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加麟 编
图书标签:
  • 银行转型
  • 金融科技
  • 数字化转型
  • 战略管理
  • 案例研究
  • 国际金融
  • 组织变革
  • 创新
  • 风险管理
  • 未来银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8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027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金融精英卓越计划系列
外文名称:Big Chang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研
  一本书洞察全球银行业变革路径,把握局势,顺应趋势,预测未来!
  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面临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一带一路”!红利的释放,以及区块链金融的兴起,引发业界深度思考,“危”“机”并存下,商业银行将如何加紧布局,实现华丽转型?
  中信银行组织资深研究人员,围绕战略调整、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结构、考核激励机制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脉络和状况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国内银行提供对标与借鉴的范式。
  是坐以待毙,还是未雨绸缪?站在山顶,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前路。相信正徘徊于发展十字路口的我国商业银行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把握前行的方向!

内容简介

  一本书洞察全球银行业变革路径,把握局势,顺应趋势,预测未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际大银行主要通过强强联合、大规模兼并收购迅速成为业务网络遍及全球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综合化金融巨擘。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各大银行纷纷调整自身战略,从业务、风险管理、绩效等多方面尝试创新,以应对更加变幻莫测的全球金融市场。这些转变势必会给我国商业银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全书不限于罗列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经验,而是结合银行实际经营的重点内容,以经营为主线,内容涵盖战略规划、公司治理、对公业务、零售业务、风险管理、金融市场业务和信息技术安全等多个方面,并将国际先进案例融合其中,既有全局把握,又有深度剖析;既从面上统筹,又从点处挖掘,做到以点带面、面面覆盖,从而增强了本书的逻辑性和易读性。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发展局势的展望。

作者简介

  朱加麟,1964年10月出生,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保险方向)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现任中信银行总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总行营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长期在银行、保险公司从事管理工作,曾担任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副首席执行官,也曾在日本野村证券公司以及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和日本财产保险公司工作研修。

目录

序 / I
第一章 国际先进银行战略研究综述 / 1
一、国际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 1
(一)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概述 / 1
(二)全球银行业发展现状 / 2
二、欧美银行业战略动向探析 / 4
(一)花旗集团 / 4
(二)富国银行 / 8
(三)德意志银行 / 15
(四)渣打银行 / 19
三、结论 / 23
第二章 国际先进银行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 / 25
一、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要素 / 25
(一)银行公司治理的含义 / 25
(二)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26
(三)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 26
(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 / 26
二、英美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 26
(一)英美银行公司治理特点 / 27
(二)英美银行公司治理典型案例 / 28
三、德日银行治理模式 / 37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 38
(二)德日银行公司治理典型案例 / 39
四、国际先进银行治理模式评鉴 / 45
(一)两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 45
(二)两种治理模式发展趋同性 / 45
第三章 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比较研究 / 47
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现状 / 47
(一)风险文化受到重视,但文化融入仍具挑战 / 48
(二)风险偏好占据重要地位,但执行落实仍是难题 / 48
(三)全面风险管理受到重视,但亚太地区覆盖率较低 / 49
(四)首席风险官地位提升,但仍需进一步与业务部门展开合作 / 49
(五)流动性风险依然是重点,但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关注度有所提升 / 50
(六)压力测试成为重要工具,但自动化需求不断提高 / 50
二、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动向探析 / 51
(一)美国:花旗集团 / 51
(二)德国:德意志银行 / 54
(三)英国:巴克莱银行 / 59
(四)日本:瑞穗金融集团 / 62
三、启示 / 67
第四章 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战略研究 / 69
一、全球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 69
(一)面临的机遇 / 69
(二)面临的挑战 / 72
二、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动向 / 73
(一)美国银行 / 73
(二)巴克莱银行 / 80
(三)西太平洋银行 / 86
三、启示 / 91
第五章 国际先进银行公司业务战略研究 / 93
一、公司银行业务整体发展概况 / 93
(一)业务规模情况 / 94
(二)盈利情况 / 96
二、公司业务战略动向探析 / 97
(一)汇丰控股 / 97
(二)摩根大通 / 102
(三)法国巴黎银行 / 107
(四)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 112
三、结论 / 117
(一)市场定位方面 / 117
(二)组织策略方面 / 118
(三)产品创新方面 / 118
(四)客户策略方面 / 119
(五)渠道建设方面 / 119
第六章 国际先进银行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 / 121
一、美国合众银行 / 121
(一)薪酬治理架构 / 121
(二)薪酬框架 / 123
(三)考核和变动薪酬确定方法 / 125
(四)薪酬设计的目的 / 129
二、西太平洋银行 / 131
(一)薪酬治理架构 / 132
(二)薪酬框架 / 134
(三)考核和变动薪酬确定方法 / 136
三、荷兰国际集团 / 142
(一)薪酬治理结构 / 142
(二)薪酬框架 / 143
(三)绩效考核和变动薪酬的确定 / 144
(四)2013 绩效年的薪酬决定 / 146
四、结论 / 148
第七章 国际先进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 / 151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152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 / 152
(二)欧美国家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 / 152
二、国际先进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特征分析 / 153
(一)直营银行——ING Direct USA / 153
(二)P2P银行——Zopa / 157
(三)纯粹的虚拟银行—— Air Bank / 164
(四)电商金融的新模式——乐天银行 / 165
三、结论 / 167
(一)用户定位明确并强调用户体验 / 168
(二)完善的客户信用评分制度 / 168
(三)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 169
(四)完善的风控体系 / 170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 170
第八章 国际先进银行金融市场战略研究 / 173
一、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环境 / 173
(一)机遇 / 174
(二)挑战 / 175
二、金融市场业务战略动向探析 / 176
(一)高盛集团 / 176
(二)摩根士丹利 / 181
三、结论 / 188
参考文献 / 191
后记 / 193

精彩书摘

  第六章 国际先进银行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建设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内涵,我们选取了美国合众银行、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荷兰ING集团3家银行,分析其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为我国银行的薪酬战略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一、美国合众银行
  美国合众银行也被称为“美国银行公司”,总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截至2013年12月13日,美国合众银行一级资本为333.86亿美元,全球银行排名和美国银行排名分别为第46位和第8位。2013年,美国合众银行在多项财务运营指标上领先同业,如图6-1所示。由于优异的绩效表现,美国合众银行向员工发放了丰厚的报酬,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年度奖金在目标值的90%~111%,限制性股票为目标值的110.4%。
  (一)薪酬治理架构
  1. 薪酬和人力资源委员会
  美国合众银行薪酬和人力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薪酬委员会)是董事会6个专门委员会之一,由独立外部董事构成,履行董事会有关执行官和非执行董事薪酬方面的职责。具体职责包括批准薪酬计划和项目,评估讨论激励计划和项目,对CEO进行绩效考核,监督薪酬计划的执行。
  2. 薪酬顾问公司
  薪酬委员会就劳动力市场信息等问题向外部顾问公司咨询,近年来美国合众银行雇用的顾问公司是Cook公司,其职责包括:(1)就薪酬计划设计、市场竞争情况、市场工资趋势、同业对照组的构成等问题向薪酬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建议;(2)就CEO的薪酬问题向委员会提供建议;(3)就管理委员会其他成员的薪酬问题向薪酬委员会、CEO和人力资源执行副主席提供建议;(4)就董事会成员薪酬问题向委员会提供建议。薪酬委员会每年审查顾问公司的独立性,对顾问公司设置了限制性条款,Cook公司不得向银行提供任何其他服务,Cook公司及其服务于美国合众银行事务的咨询师不能同合众银行雇员发生任何业务往来和私人关系,持有的美国合众银行股票不能超过一定数量。
  3. 同业对照组
  金融业高端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为了招募和留住高能力员工,薪酬计划必须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在对CEO、其他管理委员会成员、各业务条线管理人员及员工进行考核时,使用了同业对照组对比,如表6-1所示。
  (二)薪酬框架
  美国合众银行执行官的薪酬主要包括年度工资、年度奖金、长期激励三部分,另外还有少量的福利和补贴。受到美国法规规制,能够向执行官发放的激励不能超过公司净收入的0.2%。
  1. 年度工资
  年度工资(annual salary)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固定工资,是为了补偿员工的执业经验和专业技能,所有员工都有资格获得,其数额取决于员工身处职位和所负职责的市场价格,与执行官的任期、经验和职责相挂钩,还要综合考虑同业同类岗位的工资情况。
  2. 年度奖金
  现金奖金(cash bonus)用来奖励年度绩效,是一种短期激励。所有的管理人员(management-level employees)都有机会获得年度奖金。委员会在年初会为每个管理人员设定目标现金奖金总量,一般为基本工资的一定百分比。到了年末,薪酬委员会考核年度绩效,决定最终奖金数量,综合考虑两个指标:一是每股收益(EPS);二是税前业务条线收入。
  3. 长期激励补偿
  为了能够让股东和高管的利益长期绑定在一起,美国合众银行使用限制性股票(RSUs)和认股权对执行官和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激励。2013年,75%的长期奖励是以绩效为基础的限制性股票奖励,另25%以认股权的方式授予。2007年的股权激励计划规定,股权奖励同年度ROE指标挂钩,每年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奖励数量在下年根据绩效ROE考核调整。年度奖金和长期激励在每个执行官的总薪酬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如图6-2所示。
  4. 福利和补贴
  所有员工按照其为401k计划(美国的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基金养老保险制度)账户缴费获得健康福利,缴费基数相同。此外,所有员工享受退休福利。补贴很少,主要包括家庭安全、停车费用和体检,且补贴不计入纳税项。
  5. 控制权变更协议
  美国合众银行同所有的执行官签订了公司控制权变更协议,规定了如果公司控制权变更可能与高管解除合约的潜在补偿。控制权变更协议是为了鼓励管理委员会成员对工作持续负责,而不会受到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干扰。
  (三)考核和变动薪酬确定方法
  1. 年度奖金确定方法
  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有机会获得年度奖金,该奖金以公司和业务条线的财务计划指标完成为基础,指标包括公司每股收益和业务条线税前收入。
  (1)奖金目标值的规模确定
  美国合众银行管理人员奖金目标值为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对于执行官而言,其一般在基本工资的125%~150%;而首席执行官的奖金目标值为基本工资的225%。
  (2)绩效指标:每股收益和税前收入
  薪酬委员会认为每股收益和各业务条线税前运营收入目标,是最为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首先,EPS是重要的盈利能力指标,能够很好地将管理者利益和股东利益绑定在一起;其次,EPS捕捉了单个业务条线收入以外的很多其他公司业绩因素,例如公司的融资政策、资本使用、风险管理等;最后,业务条线收入是公司盈利的基本来源。
  (3)考核目标值的确定
  美国合众银行的全部业务分为46个收入业务条线和11个支持业务条线。每个条线都确定了年度财务计划,57个业务条线共同组成公司年度财务计划。考核目标值使用公司年度财务计划中的公司EPS目标值和业务条线收入目标值。这两项指标是经过董事会审慎讨论后批准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既具有挑战性,也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既期望能在100%的比例上完成,又必须通过努力和承担合理的风险才能达到。
  (4)考核步骤
  业务条线收入目标和公司EPS目标的完成情况共同决定业务条线员工能够获得的总目标奖金系数,该系数被限制在0~200%。
  首先,用EPS和各业务条线税前收入减去目标值,再乘以4。例如,如果实际公司EPS比EPS指标高5%,那么就用5%乘以4得到20%,再用100%加上20%就得到了“EPS奖金系数”(120%)。如果业务条线实际税前收入比目标值低3%,那么乘以4得到12%,用100%减去12%,此时的“业务条线奖金系数”为88%。
  其次,对两种系数加权平均(EPS奖金系数赋权35%,业务条线奖金系数赋权65%),这样,每个业务条线就得到了加权平均系数(也叫奖金基金系数)。例如,120%的EPS奖金系数和88%的业务条线系数最终形成奖金基金系数为99.2%(由120%×35%+88%×65%)。支持业务条线的奖金基金系数(总体奖金基金系数)与收入业务条线略有不同,其35%的权重基于EPS奖金系数,而另外65%的权重基于所有收入业务条线的奖金基金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再次,用业务条线中管理层员工总目标奖金集合,乘以该业务条线的“奖金基金系数”,就得到了该业务条线的总奖金数。对于分管一个业务板块(例如支付、零售)的执行官,要用个人奖金目标乘以自己分管的业务板块的所有业务条线的“奖金基金系数”的加权平均数,初步得到执行官个人的年度奖金数。对于CEO及掌管中后台等支持业务条线的大多数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财务、风险),他们的目标奖金要乘以总体奖金基金系数。
  除此之外,个人现金奖金的最终确定还需要经过个人绩效考核,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有所增减。以执行官为例,所有管理委员会成员的个人绩效指标包括:风险管理、内部领导力、团队业务发展、其他业务指标、社区接触、创新、人才管理、信贷质量、审计、合规等。委员会认为保留考核个人绩效的步骤很重要,这能促进个人进步,防止不合适的冒险行为。
  最后,薪酬委员会对工资再鉴定。在独立审慎的考虑下,可能会调整或扣除CEO、管理委员会成员或其他员工的奖金。薪酬委员会将评估公司的业绩水平和同业对照组在关键利润指标上的差距(如相对总股东回报),作为检查这套绩效考核得到的奖励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准,如表6-2所示。
  2. 长期激励奖励确定方法
  每个绩效年的1月份,薪酬委员会决定本绩效年度管理委员会成员的长期激励奖励数额。1年后会根据绩效完成情况来调整,调整后发放的股权奖励在4年内解锁或行权,长期激励的考核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1)长期激励奖励目标规模的设定
  根据2007年股东大会通过的股权激励计划修正案,薪酬委员会年初在设定长期激励奖励目标值时,考察每个岗位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绝对和相对的总薪酬数额、内部股权、个人贡献等因素。在2013年年初设定长期股权奖励数额时,许多管理委员会成员都得到提升,包括所有的执行官,这反映了公司对他们价值的肯定。
  (2)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作为长期激励奖励的考核指标有以下原因:①直接反映了股东投资公司的回报;②涵盖了盈利能力、效率、资产负债表管理和财务杠杆,是金融业广泛使用的绩效指标;③获得较高的ROE需要审慎地平衡风险和回报。
  (3)考核目标值的确定
  ROE指标的目标值来自公司的年度财务计划,得到公司董事会的通过。同EPS和业务条线税前收入目标一样,该指标值是经过审慎考虑的,必须同时符合两个特征:既具有挑战性,也是可实现的。
  (4)具体考核方式:二维矩阵计算方法
  在年初规定限制性股票数额时,薪酬委员会为美国合众银行的绝对ROE水平设定一个1年期目标,并规定如果ROE处于各种不同水平,RSUs将受到相应的增减。在该项安排上,薪酬委员会另设了同业相对ROE考核维度,如表6-3所示的二维矩阵规定ROE处于不同绝对和相对水平时的奖励比例。最后,将年初设定的目标数额乘以矩阵中对应的比例,便得到各个执行官的长期激励。
  在2013年,美国合众银行的真实ROE是15.8%,排名在对照组位列第一,在2013年年初向管理委员会成员授予的绩效RSUs在2013年业绩期后,调整为目标的110.4%。
  对于个人的奖励,还要受到个人绩效考核的影响。例如,薪酬委员会认为由于戴维斯先生对公司的重要价值,他的长期股权奖励(2013年年初授予),应该比他前一年的奖励增加16.7%。他的价值包括领导力,在金融业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他的任期和职位,以及银行在他领导下产生的相对于同业的优异绩效。RSUs和认股权都是从授予日期开始4年内分比例解锁或行权。
  (四)薪酬设计的目的
  1. 补偿和激励的目的
  美国合众银行薪酬设计的首要目的是绑定员工同股东的利益,用具备竞争力的固定工资留住和招募高能力员工,用年度奖金和股权激励员工为实现长期目标而努力,薪酬的激励目标如表6-4所示。
  2. 抑制风险的目的
  薪酬设计配合其他内控策略,激励管理层对风险保持敏感,抑制可能带来短期绩效的冒险行为。薪酬委员会每年在特定时间与首席财务官、首席信贷官、首席风险官、总法律顾问、首席运营风险官和人力资源副主席会面,讨论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评估薪酬计划中可能蕴含的冒险激励,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表6-5所示。
  ……

前言/序言

  序
  2009年,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资本市场收复部分失地。国际银行业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项救市举措,抓住经济复苏的机遇,充实了资本金,改善了盈利水平。尽管如此,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远未消除。英国《银行家》(TheBanker)杂志2015年7月发布的全球
  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显示,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全球地位继续下降,新兴市场银行业的竞争实力提升。截至2014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推出全球大银行排名已经有40余年,回顾这些年来的排名,发达市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欧洲轮流坐庄;新兴市场在最近10年开始迅猛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中国银行业的地位显著上升。
  201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整体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各国银行业的运行情况也出现较大的分化。美国、英国和中国银行业的态势整体较好,欧元区和日本银行业运行疲软。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进入“新常态”,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较大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具有“亲周期特征”的商业银行面临规模增长、息差及资产质量等多方面压力;第二,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加快了中国金融脱媒的进程,会进一步挤压银行的业务空间;第三,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要求银行准确核算成本自主定价,银行的定价方式、定价策略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考验,加之受利率波动幅度加大、存款稳定性下降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有所增加。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新常态下市场环境变化更快、对错误的容忍度更低,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便捷之路。银行也必须比以往更加勇于突破现状。制胜的关键在于当潜在的影响尚未凸显之时,就未雨绸缪、及时调整战略。基于此,中信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组织本行博士后研究人员,从国际先进银行的战略调整、激励、公司治理、业务结构等方面深入剖析,梳理了新形势下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脉络,形成了《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一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研读全球银行业发展脉络和状况,在转型中把握方向、努力前行!
  是为序。
  朱加麟
  2016年6月


《无畏转型:重塑未来银行》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金融格局中,银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技术日新月异,客户需求不断升级,监管环境日益复杂,这些因素共同驱动着传统银行模式的颠覆与重塑。本书《无畏转型:重塑未来银行》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前瞻性的视角,理解并引领银行的转型之路。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未来方向的深刻思考,勾勒出银行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表面的数字化,更是触及银行运营核心、战略思维和组织文化的深层变革。我们将一同探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银行如何才能保持其作为经济血脉的 vital role,并在新的时代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核心议题与内容展望: 1. 数字化的深层动力与挑战: 我们将超越“数字化转型”的泛泛之谈,深入探讨驱动银行数字化的根本原因——客户期望的演变,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以及应对新进入者的策略。同时,也将直面数字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挑战,如遗留系统的整合、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平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如何克服组织惯性与文化壁垒。 2. 重塑客户体验:智能化、个性化与全渠道融合: 在这个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银行必须重新思考如何与客户建立连接。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真正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预测客户需求,并在每一个接触点上提供无缝、一致且愉悦的体验。从移动端应用的便捷操作,到线下网点的智能化升级,再到虚拟客服的有效支持,全渠道的深度融合是构建未来客户忠诚度的关键。 3. 技术驱动的业务创新:开放银行、平台化与生态构建: 新兴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创新的催化剂。我们将深入研究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的理念与实践,探讨银行如何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乃至非金融机构合作,构建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生态。本书将解析平台化思维如何帮助银行从产品提供商转变为服务整合者,以及如何通过构建强大的生态系统,发掘新的收入来源和市场机会。 4. 运营模式的再造:敏捷化、自动化与效率的飞跃: 传统的瀑布式开发和僵化的流程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本书将详细阐述敏捷(Agile)方法论在银行内部的应用,如何通过快速迭代、跨职能团队协作,加速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自动化(Automation)的潜力也将得到充分挖掘,从后台的流程自动化到前台的智能客服,实现效率的大幅提升,降低运营成本,并将宝贵的人力资源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具战略价值的工作中。 5. 数据资产的价值释放:从数据驱动到洞察赋能: 数据已成为银行最宝贵的资产之一。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强大的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合规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如何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Insights),从而支持更明智的决策,优化风险管理,识别新的业务机会,并提升客户营销的精准度。 6. 风险管理与合规的智能化升级: 在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风险管理与合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的效率与准确性,应对日益复杂的洗钱、欺诈和网络安全风险。同时,也将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合规流程的自动化水平,确保银行在快速转型过程中始终满足监管要求。 7. 组织变革与人才发展:拥抱创新文化与赋能未来员工: 任何转型最终都依赖于人。本书将强调组织文化在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如何培育一种鼓励创新、容忍试错、拥抱变化的文化。同时,也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员工能力模型,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赋能员工掌握新技术、新技能,适应新的工作方式,从而成为推动银行变革的强大引擎。 《无畏转型:重塑未来银行》并非一份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一次深刻的思维启迪。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框架,以更加开放、前瞻的姿态,审视银行所处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无论您是银行的决策者、管理者,还是对银行业未来发展充满好奇的研究者、从业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洞见、实用的思路和前行的勇气,助您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转型浪潮中,成为引领变革的“无畏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点燃我内心深处的阅读热情。它传递出一种积极主动、勇于挑战的姿态,仿佛在宣告,银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而那些敢于“无畏”前行的机构,将引领未来。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几个字,让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世界金融舞台上闪耀的银行,是如何在数字化浪潮、技术革新以及客户行为快速变化的时代,进行自我颠覆和重塑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它们在拥抱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重构组织架构、优化客户体验、以及构建适应未来的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具体策略和成功实践? “比较”一词,为这本书注入了强大的分析维度。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银行的转型故事,更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是否会分析不同类型银行(如传统巨头与新兴数字银行)在转型策略上的差异?甚至,是否会探讨不同转型方法论(如敏捷转型、平台化转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本书的核心,它强调的是一场深刻的、颠覆性的变革,而非小修小补。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银行如何应对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如何构建开放银行的生态系统,以及如何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重塑金融服务的边界和价值链。 我设想,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金融业的“进化指南”,它不仅描绘了“无畏”银行的转型蓝图,更通过“比较”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场“Big Change”背后的普遍规律、关键要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转型无畏》这本书,无疑将是所有关注银行业未来走向、金融科技发展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变革的读者,一份极具深度和价值的参考。

评分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和行业前沿性。这个书名本身就仿佛是一枚信号弹,宣告着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已经到来,而那些能够在其中“无畏”前行的银行,必将成为未来的领跑者。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金融领域叱咤风云、引领潮流的银行巨头。我好奇书中会如何深入剖析这些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客户体验升级、商业模式重塑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它们是如何打破传统框架,拥抱新兴技术的?它们又是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市场特点和客户需求,制定出独具匠心的转型策略的? “比较”一词,则为这本书注入了强大的分析维度。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案例,更是要深入挖掘不同银行转型策略背后的逻辑、驱动因素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是否会对比东西方银行在技术应用上的侧重点,或者对比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银行在风险偏好上的差异?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让这本书的价值跃升。它意味着书中探讨的并非是表面的、局部的调整,而是关乎银行基因的重塑,是颠覆性的创新和深刻的变革。这让我思考,书中是否会涉及银行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如何构建开放银行生态,甚至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 我设想,这本书就像是一幅宏大的金融变革地图,它不仅绘制了“先进银行”们的转型轨迹,更通过“比较”的视角,揭示了不同路径的优劣与共性,最终指向了“Big Change”的核心命题。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那些身处转型浪潮中的金融从业者,以及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帮助我们理解“无畏”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风云变幻的金融世界中,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评分

刚翻开《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幅幅画面:那些曾经如日中天的传统银行,如何在一夜之间被金融科技的浪潮冲击得摇摇欲坠,又如何凭借着一股“无畏”的精神,在新的赛道上重新找到方向,甚至超越自我。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史诗般的叙事,它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关于真实世界中,那些敢于挑战现状、拥抱变革的金融巨头的鲜活故事。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个词组,让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银行,例如美国的大型投行、欧洲的零售银行巨头,或者亚洲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在面对数字化、全球化以及日益变化的监管环境时,是如何设计和实施他们的转型战略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银行在技术采纳、数据驱动决策、组织结构调整、人才培养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比较”一词,则为这本书增添了另一层价值。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成功的案例,而是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不同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以及它们所采取策略的异同。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环境、文化差异、市场成熟度等因素,是如何影响银行的转型路径的?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转型模式的优劣,例如是选择“内生增长”还是“战略并购”?是侧重于“技术赋能”还是“生态圈构建”?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深刻、彻底的变革。它不是关于渐进式的改进,而是关于那些能够重塑银行DNA的颠覆性举措。这让我想到,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是否会触及到核心业务模式的重构,是否会拥抱新的商业伙伴,甚至是否会模糊传统银行与科技公司的界限。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当前银行业转型的大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逻辑和驱动力。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微观的、可借鉴的案例和方法论,帮助我理解这些“无畏”的银行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他们的目标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为我们揭示一个金融世界的“进化论”。那些不适应环境的银行将会被淘汰,而那些能够拥抱“Big Change”,展现出“无畏”精神的银行,则将继续引领行业的未来。

评分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这个书名,就像是为身处变革洪流中的金融业,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弹,既充满了挑战的意味,也传递着破局的希望。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几个字,让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渴望了解,那些在全球金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银行,是如何在技术革新、客户期望升级以及监管环境变动等多重压力下,主动寻求并实现深刻的转型。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它们在数字化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比较”一词,则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例堆砌。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如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的银行在转型策略上的差异?是否会探讨不同类型的银行(如大型综合性银行与专注于特定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面对相同挑战时所采取的不同应对之道?抑或是,是否会分析不同转型模式(如内部孵化、外部合作、战略并购)的优劣势及其适用性?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把握了当下银行业变革的本质——它强调的是一场深刻的、颠覆性的变革,而非简单的渐进式改进。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银行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如何拥抱开放银行的理念,以及如何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重塑金融服务的边界和价值链。 我设想,这本书就像是一幅描绘当代金融业“破茧成蝶”过程的宏大画卷。它不仅呈现了“无畏”银行的转型轨迹,更通过“比较”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场“Big Change”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普遍规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转型无畏》这本书,定将成为所有关注金融业未来发展、技术创新以及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读者,一份不可或缺的深度洞察和实践参考。

评分

这本书名《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金融格局下,银行的转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而“无畏”二字则暗示了一种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决心。我尤其期待的是“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这一部分,这意味着书中不仅仅会罗列一些转型案例,更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技术应用、组织架构调整,甚至文化变革的方方面面。想象一下,能够窥探到那些在全球金融舞台上引领风骚的银行是如何克服重重挑战,如何在新技术浪潮中抓住机遇,如何重塑自身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洞察。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要害,它并非仅仅指微调或渐进式改革,而是预示着一场深刻的、颠覆性的变革。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过去十年间,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以及客户需求和行为的巨大转变。这本书很有可能不仅仅是关于银行自身如何转型,更是关于银行如何在这种宏观的“Big Change”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与新兴的科技力量共舞,甚至如何成为这场变革的主导者。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框架和方法论,帮助我理解那些成功的转型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适性原则,能够应用于不同规模、不同文化背景的银行。 读到《转型无畏》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的是那些在数字化浪潮中奋力挣扎,或者已经实现华丽转身的全球知名银行。究竟是什么让它们变得“无畏”?是领导者的远见卓识,是技术应用的超前部署,还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银行在进行重大转型时所面临的内部阻力,比如员工的抵触情绪、陈旧的IT系统、固化的企业文化等等,以及这些先进银行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这个部分,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研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对那些在欧洲、北美、亚洲等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具有代表性的银行的深入剖析。例如,一家欧洲的传统银行如何拥抱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的理念,一家北美的科技巨头如何跨界进入支付领域,或者一家亚洲的新兴银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构建极致的客户体验。 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列举这些银行的转型措施,更会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可以看看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在面对相似挑战时,采取了哪些差异化的策略。纵向比较,则可以追溯同一家银行在不同时期的转型历程,分析其演进的逻辑和成效。 《转型无畏》这个书名,给我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感觉。在银行业这个传统而又变革迅速的领域,要实现“转型”,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种精神内核。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无畏”的银行是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制定并执行大胆的转型战略的。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这一部分的表述,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遐想。我猜测书中会涵盖诸如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重塑、组织架构优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客户体验创新等多个维度的转型内容。同时,“比较”二字也意味着书中不会止步于案例的描述,而是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提炼出不同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成功经验。 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会如何处理“国际”与“比较”这两个概念。它会按地域进行分类,还是按转型类型进行比较?例如,是否会对比北美银行在金融科技应用上的激进,与欧洲银行在合规性与客户隐私保护上的稳健?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加深了我对书中内容深度的期待。这暗示着书中探讨的转型并非小修小补,而是涉及根本性的变革,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涉及诸如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在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构建适应未来竞争的敏捷型组织。 总而言之,《转型无畏》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给我一种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感觉。它似乎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当下银行业转型趋势,并从中汲取宝贵经验的指南。

评分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这书名本身就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银行业转型深层奥秘的大门。它不仅点出了“转型”这一核心议题,更以“无畏”二字,精准地抓住了变革时代金融机构所必需的精神特质。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知道,那些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备受瞩目的银行,是如何在数字化浪潮、技术迭代以及客户需求不断演变的时代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转型方向,并走出一条可行的道路。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它们在战略规划、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组织架构重塑、风险管理体系升级、以及客户体验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比较”一词,为这本书的分析维度增添了无限可能。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一些银行的成功故事,更能提供一个深入的、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如北美、欧洲、亚洲)的银行在转型策略上的差异?是否会探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银行(如大型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数字银行)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甚至,是否会分析不同转型模式(如内部创新、战略合作、兼并收购)的成效与局限?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表明本书关注的并非是微小的调整,而是涉及银行核心业务、组织文化乃至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银行如何应对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强大竞争,如何构建开放的金融生态系统,以及如何利用区块链、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重塑金融服务的未来。 我设想,这本书就像是一幅描绘当代银行业转型壮丽画卷的地图,它不仅指明了“先进银行”们的航行路线,更通过“比较”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场“Big Change”背后蕴含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 《转型无畏》这本书,必将是金融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承诺提供的是最前沿的见解、最深刻的分析,以及最宝贵的实践经验。

评分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能量和深刻的洞察。它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机遇的金融世界,更指明了在这场变革中,“无畏”精神的重要性。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几个字,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渴望了解那些在全球金融版图中占据核心地位的银行,是如何在数字化浪潮、技术革新以及客户需求变迁的冲击下,进行自我革新和重塑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它们在战略制定、技术采纳(如AI、大数据、区块链)、组织架构调整、人才培养、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比较”一词,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深度和广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成功案例,而是能够深入探讨不同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独特挑战,以及它们所采取策略的差异性。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欧美银行在开放银行(Open Banking)方面的先行优势,与亚洲银行在移动支付和普惠金融方面的创新活力?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则强调了这本书所关注的变革深度。它暗示着书中探讨的并非是微观的优化,而是关乎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是颠覆性的创新和彻底的业务模式转型。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涉及银行如何应对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如何构建跨界合作的生态系统,甚至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开辟全新的盈利增长点。 我设想,这本书就像是一本为金融行业量身打造的“生存指南”和“进化手册”。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先进银行”们的转型蓝图,更通过“比较”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不同转型路径的得失,最终指向了如何在“Big Change”的时代浪潮中,保持“无畏”,实现持续的竞争力。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每一个关注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承诺要提供的是最前沿的见解,最深刻的分析,以及最宝贵的经验,帮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金融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这个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响亮的口号,充满了力量和决心。它直接点出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转型,并且强调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无畏”精神。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几个字,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银行,是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它们在数字化转型、技术采纳(例如,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组织架构的灵活调整,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具备未来技能的人才等方面的具体策略? “比较”一词,则赋予了这本书强大的分析深度。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呈现一些独立的转型案例,而是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多维度的比较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地域(如北美、欧洲、亚洲)的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采取的差异化策略?是否会分析不同银行在拥抱开放银行、构建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方面的不同路径和成效?又或者,是否会探讨在成本控制、创新速度和风险偏好方面的权衡取舍?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本书的核心,它暗示了书中探讨的转型并非是小修小补,而是涉及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塑,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银行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如何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敏捷、高效、以客户为中心的未来银行体系。 我设想,这本书就像是一份金融业的“进化论”指南,它不仅揭示了那些“无畏”的先行者们是如何实现自我革新的,更通过“比较”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这场“Big Change”的深层逻辑和发展趋势。 《转型无畏》这本书,无疑将为所有对银行业未来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以及全球金融格局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深度分析报告。

评分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燃起强烈的阅读欲望。它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些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银行,如何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金融环境中,实现关键性的蜕变。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个短语,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了解那些在全球金融领域具有标杆意义的银行,是如何在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以及客户行为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刻变革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它们在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生态构建、组织优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比较”一词,为本书增添了另一层重要的价值。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银行的转型案例,而是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多维度的比较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地域(如欧美、亚洲)的银行在转型策略上的异同?是否会分析不同类型银行(如传统大型银行、新兴数字银行)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甚至,是否会探讨不同转型方法论(如敏捷转型、平台化转型)的适用性和成效?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主旨——即银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颠覆性的变革,而本书将聚焦于这场“大变革”中的关键路径和核心要素。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涉及银行如何应对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如何拥抱开放银行的理念,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重塑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 我设想,这本书就像是一部金融行业“变形记”的史诗,它不仅描绘了那些“无畏”的银行如何勇往直前,更通过“比较”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场“Big Change”背后蕴含的普遍规律和深刻洞见。 毫无疑问,《转型无畏》将是一本为所有对银行业转型、金融科技发展以及未来金融格局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宝贵洞察和深度思考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转型无畏: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与比较 [Big Change]》——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作为一名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轨迹充满好奇的观察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银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无畏”二字,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当前环境下银行转型所需要的精神内核。 “国际先进银行转型路径”这几个字,让我对书中即将披露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全球金融舞台上举足轻重的银行,例如那些在技术创新、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表现卓越的银行,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身转型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它们在拥抱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方面的具体策略?它们是如何重塑组织架构,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 “比较”一词,为这本书的价值增添了另一层维度。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成功的案例,更能提供一个深入的、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转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是否会分析不同转型模式(如内部孵化、战略并购、生态合作)的优劣势?又或者,是否会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银行,在推动变革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特质? “Big Change”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所探讨的转型,并非小修小补,而是涉及银行 DNA 的根本性重塑,是颠覆性的创新和深刻的战略调整。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涉及银行如何应对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激烈竞争,如何构建开放银行的生态系统,甚至如何利用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重塑金融服务的底层逻辑。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当前银行业转型的宏观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逻辑。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见解和方法论,帮助我更好地把握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转型无畏》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口,让我能够窥探到那些站在行业前沿的银行是如何实现自我革新的,以及如何在风云变幻的金融世界中,保持“无畏”,勇往直前。

评分

物有所值,是正品!!!!强烈推荐!!赞一个!!非常好吃!很喜欢!!

评分

物有所值,是正品!!!!强烈推荐!!赞一个!!非常好吃!很喜欢!!

评分

很不错啊!

评分

很好很有用!

评分

物有所值,是正品!!!!强烈推荐!!赞一个!!非常好吃!很喜欢!!

评分

很好很有用!

评分

很不错啊!

评分

很好很有用!

评分

很好很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