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中的艺术

景观中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剑青 著
图书标签:
  • 景观设计
  • 艺术
  • 环境艺术
  • 公共艺术
  • 城市景观
  • 园林景观
  • 艺术装置
  • 户外艺术
  • 景观规划
  • 艺术与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56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31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024
字数:53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景观中的艺术》探讨了城市景观中的艺术介入与城市文化及城市功能构建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当代公共艺术文化的观念和形式、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呈现于其中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生存状态,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对当下的相关实践和研究颇具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景观中的艺术》结合大量的文献和图像分析,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扼要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的基本形态及其历史渊源,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景观中的艺术介入与城市文化、城市功能构建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细致阐述了呈现于其中的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当代城市景观文化和公共艺术的观念、形式、方法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希望能够借此促进当今城市景观文化、公共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发展。

作者简介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画家,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公共艺术年鉴》学术编委会委员,“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委员(1—4届)。主要从事近现代美术史、艺术批评、公共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城市公共艺术》《形式与意蕴》《焦点论争》(合著)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动因与意义 2
1.2 研究的基本状态与特性 4
1.3 研究的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9
1.4 研究的方法 12
1.5 内容框架与结构 13
第二章 城市景观和艺术的文化维度 17
2.1 城市化与社会文化 18
2.2 城市社会及空间理论的影响 19
2.3 中国美术之公共意识的早期呈现 39
2.4 国内外公共艺术的发展 56
2.5 国际经验的吸收与交汇 72
小结 77
第三章 城市空间的表情与意味 79
3.1 城市生活与空间艺术 80
3.2 城市街区 82
3.3 城市广场 106
3.4 城市公园 127
3.5 城市地铁 151
小结 169
第四章 当代校园艺术的萌发与差异 173
4.1 综合类大学校园 174
4.2 单科类院校校园 193
小结 212
第五章 地方文脉与场域符号 215
5.1 城市记忆与艺术转型 218
5.2 地缘性雕塑与城市标识 222
5.3 地方因素的融入与显现 231
5.4 历史建筑的言说 234
5.5 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振兴 248
5.6 乡镇景观的拯救与传承 285
小结 289
第六章 工业遗产的活化与场所再生 293
6.1 城市文明与工业文化遗产 294
6.2 基于城市更新的再融入 295
6.3 德国鲁尔旧工业区的改造启示 297
6.4 园区再造与利用 299
小结 343
第七章 商业场所与艺术的生活化 347
7.1 艺术与商业空间的交汇 349
7.2 商业场所公共艺术的多重语义 358
7.3 商业环境下的公共艺术辅助策略 368
小结 370
第八章 社区营造与生活的艺术 373
8.1 社区时代的复苏与重建 374
8.2 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 375
8.3 资源整合与多方位建设 382
8.4 艺术事件与公共参与 390
小结 396
第九章 生态意识与艺术拓展 399
9.1 艺术自由与生态关怀 400
9.2 生态意识与艺术的景观化 401
9.3 生态景观与场域创造 413
9.4 自然审美的唤起与回归 425
小结 436
第十章 艺术家、艺术与社会 439
10.1 社会转型中艺术家的生存与态度 440
10.2 "为艺术而艺术"与"为社会而艺术" 442
10.3 艺术既为"多数人",也为"少数人" 451
10.4 精英艺术与公众社会的融会 454
10.5 专业素养与跨专业的团队合作 461
10.6 致力于生活与应用的公共性 462
10.7 短时性与多维度的必要性 467
小结 474
结论 476
图录 484
后记 497
《时间的回响:古老文明的建筑哲学》 一部追溯人类建筑智慧起源,探寻文明脉络的恢宏史诗。 内容简介: 《时间的回响:古老文明的建筑哲学》并非聚焦于单一艺术形式的描绘,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基石——建筑,试图穿透厚重的历史尘埃,触摸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观的结构与精神内核。本书深入剖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乃至玛雅与印加文明中,建筑如何超越其实用功能,成为承载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宇宙观和权力意志的复杂载体。 第一部分:泥土与神谕——两河流域与尼罗河的诞生 本书首先抵达美索不达米亚的沃土,探究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如何在泥板与砖块之间构建起他们的城邦神庙——金字形神塔(Ziggurat)。我们着重分析了“垂直性”在这些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通往天堂的阶梯,更是对诸神秩序的模仿与臣服。我们会细致考察汉谟拉比法典的碑文如何与巴比伦城墙的厚重感相互印证,揭示法律与物理空间如何共同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随后,视角转向尼罗河畔。古埃及的建筑实践,特别是金字塔的建造,被视为人类工程学与信仰体系结合的极致典范。本书不同于传统史书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探讨了“永恒性”的追求——法老陵墓如何通过精确的天文定位、巨大的体量以及对材料(尤其是花岗岩)的选择,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和对生命意义的固化。我们对比了不同王朝金字塔形制的演变,分析了卡尔纳克神庙的轴线布局如何反映了太阳神拉的运行轨迹,以及神庙内部光影的运用如何引导信徒进入神圣的神秘境界。这里的建筑语言是静态的、永恒不变的,它诉说的是不朽的王权。 第二部分:秩序与比例的追求——爱琴海的遗产 我们将脚步移至爱琴海地区,探讨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建筑遗存。米诺斯文明的克诺索斯宫殿,以其复杂的空间序列和对自然光线的灵活运用,展示了一种与中东地区截然不同的、更具生活气息和流动性的空间感知。 重点章节将集中于古希腊的建筑哲学。本书认为,古希腊建筑的精髓在于对“和谐”与“理性”的极致追求。我们详细解析了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的结构逻辑与美学内涵。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尤其是帕特农神庙,被视为这一哲学的最高体现。我们不仅讨论了黄金分割在立面设计中的应用,更深入分析了“视觉矫正”技术——例如柱子的略微倾斜和基座的微微隆起——如何体现了希腊人对完美形式的执着,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有限的物质世界中捕捉到无限的理想形态。这里的建筑不再是单纯的祭祀场所,而是公民德性的外化。 第三部分:帝国的心跳——罗马的实用主义与规模的哲学 古罗马的建筑贡献,在于其对实用性、工程创新和帝国扩张意志的完美结合。本书将重点剖析罗马人在材料科学上的突破,特别是火山灰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发明,这使得拱券、交叉拱顶和穹顶成为可能,从而彻底解放了室内空间的规划。 本书详细描绘了万神殿(Pantheon)内部空间的体验:巨大的无支撑穹顶及其中央的眼洞(Oculus),如何将自然引入神圣空间,形成一种既宏大又内敛的宇宙模型。此外,我们也将审视罗马的公共工程:引水渠、浴场和巴西利卡(Basilica)。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生活的硬件设施,更是罗马“公民身份”和“秩序管理”理念的物理表达。它们诉说着一个强大的帝国如何通过工程的奇迹,将“罗马化”的理念植入其征服的每一寸土地。 第四部分:东方的回响——印度河与远东的连续性 为求得全球视野,本书也将审视亚洲早期文明的建筑实践。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城市规划,以其近乎工业化的严谨网格布局、完善的排水系统,揭示了一种早期对公共卫生和社区规划的超前认知,其建筑语言的“去中心化”与同时期的王权神庙形成鲜明对比。 在远东,我们将探究早期中国都城的选址哲学(风水学说的雏形)和礼制建筑的奠基。以周代宫室为例,讨论“中轴线”如何成为统治者“天子”身份的地理投射,以及建筑的等级制度如何严格映射了宗法社会的层级结构。这里的建筑强调的是家族的连续性与宇宙秩序的微缩。 结论:从泥土到概念的演变 全书的收束部分,将总结这些古老文明的建筑实践所共有的核心议题:人与神祇的关系、对永恒性的渴望、以及权力(世俗或神圣)的物质化表达。《时间的回响》旨在揭示,古代的建筑不仅仅是石头堆砌的纪念碑,它们是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首次严肃尝试和对未来世代的深情告白。它们是沉默的文本,需要我们以建筑哲学的眼光去重新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个人化,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甚至有些偏执的个人印记。它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壁炉旁慢悠悠地讲述他毕生所见的奇景与感悟,语气中带着几分怀旧的喟叹,几分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那些句子很长,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层层递进的修饰语,需要读者全神贯注地去捕捉其内在的韵律和强调的重点。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用来快速浏览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投入的“精神对话”。在阅读过程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某些经典范式的近乎苛刻的批判,以及对新兴观念的谨慎接纳。这种坦诚的、不加修饰的个人表达,使得这本书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它拒绝被简化为教科书式的教条,而是保持了一种活泼的、不断辩论的姿态,让人在阅读中感到自己也在参与到这场深刻的思考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封面那抹深邃的墨绿与烫金的标题交织出一种古典而沉静的气息,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用上乘的哑光铜版纸,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拂过也不会留下令人不快的油腻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其排版布局,文字与留白之间的呼吸感处理得极为到位,没有丝毫拥挤之感。那些穿插其中的高清印刷图版,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最细微的光影变化和材质纹理,都能被精准地捕捉和呈现。我尤其喜欢它对历史插图和现代摄影作品的并置手法,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对话,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阅读的物理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二字最真挚的敬意,让人在翻阅时,如同漫步于精心维护的古典园林之中,每一步都踏实而愉悦。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封面散发出的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但真正让我持续投入时间去研读的,是其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它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进行论述,而是大胆地将美学、生态学、社会学乃至人类行为心理学熔于一炉。这种融合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其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互动机制。例如,书中对“光影在不同气候带的文化投射”的分析,竟能引申出当地居民的集体性格特征,这种看似跳跃却又逻辑自洽的关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对于一个渴望全面理解事物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无比宝贵的,它提供了一种“万物互联”的视角,让人不再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景观元素,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动态的生命系统中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充满了必然性,仿佛作者早已在开篇就为我们绘制好了清晰的思维导图。它没有采取那种浮夸的、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赞美,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哲学思辨和文化根源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论断,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恰当的比喻,化为触手可及的洞察力。例如,在探讨“空间序列的叙事性”时,作者并未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巧妙地引导我们去体验一条蜿蜒小径带来的心理暗示,这种“体验式教学”远比干巴巴的理论阐述来得深刻和持久。读完后,你会感到自己的认知框架被悄然拓宽了,看待周围环境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维和富有层次感,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思维升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克制”与“张力”的完美平衡。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古老智慧,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能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绝不拖泥带水,这使得全书的密度极高,信息量充沛而不显冗余。然而,在这种外在的克制之下,却蕴藏着巨大的思想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对理想状态的极致追求与现实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之间的永恒矛盾。书中探讨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那些充满遗憾的干预和力图弥补的努力,这些叙述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让人在赞叹之余,又不免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忧虑。这种冷静的审视,既肯定了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也警示了无节制的傲慢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阅读它,就像是在一个设计精妙的、具有仪式感的空间里冥想,感受着秩序与失序、永恒与短暂之间的微妙震颤。

评分

物流快!送货服务佳!书外包品质好!就是有点教科书的严肃性

评分

评分

东西不错,给老婆买的,她很喜欢,我也很喜欢。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我非常喜欢,而且打了不错的折扣。

评分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我非常喜欢,而且打了不错的折扣。

评分

。。。。。。。。。。。

评分

不错 内容讲的很全面

评分

不错 内容讲的很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