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推荐本书是“我爱读的书之一。”
美国,广为流传的林肯的传记
两度“普利策奖”获奖历史学家巅峰之作
内容简介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大卫·赫伯特·唐纳德的《林肯传》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的一生。林肯出身贫寒,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从政之路遭遇过无数次的失败,但锤炼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在南方奴隶主挑起的南北战争中,林肯凭借自己非凡的毅力和决心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恢复联邦、废除奴隶制。林肯再次即将连任总统之时,遭到暗杀,整个美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人们一直缅怀着这位伟大的总统,直至今日。
大卫·赫伯特·唐纳德的《林肯传》是美国,广为流传的林肯的传记,卓越地再现了这位总统从名不见经传到政治巅峰的历程。《林肯传》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畅销书,一部不朽的经典。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盛赞这《林肯传》启迪智慧,振奋人心,是他爱读的书!
作者简介
大卫·赫伯特·唐纳德,美国的研究林肯和美国南方历史的学家。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哈佛大学、史密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北威尔士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唐纳德两次荣获美国文学高奖普利策奖,还担任美国南方历史协会主席。著有《林肯与赫恩登》、《林肯新解》、《内战与重建》、《我们是林肯的人》等30多部作品,为著名的是广为流传的《林肯传》、普利策获奖作品《查尔斯·萨姆纳与内战到来》和《归心似箭:托马斯·伍尔夫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贫寒的家史
第二章 漂泊
第三章 理智
第四章 “铁杆”辉格党员
第五章 伊州孤星
第六章 职业之巅
第七章 不再是辉格党
第八章 分裂的家
第九章 甘苦自知
第十章 公仆难当
第十一章 人民之争
第十二章 背水一战
第十三章 天意
第十四章 左右为难
第十五章 国民的声音
第十六章 自由的新生
第十七章 政治才能的最大考验
第十八章 坚持就是胜利
第十九章 成竹在胸
第二十章 慈济天下
第二十一章 自己照顾自己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贫寒的家史
亚伯拉罕·林肯对他祖上的事情没啥兴趣。在他心里,他这么个白手起家的人,没必要关注家谱。1859年,朋友们想从他那里弄一点个人传记方面的信息以便提高他总统提名的胜数,而他对其家族的历史也只是三言两语:“父母都出生在弗吉尼亚州普通家庭,大概是二等家庭。”第二年,芝加哥论坛报的约翰·洛克·斯克里普斯打算写一部他的竞选传记,林肯却告诉他,“斯克里普斯,何苦呢……要从我的早年挖掘出什么,那真是太蠢了。因为我的一切都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格雷哀歌中的那句话:‘穷人的简短一生。’这就是我的一生,不管是你们还是其他什么人,能挖到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大约1780年,林肯母亲的一家——汉克斯家族——从弗吉尼亚州迁至肯塔基州。对此林肯几乎一无所知。那是个人丁兴旺的部落,由一些生活简朴的农民组成,他们不识字但受人尊敬。要追溯他们的历史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每一代儿女的名字都一样:男的都叫詹姆士或约翰,女的都叫波利、露西或南希。亚伯拉罕·林肯的母亲就是18世纪80年代出生的,至少80个南希中的一个。亚伯拉罕·林肯确信自己的母亲是个私生女。关于私生的话题他平时很少触及,只是在19世纪50年代早期的某一天,当他驾着马车从斯普林菲尔德前往伊利诺伊州的圣彼得堡时,无意中说到此事。当时他和他的律师搭档威廉·赫恩登准备在梅纳镇法院审一个案子。这个案子涉及到遗传特征。林肯说,私生子“往往比合法生育的孩子更健壮、更聪明”。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提到了自己的母亲,说她是“露西·汉克斯是一名有教养的弗吉尼亚农场主或种植园主的私生女”,而且确信自己从这名“心胸开阔但不知姓氏的弗吉尼亚人”那里继承了有别于家族中其他成员的特质:远大志向、思维敏锐、分析能力强。
关于母亲非婚生子这一点,林肯很可能是对的。肯塔基州美世镇的一个大陪审团曾审理过对林肯祖母露西私通的控告,并且一些记录显示,在她那一辈的汉克斯女性中确有几起私生的案例。因为没有找到露西的结婚证书,所以对林肯的母亲家世猜测不无道理。
但是,林肯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对汉克斯家庭历史的考证基础上,而是出于他想表现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孩子与众不同的心理。与其他颇有天赋的年轻人一样,他也会质疑自己的父母怎么会是普普通通、毫无建树的人。林肯的同龄人时常把自己幻想成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潜逃到美国的王储的后代,而他则把自己想象成显赫的弗吉尼亚贵族的后代。
对林肯家族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确实来自弗吉尼亚州,并且确实曾经参与到宾夕法尼亚州的教友会中。如此推算,最早的可能是萨缪尔·林肯。他在1637年从英格兰的诺福克移民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欣厄姆。虽然他在英国时只是名织工,而到美国却发展成一位业务蒸蒸日上的商人,并且成为当地教会的核心人物。他生了11名孩子,取名为丹尼尔、托马斯、里奇勒和莎拉等,这种命名方式随后成为林肯家庭的传统。萨缪尔的孙子里奇勒(1686—1736)可能是最成功的家族成员。在宾夕法尼亚州,他是名铁匠,同时拥有大片富饶土地,跻身18世纪的经济社会精英。他的妻子——哈娜·斯雷特——是新泽西议会众议院议员的后代,也是该州皇家代理州长的侄女。他们的儿子约翰·林肯(1716一1788)将家搬到弗吉尼亚州的谢南多厄峡谷,并在那里富饶的罗金厄姆经营一块广阔的农场。约翰也是事业有成,他给自己的儿子——林肯的祖父——留下了210英亩土地,那是整个弗吉尼亚最肥沃的土地。如此种种说明,亚伯拉罕·林肯还是家出名门,并不是贫瘠土地上长出的奇葩。他的家族有着精湛的谋生手段,正直的名誉,而且对公益事业还比较热心。亚伯拉罕·林肯就是这样一个美国家族的第七代。
如果亚伯拉罕·林肯更仔细地了解家族历史,还可能会对父亲托马斯的看法有所改变,情感加深。变卖了弗吉尼亚的农场,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翻山越岭去打拼天下的人,是托马斯的父亲——老亚伯拉罕·林肯。当时,他们听一位远房亲戚丹尼尔·布恩谈起肯塔基州肥沃的土地。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广袤而鲜受开垦的土地,也印证了布恩夸下的所有良机。短短几年,林肯家族在肯塔基州的最富饶的地区,拥有了至少5544英亩的土地。
不过,旷野之中危机重重。1786年的一天,亚伯拉罕·林肯和自己的三个儿子——莫迪凯、约书亚和托马斯在刚买的土地上种植玉米的时候,印第安人袭击了他们。亚伯拉罕当场遇害,15岁的大儿子莫迪凯让约书亚奔到半英里外的住地求救,自己跑向附近的木屋躲了起来。从原木间的缝隙,他看到一个印第安人溜出丛林,偷偷地想向8岁的托马斯准备下手,而托马斯仍呆呆地坐在父亲尸体旁。这时,莫迪凯拿起一支来福枪,瞄准敌人胸前的银质吊坠,在他还没来得及下手之前,一枪击毙了他。这番壮举被托马斯·林肯后来反复说起,成为小林肯脑海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传奇故事”。
然而,托马斯·林肯和他儿子似乎都忽略了这个悲剧所导致的经济后果。根据肯塔基地区奉行的《弗吉尼亚法》,遗产继承时长子具有优先权,于是莫迪凯·林肯到达合法年龄后继承了父亲的所有财产,成为肯塔基州华盛顿县的尊贵市民。他资产雄厚,而偏爱养马。在林肯家族中,亚伯拉罕·林肯了解的莫迪凯睿智且颇有天赋,亚伯拉罕·林肯曾说自己的叔叔是“集家族才华之大成,无人能及”。事实上,他也集中了家族所有钱财,没给两个弟弟留下一个铜板,使得他俩只好自谋生路。
小儿子托马斯生活艰辛。突如其来的悲剧使他成为一名有钱的肯塔基种植园主继承人的希望破灭,他被迫自力更生,无可指望。对父亲早年的奋斗与挣扎,亚伯拉罕·林肯永远无法完全知晓。托马斯出卖劳力,每天赚取3先令裹腹,如果有幸揽些木匠活或给人做些橱柜,能赚得稍微多点。用这样积攒下来的钱在肯塔基州哈丁县的米尔格瑞克镇买下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一块238英亩的土地,其艰辛可想而知。托马斯最终成为伊丽莎白镇和霍格顿维尔镇的知名人士。他身材矮胖,健壮结实,一头乱糟糟的黑发和一个硕大的鼻子,让人吃惊。一位邻居回忆说:“他没受过教育,也不掩饰这点,他是通过埋头苦干走到那一步的普通人”,而且“专注工作,态度温和,安静沉稳,待人很好”。在讲述托马斯时,“老实”是人们用得最为频繁的词。他当过民兵,也当过陪审团的成员,在社区里受人尊敬。托马斯虽不算富有,但是也有比较可观的财产,曾在1814年全城98位富翁榜上名列第15名。
1806年托马斯迎娶了南希·汉克斯,随后这对夫妇安居在伊丽莎白镇五英里外的米尔格瑞克,并在那里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莎拉。1809年,托马斯·林肯买下了另一家300英亩农场,位于诺林格里克的南部岔口处,人称“沉泉农场”,因为有一大股泉水从那里的一个深洞中汩汩流出。在泉水旁的小丘上,托马斯修筑了一座18英尺长16英尺宽只有一个房间的木屋。这栋坚固的房子,虽然没有地板,也没有玻璃窗,却和当时在那片土地上率先建起的90%的屋子一样宽大。
就在这里,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了。对于出生地林肯没什么印象,在他两岁之前父母就搬到了别处,因为“沉泉农场”的土地比较贫瘠。据知情人描述,“确切点说,除了沟底的一些小块的绿地,基本上寸草不生。”托马斯很快发现这块土地不能供养一大家子人,于是转而在北边十英里外的旋钮河地区买了一块较小但土壤较为肥沃的农场。在这片新农场上,这家人和他们大多数邻居一样,挤在单间原木屋里。不过周围环境优美,穿越农场的溪流,清澈透亮,可以看见十英尺深处的卵石;洼地土壤肥沃,易于栽种,两边小而陡峭的山丘,轮廓清晰,独立成景,被誉为“旋钮山”,而这个地区也因此得名“旋钮河”。
……
历史的巨人,不朽的灵魂 本书并非是对某一部具体的传记作品的评论,而是一次对“林肯传”这一文学母题的深度探索,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人物、社会背景和思想精髓的广泛梳理。它试图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亚伯拉罕·林肯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崛起,又如何以其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深邃的人道主义情怀,塑造了现代美国的面貌。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位传奇的诞生 林肯的一生,是与美国最黑暗、也最辉煌的时期紧密相连的。从一个贫困的边疆少年,到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他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励志的史诗。本书将深入剖析那个孕育了林肯的年代——一个充满矛盾与激情的美国,一个正在经历南北分裂、奴隶制存废巨大争议的国度。我们将看到,在这片土地上,梦想与现实交织,自由与压迫并存,而林肯,正是从这片土壤中汲取养分,最终成为引领国家走出泥沼的那个巨人。 从“老粗”到“伟人”:人格的塑造与升华 林肯的公众形象并非一蹴而就。他早年的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以及初期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本书将细致描绘他如何通过自学成才,磨练出卓越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如何通过在法律界的实践,培养了对公平正义的深刻理解;又如何在政治舞台上,从一个地方官员逐渐成长为全国瞩目的政治家。我们也将探讨,那些看似朴实甚至粗犷的性格特质,如他的幽默感、讲故事的能力,以及他身上流淌着的“平民”气息,如何成为他赢得民众信任、凝聚人心的一大法宝。 内战的硝烟与解放的曙光 贯穿林肯总统任期的,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最深刻的冲突——南北战争。本书将不止于简单罗列战争的战役和胜负,而是着力于展现林肯在战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深入分析他如何面对国家分裂的危机,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制定并实施战略。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他对于奴隶制问题的立场转变和最终的解放宣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判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最终在历史的关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人道与正义的伟大抉择。我们将探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起草过程、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和人道主义价值,以及它如何成为美国走向更平等、更公正社会的里程碑。 演说的力量:凝聚人心,塑造愿景 林肯以其卓越的演讲才能闻名于世。他的演说,如葛底斯堡演说,不仅是政治辞令的典范,更是思想的火花,是历史的回响。本书将选取和解读林肯最具代表性的几篇演说,分析其精妙的结构、深刻的内涵以及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将看到,这些演说如何在他最艰难的时刻,为联邦的统一注入信心,为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民带来希望,并最终描绘了一个更加理想的美国蓝图。这些文字,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激荡人心,启迪思考。 超越政治:林肯的人格魅力与哲学思考 除了政治家的身份,林肯更是一位思想家,一位在人性和道德困境中不断探索的灵魂。本书将深入挖掘林肯的个人世界,探讨他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以及他在面对个人悲剧和国家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我们将审视他对于 democracy(民主)、equality(平等)、union(统一)等核心价值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政治实践。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林肯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对黑人群体权利的日益关注,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光辉。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 林肯的一生,是充满挑战与斗争的。他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社会分裂、公平正义、国家认同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书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回顾,更是对其精神的传承。我们将思考,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林肯的勇气、智慧、坚韧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能够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创造历史,改变世界。 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 “林肯传”这一主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本书旨在从多个维度,立体地呈现这位伟人的形象,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出的伟大抉择,以及他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为历史爱好者提供的知识读物,更是为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思考人生价值的读者,提供的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通过对林肯传说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历史的进程,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中潜藏的伟大力量,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这是一部不应被遗忘的史诗,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