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六) 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Survey,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Heritage]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六) 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Survey,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Herita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文一,刘伯英 编
图书标签:
  • 工业建筑遗产
  • 建筑遗产保护
  • 工业遗产
  • 中国工业史
  • 历史建筑
  • 建筑研究
  • 学术研讨会
  • 文化遗产
  • 城市发展
  • 工业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52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58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外文名称:Survey,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Heritage
开本:16开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研究成果方面,通过系统研究,学术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索引》(2011)、《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2014)、《中国工业遗产名录》(2014)三份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为系统展开工业遗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些工业企业进行工业现状资源调查和保护的基础上,多个省市展开了工业遗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摸清了工业遗产的家底。杭州、无锡等城市先后公布了《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导则》。2015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组织建设上,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IHC-CRAC)作为牵头单位,与TICCIH建立了紧密联系。目前中国大陆共有17位TICCIH成员、台湾地区有11位;刘伯英(大陆2015年)、林晓薇(台湾地区2009年)当选为TICCIH Board Member。


内容简介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六) 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以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遗产理论研究,工业遗产与城市研究,工业遗产案例研究,工业遗产国内外比较研究,工业遗产规划设计研究,工业文化景观研究和工业遗产多学科比较研究。各方面专家、相关政府官员及规划设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提出各自的思考方向与建议,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新动态。

内页插图

目录

专题一.理论研究与探讨

基于概念解析的我国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韩.强.王.翅.邓金花 (3)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赖世贤.徐苏斌.刘.静.青木信夫 (8)

天津塘沽南站保护现状调查与价值浅析 徐苏斌.李程远.闫.觅 (19)

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廊道遗产系统价值评估初探——以徐州为例

邓元媛.常.江.杨.帆 (28)

基于价值辨析的工业遗产认定策略——以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规划为例

周.伟.王琳峰 (37)

近代中国重工业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研究——以煤炭、钢铁和船舶修造业为例

于.磊.青木信夫.徐苏斌 (50)

“一五”时期吉林省工业遗产的调查与价值评价初探 莫.畏.何.茜 (60)

工业遗产文物保护规划问题探析 李松松.徐苏斌.青木信夫 (74)

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应纳入城市存量规划目标 徐苏斌.仲丹丹 (81)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既往成果研究 张家浩.徐苏斌.青木信夫 (86)

专题二.区域及城市工业遗产研究

西安工业区的蜕变与再规划 王西京.朱新苗.陈.洋 (99)

“以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工业文化景观视野下的张謇与近代南通整体保护

邵耀辉 (112)

城市更新中的武汉近现代工业遗产——以武汉市(推荐)一级工业遗产为例

李.沐.周.卫 (125)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之岭南特色 贾.超.郑力鹏 (134)

产业遗产保存与再生的社会融入和公众参与——以台湾为例

张雨奇.胡.莲.徐苏斌 (144)

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刘金林 (158)

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区域性工业遗产研究——以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为例

闫.觅.徐苏斌 (163)

沈阳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思考 哈.静.潘.瑞 (171)

整体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遗产的意义解析——以呼和浩特市水泥厂为例

白丽燕.刘.花.张鹏举 (179)

哈尔滨现存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特色浅析 曲.蒙.刘大平 (186)

鞍山市近代工业历史及工业遗产初探 马.斌.李京容 (197)

我国航空类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欧阳杰 (211)

专题三.铁路及其相关工业遗产研究

中东铁路遗产的总体分布特征研究 崔卫华.胡玉坤.徐.博.王之禹 (223)

东北民族铁路的复兴之路——以呼海铁路工业建筑遗产为例 张书铭.刘大平 (233)

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存概览 张.铮.江海涛.李诗若 (246)

滇缅铁路工程及建筑遗产 唐.琦 (252)

吉林省近代铁路车站站舍建筑调查与研究 王新英.张书铭 (258)

中东铁路俄式机车库建筑现代化特征解析 李.琦.刘大平 (266)

中东铁路工业建筑屋架技术解析 司道光.刘大平 (274)

专题四.地方典型案例研究

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作为156项目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研究

徐苏斌.孙跃杰 (283)

湖北黄石华新水泥厂旧址保护与更新——新型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策略

王.晶 (292)

铜川王石凹煤矿——156项目中的苏联建筑规范与技术转移研究

吴杨杰.刘.洪.朱晓明 (303)

贵州土司与中国朱砂汞矿重要遗存——兼谈贵州朱砂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何先龙 (315)

福建船政布局沿革分析 陆.双 (321)

德国殖民时期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以坊子机车仓库、机车维修车间为例

李晓迪.慕启鹏.高正扬 (332)

西安“大华·1935”改造现状分析 于.露.陈.旭 (343)

工业遗产中居住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中东铁路扎兰屯段为例

王.凤 (349)

城市复兴理论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中的应用——以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

为例 莫.畏.王博琛 (360)

专题五.工业遗产的规划与设计

首钢西十筒仓改造工程简析 杨伯寅.刘伯英 (371)

城市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与更新——以广州TIT国际服装创意园为例

杨希文.席明波 (379)

独栋废旧工业建筑活化保护的“因材施用”——以北京松下彩管厂区301号建筑

改造为例 罗.丹 (386)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模式探析——以佛山“岭南天地”更新改造为例 王红卫 (390)

由武汉国棉一厂引发对现代工业遗产的反思 姚.瑶(395)

普适性建筑既有空间的保护与再生——从食堂浴室、活动中心到实训基地的进化

与活化实验 尹.雷 .张俊发.鹿.鹏 (403)

专题六.他山之石——国外工业遗产研究

由端岛的废墟行旅热潮思考工业遗产博物馆化的另类思维 林晓薇 (411)

贝尔瓦科学城——崛起于工业遗产上的创新之城 刘向东 (419)

从工业遗存到城市公共空间——巴黎绿荫步道(La Promenade Plantée)的改造

设计及使用 陈立镜 (426)

德国鲁尔工业区遗产改造利用模式浅析 许.凡.彭.雪(436)

专题七.工业遗产相关问题研究

谈工业遗产研究与产业经济关联研究的必要性 仲丹丹.徐苏斌 (445)

台湾工业遗产转型文化创意空间探讨 傅.瓣 (451)

对工业遗产展示与利用模式的思考 周.伟 邱于皙 (456)

马恒昌小组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孙文政 (463)

工业闲置地再开发中的临时性利用策略浅析 孙德龙 (469)

工业遗址改造中的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杨震宇 (479)

城市工业遗产游憩空间的景观生产与游客感知 范晓君 (485)

后工业景观的文化秩序 魏琰琰.尹.雷 (490)

工业遗产动态信息的采集与记录研究——以福州马尾船政与福建新华印刷厂为例

季.宏 (495)

基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可逆性结构体系的节点研究——以一种“柔性连接”结构

和节点体系研究为例 罗.丹.尹.钰.腾祥泉 (505)

关于丝绸纺织类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考 王.毅.杜芳芳 (511)

探析行业博物馆提升公众满意度的专业保障与创新突破 姚.畅 (515)

从“域”迈向“场”: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地边界改造研究 孟璠磊 (519)

附..录

中国工业博物馆联盟《广州宣言》 (527)


前言/序言

  序

  再接再厉、继往开来

  共同开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新局面

  2015年11月21日至23日,“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清华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及国外的近300位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围绕“工业遗产的未来”进行学术研讨。

  会议共收到72篇论文,有48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研讨会邀请到20多家工业博物馆负责人出席,成立了“中国工业博物馆联盟”,通过了中国工业博物馆联盟的《广州宣言》;研讨会首次开辟了铁道遗产专题,针对中东铁路、滇越铁路、滇缅铁路、呼海铁路等铁路遗产的调查、研究和保护进行了专题研讨。本次研讨会继续从城市史、建筑史、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工业遗产;增加了工业建筑结构诊治理论和方法、建筑设计教学,以及遗产地、遗产廊道和工业遗产等内容;并对资源型城市如何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实现城市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开幕式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了题为“寻找与守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之路”的主旨报告,从自身对工业遗产的感知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发展的历程,阐述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TICCIH Honorary President for life)尤塞比·卡塞洛尼(Eusebi Casanelles)参加大会。作为《下塔吉尔宪章》的执笔人,尤塞比先生曾经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工业遗产——地域和知识》演讲中指出:工业遗产既不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不具有纪念意义,也不是伟大历史的“英雄”,更没有“独特性”,那么这些工业设施是如何成为遗产的?为什么要作为遗产进行保护呢?因为工业遗产记录了工业的历史,是知识的遗产(knowledge heritage),需要广泛传播;我们也是工业文明的创造者,是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创造流传下去。工业遗产十分脆弱,需要精心呵护。

  2015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2005年10月,ICOMOS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将2006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保护工业遗产”,截至2015年正好10年。2010年11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工业遗产研究领域第一个学术组织。从2010年开始,每年11月都组织召开“中国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截至2015年正好5年。201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成立工业遗产学部,2014年中国文物学会成立工业遗产委员会,从2014中国第四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开始,形成上述三个学术组织联合开展学术活动的局面,参加的专家学者来自规划、建筑、景观、建筑史、科技史、遗产保护、环境修复、结构加固、产业转型等领域,最大程度涵盖了专业学术领域的范围。

  截至2015年底,全国范围的“中国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共召开了六届,出版了5本论文集,发表了340篇论文,成为我国极具影响力、全国性的工业遗产学术研究会议。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规划设计人员、政府管理人员等通过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与保护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反映了中国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研讨会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

  几点:

  (1)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国内外案例研究;

  (2)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

  (3)工业遗产与区域规划研究;

  (4)工业遗产与文化景观研究;

  (5)工业遗产国内外比较研究;

  (6)工业与资源型城市更新研究;

  (7)多学科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研究。

  在研究成果方面,通过系统研究,学术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索引》(2011)、《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2014)、《中国工业遗产名录》(2014)三份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为系统展开工业遗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些工业企业进行工业现状资源调查和保护的基础上,多个省市展开了工业遗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摸清了工业遗产的家底。杭州、无锡等城市先后公布了《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导则》。2015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组织建设上,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IHC-CRAC)作为牵头单位,与TICCIH建立了紧密联系。目前中国大陆共有17位TICCIH成员、台湾地区有11位;刘伯英(大陆2015年)、林晓薇(台湾地区2009年)当选为TICCIH Board Member。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面总结了五年来工作的进展和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2015年还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从2016年开始,中国将进入“十三五”,因此2015年也是“十三五”的规划之年。基于中国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果,学术委员会“十三五”期间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加快对工业资源认识的转变。工业用地更新是当前城市发展转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新型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促进城市建设、产业、文化和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化资本”的价值。

  (2)准确认定工业遗产的价值。工业遗产是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是保持城市特色和传承城市历史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发展空间,是城市的“乡愁”。要不断加强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扭转错误观念,强化保护意识。

  (3)继续做好工业遗产的调查。以省、市为单位进行工业遗产资源调查和专题研究,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积极与各个行业集团、行业协会合作,以行业为单位进行工业遗产资源调查和专题研究,制定行业工业遗产的标准和保护名录。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公开。

  (4)不断加强工业遗产的研究。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承担科研课题,继续做好工业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当好智库,做好咨询和服务。

  (5)做好工业用地更新规划设计、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建筑设计工作。编制工业遗产专项保护规划,使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以工业遗产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

  (6)继续提升工业遗产的组织建设。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TICCIH组织,与相关的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在全球坐标系中认识中国工业遗产的价值。主动承担TICCIH的研究课题、参与ICOMOS世界遗产项目的咨询工作。

  (7)大力开展工业遗产的落实工作。拓展学术组织,形成主题性的分支或小组,拓展研究内容、参与团体和人员结构。积极开展中国工业遗产之路网站的搭建工作,融入亚洲工业遗产之路,将工作落到实处。维护好中国工业遗产的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形成工业遗产的交流和宣传平台。

  (8)全面调动工业遗产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调动政府、社会、个人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加强工业遗产管理,形成社会监督的局面。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的工作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对城市发展不同阶段遗留下来的工业资源,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理性、科学对待,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推倒重来”,而要珍惜这些“红色遗产”,让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得以保留,让工业遗产承载的、曾经对新中国经济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正在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城市建设从粗放的绿地开发走向精细的棕地开发。经济发展转型、城市建设转型、城市更新和城市复兴正在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新常态。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委都对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产极为重视,形成了新时期和新常态下工业遗产保护和适宜性再利用的合力!

  2016年2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建设新型创业创新平台,为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鼓励将闲置厂房、仓库等改造为双创基地和众创空间……这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更好的舞台!

  让我们再接再厉、继往开来,共同开创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的新局面!共同谱写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新篇章!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全面综合发展的“城市复兴”!

  TICCIH 国家代表、TICCIH Board Member

  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会长

  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主任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六) 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Survey,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Heritage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六) 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英文译名:Survey,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Heritage) 前言 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全球,留下了无数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技术智慧的工业建筑遗产。这些曾经是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社会变迁的鲜活载体,如今正面临着工业转型、城市扩张、自然风化的多重挑战。如何有效地认识、记录、研究和保护这些珍贵的物质遗产,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工业史上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留下了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独特的工业建筑遗产。从早期引进西方技术的近代工厂,到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再到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各类工业园区,这些建筑不仅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物质空间,更是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缩影,蕴含着宝贵的历史信息、技术成就、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价值。 2015年,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同举办了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各方智慧,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保护实践经验,为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论文集便是此次盛会的精华汇集,收录了与会学者们围绕工业建筑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活化等多个维度提交的优秀论文。 目录概览 本论文集内容丰富,涵盖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工业建筑遗产的理论探索与概念辨析 本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的定义、价值内涵、文化意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定位。学者们从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文化遗产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出发,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特殊性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梳理与辨析。 工业建筑遗产的定义与范畴: 针对“工业建筑遗产”这一概念,文章从历史发展、功能演变、物质形态等多个角度,界定了其包含的建筑类型(如厂房、仓库、办公楼、宿舍、铁路、桥梁、码头等)以及与工业相关的附属构筑物。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 深入分析了工业建筑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如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工业发展水平、技术特征)、技术价值(如独特的建造工艺、结构体系)、艺术价值(如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社会文化价值(如工人生活、社区记忆)以及经济价值(如再生利用潜力)。 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原则: 探讨了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国内最新理念,如“最小干预原则”、“原真性保护”、“活化利用”等,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二、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普查、记录与档案建设 有效的保护始于准确的认知。本部分聚焦于工业建筑遗产的普查、信息采集、数字化记录以及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普查方法与技术: 介绍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工业建筑遗产的普查经验,包括调查内容的设定、调查方法的选择(如田野调查、文献查阅、访谈)、调查工具的应用(如GIS、无人机、三维扫描)等。 信息采集与数据库建设: 强调了系统性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包括建筑的基本信息(名称、地址、建造年代、功能)、历史沿革、建筑特征、技术细节、保存状况、价值评价以及相关照片、图纸、口述史料等。探讨了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业建筑遗产数据库,为后续研究和管理提供支撑。 数字化记录与存档: 关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如三维模型建模、高清影像采集、VR/AR技术应用等,为遗产的长期保存、展示和研究提供全新的途径。 档案管理与利用: 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档案的科学管理、分类、编目和利用机制,确保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获取性。 三、 特定地域与类型工业建筑遗产的案例研究 本部分是论文集的重点,汇聚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具体工业建筑遗产案例研究。学者们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建筑遗产的独特之处,展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区域性工业遗产研究: 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上海的工业遗存、沿海港口城市的工业建筑、内陆地区的矿业遗址等。这些研究从地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历史变迁等角度,分析了当地工业遗产的形成、现状和保护挑战。 行业性工业遗产研究: 如纺织厂、煤矿、钢铁厂、兵工厂、化工园区、铁路系统、水利工程等。针对不同行业的工业遗产,研究其特有的建筑类型、技术特征、生产流程以及相关的保护策略。 历史时期工业遗产研究: 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的重点项目、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遗址等。从不同历史时期入手,展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演变。 案例分析与保护策略: 详细解读了具体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包括其历史价值、建筑特色、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修缮、加固、改建或活化利用方案。 四、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实践与政策法规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本部分关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实际操作层面,包括保护工程的实践经验、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以及管理体制的探索。 保护工程技术与方法: 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在修缮、加固、防灾减灾、原材料选择、工艺复原等方面的具体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强调尊重历史、最小干预的原则。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活化: 重点研究了如何将废弃的工业建筑转化为具有新功能的空间,如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办公空间、居住空间、旅游景点等。探讨了不同再利用模式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 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 分析了中国现有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法律、规章、指导意见等,并探讨了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各方责任的建议。 管理体制与公众参与: 探讨了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业建筑遗产管理体制,包括遗产的认定、登记、监测、评估等环节。同时,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五、 工业建筑遗产的展示、教育与文化传承 工业建筑遗产不仅仅是物质遗存,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展示、教育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热爱工业建筑遗产。 工业遗产的展示设计: 探讨了如何通过展览、解说系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生动地展示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技术、社会文化意义,吸引公众的兴趣。 工业遗产的教育功能: 研究了如何将工业建筑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下一代对工业文明的认知和尊重。 工业旅游与文化体验: 探索了将工业建筑遗产开发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工业文化体验,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为遗产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 工业遗产的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 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在构建区域文化认同、传承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和活化,延续工业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结语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六) 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为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论文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案例研究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更重要的是,它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热情,为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工业建筑,是中华民族工业化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它们的保护与活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与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思考与启迪。通过对这些物质遗产的深入研究与有效保护,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希望本论文集能为关注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各界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激发更多的探索与实践,共同守护好这份属于全体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封面设计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沉甸甸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工业文明变迁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沉默矗立在城市角落的工业遗址怀有深深的敬意。它们不仅是过往辉煌的见证,更是承载着一代代人奋斗与梦想的记忆载体。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于系统性梳理和深入理解这些珍贵遗产的渴望。它不单单是一部论文集,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汇聚一堂。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那些曾经轰鸣着机器声、孕育着创新火花的厂房、仓库、办公楼,在作者们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案例研究尤为期待,比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工业遗存,江南水乡的丝绸、纺织业遗址,或是中西部矿业城市的历史建筑群,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工业发展脉络,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无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触及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保护策略,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探索出可持续的利用模式,让这些历史建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学术层面的贡献,更在于它能够激发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唤醒沉睡的记忆,让我们重新审视工业文明的价值,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工业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工业建筑遗产的珍贵性。它们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印记。这本书集合了“调查、研究与保护”这三个关键环节,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系统性梳理。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调查”的方法和成果,例如,是否包含了对全国各地工业遗产的普查数据、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研究”的部分,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工业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建造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科技水平。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工业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它们如何体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时代精神?而“保护”更是我关注的重点。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保护案例,例如,如何对破旧的厂房进行修复和改造,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又或者,如何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融入城市更新规划,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这本书将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为我深入理解和珍视这些工业瑰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与社会空白。我一直认为,中国工业建筑遗产是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化石,它们记录了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的艰辛历程,蕴含着宝贵的工业精神和技术智慧。因此,对它们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调查”部分,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一些深入田野的实地考察报告,它们是否会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工业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其现状进行评估?是否会包含大量的历史图片、测绘图纸和口述史料,为我们还原工业遗产的原貌?“研究”方面,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探讨,例如,如何界定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以及如何从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其进行解读?是否会分析不同时期工业建筑的设计风格、建造技术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而“保护”则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成功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案例,例如,如何将老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或将其转化为具有教育和旅游功能的博物馆?是否会探讨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它将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珍视中国工业建筑遗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是中国工业历史的沉甸甸的重量。我一直对那些曾经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工业建筑怀有深深的敬意,它们是那个时代奋斗者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这本书的标题“调查、研究与保护”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价值。我期待在“调查”部分,能够看到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例如,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建筑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包括它们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技术工艺以及目前的保存状况。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那些鲜为人知却极具价值的工业遗产。在“研究”层面,我希望能够看到对这些遗产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例如,分析其在建筑风格、结构技术、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是否会探讨这些建筑所蕴含的工业美学,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最令我期待的则是“保护”的部分,我迫切希望能够了解目前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的保护案例,例如,如何将老厂房改造成博物馆、艺术区、创意空间,或者如何将其融入城市更新计划,实现活化利用,让这些历史建筑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无疑将是一部关于中国工业遗产的百科全书,它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和珍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

评分

这份汇编,如同开启了一扇窥探中国工业发展脉络的时光之门。我曾无数次在老厂区穿梭,感受那些斑驳的墙壁、巨大的烟囱所诉说的往昔,但往往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去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保护意义。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我设想,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关于工业建筑类型学、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的细致分析,从炼钢厂的炉火余温,到纺织厂的经纬交织,再到水电站的宏伟水坝,每一种类型都凝聚着不同时代的智慧与汗水。更重要的是,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研究”部分感到好奇。它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遗产背后的社会、经济、技术变迁,探讨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是否会分析工业建筑的审美特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最重要的“保护”方面,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比如如何对老厂房进行创意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例如艺术区、博物馆、科技孵化器,从而实现活化利用,而非简单的拆除重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珍视这些工业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存在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为我们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历史建筑有着特殊情怀的读者,我对于“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这一主题的书籍,总是充满期待。这本书的标题清晰地表明了其核心内容,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规划。“调查”意味着系统的梳理和记录,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大量详实的案例,覆盖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工业建筑遗产,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描述。例如,是否会涉及到对老煤矿、旧纺织厂、早期兵工厂等不同类型的遗产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则提供了深入挖掘其价值的可能性,我期望书中能够探讨这些遗产在技术、艺术、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时代变迁。例如,是否会分析某些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上的代表性?而“保护”则是这本书最具有实践意义的部分,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政策、法规、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探讨。例如,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活化利用案例,将废弃的工业建筑转化为具有新功能的文化空间或商业载体?或者,是否会探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这本书必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为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

评分

这份论文集,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曾经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建筑。我一直对那些宏伟的厂房、高耸的烟囱、错综复杂的管道充满敬畏。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承载着无数人汗水、智慧和梦想的容器。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记录这些工业遗产的“调查”成果,这其中是否包含了对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工业建筑的详细分类和现状评估?“研究”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对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造技术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入分析。例如,某个特定时期的工业建筑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反映了怎样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思潮?更让我期待的是“保护”的实践经验。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将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利用的案例,例如,如何将老厂房改造为艺术区、博物馆、科技孵化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或者,是否会探讨一些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窗口,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它们,并从中汲取智慧,为它们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我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深感痛惜的议题——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过去几十年,随着工业的转型升级,大批曾经辉煌的厂房、矿井、仓库等工业建筑被拆除,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和工业文明的印记也随之消逝。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及时雨,为我们挽救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遗产带来了希望。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调查”的方法论,这其中是否包含了对不同类型工业建筑的分类,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普查和登记?“研究”的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对工业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革新和发展轨迹。尤其吸引我的是“保护”的实践部分。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例如,如何将旧厂房改造为具有现代功能的文化空间,或是如何将废弃的矿区转化为生态旅游景点?这些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未来的保护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研究和保护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我们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研究者,但怀揣着对故土工业历史的浓厚兴趣,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记录,更是一项动态的“调查、研究与保护”的综合性工程。“调查”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深入基层、走访现场的研究者们,他们或许冒着酷暑严寒,穿梭于废弃的厂房之间,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捕捉每一个可能被遗忘的角落。而“研究”,则意味着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的梳理、分析和解读,从历史、建筑、技术、社会等多个维度去理解它们的价值。“保护”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直接指向了这些遗产的未来命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关于工业建筑保护理念的探讨,例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采取原址保护、迁建保护,还是易地保护?每种方式又面临哪些挑战?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保护模式,例如,如何通过立法、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为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那些致力于工业遗产保护的人们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大门,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遗址,它们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份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如同一本浓缩的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影像志。我一直对那些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复杂的管道系统以及曾经繁忙的生产线充满好奇。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那个时代工业精神的载体。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记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包括它们曾经的功能、建造年代、技术特点以及目前的保存状况。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涵盖一些关于工业建筑风格的演变研究,例如,从早期苏式建筑风格的厂房,到后来中国自主设计的现代化工业建筑,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是如何变化的?“研究”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工业遗产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分析,探讨它们对当地社区、居民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一个大型钢铁厂的兴衰,是如何塑造了一个城市的命运?而“保护”方面,我迫切地想了解一些关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创新思路。如何在保留其历史风貌的同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例如,发展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或是将其改造为集科研、教育、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并从中汲取智慧的绝佳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