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是楊寬先生探討古代陵寢製度史的成果匯編,共分上中下三編,上編探討瞭春鞦戰國之際陵墓的起源情況以及戰國中期以後至唐宋明清陵寢製度的變遷;中編是關於古代陵寢製度若乾專題的探討;下編“古代陵寢和陵園布局的研究”則著重介紹瞭秦始皇陵園和秦漢陵墓的布局結構,是結閤實地考察而得到的成果。
上編 中國皇帝陵的起源與變遷1
日文譯本序1
一 前言5
二 陵墓的起源(春鞦、戰國之際)5
1殷周時期的墓葬6
2墳丘墓的齣現7
3墳丘墓的普及8
4墳丘墓普及的原因10
5墓的名稱的變化12
6“陵”齣現的原因14
三 陵寢製度的創始時期(從戰國中期到西漢)15
1廟、朝、寢、宮15
2宗廟的“寢”16
3陵與廟、寢的結閤17
4陵與廟、寢結閤的原因21
5寢的所在地點23
6寢的機能24
7陵寢製度和禮製25
8秦的陵寢製度25
9中山王墓與陵寢製度27
10秦始皇帝陵和寢30
11墓側的“寢”的起源32
12宗廟製度和陵寢製度34
13陵寢製度和墓祭35
14“寢”的設備36
四 陵寢製度的確立時期(東漢)36
1上陵之禮和陵寢製度37
2明帝的上陵之禮38
3“上墓”的禮俗39
4推行“上陵之禮”的曆史背景39
5宗廟製度的改革40
6陵寢規模的擴大41
五 陵寢製度的衰退時期(魏晉南北朝)42
1曹魏時期43
2晉代陵墓的構造43
3南北朝時代的陵墓44
4北魏的陵墓45
5永固陵的構造47
6北魏陵寢製度的特色48
六 陵寢製度擴張和改革時期(唐宋和明清)50
1唐代的陵寢製度52
2昭陵的構造52
3唐代陵園的發展55
4北宋的陵寢製度55
5北宋的“上宮”60
6北宋的“下宮”63
7南宋的陵園構造65
8明清陵園的特色66
七 曆代陵寢製度和身份等級製70
1漢代墳墓的高低問題70
2墳丘的形製和等級72
3唐代陵墓的各種形製73
4唐代墳丘的高低問題75
八 代錶等級地位的墓前神道兩旁的石刻群76
1霍去病墓前石刻77
2東漢時期的狀況77
3東漢石刻的特色78
4南北朝的石刻83
5唐代皇帝陵前的石刻群85
6石刻群和身份等級製(唐與宋)86
7明代以後的石刻群89
九 結語91
日文譯本後記91
中編 關於古代陵寢製度若乾問題的探討95
一 前言95
二 再論古代墓地上建“寢”的製度96
三 再論先秦墓上建築100
四 “古不墓祭”問題的討論102
五 周武王“上祭於畢”是否墓祭的問題106
六 殷墟王陵東區排葬坑的祭祀對象問題109
七 墓祭的起源和祭壇的設置112
八 上塚的禮俗和上陵之禮116
九 西漢中期以後墳墓前的祠堂建築120
十 東漢墓前石祠及“寢”的建築123
十一 先秦、秦漢之際陵寢布局的變化130
十二 漢代祠堂前的闕的建築133
十三 漢代闕前的罘罳建築138
十四 墓前神道上華錶(石柱)的起源和演變142
十五 東漢和南朝墓前的石神獸148
十六 墓碑的起源及其發展152
十七 再論封建時代墳墓的等級製155
十八 陵區的形成及其發展159
十九 唐宋以後陵園建築的演變163
二十 西夏陵園的布局166
下編 古代陵寢和陵園布局的研究169
一 先秦墓上建築和陵寢製度169
(一) 先秦墓上建築不可能用於祭祀170
(二) 先秦墓上建築當即“陵寢”的“寢”173
二 秦始皇陵園布局結構的探討182
(一) 秦始皇陵園是在戰國君王陵寢製度的基礎上創設的182
(二) 秦始皇陵園布局結構的特點及其由來186
(三) 秦始皇陵園布局對西漢陵園的影響192
三 秦漢陵墓考察195
(一) 秦始皇陵園的布局196
(二) 西漢諸帝陵園的布局200
(三) 東漢諸陵的位置和象莊的石象207
四 先秦墓上建築問題的再探討209
(一) 殷墟“排葬坑”是否用於“墓祭”問題210
(二) 墓上建築的用途問題212
(三) 對三點評論的答復215
附錶一 西漢帝陵後陵規模錶218
附錶二 東漢陵寢規模錶233
附錶三 南朝陵墓現存石刻錶236
附錶四 唐代陵寢規模錶239
附錶五 唐陵原有石刻和現存石刻錶242
附錶六 唐昭陵已定位的陪葬墓和現存碑刻錶245
附錶七 北宋陵寢規模錶251
附錶八 宋陵石刻存毀狀況錶254
《楊寬著作集: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
4墳丘墓普及的原因
墳丘式墓葬為什麼中原地區在春鞦戰國之際逐漸增多,到戰國時代普遍推廣呢?看來和當時社會變革密切有關。主要由於下列四個原因:
第一,由於貴族的沒落,以宗族為單位的墓葬製度開始瓦解,以傢族為單位的墓葬製度開始興起。原來貴族實行宗族的集體墓葬製,既有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關係安葬的“公墓”(《周禮·春官·塚人》),又有“國人”集體安葬的“邦墓”(《周禮·春官·墓大夫》)。不論“公墓”或“邦墓”,每個人的安葬都必須按禮製規定次序來排列,有著一定的規格和位置。到春鞦戰國之際,由於社會發生變革,社會組織發生變化,齣現“禮崩樂壞”的局麵,原來貴族以宗族為單位的墓葬製開始瓦解,以傢族為單位的墓葬製開始興起。在同一墓葬區裏,就齣現貧富懸殊、身份高低不同的交錯排列情況。同時由於經濟上、政治上交往加強,東西南北流動的人增多,每個宗族或傢族的墓葬就不可能固定在一個地方,齣現分散各處的現象。在這樣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有些人就像孔子所說的,為瞭便於識彆起見,墓葬就采用各種不同的墳丘形式。
第二,隨著貴族組織的解體,地主階級和富商大賈的齣現,傢族私有財産的繼承製逐漸代替宗族共有財産的繼承製,人們的傢族觀念加強,因而重視已故傢長的喪葬之禮,重視對祖先墳墓的建築。《荀子,禮論篇》之所以特彆重視喪葬之禮,就是由於這個緣故。
荀子認為“禮”就是講究養生和送死的道理的,他說:“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喪葬之禮是講究送死的,他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像)其生以送其死也。”就是說要像侍奉活人一樣去送死人的喪葬。因此他進一步認為,能做好這點,就是“禮義之法式也”;如果與此相反,“厚其生而薄其死”,“是奸人之道而倍(背)叛之心也”,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對於親長的叛逆行為。基於這樣的理論,荀子不僅主張講究棺槨和隨葬品的製作,也還主張重視墓壙(墓穴)和墳丘的建築。荀子說:“故壙壟,其貌象(像)室屋也。”就是說,建築墓壙和墳丘必須像替活人建造住的房屋一樣講究。荀子這種主張,代錶瞭戰國時代統治者的看法,因而建築高大的墳墓就成為一時的風尚。
……
我國現在許多古代重要的帝王陵園,都已設有管理和考古調查的機構,並對外開放,作為參觀遊覽的場所,這對於保護文物和開展研究,都是有利的。
曆代封建統治者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規模巨大的陵墓以及用來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築,即所謂“陵寢”,作為推崇皇權和加強封建統治的一種手段。由於他們十分迷信,推行“事死如事生”的禮製,所以“陵寢”是按照帝王生前所居的宮廷格局設計的,又是按照當時禮製的需要而規劃的。從戰國時代開始建設“陵寢”起,下迄明清兩代,陵寢製度已有二韆幾百年的曆史。陵寢的建設方式,是隨著供奉、祭祀、朝拜的禮製的變化,而不斷有所變革的。它發展成為明十三陵,清代東陵、西陵那樣的布局,有一個長期發展變化的過程。從先秦到西漢,陵園中設有“寢”,如同活人一樣,陳設有生活用品、傢具和臥具,並住有宮女,如生前一樣侍奉。有的還設有遊樂場所,如漢武帝茂陵設有白鶴館、馳逐走馬之館及西園等。東漢開始每年定期舉行“上陵”的朝拜祭祀儀式,於是擴大“寢”的建築,既用來日常侍奉,又用來定期朝拜祭祀。魏晉南北朝時期,陵寢製度曾經一度衰落。到唐代,又有進一步的擴展,既設有舉行“上陵”禮用的“上宮”,又有供日常侍奉的“下宮”。到明代,取消日常侍奉,廢除“下宮”,而重視定期“上陵”禮製,擴大享殿建築,形成三進院落的陵園規模。從東漢到明清,陵園南門外大道(即所謂“神道”)兩旁陳列有石刻群,用來錶示皇帝的威嚴,其中人像和動物像的品種曆代也有許多變化和發展。各個時期陵園中的房屋和陳設,都是反映當時建築技術和雕刻藝術的代錶作品。因此,我們今天對於曆代陵園的調查研究和考古發掘,已成為考古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今天對於陵寢製度曆史的研究,已成為探討文化史、建築史和藝術史的重要課題。
這部書,是我近兩三年來探討古代陵寢製度史的成果的匯編,共分上、中、下三編。上編是我應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邀請前往講學準備的一個學術報告,原來講題是:《中國古代陵寢製度的起源及其演變》。這個報告是1981年2月在東洋文化研究所做的,聽講的有十多所大學和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六十多人。在講演完畢以後,又解答瞭聽講者提齣的一些問題。我的報告,承濛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西嶋定生先生組織領導,由東京大學教授尾形勇先生和慶應大學太田有子女士翻譯成日文,由日本專門齣版考古圖書的學生社於1981年11月齣版。經過協商,書名改為《中國皇帝陵的起源與變遷》。這樣以未刊的講稿,先譯成日文而在日本齣版,日本學者認為這是中日學術文化交流中的創舉。為瞭紀念這次十分有意義的中日之間的學術交流,講稿收入本書作為上編,未作改動,保存瞭原樣。隻是調換瞭一張插圖,加上三則“追記”。因為秦始皇陵園的考古調查有瞭進一步發現,需要糾正過去所畫平麵圖上的一些錯誤,把原來插圖九《秦始皇帝陵(麗山園)平麵圖》(依據《文物》1975年第11期《臨潼縣秦俑坑發掘第一號簡報》),改為《秦始皇陵園布局示意圖》(依據最近前往實地考察所得結果)。原來對秦始皇陵和西漢諸陵的“寢”的位置沒有確定,現在依據考古調查的成果,大體可以作齣一些推斷,為此作瞭三則“追記”,以免與本書下編所收文章不一緻。
中編是《關於古代陵寢製度若乾問題的探討》,這是在上編的基礎上提齣瞭二十個問題來進行探討的。有的是補充上編討論的不足的,如先秦墓上建築的問題、“墓祭”的起源和發生時代的問題、封建時代墳墓的等級製的問題等等。也有是上編沒有討論到的,如祠堂、石祠、闕、罘罳、華錶(石柱)、墓碑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等問題。
下編是收入瞭四篇新寫的文章,可以說是這方麵研究的新成果,特彆是結閤實地考察而得到的新成果。1982年4月,我們進行教學實習,曾到西安、洛陽、鞏縣等地,有計劃、有係統地考察瞭曆代帝王陵墓,以戰國時代秦王陵和秦始皇陵為起點,逐個考察瞭西漢諸陵、東漢諸陵、西晉諸陵、北魏諸陵、唐代諸陵和北宋諸陵。由於有係統地結閤遺跡和文獻來探討,得到瞭不少收獲。下編收入的《秦漢陵墓考察》,就是所得到的一部分收獲。最近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特地派人前來為他們將要齣版的《建館三年文集》約稿,我就依據這次考察秦始皇陵園所得,寫成瞭《秦始皇陵園布局結構的探討》一文,發錶瞭我最近的看法。現在也收入本書下編。這些文章,原來都是單獨成篇發錶的,有一些地方不免和上編、中編內容重復,為瞭保存原樣,也不作刪改瞭。
日文譯本《中國皇帝陵的起源與變遷》,捲首印有精彩圖片十七幅,其中除兩幅秦始皇陵齣土銅馬車的照片以外,其餘十五幅照片都是翻譯者提供和選定的。本書捲首有圖片三十二幅,其中十幅選自日文譯本,特此誌謝。秦始皇陵齣土銅馬車的兩幅照片,本書仍繼續采用。另有東漢石闢邪照片一幅,承濛蔣若是同誌惠賜,也在此錶示謝意。其餘十九幅,是1982年4月實地考察時拍攝的。
作者試圖對中國古代陵寢製度的曆史作有係統的探討,摸清它的發展變化的綫索,以便作進一步的研究,本書僅僅是探索的開端。齣版的目的,在於引起史學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從而推動這方麵研究工作的開展。想來今後在考古調查方麵一定會有新的發現,在結閤遺跡和文獻的研究方麵亦一定不斷會有新的成就。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其獨到的研究視角和前沿的理論探討上。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描述性研究,而是引入瞭許多跨學科的分析工具,對中國古代陵寢製度進行瞭多維度、深層次的解讀。比如,他對禮製在陵寢空間布局中的體現,以及權力結構如何通過空間設計得以固化和彰顯的論述,都極具啓發性。這些討論不僅深化瞭我們對古代喪葬製度的理解,也為理解古代社會權力運作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切入點。讀完後,我的思路被極大地拓寬瞭,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細節處理尤其讓人印象深刻。作者對每一個細節的考證都極其用心,比如對不同朝代墓葬形製的細微差異的描述,對特定禮儀程序的還原,都做得一絲不苟。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些被以往研究忽視的“小點”所震撼,正是這些小點構成瞭整個製度的肌理。作者的文字冷靜而精準,沒有絲毫誇張或主觀臆斷,完全是基於事實的鋪陳,卻産生瞭強大的曆史穿透力。這就像一個高明的工匠,用最精細的工具,打磨齣瞭一件完美的學術珍品,每一個角落都經得起推敲。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乾巴巴的感覺。作者擅長將枯燥的製度史寫得跌宕起伏,仿佛在講述一個個塵封已久的故事。他不僅僅是在描述“是什麼”,更是在探索“為什麼會這樣”,將製度的演變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思潮緊密結閤。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曆史碎片,在作者的筆下被巧妙地整閤起來,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這種可讀性,使得即便是對專業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品味,封麵那種古樸的色調和字體選擇,讓人一上手就感覺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覺得纍。裝幀的細節處理得很到位,比如書脊的設計,既結實又美觀,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著作的尊重。我個人特彆喜歡那種沉穩的排版風格,字體大小適中,行距安排閤理,讓人在閱讀時能夠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不會被多餘的視覺乾擾分散注意力。總的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態度。他對於史料的梳理和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各種文獻引證準確無誤,邏輯鏈條清晰有力。特彆是在論述一些復雜問題時,作者能夠旁徵博引,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史料融會貫通,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又精密的分析框架。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論證過程,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時空的迷霧,直抵曆史的真相。這種紮實的學風,在當今學界是十分可貴的。
評分一直關注這本書,趕上活動拿下!比實體書店便宜瞭將近2摺,高興!
評分最詳細,客觀的一部戰國史!楊寬先生的作品都值得購買!
評分質量不錯,忙過這陣子再看,先囤積著
評分物論”的代錶作品《史記·列傳》全譯為日文。本書正是宮崎本人的“人物論”,也是他的著作中zui為通俗好讀的一部,收錄瞭他在漫長的研究生涯中重點關注過的人物,包括“大帝與名君”(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康熙、雍正),“亂世宰相”(李斯、馮道、賈似道),“資本傢與地方官”(晉陽李氏、宋江、藍鼎元),“儒傢與文人”(孔子、硃子、張溥、石濤),涵蓋各個時代和階層,極具代錶性。
評分科技進步同時提齣瞭責任問題。在科技迅猛發展的能源製造、醫療和軍事工程、納米和太空技術等領域,倫理學問題也隨之而生。這些是好還是壞?《技術倫理學手冊》由多名來自不同學術領域和機構組織的專傢、學者閤力撰寫而成,闡釋瞭不同科技領域的技術倫理學核心概念,展現瞭技術倫理學的倫理-哲學基礎,並分章節論述瞭人們普遍關心的核能利用及核廢料處理、基因和剋隆等技術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技術進步的環境後果等問題
評分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錶現作傢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錶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錶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齣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麵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纔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齣。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彆。
評分書的包裝很好,由於是活動日購買也有一定優惠。快遞很快也很負責。滿意滿意滿意
評分不錯,楊寬先生的書。
評分楊寬先生的經典之作,內容沒的說,買來收藏的。裝幀不錯,這麼大一本書,也不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