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近代史學史,一本近代史學研究之入門書。
《增訂中國史學史(晚清至民國)》截至20世紀中,敘述中國史學變革階段,主要特點是新舊、中外史學碰撞,包括增其新而不變舊、新史學興起、史學更新新路嚮三小段。晚清史學開始突破昔日格局,跨齣變革步履。20世紀初興起發掘本土文化遺存、運用科學方法的潮流,推動中國史學邁開近代化步伐,以梁啓超、王國維所代錶的“新史學”兩大基本路嚮,至40年代末形成兩大史學主乾——馬剋思主義史學團隊和曆史語言研究所為代錶的群體,展示齣隨後史學的基本走勢。
謝保成,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中國史學史、隋唐五代史、20世紀學術文化,主要代錶作有《隋唐五代史學》、《貞觀政要集校》、《民國史學述論稿(1912—1949)》、《龍虎鬥與馬牛風——論中國現代史學與史傢》、《郭沫若學術思想評傳》。
目 錄
第一編 “增其新而不變舊”的晚清史學
第一章 由盛轉衰引起的思想震蕩 / 2
第二章 史學格局的變革 / 17
第二編 “新史學”的興起與變異
第一章 “新史學”興起 / 67
第二章 近代考古學傳入與本土文化遺存被發見 / 106
第三章 “國學”與“國粹”、“國故”的兩次論辯及差異 / 126
第四章 打破上古史係統的“古史辨” / 155
第五章 “尋僞之所齣,通類例所在”的 “古史新證” / 186
第六章 流派紛呈的史學論與史學方法論 / 215
第七章 舊體史書編纂 / 257
第八章 新體史書湧現 / 297
第三編 史學更新的新路嚮
第一章 社會史論戰及其對史學的影響 / 343
第二章 曆史語言研究所的成就與功績 / 385
第三章 上古、中古史研究 / 420
第四章 幾種“曆史哲學”與曆史觀 / 462
第五章 馬剋思主義史學骨乾隊伍與基本框架 / 500
第六章 史書撰著與史料整理研究 / 542
附 錄
三大係列史書成書時間錶 / 610
二十六史篇捲及錶、誌、類傳篇目錶 / 618
基本史書書目(300 種) / 633
後 記 / 647
一校校後記 / 657
補 記 / 659
社會格局屢變,史學不斷更新(晚清至民國)
道光中期以後,文明古國第一次受到先進社會製度、先進生産力的猛烈衝擊。為挽救危亡,探尋救弊之道,“以史經世”再起,推動史學逐漸嚮社會變革靠攏,開始改變傳統史學格局。放眼世界,喊齣“史界革命”口號,提齣“新史學”理論,預示著中國史學即將麵臨不斷更新、不斷齣新、不斷創新的巨大變革。
20 世紀前半紀的史學進程明顯地錶現為前後銜接的兩個階段,以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為分界綫。
伴隨著世紀初“新史學”的興起,近代考古學成為“新史學”必不可少的內容。史前遺址(包括直立人化石、舊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拓展瞭史傢眼界,改變著對史學的傳統認識。新材料的發現與整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史研究的路嚮。國外思想學說和學術方法,運用於新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上,使得中國史學呈現齣更新的態勢。
新思想、新史料大量湧現,引起舊思想、舊史學的激烈反對,齣現“國粹”、“國學”與“國故”之爭和關於古史的長期論辯。曆史考據學從理論到方法都得到一次提升,成為辨識後人如何“層纍”古史、“逐層增建”古史的一種思想觀念。以“二重證據法”進行古史新證,成為揭露史書中某些主體意識“有所緣飾”的重要方法。
此間新舊體史書編著並駕齊驅,恰好反映此時的史學依然新舊雜陳的狀況。
1927 年、1929 年,王國維、梁啓超先後謝世,標誌著20 世紀初興起的“新史學”謝幕。他二人所代錶的“新史學”兩大基本路嚮,以更新的方式取得長足發展,影響著此後的史學進程。
王國維所代錶的路嚮,以史學與新史料相結閤,曆史語言研究所集中體現瞭這一路嚮的實際,推動著中國史的基礎研究嚮縱深發展。梁啓超所代錶的路嚮,以史學與現實緊密結閤,馬剋思主義曆史學某種程度上體現瞭這一路嚮的實際,推動著中國史學觀念的轉變、部分分支學科的形成。經過整整20 年的努力,曆史語言研究所將掌握在洋人手中的諸多話語權逐漸奪瞭迴來,證明“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馬剋思主義曆史學構築起區彆於其他史學的基本框架,預示著中國主流史學的新趨勢。
與兩大主乾同時並存,偏重史學與史料關係者,成就卓著,影響久遠。偏重曆史哲學者,以各種“文化”或“生命”觀念,試圖 “另謀開闢一條新途徑”,但沒有真正深入地研究過中國曆史、中國社會,因而“是玄學的,非科學的”。
20 年間的史書編著層齣,既有作為某“潮”某“派”的代錶作,更有數量可觀而不屬於某“潮”某“派”的撰著在學術領域有著無可比擬、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在中外不斷碰撞下,中外關係史、世界史研究的興起,從一個側麵反映齣國人認識世界所邁齣的步履。
我最近在整理我對近代中國學術思潮的認知框架,市麵上相關的書籍汗牛充棟,很多都隻是蜻蜓點水或者側重於某一小撮學者的個人傳記。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提供的宏大敘事和精微分析之間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處。它不像某些通史那樣隻是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曆史階段學術思想背後的社會根源和政治動因。比如,書中對於“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光譜的梳理,簡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貼上“激進”或“保守”的標簽,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他們內在的矛盾與張力,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復雜心態有瞭更深層次的共情。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我感覺自己仿佛親曆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而不是在做一次冷冰冰的知識點迴顧。
評分坦白說,我對近代史料的掌握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階段,很多重要的轉摺點和人物關係都感覺模糊不清。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為我這種讀者量身定做的“導航圖”。它將晚清到民國這段時間劃分為若乾邏輯清晰的階段,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個獨立又緊密關聯的專題研究。當我需要查找某個特定領域(比如,對西方哲學譯介的某個階段)的信息時,可以直接定位到相應的章節,裏麵的脈絡梳理得絲絲入扣,讓人豁然開朗。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總結每一階段時,都會給齣一個非常精煉的“承上啓下”的論述,這極大地幫助我構建瞭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讓原本散落的知識點被有效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可以有效復述和引用的體係。這是一本真正能夠幫助人建立係統化知識體係的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相當不錯,讓人一上手就有種莊重感。我本來是對學術著作有點畏懼的,總覺得會枯燥乏味,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很用心,字體大小適中,段落間距舒服,閱讀起來體驗很流暢。尤其是那些曆史事件的插圖和地圖,印刷得非常清晰,色彩還原度也很高,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曆史脈絡非常有幫助。我記得有一次我在研究某個特定時期的思想流變,書中的圖錶和時間軸設計得極其直觀,一下子就把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梳理清楚瞭。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時,注釋部分做得非常詳盡,這讓我在深入研究時,能很方便地追溯到原始齣處,極大地提升瞭學術探索的效率。總體來說,從實體書的硬件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平絕對是高水準的,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花費瞭不少心思,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部工具書。
評分從曆史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範式。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史料時,顯示齣一種罕見的批判精神和史學自覺。他不僅僅是簡單地轉述前人的觀點,而是對既有的“主流”曆史敘事提齣瞭許多審慎的質疑和反思。特彆是在考察某個學派的形成基礎時,他引入瞭許多跨學科的視角,比如社會學、人類學的理論工具,這極大地拓展瞭我們理解史學本身的維度。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史學史中的史學史”,它教導我們如何去思考曆史本身是如何被構建和解釋的,而不是單純地接受既定的結論。這種方法論的傳授,對於正在進行學術訓練的年輕一代來說,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教會的遠超知識本身。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學術著作“闆著麵孔”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他能夠用一種既保持學術嚴謹性,又充滿文學感染力的筆觸來敘述曆史。我特彆喜歡他偶爾穿插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評論,那些句子像是點睛之筆,瞬間提升瞭整個文本的意境。舉個例子,當描述某一學派的興衰時,他用的比喻和類比都極其貼切,既不失專業性,又能讓非專業讀者迅速領會其核心要義。這使得即便是像我這樣,在某些專業術語上需要反復琢磨的讀者,也能保持閱讀的樂趣和動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動態的、流動的,而不是僵硬的、斷裂的,這纔是真正的大傢手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