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上、中、下))

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上、中、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新周刊》雜誌社 編
圖書標籤:
  • 文化評論
  • 媒體史
  • 社會觀察
  • 思想
  • 新周刊
  • 中國社會
  • 時事
  • 公共知識分子
  • 智識
  • 深度報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873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355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96
套裝數量:3
字數:272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新周刊》二十年,它用敏銳的觸覺,用直指人心的話語,用鋒利的評點方式,對時代、對社會、對城市、對男女關係、對生活方式進行風暴式的解讀和提煉。本書為《新周刊》二十年內容精選,記錄瞭這本雜誌二十年觀察、記錄、追問、反思社會的曆程,不啻為一部二十年中國社會變遷史。它以時間為綫索,拎齣自1996至2016年的年度關鍵詞,解析瞭相關大事件及熱點現象,如香港迴歸、國慶五十周年、新世紀新韆年、非典、奧運等專題報道,引領讀者深度迴首來時路。邊注部分補充瞭相關榜單、年度盤點、知識點延展等,體現瞭《新周刊》的特色。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它匯集著《新周刊》這本新銳雜誌在這二十年裏(1996—2016)裏對人民奔流不息的情感溫度的感知。一個時代的情緒心態凝聚在書中,化為血液的粘稠度和身體的溫度,“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無疑是對本書好的概括。


作者簡介

《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曆經二十年發展,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遷敏銳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新周刊》始終保持對社會潮流動態的高度敏感,彰揚無情解構的犀利風格,並開創多種全新傳媒報道模式,“中國zui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國期刊市場上具代錶性和輿論影響力的雜誌之一,是讀者眼中暢快淋灕的“觀點供應商”,媒體同行和創意工作者眼中的“話題發源地”,商傢及投資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庫”。





精彩書評

1.著名學者 於丹

對於我來講,《新周刊》是我齣差的時候首先放進箱子的雜誌。


2. 央視主持人 白岩鬆

《新周刊》是一所學校,他培養瞭很多人,他的精神在很多地方發揚光大。


3.江蘇衛視主持人 孟菲

特彆喜歡這本雜誌的文字,它對時代的脈絡把握得特彆好,有的內容批判精神特彆好,有的內容有前瞻性。


4.著名媒體人 楊瀾

我的立場和觀點,其實是和《新周刊》站在一起的。


目錄

上捲

0001 前言


1996

0002 中國要建 76個國際化大都市? 馬陽直言 :不可能!

0006 中國城市十大敗筆

0012 讓人民有錢

0015 50 年代一句話摺射今日中國?

0018 遠大總裁張劍—— 坐私人飛機開人大 5 年目標100 億


1997

0024 鄧小平辭典

0032 香港“香”在哪裏?

0034 香港 :勝在有ICAC

0036 被誤讀的香港

0038 中國足球“魔鬼詞典”

0041 1997大盤點


1998

0044 弱智的中國電視

0047 春節聯歡晚會 :16 年之癢

0048 砸爛電視的十個理由

0052 電視湘軍領頭人魏文彬 :湖南電視這麼齣名說明中國電視的確需要改革

0056 中國城市魅力排行榜

0074 街頭活力榜

0078 第四城

0081 體驗之都 ——雲南 :一個體驗經濟的中國版本

0082 北京的 N 個不可替代

0083 廣東方式

0084 上海人為什麼迷戀 30 年代?

0085 第N 城重慶和它的可能性

0086 20 年中國備忘

0091 1998大盤點


1999

0094 20 世紀愛與恨

0100 20 世紀風月史中的小姐

0102 中國缺什麼?

0106 什麼改變瞭中國?

0112 狗日的戶口

0114 中國無隱私

0116 私人空間——從未有過的空間,還是正在失去的空間?

0120 今天我們想罵的魯迅都罵過

0122 尋找中國刀鋒—— 一個不閤時宜的問題及調查

0124 中國欲望榜

0127 1999 大盤點


2000

0130 娛樂新世紀

0134 改變中國人娛樂觀念的10 件小事

0138 世紀溝十大徵兆

0142 我為網狂

0144 酷經濟

0146 愛情之死

0150 男女關係100 年

0154 圖說中國愛情

0158 婚姻股

0160 不想再去的 10 個旅遊勝地

0165 找個地方躲起來

0169 遊客帝國

0175 飄一代

0181 新三十而立

0184 無厘頭.COM

0190 雪村、小小和賤兔

0192 惡搞成瘋

0196 我被你雷到——多元時代的“雷文化”

0198 網絡公民——第N 個人大代錶

0201 2000 大盤點


2001

0204 她世紀

0207 女人生猛——新解她世紀

0210 80 年代下的蛋——關於“80 年代齣生者”的調查報告

0216 還有多少中國味兒?——關於“90 年代生人”文化傳承的調查

0219 從80 年代下的“蛋”到全球化的“雜種”

0220 透析“90後”——他們不是另一代人,他們是另一種人

0228 95後,我們可以談談嗎?

0234 消逝的京廣綫

0235 2001大盤點


2002

0238 階層之謎

0240 中國 :一個新興階層的誕生

0243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名利場

0246 娛樂圈潛規則

0247 忽然中産

0250 僞中産——一個階層的模糊與焦慮

0252 誰妨礙瞭我們中産?

0254 “中産階級”王石 不賺超過 25%的利潤

0258 扮“上流社會”

0262 未富先懶——上行受阻的社會和正在闆結的階層

0266 嚮知道分子緻敬

0269 說不清——竇文濤 :一個話癆的十年

0276 生活方式創意榜

0277 抓狂短信——始於拇指的新人際運動

0280 25 :00

0282 你一定要有個人品牌

0284 像什麼一樣生活?

0288 右腦顛覆左腦

0291 誰告訴我怎麼活 ?

0295 給我生活 地方隨便——放棄北上廣的 N 個理由

0300 生活傢

0303 2002 大盤點


2003

0306 “ 二手”宣言

0309 迴到常識——非典啓示錄

0313 當代漢語貢獻榜

0316 “汗”語言拍案驚奇

0332 漢語怎麼說?

0342 無書可讀—— 中國圖書業的另類觀察


中捲


2004

0348 不想工作

0350 職業聲望排行榜

0358 國傢營銷

0360 歐洲國傢氣質榜

0366 我們時代的 100 怕

0370 25 年中國心態史

0372 我反對

0376 毀於汽車

0378 危險的餐桌

0379 飯局裏的中國人

0382 酒桌即中國

0385 F40——新中年肖像

0387 保衛張藝謀

0389 2004大盤點


2005

0392 未知日——海嘯啓示錄

0394 活著——“ 5.12”改變的和不可改變的

0396 忐忑—— 今天,我們如何安慰自己?

0398 治愈係莎士比亞

0399 來,讓全球化抱抱

0405 2005大盤點


2006

0408 創意立國

0411 中國創意産業的一份問題單

0414 軟中國——一個國傢和它的文化軟件

0421 中國壓力報告

0424 睡不著——一個國傢的不眠與亢奮

0427 下半夜的中國人——從睡不著到睡不好

0433 橡皮人——無夢年代的無痛與無趣

0436 窮忙族

0442 新媒體宣言

0444 病態傳媒

0446 保衛愛情

0452 《金婚》:嚮老派愛情緻敬

0455 學會愛——人生太短,隻夠我們相愛的瞭

0458 張小嫻 :我們都死瞭,愛情還沒死

0462 黃菡 :女人找愛時,同時在找什麼?

0465 武誌紅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就是找媽

0468 寜財神 :我藐視一切情感專傢

0472 李檣 :愛情沒有失傳,也永遠不會失傳

0473 閆紅 :錯過是人生常態

0475 性管理

0479 性小康——一個考量生活質量的全新視角

0483 危險的性

0486 下半身批判

0487 2006大盤點


2007

0490 憤怒的房子

0495 房地産和它改變的生活

0498 住得像個人樣

0502 發現小眾

0505 VC愛中國

0508 有一種毒藥叫成功

0513 中國單身報告

0518 私享傢——一個人的飲食與一個人的經濟

0520 反動詞匯 :剩女——她們選擇瞭剩下他們

0524 不婚物語

0531 2007大盤點


2008

0534 Money 今年講普通話

0536 華元 :下一個硬通貨?

0544 “二”的糾結

0546 青澀的“男三號”

0550 痛打“創新狗”

0562 絕版中國

0565 很南北,卻不是東西

0566 山寨中國

0568 30 年小事記

0573 2008大盤點


2009

0576 不差錢,就缺朋友——物化社會格局下的人際危機

0579 這個世界叫Morld——當代中國的金錢迷境

0583 親,你跟誰親?

0587 都是農民!

0597 故鄉——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

0600 逆城市化—— 還鄉或重建鄉村的可能

0605 軟鄉村 酷農業

0610 開房——酒店魅力排行榜

0614 這張床誰睡過?

0617 2009 大盤點


2010

0620 中國控

0625 急之國——中國人為什麼喪失瞭慢的能力?

0629 中國小趨勢

0630 民國範兒——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

0632 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種精神

0638 可怕的大學

0642 中國大學魅力榜

0649 去香港上大學

0653 熊孩子曆險記

0656 蔣方舟 :我對教育沒有期待,隻有求饒

0659 微革命

0666 圍觀改變中國——網絡生活價值榜

0671 2010 大盤點


2011

0674 中國有多貴?

0676 追問中——一個“中國控”15 年來的15 個提問

0677 中國怎麼想?

0678 中國腰圍——走形的身體和委頓的精神

0683 蘋果力——三個蘋果改變的世界

0688 頭文字i

0694 大時代的邊上——時代是個局,我做局外人

0700 小日子——小地方、小人物、小日子

0706 高調隱居

0711 2011大盤點


下捲


2012

0714 吊絲傳——從精神勝利到自我矮化

0720 疼痛——劉小東畫中國

0723 喧囂的孤獨——為什麼我們更依賴科技而不是彼此?

0731 假裝在娛樂——被掩飾的焦慮和不加掩飾的自瀆

0735 外心人——為什麼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

0741 微性——多媒體下的情與欲

0750 通奸考

0758 自拍、約炮、廣場舞——代際斷裂的社會病理分析

0762 颱灣 :最美的風景是人

0764 大理,讓人變小

0773 希臘之魅

0777 模糊的國——國傢、護照和旅行

0780 做點無用的事

0790 無聊詞典——從無聊經濟到無聊的哲學

0798 未來簡史——未知、恐懼及預言

0802 中國想不到地圖

0805 遊戲人生——從有意義到有意思

0809 2012 大盤點


2013

0812 土豪傳

0822 富得像個人樣——富不是問題,富瞭做不做人事纔是問題

0831 雲上的錢——誰能搶到未來的錢?

0840 安全感——一個誰也繞不過去的問題

0848 保衛社會

0855 無恥禍國——健康社會和恥感文化

0862 少女之殤——中國少女生態報告

0866 陰謀論患者——誰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

0872 毀三觀——世界觀很二,人生觀很三,價值觀很四

0880 中國錶情報告

0888 中國笑點——喜劇怎麼那麼憂傷?

0892 城市異化排行榜

0896 大褲衩與小蠻腰——城市地標的民間語文

0902 吐槽北京——活在北京100 怕

0908 我的故鄉在八十年代

0915 2013 大盤點


2014

0918 中國記憶榜

0924 一九一四——世界開始走樣,中國剛剛睡醒

0932 醜陋的中國男人

0938 男人沒瞭?

0946 理科男——一種社會人格的精神分析

0953 如何成為一個妖孽?——新女性聖經

0957 男神女,女神男——第三性即選擇性

0962 身體使用史——生命的身體 / 文化的身體 / 經濟的身體

0966 身體投資?身體傷害!

0968 讓我們談談養生吧

0972 生活傢宣言——從人居到生活觀

0981 獵物人——物質文明簡史

0985 2014大盤點


2015

0988 創業是個什麼鬼?——全民創業的狂熱與迷失

0994 打賞與眾籌——分享經濟的中國式樣本

1002 沒有什麼不可以定製

1007 一邊是馬雲,一邊是星雲——中國人的 N 多麵

1013 100 個相信——從公信力到私信力

1016 剋己復禮——禮的兩個走嚮 :內化與物化

1019 文青傳——世道變壞是從取笑文藝青年開始的

1028 我不是裝,我是刻奇

1035 重口味與小清新

1038 汙托邦——雅俗文化的當代閤流


2016

1048 2016生活趨勢報告

1052 人之上升——生活方式報告

1062 滾蛋吧!朋友圈

1072 老派的朝氣—— Grey is the new green






精彩書摘

“毒舌女王”咪濛:顫抖吧,朋友圈!


2月的最後一天,微信朋友圈裏清一色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成功拿下奧斯卡影帝的公眾號文章。這種對熱點的同題作文讓各路“公號狗”拼到腦子冒煙,即使是咪濛這樣的“100萬+”大 V也不能免俗。

“小李子那個沒寫好,我覺得快瘋瞭,算瞭,輸瞭就輸瞭吧。”咪濛並不太滿意自己的這篇文章,但粉絲還是留言挺她 :“刷瞭一天的小李子,就這篇最勵誌。看得我好燃。”“奧斯卡結束後,看瞭那麼多關於小李子的文章,數這篇標題我最喜歡。”最終這篇《小李子,恭喜你,終於從段子手界到瞭雞湯界》的點贊數超過瞭5000個。當大多數公眾號還在為“10萬+”閱讀量鉚勁兒時,咪濛透露,通常自己的推送發齣來,20 分鍾左右就能上“10萬+”,平均閱讀量在40萬—60萬,而每篇文章在朋友圈裏被收藏轉發的後颱數據“一般都有十幾萬,高的有100萬”。就這樣,咪濛成瞭現象級的朋友圈“屏霸”。

“咪濛牌雞湯”的推送,開頭結尾總會奉上一些金句 :“很多東西,你隻有得到它,纔能真正地超越它,甚至不屑它”“親愛的單身狗,有一份愛情等待你簽收”“最好的愛情,一定是對等的”……深諳“10萬+”之道的咪濛,在推送的同時就已經幫讀者把轉發的理由想好瞭。

朋友圈是咪濛的新媒體陣地, 2015 年年初,她創辦瞭名為 “萬物生長” 的影視公司,拍瞭以朋友圈為題材的網絡喜劇《顫抖吧!朋友圈》。她說 :“我一直想做一些能反映當下生活方式的東西,就拿奧斯卡來說,如果那一年的大奬是頒給《社交網絡》而不是《國王的演講》,那麼對於 50 年、100 年後的人來說,他就可以看到當時那一年的人的生活狀態。”這部投資僅4000 元、演員全是自己人、零片酬上陣、場地道具都靠跟朋友蹭的10 集網絡喜劇,點擊量每集1300 多萬,數據並不算漂亮,但在咪濛預料之中。

正如“萬物生長”公司後來停止瞭生長一樣,咪濛所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成為這

部低成本、小製作網劇的成敗關鍵。作為一個從報紙專欄時代一路寫博客和豆瓣殺齣來的作傢,她知道怎麼在最短的時間抓取公眾稀缺的注意力。在這個圍繞朋友圈的劇本裏,她發起很多會讓大傢都有共鳴的話題,比如“當我們點贊的時候,我們在想些什麼”“如果朋友圈有一個測謊儀,你會說什麼”“我們的朋友圈與 PS 人生”。她總結失敗的原因 :“說實話,我到現在都覺得朋友圈這個題材很好,我周圍朋友看到這個劇就說,是啊,你的製作真的很爛,你的錶演也很爛,整個製作都很low,但精神還是好的,每個人都會覺得跟自己有關。隻是我們的技術跟不上我們的選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公號上做起來這麼順,而視頻這一塊還是會有很大欠缺。”“拯救眾人的不開心”始終是門大生意。經曆瞭創業失敗,咪濛說“終於有空閑”做公眾號。2015 年 9月15日,她以一篇《女友對你作?你應該謝天謝地,因為她愛你》首次強勢攻占朋友圈,之後《緻賤人》《緻 low 逼》係列文章篇篇都成為朋友圈的熱議話題。

咪濛最近一篇《減肥對外貌改變有多大?比整容還猛啊!》,一天之內超過 500萬人閱讀。“根據以往經驗,在寫這個題時我就知道這篇會是‘爆款’,但沒想到火成這樣。減肥確實是永恒的話題。好的文章你事後來看,它一定會符閤一些規律。其實每一個人的朋友圈都是一種自我塑造,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在朋友圈發什麼東西。每次我都會想象一個場景 :這個標題的文章放到朋友圈裏你會點開嗎?因為你的公眾號其實不是寫給你的訂閱者看的,而是寫給你的朋友圈看。”咪濛從寫作角度分析自己當上朋友圈“屏霸”的原因。她之前一篇《如何在朋友圈寫齣爆款文章》,早在網絡上被“公號狗”奉為圭臬。不吝分享與高頻互動,是她虜獲鐵粉的手段之一。

《緻賤人》刷爆朋友圈後,有朋友對她取消關注 :“我覺得你變瞭,你現在迎閤瞭

大眾這種充滿戾氣的東西”

聊到自己的朋友圈,咪濛當然要吐槽一番。“我對朋友圈有兩個很大的感觸 :第一個是我們的朋友圈裏朋友的比例越來越少瞭,越來越變成‘工作圈’;第二個就是朋友圈裏真實的生活越來越少瞭,很多成瞭營銷圈。像代購,這就是一種情感綁架。像曬娃,有時你冷不丁打開朋友圈,看到他們在光綫昏暗的地方 360 度拍娃的小視頻就會嚇一跳,那是 ET 啊!曬旅遊和曬美食的朋友圈就會好一些,但圖片必須好看。我最近看徐靜蕾的微博,她講她在學做珠子,我突然對她轉粉,我就覺得她有那麼多選擇,她做這些‘無聊’的事情,我覺得蠻可愛的。”

《緻賤人》的火爆,不可避免地在她的朋友圈裏掀起陣陣風波。有“朋友”對號入座把她取關拉黑瞭;有“朋友”把《緻賤人》和《如何在朋友圈寫齣爆款文章》兩篇對照著看,然後指責她是個心機婊 ;有“朋友”跑來罵她“我覺得你變瞭,你現在迎閤瞭大眾這種充滿戾氣的東西”;也有粉絲 @她說“現在隻要有人罵人,就會說你今天咪濛看多瞭吧”……

關於迎閤大眾情緒的指責,咪濛覺得莫名其妙 :“我寫的都是我想說啊,寫《緻賤人》《緻 low 逼》的時候我就是很生氣,真要裝齣人畜無害的樣子,誰看啊?”

當然,也有朋友在她主動提齣幫忙寫推廣文章時說 :“不不不,不要浪費你的

公眾號。”咪濛說 :“真正的朋友,從來沒有麻煩過我,真的沒有。”她通常會把同篇文章分彆發布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然後觀察兩邊的迴復反應 :一邊是《新聞聯播》式的贊美與肯定(1%的負麵評論),一邊是排山倒海式的無理謾罵(50%的負麵評論)。

她比較兩者說 :“我覺得以熟人為基礎的朋友圈會激發人善的一麵,陌生人社交的微博會相對激發人惡意的一麵。我覺得微博和微信加起來纔是人性,它代錶我們每一個人善和惡的兩麵。”

毒舌、情緒強烈是咪濛一貫的錶達風格。比如過度談論自己的小孩就是沒修養、母愛很可怕,這些文章寫瞭不是一次兩次,“我自己有時候迴頭看我的微博,都覺得我說話真是夠狠的。尤其是在朋友圈,其實大傢都是要錶態和站隊的,想象一下,這樣的一個標題你是絕對不會轉的—— ‘這件事情我覺得要分兩麵來看’”。聊天時,無論話題是什麼,她最後總能聯係上公眾號內容的寫作。內容領域本就不存在紅海一說,粉絲量上來瞭,廣告商紛至遝來。近半年的時間,咪濛緩解瞭現金流的壓力,不僅挽救瞭首次創業的公司,順帶還厘清瞭接下來的創業模式。

“我真的是度過瞭一段蠻艱難的時間,所以我自己現在寫文章接地氣瞭。正因為這樣,我纔寫瞭很多讓大傢覺得有共鳴的東西。我現在對時間充滿瞭敬畏,對專業充滿瞭敬畏,對勤奮這件事充滿瞭敬畏,這幾個大眾價值標準,是朋友圈的普世價值,也是人類的普世價值。”



前言/序言

前 言


我們的改變,是為瞭走得更遠

今年《新周刊》20 歲。我們老瞭,但《新周刊》永遠年輕。

20 年裏,《新周刊》不變的,是勇氣和正直。它用敏銳的觸覺,用直指人心的話語,

用鋒利的評點方式,對時代、對社會、對城市、對男女關係、對生活方式進行風暴式的解

讀和提煉。

20 年裏,《新周刊》不變的,是敏感和銳利。它拒絕中庸溫吞,鄙視急功近利,遠離

人雲亦雲,刺激著中國文化和公共生活嚮前走。

20 年裏,《新周刊》不變的,是格調和趣味。在一個社會文化浮躁粗鄙的時代,品質

和腔調更加凸顯齣價值。在喧囂華麗的大時代,寜靜樸實的小日子更讓人珍惜。

20 年裏,《新周刊》在變。

2014 年,《新周刊》的定位從“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轉變為“最新銳的生活

方式周刊”。從一個特立獨行的社會批判者,變成一個現代生活文明的倡導者。

在一個狂熱而又迷茫的時代,我們希望能迴到常識、迴到生活本身,探索優化生活

方式之道 ;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希望能靜下來、慢下來,去品嘗生活的深意和

質感。

20 年裏,新新中國的背景,也打造著新新周刊。春江水暖、陰晴圓缺、起落沉浮,都是

《新周刊》的布景和底色。看戲的是我們,上颱的,也是我們。

20 年,一本雜誌,提煉著一個社會的主綫,書寫齣一種生活的宣言,測量著一個時代的體溫。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瞭新一點。

我們所有的改變,都是為瞭未來,我們和你們,風景更好,走得更遠。

《新周刊》執行總編 陳艷濤



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上、中、下) 窺視時代的脈搏,觸摸歲月的溫度 當曆史的長河翻湧嚮前,總有一些聲音,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時代的瞬息萬變;總有一些目光,如同探照燈,穿透迷霧,直抵真相。而《新周刊》,正是這樣一份承載著二十年時光印記的雜誌,它不僅記錄瞭一個時代的變遷,更用它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觸摸著這個時代最真實的體溫。 這套《新周刊》二十年精選(上、中、下),是一次穿越時光的盛宴,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邀請。它並非簡單的文摘匯編,而是《新周刊》編輯部精心遴選齣的、最能代錶其精神內核、最能捕捉時代神韻的精華篇章。每一篇文章,都凝聚著那個時代鮮活的生命力,都摺射齣作者對社會、文化、經濟、思想等各個層麵的敏銳洞察。 上冊:轉型與陣痛——變革時代的啓濛之聲 上冊聚焦於中國社會轉型初期,那段風起雲湧、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歲月。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騰飛,到社會結構的變化,再到個體意識的覺醒,《新周刊》以其前瞻性的視野,捕捉到瞭那些決定時代走嚮的關鍵節點。在這裏,你可以讀到對市場經濟浪潮的冷靜分析,對傳統文化在現代衝擊下的反思,以及對新興社會現象的深度解讀。那些曾經睏擾我們的問題,那些曾經激蕩我們心靈的討論,那些曾經塑造我們價值觀的觀點,都在這裏被一一呈現。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溯源。它讓你重新審視那些塑造瞭我們當下生活的宏大敘事,理解變革中的陣痛與啓濛。 中冊:躁動與分化——多元時代的思辨之辯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變得更加復雜多元,《新周刊》也隨之展現齣更具穿透力的觀察力。中冊深入探究瞭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在發展中齣現的各種躁動與分化。無論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差距,還是互聯網崛起帶來的信息爆炸與觀念碰撞,亦或是社會階層固化與流動性的討論,都可以在這裏找到深度報道和獨到見解。這部分內容關注的是個體在宏大敘事中的位置,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張力與共鳴。它鼓勵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在紛繁的信息中辨明方嚮,在多元的觀點中形成自己的判斷。這裏有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批評,也有對未來可能性的樂觀暢想,更有對人性和社會復雜性的深刻剖析。 下冊:迴歸與突圍——尋找時代的新可能 進入近年,麵對全球化的挑戰、技術革新帶來的衝擊以及社會內部的深層思考,《新周刊》並未止步,而是持續挖掘著“迴歸”與“突圍”的可能性。下冊更側重於當下,關注後疫情時代、數字時代以及全球格局變化下的中國敘事。它探討的不僅是宏觀的經濟與政策,更深入到個體的情感、價值追求以及精神傢園的構建。這裏有對“內捲”的解讀,對“躺平”的思考,對“國潮”的贊美,對“可持續發展”的呼喚。它試圖在喧囂中尋覓寜靜,在迷茫中尋找方嚮,在挑戰中發現機遇。《新周刊》以其不懈的探索精神,試圖為時代尋找新的齣路,為個體提供精神的支撐。 《新周刊》二十年精選,是一次關於“我們”的集體記憶。 這套精選集,不僅僅是《新周刊》的二十年成就展,更是一部生動的當代中國史。它以新聞的敏銳、評論的深度、散文的溫度,記錄瞭一個時代的影像,捕捉瞭一個時代的體溫。每一篇選文,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都凝聚著那個時代的共同思考。 翻開這套書,你將與無數個鮮活的個體相遇,與無數個重要的議題對話。你將看到時代的潮起潮落,感受到歲月的溫度質感。它將喚醒你對過往的迴憶,激發你對當下的思考,並引導你眺望遠方的未來。 這套書,適閤所有關注中國社會變遷、對時代發展充滿好奇、渴望深度思考的讀者。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是一麵映照時代的鏡子,也是一份溫暖的時代體溫。 讓我們一同走進《新周刊》的二十年,一同觸摸那個時代的脈搏,感受那份獨一無二的體溫。

用戶評價

評分

《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種強大的“共鳴”。仿佛書中那些文字,就是當年我內心深處那些未曾說齣口的聲音,那些曾經睏擾過我的問題,那些曾經讓我熱血沸騰的夢想,都在這裏找到瞭迴響。它讓我看到,自己不僅僅是時代的一個旁觀者,更是時代洪流中的一個親曆者,我的喜怒哀樂,也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這套書的編選,非常有匠心,它沒有選擇那些最“大”的故事,而是挑選瞭那些最“有溫度”的篇章,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能夠引發思考的,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時代脈搏的。它讓我看到瞭,一個雜誌,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的“良心”,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發齣一種理性的聲音,引導人們去思考,去探索。它所傳遞的“體溫”,是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力量,能夠讓我們在迴顧過去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當下。

評分

閱讀《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讓我對“時代”這個詞有瞭更具象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曆史概念,而是具體的、有血有肉的、甚至是有溫度的。那些被選中的文章,就像是這個時代的一塊塊碎片,它們拼接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完整而生動的畫像。我從中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焦慮與希望,他們的迷茫與探索,他們的妥協與堅持。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曆史,更是讓我們有機會去“觸摸”曆史,去“感受”曆史。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體溫”,而《新周刊》正是用它的筆觸,捕捉到瞭這些“體溫”,並且將它們永久地保存下來。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媒體,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始終保持一份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用一種更加客觀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呈現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

《新周刊》這本雜誌,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腔調,仿佛它不僅僅是紙張上的文字,更是時代脈搏的真實記錄。而這套《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更是將這份記錄放大,呈現瞭二十年光陰裏,這傢雜誌如何用它的筆觸,捕捉時代的細微喘息,又如何成為我們集體記憶的縮影。拿到這套書,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的寶箱,裏麵盛滿瞭那些年我們共同經曆過的風風雨雨,歡笑淚水,以及那些曾經讓我們熱血沸騰或陷入沉思的瞬間。它不是簡單的年鑒,也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溫度的,有生命的,帶著鮮活氣息的。翻開它,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迴響,看到那些熟悉的畫麵,感受到那些曾經的情緒。每一個標題,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個坐標,標記著我們走過的軌跡,也啓發著我們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這種“體溫”感,是它最令人動容的地方,也是它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人心的關鍵所在。它不僅僅是一本雜誌的精選,更是我們每一個身處那個時代的人,共同經曆的印記,是屬於我們一代人的集體迴憶,被它以一種更為凝練和深刻的方式呈現齣來。

評分

《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雜誌的精選,不如說是在與一個時代的“心靈”對話。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新聞事件的報道,更是事件背後的人心所嚮,時代思潮的湧動。我尤其欣賞它對於那些“小人物”的關注,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更能反映時代的真實麵貌。它讓我們看到,時代的車輪滾滾嚮前,但每一個個體,也都在其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留下瞭自己的印記。這套書的編輯,在選擇文章時,顯然是帶著一種深厚的洞察力,他們挑選齣來的,都是那些能夠穿越時間,依然能夠引起共鳴的篇章。它讓我感受到瞭,一個時代的“體溫”,並不僅僅是錶麵的繁華,更是隱藏在其中的,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那些普通人的情感,那些集體無意識的流嚮。

評分

這套《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意料之外的感動。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著激昂口號和宏大敘事的書,但讀下來,卻發現它更注重細節,更關注個體,更擅長從日常中提煉齣時代的韻味。它沒有刻意去塑造某個英雄人物,也沒有去渲染某個事件的戲劇性,而是以一種平實而深刻的筆觸,描繪瞭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追求。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與你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經意間,迴憶起那些年的點點滴滴,感悟到歲月的流轉和人生的變遷。這套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媒體,如何能夠在時代的浪潮中,保持一份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能夠用一種更加人性化的視角,去解讀這個世界。它所傳遞的“體溫”,是一種溫暖而有力的力量,能夠穿透人心,引發共鳴。

評分

讀完這套《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腦海裏留下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事件,而是一種綿延不絕的時代感。這種感覺,就像是坐在老照片前,看著照片裏的人和事,雖然時間已經過去瞭,但那種氛圍,那種情緒,依然能夠清晰地捕捉到。它讓我想起瞭很多年輕時的自己,也讓我想起瞭很多人,我們一起追逐過夢想,也一起迷茫過方嚮。這套書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粉飾什麼,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將時代的“體溫”傳遞齣來。你可以從中看到樂觀的光芒,也能感受到現實的沉重;可以看到改革的陣痛,也能感受到進步的力量。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時代的復雜性,也照齣瞭我們作為時代一部分的掙紮與成長。那些被選中的文章,不僅僅是獨立的篇章,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生動的時代畫捲,裏麵有鮮活的人物,有深刻的洞察,有尖銳的批評,也有溫暖的關懷。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過去,也讓我對當下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靜默而有力的敘事,比任何宏大的宣言都要來得震撼。

評分

細細品讀這套《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重新體驗瞭一遍那個時代的空氣,那個時代的氛圍。那些曾經的社會熱點,曾經的文化思潮,曾經的個體命運,都在書中以一種鮮活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不僅僅是一本雜誌的精選,更是我們一代人集體記憶的濃縮。它讓我看到瞭,在時代的變遷中,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們經曆瞭什麼,又改變瞭什麼。這套書的文字,樸實而深刻,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媒體,如何能夠保持一份獨立思考的精神,如何能夠用一種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視角,去解讀這個復雜的世界。它所傳遞的“體溫”,是一種關於人性的關懷,關於時代的思考,關於未來的期許,是一種溫暖而有力量的陪伴,讓我在迴顧曆史的同時,也能更加堅定地走嚮未來。

評分

這套《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的“現場感”。它不是事後諸葛亮式的總結,而是當時當下,對事件的敏銳捕捉和深度剖析。每一篇文章都仿佛帶著當時的空氣,帶著那個時刻的爭議和討論。你能夠從中感受到記者的執著,編輯的智慧,以及那個時代媒體人的勇氣和擔當。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時代記錄,不是去試圖定義一個時代,而是去呈現一個時代的所有側麵,包括光明和陰影,包括成功和失敗,包括希望和失落。這套書的編輯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選擇那些最轟轟烈烈的事件,而是從那些最能體現時代“體溫”的細節入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和故事,卻往往蘊含著最深刻的時代變遷。它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穿越迷霧,去感受時代的脈搏,去理解那些復雜而微妙的變化。這種閱讀體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有現實的緊迫感,讓人在迴味中,不自覺地開始思考。

評分

讀這套《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就像是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那些鮮活的文字,那些曾經激蕩人心的觀點,仿佛穿越瞭時間的阻隔,直接與今天的你進行交流。它讓我思考,當年那些讓我們熱血沸騰的議題,如今又走嚮瞭何方?當年那些讓我們睏惑不解的現象,是否已經有瞭新的答案?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曆史,更在於它激發瞭思考。它沒有給你現成的答案,而是拋齣瞭問題,引導你去探索,去發現。它讓我看到瞭一個雜誌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獨立,如何在喧囂中發齣自己的聲音。這種獨立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彌足珍貴。它也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並非隻有一種聲音,而是多元的,復雜的,充滿瞭各種可能。這套書,就像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裏麵有理想,有現實,有妥協,也有堅持。

評分

翻開這套《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新周刊>二十年精選》,撲麵而來的不是那種陳舊的、已經蓋棺論定的曆史感,而是一種生機勃勃的、正在發生著的時代敘事。它讓我想起瞭那些曾經的“熱點”,那些曾經讓我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如今再讀,仿佛又迴到瞭那個時刻,感受到瞭當時的溫度和激情。這套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能夠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時代情緒,並且用文字將其凝固下來,成為永恒的記憶。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故事、人物和觀點,來展現時代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你能夠從中看到時代的進步,也能感受到時代的挑戰。它讓我們明白,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體溫”,而《新周刊》恰恰是捕捉這種“體溫”的行傢。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媒體,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的“良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

評分

非常不錯 值得下次繼續購買

評分

好書,新周刊齣品,必屬精品!

評分

新民說這個係列真讓我有點撓頭,太雜瞭,開本封麵內容都是,這套還不錯,料挺足,迴首二十年,感慨萬韆,後悔沒有早點讀到,字體小,有點可惜。

評分

還是非常不錯的

評分

老公自己選的書,他很喜歡看。

評分

好書

評分

老公自己選的書,他很喜歡看。

評分

書不錯,內容也很好,值得買

評分

東西不錯呀,618打摺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