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面向神经科住院医生和低年资主治医生,采取随笔的形式,针对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临床神经科医生进行立足于临床经验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启蒙筑基篇(介绍为什么要做一名医生、神经科发展简史,做临床医生的基本要素、介绍病史询问的意义和技巧、查体的技巧、客观解读辅助检查报告等)、诊断思路的培养(介绍诊断的意义、诊断的实用性和现实性、误诊的原因和对策、诊断的策略和技巧等)、治疗篇(介绍诊疗转化的矛盾、治疗的主要策略等)、学习技巧和修心篇(介绍一些临床学习方法;从人文的角度解读医学的使命,让临床医生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增加责任感)。
1.医生的多面性(1)
2.了解一点神经病学简史(4)
3.成为合格临床神经科医生的要素——“GRACE”(9)
4.临床神经科的趣味性:豪斯和福尔摩斯(13)
5.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炼成的(17)
6.“一对多”是神经科临床中的常态(22)
7.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神经科疾病(26)
8.病史询问是临床诊疗的开始(31)
9.如何采集一份完整而有价值的病史(34)
10.病史询问的注意事项(37)
11.重视神经科疾病的首发症状(40)
12.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43)
13.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位征”的误区(46)
14.不能无条件“迷信”辅助检查(48)
15.用“心”去写一份首次病历记录(51)
16.如何书写一份“利人利己”的会诊记录(55)
17.神经科疾病诊断的“三步曲”(59)
18.神经科疾病定位诊断的“归纳四原则”(62)
19.数学中的“交集”概念在定位诊断中的应用(65)
20.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68)
21.周围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72)
22.颅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77)
23.浅谈大脑皮质病变的定位诊断(83)
24.临床定位诊断与辅助检查的“求同存异”(87)
25.定性诊断的“midnights”(90)
26.神经科常用的临床诊断原则(上)(94)
27.神经科常用的临床诊断原则(下)(100)
28.鉴别诊断的切入点(SOIL)(106)
29.咬文嚼字看疾病的“诊断”(109)
30.疾病诊断的终极性和现实性(112)
31.现实性诊断的分层(117)
32.肌肉疾病定性诊断的三个层次(120)
33.“经典诊断”和“精准诊断”(122)
34.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对影像的反思(125)
35.如何“循序渐进”地诊断神经科病例(131)
36.误诊是绝对的,确诊是相对的(135)
37.“脱髓鞘”到底是何种“脱”法?(138)
38.从脑出血的诊疗看临床预见能力(141)
39.并重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146)
40.漫谈桥本氏脑病(148)
41.低层次的共性:无症状高CK血症(151)
42.了解头颅DWI上的“环形病灶”(155)
43.胸腺与重症肌无力——朝堂和江湖(158)
44.顺着时间轴分析重症患者继发脑部病变的原因(161)
45.从诊断向治疗转换的“第22条军规”(165)
46.药物和勾勒姆(167)
47.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170)
48.治疗药物选择的STEPS原则(174)
49.跟着临床走,请拉住患者的手(177)
50.重视临床诊疗中的“现实性”(181)
51.神经科临床学习中的“解构”和“还原”(184)
52.如何提高临床知识的学习效率(187)
53.珍惜每一个患者提供的学习机会(191)
54.保持终生学习(195)
55.本心光明,夫复何求?(197)
56.基于临床问题的病例分析(1)(199)
57.基于临床问题的病例分析(2)(205)
58.基于临床问题的病例分析(3)(217)
与其他临床医学一样, 神经病学并非是纯粹的科学, 而是一门遵循于科学原则的可错性实践, 医生除了要尽量解决疾病问题, 也要和人性打交道。疾病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而人性的弱点也需要医生的面对并帮助病人去克服, 由于这一系列因素的存在, 要想使求医诊疗过程获得医患均满意的结果, 对临床医生来讲是极具挑战性的。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临床神经科医生并非易事, 其核心是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良好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丰富而准确的专业知识、 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 进而延伸成为临床决策能力和临床预见能力; 医学人文精神主要指能够充分尊重和理解病人, 让病人能够有尊严地获得医疗帮助。维持和推动我们“外修专业素养, 内炼人文精神”的基础, 则是我们对临床神经科的兴趣以及热情。
神经科疾病累及的靶器官重要而特殊, 病因复杂多样, 即使在医学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临床医生们仍然难以对很多疾病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永远多于答案, 这是一个客观的困境。然而, 在已有循证医学知识和医生临床经验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当下的临床决策能力和临床预见能力, 尽量做到最好。当然, 这些能力不是通过死读几本书就能够培养和建立的, 而是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与印证, 才能逐渐提升。这其中要特别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尤其要用辩证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实践中注重整体思维, 不能以偏概全, 由此形成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我们学习参考的专业书籍很多, 但大多显得严肃和冗长, 能够贯穿医生具体临床经验分享的读物罕见出版。笔者于2009年在丁香园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炼成的》的帖子, 旨在向青年医生介绍学习进阶, 收到了良好的阅读反馈。自彼时起, 笔者就希望能通过系列随笔去记录和归纳神经科临床实践中的思考和经验。在此之后,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兴起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 碎片化学习已占据一定地位, 如何把神经科的专业内容和医生的实践思考通过通俗化的表达, 转化为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材料, 是笔者编著本书的主要初衷。
本书主要面向神经科住院医生和低年资主治医生, 采取随笔的形式, 针对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临床神经科医生进行立足于临床经验的阐述, 主要内容包括启蒙筑基篇(介绍为什么要做一名医生、 神经科发展简史, 做临床医生的基本要素、 介绍病史询问的意义和技巧、 查体的技巧、 客观解读辅助检查报告等)、 诊断思路的培养(介绍诊断的意义、 诊断的实用性和现实性、 误诊的原因和对策、 诊断的策略和技巧等)、 治疗篇(介绍诊疗转化的矛盾、 治疗的主要策略等)、 学习技巧和修心篇(介绍一些临床学习方法; 从人文的角度解读医学的使命, 让临床医生理解医学的局限性, 增加责任感)。
笔者受教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吕传真、 蒋雨平、 秦震、 董强、 卢家红和王坚等著名专家, 他们长期以来的指导, 让我在一个有优良学术传统的氛围里一直汲取营养, 不断成长。
感谢朱雯华、 林洁、 奚剑英、 罗苏珊和周磊等肌病团队成员以及静安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成员在日常工作中的支持, 一起为梦想不断努力!此外,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丁香园网站张令宇和中南大学出版社陈海波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此深表谢意!
当然, 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Sydney Burwell说过: “医学知识在10年后有一半是错的!”正如本书的主旨一样, 我们要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但对于水平所限出现的缺点和错误, 笔者诚挚地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并给予指正。
赵重波
于上海华山医院
2016年5月8日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基础知识的梳理,到疑难病例的分析,再到职业生涯的规划,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被书中对“失败的经验”的坦诚分享所打动,它让我明白,即便是最厉害的医生,也会犯错,关键在于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并避免重蹈覆辙。这种真实的分享,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温度,也更有价值。它鼓励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气馁,而是要像“高手”们一样,继续前进。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如何进行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的建议,以及“高手”们是如何将临床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的。
评分我是一名已经工作了几年的医生,也接触过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然而,读了《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练成的》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多么肤浅。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对“高手”的定义和养成过程的深刻剖析。作者并没有将“高手”标签化,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复杂病情时的冷静、果断和智慧。我被书中关于如何“思考”的章节深深吸引,它教会我不仅仅是记住疾病的名称和症状,更要理解疾病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并思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更多关于如何进行手术决策、如何与家属沟通以及如何应对职业倦怠等方面的经验分享。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沉静而专业的风格,一看就知道里面承载着多年的经验和智慧。我一直对神经科学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它高深莫测,像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殿堂。然而,当我翻开《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练成的》时,立刻被一种亲切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所打动。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病例的解析,那些看似复杂难解的症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明了,每一个诊断的推理过程都像是在破解一桩引人入胜的案件。它让我看到了神经科医生不仅仅是诊断疾病,更是洞察生命奥秘的探索者。我还在期待书中更多关于疑难杂症的分析,以及那些“高手”们如何在挑战中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于技术层面的书籍,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科医生”的人生指南。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医学伦理、人文关怀以及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团队合作”的章节,它强调了在复杂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医学视野。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如何培养年轻医生的经验分享,以及“高手”们是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投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也不像小说那样虚构,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奇妙结合。作者将深奥的神经科学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变得触手可及。我被书中对“疑难杂症”的处理方式所深深吸引,那些看似无解的病例,在“高手”的眼中却充满了破局的可能。他教会我不要轻易放弃,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并敢于挑战常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医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挑战自己认知边界的过程。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评估的技巧,以及“高手”们是如何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做出最佳决策的。
评分《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练成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让我看到了神经科医生这个职业的复杂性和神圣性。作者通过一个个精心挑选的案例,展现了“高手”们在面对生命挑战时的冷静、智慧和毅力。我被书中对“直觉”的探讨所吸引,它让我明白,在医学领域,经验和 intuition (直觉)同等重要,而这种 intuition 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的。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培养这种宝贵的“直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更多关于如何进行长期随访和疾病管理的内容,以及“高手”们是如何应对长期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的。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医学领域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临床实践的书籍,而《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练成的》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知识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将那些常人难以窥见的“独门绝技”一一呈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诊断思路时那种严谨而又灵活的逻辑。他会详细分析每一个可能的鉴别诊断,并指出如何通过细致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排除或确认。这让我意识到,诊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细致和对人体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一些罕见病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医生,永不能停止学习和探索的脚步。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接下来会揭示哪些更深层次的“内功心法”,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打磨这些“招式”。
评分我是一名对神经科学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解决疑难杂症的医生们心怀敬意。《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练成的》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好奇心。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讲述了神经科医生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收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学习曲线”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即便是最顶尖的医生,也是从一次次的失败和摸索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力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更多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内容,以及“高手”们是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评分《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练成的》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跟我分享他一生的行医心得。我一直对神经科医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沉着冷静的气质非常敬佩,这本书就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气质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克服的,让我看到了一个医生的成长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的部分,它强调了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求。这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高手”,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温暖的心。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更多关于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以及如何在压力巨大的环境下保持乐观心态的经验。
评分我一直觉得神经科医生是最具挑战性的医生之一,因为大脑实在是太复杂了。读了《神经科高手是如何练成的》,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份挑战的深度和广度。作者用非常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晦涩的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串联起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意想不到”的诊断过程的描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高手”的眼中却能成为关键的线索,最终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诊断。这让我意识到,观察力和细节的把握是多么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更是关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如何利用新技术辅助诊断的内容,以及“高手”们是如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保持信息更新的。
评分是京东的老会员了,已经习惯常用物品都在京东上购买,希望京东不要辜负消费者的信任!
评分已经开始阅读了。。。书很好,在高人指导下加速前进
评分满意
评分这个当故事书看不错的。起码能看进去
评分很好
评分这个当故事书看不错的。起码能看进去
评分学习中,不错的书
评分很好的书,前辈大家倾心之作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购买。京东商城购物方便快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