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套装全3册 )剪出唐诗 宋词 元曲中的东方之美

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套装全3册 )剪出唐诗 宋词 元曲中的东方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淑英,范祚信,段建珺,程兴红,张多堂 ... 著
图书标签:
  • 剪纸
  • 非遗
  • 传统文化
  • 诗词
  • 唐诗
  • 宋词
  • 元曲
  • 艺术
  • 手工
  • 东方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12335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643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雅致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哪怕您不买书,我们也希望您花5分钟看看免费试读章节的序言。

因为,它们的消逝,跟我们每个中国人有关。

我希望哪怕有一天它们失传了,我们的孩子还记得,它们来过我们的国家,来过这个叫“中国”的地方。

这是一套历经433天打造的“中国之美记忆”,留给我们的孩子。

从2016年10月27日的那个周四下午向六位非遗传承人老师寄出约稿信,

到2018年1月3日套书清样签字,

我们用433天的时间,

请6位非遗剪纸大师,

让3000年剪纸技艺,创意融合700年元曲记忆,

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苦楚。

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内容简介

《剪出唐诗里的24种东方之美》,这是《剪影·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1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创意融合1300年唐诗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东方之美。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这是《剪影·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2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900年宋词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至情。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剪出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这是《剪影·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3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700年元曲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苦楚。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作者简介

范祚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周淑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段建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我国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程兴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阜阳剪纸代表传承人、中国民间剪纸大师程建礼之子;

张多堂: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广灵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

倪秀梅: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剪出唐诗中的24种中国之美——剪影 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壹)


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剪影 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贰)


剪出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剪影 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叁)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史纲》 一部宏大而精微的民族艺术画卷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之旅,深入剖析了中国数千年工艺技术如何与哲学思想、社会变迁、审美趣味紧密交织,最终熔铸成独步世界的艺术瑰宝。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从史前文明的萌芽期入手,直至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系统梳理了陶塑、玉雕、青铜器、漆器、金银器、陶瓷、丝织、珐琅、竹木雕、石雕、以及其他地方特色工艺等主要门类的演变轨迹、技术突破、风格更迭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第一篇:源头与奠基(史前至秦汉) 本篇聚焦于中国工艺美术的“童年”与“青春期”。我们将追溯新石器时代磨制玉器和彩陶的朴拙之美,探究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的礼器制度如何影响了早期造型艺术的抽象化进程。重点解析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不仅仅停留在器物造型的分析,更深入探讨了饕餮纹、云雷纹等纹饰所承载的宗教祭祀功能和权力象征意义。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工艺品开始展现出恢弘的气势,漆器的髹饰技艺达到高峰,金银错工艺的精湛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为后世的写实主义和装饰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融合与鼎盛(魏晋南北朝至宋元) 魏晋隋唐时期,是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工艺美术吸收了大量域外元素,呈现出兼容并蓄的雍容气度。唐三彩的绚烂色彩、鎏金技术的广泛应用,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自信与繁华。 宋代,工艺审美转向内敛、精致与文人趣味。这一时期,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和审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瓷器不再仅仅是日用品或祭器,而成为士大夫阶层把玩、鉴赏的“文玩”。本书详述了宋代瓷器釉色的变化、造型的极简与优雅,以及哥窑开片等独特技法产生的原理和美学意义。元代的工艺则开始显露出更具地域特色的活力,青花瓷的成熟为明清的制瓷业开辟了新的篇章。 第三篇:集大成与精细化(明清)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技术复杂度登峰造极的阶段。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技术臻于完美,釉下彩绘的运用更加成熟。同时,以“鬼工”著称的玉雕、牙雕、竹雕工艺,开始追求极致的繁复与多层次的雕刻,体现了极强的世俗化和世俗生活的趣味性。 清代,尤其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宫廷对工艺美术的控制达到了顶峰,造办处汇集了全国顶尖的匠人。本书将详细剖析“珐琅彩”这一集国画、制瓷、烧金为一体的复杂工艺的诞生与兴衰,以及如何将西方透视法和中国传统装饰母题巧妙结合。清代的纹饰设计极其密集和程式化,从建筑装饰到日常器皿,无不追求“满而不乱”的繁密之美。我们将探讨这种审美背后的社会心理——对稳定、富足和秩序的极致追求。 第四篇:转型与当代视野 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工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书客观分析了这一时期手工艺面临的危机,包括机械化生产的挑战和传统师徒传承模式的断裂。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地方性的、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如某些特定地区的扎染、刺绣、金属冶炼等,开始被有识之士抢救性地记录和保护。 最后,本书展望了当代工艺美术的复兴之路,探讨了传统技艺如何在当代设计语境下获得新的生命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传承工艺精髓的重要性。 本书的独特视角: 技术与哲学的关联: 探讨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如何影响了玉器雕刻的“顺势而为”,以及儒家“中和”观念如何体现在建筑构件的对称布局中。 材料的文化解读: 不仅仅描述材料,更分析了不同材料的稀有性、获取难度如何塑造了其在不同阶层中的价值体系(如竹子作为士大夫的象征,与皇家御用的黄花梨的区别)。 工匠精神的侧写: 穿插介绍历史上重要的工艺家族或大师群体,通过他们的实践,揭示代代相传的技艺秘密与职业伦理。 本书配有大量精选的文物高清图片与细部图解,辅以专业的术语释义,是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历史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通读者的必备参考书。它带领我们不仅欣赏“美”,更理解“美”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以及这些制造过程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手工技艺有着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爱好者,我最欣赏这套书中所展现出的“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非遗之所以珍贵,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容易被时代所遗忘。这套作品集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的剪裁手法,而是能看到大师们在继承老一辈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视角和构图理念。比如,在表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极具古典哀愁的场景时,他们没有用过于具象化的手法去描摹“瘦”,而是通过对线条的疏密变化、对边缘虚实的精确控制,将那种“瘦”和“愁”融入到了整体的氛围之中,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的高级。对我而言,这套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成品欣赏,更像是进入了大师的工作室,去观摩他们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文学情感,一步步转化为可触摸的艺术实体,这对我们这些希望学习和弘扬传统手工艺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指导。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套书的评价会带有一点点“私心”,因为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匠心精神”的崇敬之情。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快速消费的时代,能看到如此耗费心力、一丝不苟的作品被系统地整理出版,实在难能可贵。我仔细观察了其中一些细节,比如那些极细的镂空线条,如果不是手工完成,几乎不可能达到那种自然的弧度和韧性。这让我联想到古代工匠们“磨一针,线万缕”的专注态度。这套书不仅仅记录了艺术作品,更是记录了一种近乎于宗教般虔诚的创作态度。它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清晰的:真正的美,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耐心去雕琢。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不仅是一套审美书籍,更是一剂对抗浮躁的良药。它提醒着我们,回归本源,尊重传统工艺的艰辛与伟大,这份价值,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定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的感受,有一种如饮甘泉,回味无穷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画册”,更像是一本“文化解构指南”。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唐诗宋词,在经过剪纸大师的“二次创作”后,竟然能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例如,某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词作,原本在我脑海中可能只是一片黄沙漫天的画面,但通过剪纸艺术家的演绎,一下子就有了层次感:前景的骆驼、中景的烽火台、远景的群山,通过线条的穿插和重叠,空间感被极大地拉伸和深化。这种将二维平面提升到多维空间的转化过程,展示了剪纸艺术在叙事能力上的强大潜力。它教会我们,欣赏艺术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漂亮,而应该去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和结构逻辑。这套书做到了,它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被引导着去思考,如何用最朴素的材料,去承载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精神。

评分

我得说,这套剪纸作品集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绝对是超乎想象的震撼。很多时候,我们对“剪纸”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窗花或者一些简单的民间图案上,但这套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里面的作品,无论是表现山水辽阔的意境,还是刻画人物细腻神情的瞬间,都达到了近乎于雕刻般的精细程度。我注意到,大师们在处理一些复杂结构的场景时,比如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宏大叙事,他们是如何通过对“留白”的极致运用,让画面既饱满又透气,避免了传统剪纸容易出现的拥挤感。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艺术哲学层面的突破。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极其讲究,每一页作品的旁边,都配有与其意境相符的诗词摘录,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沉浸感。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将这些作品放大成实物,挂在空旷的墙壁上,那种东方美学特有的那种静谧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会让人心神为之一振,真正体会到“东方之美”的深厚底蕴。

评分

这套《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套装全3册 )剪出唐诗 宋词 元曲中的东方之美》,光是书名就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传统韵味,让我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剪纸这种民间艺术,是把平面上的线条和空间转换成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和故事的载体。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发现里面的内容真的没有让我失望。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都透露出一种雅致而不失厚重的感觉,非常适合珍藏。内容方面,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地挖掘了每一幅剪纸背后的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境”的解读,如何用最简单的剪刀和红纸,去捕捉诗词歌赋里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那种含蓄而又磅礴的力量感,确实是需要大师级的功力才能达到的。这套书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欣赏精美剪纸的同时,也能重温那些经典的文学篇章,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交融碰撞出的火花,这对于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

适合收藏,就是书的味道有点大,很喜欢

评分

价格便宜,活动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

适合收藏,就是书的味道有点大,很喜欢

评分

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评分

适合收藏,就是书的味道有点大,很喜欢

评分

价格便宜,活动购买,速度很快!!

评分

是正版,非常好,服务好,物流快

评分

是正版,非常好,服务好,物流快

评分

是正版,非常好,服务好,物流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