文嚼字》閤訂本(平),是一部集語言辨析、語病糾正、錯彆字糾正、語言現象解讀以及語言文化啓迪於一體的寶貴讀物。它不僅為當時的讀者提供瞭一個學習和規範語言的平颱,更以其嚴謹的態度、深刻的見解和生動的闡釋,展現瞭語言文字的魅力,啓迪著人們對語言的思考,也為我們留下瞭那個時代語言文化演變的珍貴印記。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能夠滋養思想、提升人文素養的文化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1999年的閤訂本,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重量感”。這種重量感,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沉甸甸,更是精神層麵的積纍和厚重。那個年代,獲取知識的渠道遠不如現在這般便捷,一本權威的、係統的語言辨析集,簡直就是案頭必備的“聖經”。我當時最喜歡對比著手頭的其他一些語言讀物來看,後者可能側重於趣味性,標題黨十足,但《咬文嚼字》在這方麵絕對是清流中的清流。它很少用誇張的語言來吸引眼球,而是靠著紮實的功底立足。我清晰地記得其中有一篇專門討論“的、地、得”在特定語境下使用差異的文章,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死闆的規則,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例,分析瞭不同用法背後的語感和邏輯走嚮。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讓我這個長期受白話文教育的讀者,茅塞頓開,原來我們每天不經意間寫下的那些字,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語法和語義學知識。閱讀它,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精神上的瑜伽,需要靜心、需要專注,但收獲的卻是思維的敏捷和錶達的精準。

評分

與其他一些語言類書籍相比,《咬文嚼字》1999年的這本閤訂本,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長尾效應”。很多我當年讀的時候覺得“知道瞭”的內容,過瞭幾年甚至十幾年後,在新的語境下再次翻齣來看,依然能發現新的感悟。這說明它探討的問題並非是針對某一年的特定熱點,而是觸及瞭漢語自身的深層結構和使用習慣。我記得有一次,在給學生講課時,遇到瞭一個關於“難道……不……”句式的用法爭論,我當即想起瞭閤訂本裏的一篇涉及邏輯疑問錶達的文章,裏麵的論述非常經典,它沒有直接給齣“對”或“錯”的結論,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錶述方式在修辭學上的效果差異。這種帶著思辨性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教學思路。這本書不是教科書,它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編輯,坐在你的身邊,隨時準備為你把關那些你自以為是、實則漏洞百齣的文字錶達。它讓閱讀和寫作不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變成瞭一種需要投入心力的藝術實踐。

評分

坦白說,這本閤訂本的裝幀設計,在今天看來可能略顯樸素,但正是這種樸素,反而襯托齣內容本身的精粹。它沒有花哨的封麵設計來掩蓋內容的單薄,所有的功夫都用在瞭對每一個詞條的錙銖必較上。我欣賞它對“約定俗成”保持的警惕性。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錯誤會因為被廣泛使用而獲得“閤法性”,但《咬文嚼字》總是試圖還原那個被扭麯的本源。它像一個不留情麵的“語言警察”,但這種“警察”又是充滿善意的,因為他深知,語言的混亂最終會導緻思維的混亂。我記得其中有一篇對某個流行俗語的“祛魅”過程,通過追溯其詞源和演變路徑,揭示瞭其在現代語境下的不適用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進行瞭一次徹底的“語言排毒”。這本書,就是一本關於如何保持思維清晰度的工具書,而其載體,恰恰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語。它提醒我們,對母語的尊重,首先體現在對其精準使用的不懈追求上。

評分

翻開這本閤訂本,總有一種穿越時空,與那個特定年份的知識分子進行對話的感覺。1999年,社會思潮活躍,新舊觀念碰撞激烈,語言作為思維的載體,自然也成為檢驗和梳理的焦點。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冷靜的、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在快速發展中容易被忽略的語言失範現象。我當時讀它,很大程度上是為瞭提升自己的公文寫作水平,因為工作要求語言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有半點歧義。這本書的好處就在於,它會告訴你,一個看似無傷大雅的錯彆字,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會引發多麼大的誤解,或者它如何削弱瞭句子的力量感和權威性。比如,對於一些外來詞的音譯和意譯的辨析,它展現齣一種審慎的態度,既不盲目排外,也不輕易妥協於流行的噪音。這種平衡感,在那個充滿誘惑和快速變化的年代,顯得尤為可貴。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堅守語言的底綫和格調。

評分

這本《咬文嚼字》閤訂本,光是翻開扉頁,那股油墨混閤著陳年紙張特有的微酸氣息,就足以把我瞬間拉迴到那個世紀之交的時光隧道裏。我記得當時,手裏捧著這本厚厚的書,內心充滿瞭對文字的敬畏和好奇。1999年,那是互聯網剛剛開始大規模滲透進我們生活的那一年,人們對“規範用語”和“語言的精準性”的討論達到瞭一個高潮。閱讀其中的文章,就像是走進瞭語言學傢的私密沙龍,每一個條目、每一個辨析,都像是經過瞭精密的外科手術刀打磨。比如,對於某些約定俗成卻存在邏輯謬誤的成語的剖析,那種抽絲剝繭的邏輯鏈條,讓人讀完之後,對自己的錶達方式都會産生一種全新的審視。它不僅僅是在糾錯,更是在教你如何思考。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卑不亢的學者風範,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流於口水化,而是用嚴謹的考據和清晰的論證,讓晦澀的語言學問題變得通俗易懂,卻又不失深度。每一次翻閱,都能在那些看似細枝末節的文字遊戲背後,發現更深層次的文化傳承和時代烙印。

評分

非常滿意!

評分

非常不錯的語文學習資料,值得細細品讀。印刷質量一般。

評分

評分

評分

很好。

評分

非常滿意!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