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成果方麵,通過係統研究,學術委員會頒布瞭《中國工業遺産調查研究索引》(2011)、《中國工業遺産價值評價導則》(2014)、《中國工業遺産名錄》(2014)三份重要的基礎性研究成果,為係統展開工業遺産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在一些工業企業進行工業現狀資源調查和保護的基礎上,多個省市展開瞭工業遺産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摸清瞭工業遺産的傢底。杭州、無锡等城市先後公布瞭《工業遺産保護名錄》,齣颱瞭《工業遺産保護管理辦法》;北京齣颱瞭《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導則》。2015年國傢文物局頒布瞭《工業遺産保護和利用導則》(徵求意見稿),在全國範圍全麵推動工業遺産的保護工作。
在組織建設上,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産委員會(IHC-CRAC)作為牽頭單位,與TICCIH建立瞭緊密聯係。目前中國大陸共有17位TICCIH成員、颱灣地區有11位;劉伯英(大陸2015年)、林曉薇(颱灣地區2009年)當選為TICCIH Board Member。
專題一.理論研究與探討
基於概念解析的我國工業遺産價值分析 韓.強.王.翅.鄧金花 (3)
關於中國近代城市工業發展曆史分期問題的研究
賴世賢.徐蘇斌.劉.靜.青木信夫 (8)
天津塘沽南站保護現狀調查與價值淺析 徐蘇斌.李程遠.閆.覓 (19)
資源型城市工業遺産廊道遺産係統價值評估初探——以徐州為例
鄧元媛.常.江.楊.帆 (28)
基於價值辨析的工業遺産認定策略——以華新水泥廠舊址保護規劃為例
周.偉.王琳峰 (37)
近代中國重工業工業遺産價值評價研究——以煤炭、鋼鐵和船舶修造業為例
於.磊.青木信夫.徐蘇斌 (50)
“一五”時期吉林省工業遺産的調查與價值評價初探 莫.畏.何.茜 (60)
工業遺産文物保護規劃問題探析 李鬆鬆.徐蘇斌.青木信夫 (74)
工業遺産保護再利用應納入城市存量規劃目標 徐蘇斌.仲丹丹 (81)
“中國工業建築遺産學術研討會”既往成果研究 張傢浩.徐蘇斌.青木信夫 (86)
專題二.區域及城市工業遺産研究
西安工業區的蛻變與再規劃 王西京.硃新苗.陳.洋 (99)
“以詩人的情懷經營城市”——工業文化景觀視野下的張謇與近代南通整體保護
邵耀輝 (112)
城市更新中的武漢近現代工業遺産——以武漢市(推薦)一級工業遺産為例
李.沐.周.衛 (125)
廣州工業建築遺産之嶺南特色 賈.超.鄭力鵬 (134)
産業遺産保存與再生的社會融入和公眾參與——以颱灣為例
張雨奇.鬍.蓮.徐蘇斌 (144)
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遺産研究——以黃石市為例 劉金林 (158)
以産業鏈為紐帶的區域性工業遺産研究——以舊直隸工業遺産群為例
閆.覓.徐蘇斌 (163)
瀋陽市工業遺産旅遊開發策略思考 哈.靜.潘.瑞 (171)
整體保護內濛古自治區工業遺産的意義解析——以呼和浩特市水泥廠為例
白麗燕.劉.花.張鵬舉 (179)
哈爾濱現存近代工業建築遺産特色淺析 麯.濛.劉大平 (186)
鞍山市近代工業曆史及工業遺産初探 馬.斌.李京容 (197)
我國航空類綫性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研究 歐陽傑 (211)
專題三.鐵路及其相關工業遺産研究
中東鐵路遺産的總體分布特徵研究 崔衛華.鬍玉坤.徐.博.王之禹 (223)
東北民族鐵路的復興之路——以呼海鐵路工業建築遺産為例 張書銘.劉大平 (233)
膠濟鐵路沿綫工業遺存概覽 張.錚.江海濤.李詩若 (246)
滇緬鐵路工程及建築遺産 唐.琦 (252)
吉林省近代鐵路車站站捨建築調查與研究 王新英.張書銘 (258)
中東鐵路俄式機車庫建築現代化特徵解析 李.琦.劉大平 (266)
中東鐵路工業建築屋架技術解析 司道光.劉大平 (274)
專題四.地方典型案例研究
一個時代,一段曆史——作為156項目的洛陽礦山機器廠建設曆史研究
徐蘇斌.孫躍傑 (283)
湖北黃石華新水泥廠舊址保護與更新——新型文化遺産的整體保護策略
王.晶 (292)
銅川王石凹煤礦——156項目中的蘇聯建築規範與技術轉移研究
吳楊傑.劉.洪.硃曉明 (303)
貴州土司與中國硃砂汞礦重要遺存——兼談貴州硃砂汞礦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何先龍 (315)
福建船政布局沿革分析 陸.雙 (321)
德國殖民時期工業建築遺産保護與再生——以坊子機車倉庫、機車維修車間為例
李曉迪.慕啓鵬.高正揚 (332)
西安“大華·1935”改造現狀分析 於.露.陳.旭 (343)
工業遺産中居住建築的保護與更新研究——以中東鐵路紮蘭屯段為例
王.鳳 (349)
城市復興理論在工業遺産保護與再利用中的應用——以吉林市哈達灣老工業區
為例 莫.畏.王博琛 (360)
專題五.工業遺産的規劃與設計
首鋼西十筒倉改造工程簡析 楊伯寅.劉伯英 (371)
城市工業遺産景觀的保護與更新——以廣州TIT國際服裝創意園為例
楊希文.席明波 (379)
獨棟廢舊工業建築活化保護的“因材施用”——以北京鬆下彩管廠區301號建築
改造為例 羅.丹 (386)
城市曆史街區更新模式探析——以佛山“嶺南天地”更新改造為例 王紅衛 (390)
由武漢國棉一廠引發對現代工業遺産的反思 姚.瑤(395)
普適性建築既有空間的保護與再生——從食堂浴室、活動中心到實訓基地的進化
與活化實驗 尹.雷 .張俊發.鹿.鵬 (403)
專題六.他山之石——國外工業遺産研究
由端島的廢墟行旅熱潮思考工業遺産博物館化的另類思維 林曉薇 (411)
貝爾瓦科學城——崛起於工業遺産上的創新之城 劉嚮東 (419)
從工業遺存到城市公共空間——巴黎綠蔭步道(La Promenade Plantée)的改造
設計及使用 陳立鏡 (426)
德國魯爾工業區遺産改造利用模式淺析 許.凡.彭.雪(436)
專題七.工業遺産相關問題研究
談工業遺産研究與産業經濟關聯研究的必要性 仲丹丹.徐蘇斌 (445)
颱灣工業遺産轉型文化創意空間探討 傅.瓣 (451)
對工業遺産展示與利用模式的思考 周.偉 邱於皙 (456)
馬恒昌小組精神的內涵和特徵 孫文政 (463)
工業閑置地再開發中的臨時性利用策略淺析 孫德龍 (469)
工業遺址改造中的景觀生態修復策略 楊震宇 (479)
城市工業遺産遊憩空間的景觀生産與遊客感知 範曉君 (485)
後工業景觀的文化秩序 魏琰琰.尹.雷 (490)
工業遺産動態信息的采集與記錄研究——以福州馬尾船政與福建新華印刷廠為例
季.宏 (495)
基於舊工業建築再利用可逆性結構體係的節點研究——以一種“柔性連接”結構
和節點體係研究為例 羅.丹.尹.鈺.騰祥泉 (505)
關於絲綢紡織類工業遺産保護利用的思考 王.毅.杜芳芳 (511)
探析行業博物館提升公眾滿意度的專業保障與創新突破 姚.暢 (515)
從“域”邁嚮“場”:城市設計視角下的工業遺産地邊界改造研究 孟璠磊 (519)
附..錄
中國工業博物館聯盟《廣州宣言》 (527)
序
再接再厲、繼往開來
共同開創中國工業遺産保護的新局麵
2015年11月21日至23日,“2015年中國第六屆工業建築遺産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研討會由中國建築學會工業建築遺産學術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産委員會、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工業遺産學部、清華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聯閤舉辦。來自國內及國外的近300位專傢學者齊聚廣州,圍繞“工業遺産的未來”進行學術研討。
會議共收到72篇論文,有48位專傢學者做瞭學術報告,取得瞭豐碩成果。本次研討會邀請到20多傢工業博物館負責人齣席,成立瞭“中國工業博物館聯盟”,通過瞭中國工業博物館聯盟的《廣州宣言》;研討會首次開闢瞭鐵道遺産專題,針對中東鐵路、滇越鐵路、滇緬鐵路、呼海鐵路等鐵路遺産的調查、研究和保護進行瞭專題研討。本次研討會繼續從城市史、建築史、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等跨學科的角度研究工業遺産;增加瞭工業建築結構診治理論和方法、建築設計教學,以及遺産地、遺産廊道和工業遺産等內容;並對資源型城市如何利用工業遺産保護實現城市轉型發展進行瞭深入研討。
開幕式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瞭題為“尋找與守望——中國工業遺産保護之路”的主旨報告,從自身對工業遺産的感知和中國工業遺産保護發展的曆程,闡述瞭工業遺産的價值。國際工業遺産保護委員會終身榮譽主席(TICCIH Honorary President for life)尤塞比·卡塞洛尼(Eusebi Casanelles)參加大會。作為《下塔吉爾憲章》的執筆人,尤塞比先生曾經為國際工業遺産保護做齣瞭傑齣貢獻。他在《工業遺産——地域和知識》演講中指齣:工業遺産既不是偉大的藝術作品,不具有紀念意義,也不是偉大曆史的“英雄”,更沒有“獨特性”,那麼這些工業設施是如何成為遺産的?為什麼要作為遺産進行保護呢?因為工業遺産記錄瞭工業的曆史,是知識的遺産(knowledge heritage),需要廣泛傳播;我們也是工業文明的創造者,是遺産的組成部分,我們需要把我們的創造流傳下去。工業遺産十分脆弱,需要精心嗬護。
2015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2005年10月,ICOMOS第15屆大會在西安召開,將2006年的“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定為“保護工業遺産”,截至2015年正好10年。2010年11月中國建築學會工業建築遺産學術委員會成立,這是我國工業遺産研究領域第一個學術組織。從2010年開始,每年11月都組織召開“中國工業遺産學術研討會”,截至2015年正好5年。2013年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委員會成立工業遺産學部,2014年中國文物學會成立工業遺産委員會,從2014中國第四屆工業遺産學術研討會開始,形成上述三個學術組織聯閤開展學術活動的局麵,參加的專傢學者來自規劃、建築、景觀、建築史、科技史、遺産保護、環境修復、結構加固、産業轉型等領域,最大程度涵蓋瞭專業學術領域的範圍。
截至2015年底,全國範圍的“中國工業遺産學術研討會”共召開瞭六屆,齣版瞭5本論文集,發錶瞭340篇論文,成為我國極具影響力、全國性的工業遺産學術研究會議。來自全國各個領域的專傢、學者、規劃設計人員、政府管理人員等通過對工業遺産的研究與保護的調查、研究和實踐,反映瞭中國工業遺産研究與保護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研討會的主題主要包括以下
幾點:
(1)工業遺産保護、利用的國內外案例研究;
(2)工業遺産保護的理論研究;
(3)工業遺産與區域規劃研究;
(4)工業遺産與文化景觀研究;
(5)工業遺産國內外比較研究;
(6)工業與資源型城市更新研究;
(7)多學科視角下的工業遺産研究。
在研究成果方麵,通過係統研究,學術委員會頒布瞭《中國工業遺産調查研究索引》(2011)、《中國工業遺産價值評價導則》(2014)、《中國工業遺産名錄》(2014)三份重要的基礎性研究成果,為係統展開工業遺産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在一些工業企業進行工業現狀資源調查和保護的基礎上,多個省市展開瞭工業遺産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摸清瞭工業遺産的傢底。杭州、無锡等城市先後公布瞭《工業遺産保護名錄》,齣颱瞭《工業遺産保護管理辦法》;北京齣颱瞭《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導則》。2015年國傢文物局頒布瞭《工業遺産保護和利用導則》(徵求意見稿),在全國範圍全麵推動工業遺産的保護工作。
在組織建設上,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産委員會(IHC-CRAC)作為牽頭單位,與TICCIH建立瞭緊密聯係。目前中國大陸共有17位TICCIH成員、颱灣地區有11位;劉伯英(大陸2015年)、林曉薇(颱灣地區2009年)當選為TICCIH Board Member。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麵總結瞭五年來工作的進展和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意義重大。2015年還是承前啓後的一年,從2016年開始,中國將進入“十三五”,因此2015年也是“十三五”的規劃之年。基於中國工業遺産研究與保護“十二五”期間取得的成果,學術委員會“十三五”期間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點:
(1)加快對工業資源認識的轉變。工業用地更新是當前城市發展轉型、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新型産業培育和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是促進城市建設、産業、文化和社會綜閤發展的重要內容,要充分認識工業遺産作為城市“文化資本”的價值。
(2)準確認定工業遺産的價值。工業遺産是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是保持城市特色和傳承城市曆史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發展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旅遊資源和發展空間,是城市的“鄉愁”。要不斷加強對工業遺産價值的認識,扭轉錯誤觀念,強化保護意識。
(3)繼續做好工業遺産的調查。以省、市為單位進行工業遺産資源調查和專題研究,製定工業遺産保護名錄。積極與各個行業集團、行業協會閤作,以行業為單位進行工業遺産資源調查和專題研究,製定行業工業遺産的標準和保護名錄。建立工業遺産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成果公開。
(4)不斷加強工業遺産的研究。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承擔科研課題,繼續做好工業遺産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為政府管理部門當好智庫,做好谘詢和服務。
(5)做好工業用地更新規劃設計、工業遺産保護和工業建築改造再利用的建築設計工作。編製工業遺産專項保護規劃,使之作為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以工業遺産為特色的曆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工作。
(6)繼續提升工業遺産的組織建設。鼓勵更多的專傢、學者加入TICCIH組織,與相關的國際組織以及其他國傢和地區進行更加廣泛的學術交流,開闊視野,在全球坐標係中認識中國工業遺産的價值。主動承擔TICCIH的研究課題、參與ICOMOS世界遺産項目的谘詢工作。
(7)大力開展工業遺産的落實工作。拓展學術組織,形成主題性的分支或小組,拓展研究內容、參與團體和人員結構。積極開展中國工業遺産之路網站的搭建工作,融入亞洲工業遺産之路,將工作落到實處。維護好中國工業遺産的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形成工業遺産的交流和宣傳平颱。
(8)全麵調動工業遺産的管理和監督。進一步調動政府、社會、個人工業遺産保護和再利用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加強工業遺産管理,形成社會監督的局麵。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連續召開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齣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提高供給體係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整體改善的工作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曆瞭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發展帶動瞭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國麵臨著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係,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齣問題。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曆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産。要結閤自己的曆史傳承、區域文化和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對城市發展不同階段遺留下來的工業資源,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要理性、科學對待,不能“囫圇吞棗”,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推倒重來”,而要珍惜這些“紅色遺産”,讓新中國工業建設的偉大成就得以保留,讓工業遺産承載的、曾經對新中國經濟建設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工業精神”和“工業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這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中國新型城市化發展正在從數量增長嚮質量提升轉變,從外延擴張嚮內涵挖潛轉變,城市建設從粗放的綠地開發走嚮精細的棕地開發。經濟發展轉型、城市建設轉型、城市更新和城市復興正在成為中國未來城市建設的新常態。國務院辦公廳、國傢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部、國傢文物局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委都對工業用地更新和工業遺産極為重視,形成瞭新時期和新常態下工業遺産保護和適宜性再利用的閤力!
2016年2月3日,李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齣:要建設新型創業創新平颱,為更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服務,更大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增強實體經濟發展新動能。鼓勵將閑置廠房、倉庫等改造為雙創基地和眾創空間……這為工業遺産保護和再利用提供瞭更大的機會和更好的舞颱!
讓我們再接再厲、繼往開來,共同開創中國工業用地更新的新局麵!共同譜寫中國工業遺産保護利用的新篇章!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全麵綜閤發展的“城市復興”!
TICCIH 國傢代錶、TICCIH Board Member
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産委員會會長
中國建築學會工業建築遺産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工業遺産學部主任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就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這不僅僅是紙張的堆疊,更是中國工業曆史的沉甸甸的重量。我一直對那些曾經矗立在中國大地上的工業建築懷有深深的敬意,它們是那個時代奮鬥者的汗水與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標題“調查、研究與保護”精準地概括瞭其核心價值。我期待在“調查”部分,能夠看到大量詳實的案例分析,例如,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工業建築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包括它們的曆史背景、建築特色、技術工藝以及目前的保存狀況。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那些鮮為人知卻極具價值的工業遺産。在“研究”層麵,我希望能夠看到對這些遺産進行深入的學術探討,例如,分析其在建築風格、結構技術、材料運用等方麵的獨特性,以及它們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曆史地位和文化意義。是否會探討這些建築所蘊含的工業美學,以及它們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最令我期待的則是“保護”的部分,我迫切希望能夠瞭解目前中國工業建築遺産保護的現狀,以及麵臨的挑戰。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成功的保護案例,例如,如何將老廠房改造成博物館、藝術區、創意空間,或者如何將其融入城市更新計劃,實現活化利用,讓這些曆史建築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機?這本書無疑將是一部關於中國工業遺産的百科全書,它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去認識、理解和珍視這些寶貴的曆史遺存。
評分我對這本書寄予瞭厚望,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深感痛惜的議題——中國工業建築遺産的保護。在過去幾十年,隨著工業的轉型升級,大批曾經輝煌的廠房、礦井、倉庫等工業建築被拆除,它們承載的曆史記憶和工業文明的印記也隨之消逝。這本書的齣現,如同及時雨,為我們挽救和傳承這些珍貴的遺産帶來瞭希望。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調查”的方法論,這其中是否包含瞭對不同類型工業建築的分類,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普查和登記?“研究”的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對工業建築的結構、材料、工藝等方麵的深入剖析,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技術革新和發展軌跡。尤其吸引我的是“保護”的實踐部分。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成功的工業遺産保護案例,例如,如何將舊廠房改造為具有現代功能的文化空間,或是如何將廢棄的礦區轉化為生態旅遊景點?這些案例的經驗和教訓,對於指導未來的保護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研究和保護中國工業建築遺産,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成為我們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工業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深知工業建築遺産的珍貴性。它們是凝固的曆史,是時代的印記。這本書集閤瞭“調查、研究與保護”這三個關鍵環節,這讓我看到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係統性梳理。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調查”的方法和成果,例如,是否包含瞭對全國各地工業遺産的普查數據、測繪圖紙和照片資料?“研究”的部分,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工業建築材料、結構體係、建造技術等方麵的專業分析,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代錶的科技水平。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工業建築的文化價值和美學特徵,它們如何體現瞭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和時代精神?而“保護”更是我關注的重點。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成功的保護案例,例如,如何對破舊的廠房進行修復和改造,使其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城市文化的新地標?又或者,如何將具有曆史價值的工業遺址融入城市更新規劃,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的雙贏?這本書將是一本寶貴的參考書,為我深入理解和珍視這些工業瑰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這份論文集,宛如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傢,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探尋那些曾經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建築。我一直對那些宏偉的廠房、高聳的煙囪、錯綜復雜的管道充滿敬畏。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建築,更是承載著無數人汗水、智慧和夢想的容器。我期望書中能夠詳細記錄這些工業遺産的“調查”成果,這其中是否包含瞭對不同類型、不同年代工業建築的詳細分類和現狀評估?“研究”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對這些建築的曆史背景、設計理念、建造技術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的深入分析。例如,某個特定時期的工業建築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反映瞭怎樣的技術水平和社會思潮?更讓我期待的是“保護”的實踐經驗。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成功將工業遺産進行活化利用的案例,例如,如何將老廠房改造為藝術區、博物館、科技孵化器,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結閤?或者,是否會探討一些在保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中國工業建築遺産的窗口,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它們,並從中汲取智慧,為它們的未來發展貢獻力量。
評分這份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如同一本濃縮的中國工業發展史的影像誌。我一直對那些巨大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復雜的管道係統以及曾經繁忙的生産綫充滿好奇。它們不僅僅是建築,更是那個時代工業精神的載體。我期望書中能夠詳細記錄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工業建築遺産的現狀,包括它們曾經的功能、建造年代、技術特點以及目前的保存狀況。特彆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涵蓋一些關於工業建築風格的演變研究,例如,從早期蘇式建築風格的廠房,到後來中國自主設計的現代化工業建築,其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是如何變化的?“研究”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工業遺産的社會學和經濟學分析,探討它們對當地社區、居民生活以及經濟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一個大型鋼鐵廠的興衰,是如何塑造瞭一個城市的命運?而“保護”方麵,我迫切地想瞭解一些關於工業遺産再利用的創新思路。如何在保留其曆史風貌的同時,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例如,發展工業旅遊、文化創意産業,或是將其改造為集科研、教育、商業於一體的綜閤性空間?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些問題,並從中汲取智慧的絕佳機會。
評分這份匯編,如同開啓瞭一扇窺探中國工業發展脈絡的時光之門。我曾無數次在老廠區穿梭,感受那些斑駁的牆壁、巨大的煙囪所訴說的往昔,但往往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去理解其背後的曆史邏輯和保護意義。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提供瞭這樣一種可能性。我設想,其中必然包含瞭大量關於工業建築類型學、結構技術、材料工藝的細緻分析,從煉鋼廠的爐火餘溫,到紡織廠的經緯交織,再到水電站的宏偉水壩,每一種類型都凝聚著不同時代的智慧與汗水。更重要的是,我對其中可能涉及的“研究”部分感到好奇。它是否會深入挖掘這些遺産背後的社會、經濟、技術變遷,探討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是否會分析工業建築的審美特質,揭示其獨特的藝術價值?以及,最重要的“保護”方麵,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成功的實踐案例,比如如何對老廠房進行創意改造,賦予其新的功能,例如藝術區、博物館、科技孵化器,從而實現活化利用,而非簡單的拆除重建。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思路,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珍視這些工業遺産,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存在價值,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也為我們未來的城市發展提供寶貴的藉鑒。
評分作為一名非專業的研究者,但懷揣著對故土工業曆史的濃厚興趣,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靜態的記錄,更是一項動態的“調查、研究與保護”的綜閤性工程。“調查”二字,讓我聯想到那些深入基層、走訪現場的研究者們,他們或許冒著酷暑嚴寒,穿梭於廢棄的廠房之間,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每一個細節,捕捉每一個可能被遺忘的角落。而“研究”,則意味著對這些調查結果進行深入的梳理、分析和解讀,從曆史、建築、技術、社會等多個維度去理解它們的價值。“保護”二字,更是點睛之筆,它直接指嚮瞭這些遺産的未來命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關於工業建築保護理念的探討,例如,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是采取原址保護、遷建保護,還是易地保護?每種方式又麵臨哪些挑戰?書中是否會提齣一些創新的保護模式,例如,如何通過立法、政策引導、社會參與等多種途徑,為工業遺産的保護提供堅實的支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那些緻力於工業遺産保護的人們提供寶貴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也為普通讀者打開一扇瞭解中國工業發展史的大門,讓我們看到那些曾經為國傢建設做齣巨大貢獻的工業遺址,它們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它填補瞭一個重要的學術與社會空白。我一直認為,中國工業建築遺産是民族工業發展史的活化石,它們記錄瞭國傢從貧弱走嚮富強的艱辛曆程,蘊含著寶貴的工業精神和技術智慧。因此,對它們的“調查、研究與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調查”部分,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一些深入田野的實地考察報告,它們是否會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工業遺産進行係統的梳理,並對其現狀進行評估?是否會包含大量的曆史圖片、測繪圖紙和口述史料,為我們還原工業遺産的原貌?“研究”方麵,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探討,例如,如何界定工業建築遺産的價值,以及如何從建築學、曆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對其進行解讀?是否會分析不同時期工業建築的設計風格、建造技術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時代精神?而“保護”則是我最為關注的部分。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成功的工業遺産保護與再利用的案例,例如,如何將老廠房改造為創意産業園區,或將其轉化為具有教育和旅遊功能的博物館?是否會探討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工業遺産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係,並提齣可行的政策建議?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遺産,它將為我們更好地認識、理解和珍視中國工業建築遺産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評分作為一名對城市發展和曆史建築有著特殊情懷的讀者,我對於“中國工業建築遺産調查、研究與保護”這一主題的書籍,總是充滿期待。這本書的標題清晰地錶明瞭其核心內容,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的規劃。“調查”意味著係統的梳理和記錄,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大量詳實的案例,覆蓋不同地區、不同産業的工業建築遺産,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和描述。例如,是否會涉及到對老煤礦、舊紡織廠、早期兵工廠等不同類型的遺産進行細緻的分析?“研究”則提供瞭深入挖掘其價值的可能性,我期望書中能夠探討這些遺産在技術、藝術、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麵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反映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和時代變遷。例如,是否會分析某些建築的設計理念和結構特點,以及它們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上的代錶性?而“保護”則是這本書最具有實踐意義的部分,我非常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工業遺産保護政策、法規、技術和實踐經驗的探討。例如,是否會分享一些成功的活化利用案例,將廢棄的工業建築轉化為具有新功能的文化空間或商業載體?或者,是否會探討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有效保護和利用這些寶貴的曆史遺存?這本書必將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為中國工業建築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提供重要的參考。
評分一本厚重的學術專著,封麵設計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沉甸甸的曆史與現實意義。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工業文明變遷的愛好者,我一直對那些沉默矗立在城市角落的工業遺址懷有深深的敬意。它們不僅是過往輝煌的見證,更是承載著一代代人奮鬥與夢想的記憶載體。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對於係統性梳理和深入理解這些珍貴遺産的渴望。它不單單是一部論文集,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工業建築遺産的保護理念、實踐經驗和理論探索匯聚一堂。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那些曾經轟鳴著機器聲、孕育著創新火花的廠房、倉庫、辦公樓,在作者們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工業遺産的案例研究尤為期待,比如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工業遺存,江南水鄉的絲綢、紡織業遺址,或是中西部礦業城市的曆史建築群,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工業發展脈絡,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無疑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觸及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保護策略,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平衡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的關係,探索齣可持續的利用模式,讓這些曆史建築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而是成為城市活力的源泉。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僅在於學術層麵的貢獻,更在於它能夠激發公眾對工業遺産的關注,喚醒沉睡的記憶,讓我們重新審視工業文明的價值,並為之付齣實際行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