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

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编
图书标签:
  • 红色历史
  • 延安
  • 革命斗争
  • 艰苦奋斗
  • 历史纪实
  • 抗日战争
  • 陕北
  • 中共历史
  • 红色文化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ISBN:9787509907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2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22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共收录延安时期我党艰苦奋斗的故事40余篇,主题鲜明、故事生动、内容翔实,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是新时期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本书以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战斗和生活为素材,本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述了真实的红色岁月,生动展示了延安的时代风采,用史实和细节诠释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

目录

01 抗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02 杨家岭的菜地
03 朱德在延安的故事
04 纺线比赛
05 103道封锁线
06 舞台绅士
07 “有创造精神”的实干家
08 保障生产供给的大管家
09 向荒山要粮
10 忠实、努力、不夸、不骄的楷模
11 从359旅走出来的独臂将军
12 打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
13 “坚持到底”的军工局长
14 一名光荣的非党布尔什维克
15 “边区工业之父”
16 一切从零开始的工程师
17 红色建筑大师
18 舞台设计大师
19 华寿俊发明马兰纸
20 机关生产模范
21 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22 家属劳模
23 父女开荒
24 从“二流子”到模范党员
25 “气死牛”郝树才
26 种菜大王
27 机关节约模范
28 从“龙头大爷”到劳动英雄
29 张清益办义仓
30 一辆“英雄车”的故事
31 生产战线小英雄
32 延安的“列宁格勒”
33 艮苦创业的延安通信材料
34 白手起家的大光纺织
35 封锁线下生意隆
36 小小铁匠炉
37 灯笼报
38 窑洞书声
39 战胜困难其乐无穷
40 359旅的劳动纪律
41 劳动歌声——《南泥湾》
参考文献
后记

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 第一章:黄土地上的召唤 1935年,在长征的硝烟刚刚散去,革命的火种在西行途中摇曳的危急关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一座被黄土高原环绕的古老城池——延安,成为了新的革命圣地。这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物资极其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然而,正是这片被视为“苦瘠甲天下”的土地,孕育了中国革命最坚韧的精神。 刚抵达延安的红军战士们,身上还留有长征的征尘,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现实。山大沟深,交通闭塞,食物短缺,衣物稀少,疾病流行,敌人还在虎视眈眈。这一切,都考验着这支刚刚重整旗鼓的革命队伍。 延安,一个充满挑战的起点。这里的土地,不似江南水乡的温润,也不似东北平原的肥沃,而是历经风雨侵蚀,层层叠叠的黄褐色山峦,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初来乍到,战士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考验。曾经的辉煌战役,并没有让眼前的困难变得微不足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如何继续革命的火种,成为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然而,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却有着它独特的力量。这里的农民,淳朴善良,虽然生活同样艰难,却对红军怀有深深的信任和敬意。他们用仅有的粮食,换取红军的帮助;他们用简陋的房屋,为战士们提供栖身之所。这份信任,成为了红军在延安站稳脚跟的重要力量。 同时,延安也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者。他们带着理想,带着信念,带着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在这里汇聚。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有理论精湛的思想家,也有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却怀揣着同一个目标:为中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初到延安,生活是极其艰难的。战士们每天的伙食,常常是粗茶淡饭,玉米面、红薯、土豆,是餐桌上的常客。一床薄薄的被子,一条粗布的毯子,是他们在寒冷冬夜唯一的温暖。医疗条件更是简陋,一个小小的伤口,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开始在队伍中滋生。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口号,并非空穴来风。在延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切都要靠自己。从简陋的工具,到稀缺的弹药,都需要通过艰苦的劳动和智慧去创造。战士们放下手中的枪,拿起锄头,走向田野;放下背包,拿起工具,走向工厂。他们要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出粮食,生产出武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艰苦奋斗的种子,在延安的黄土地上,悄然埋下。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匮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磨砺。它教会了革命者们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能量。延安,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大熔炉,将无数革命者的意志,锻造成了更加坚韧和顽强的钢。 第二章:小米加步枪的奇迹 在延安,没有现代化的工厂,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更没有充足的物资补给。然而,正是凭借着“小米加步枪”,这支队伍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小米”代表着延安人民最基本的食物,也代表着根据地最朴素的生产方式。红军战士们,不再仅仅是战场上的战士,他们更是生产者。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战士们走向田野,开荒种地,播撒希望。他们将部队的营房,变成简易的农场;他们将山坡上的荒地,变成肥沃的耕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粒粒小米,承载着革命者的汗水,也承载着根据地的希望。 “步枪”则象征着革命武装的力量,而这力量,也需要从零开始,从艰苦中创造。面对敌人先进的武器装备,红军的步枪,大多是通过缴获、修复,甚至是自己动手制造的。在简陋的兵工厂里,铁匠们敲打着火红的钢铁,将废弃的零件,重新组装成可以战斗的武器。每一个零件,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每一次的射击,都蕴含着战士的决心。 “小米”与“步枪”,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为了延安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是精神上的象征。它告诉人们,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依靠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依靠坚定的信念,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大生产运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更是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革命根据地。战士们在生产的同时,也在学习。他们学习农业技术,学习工业知识,学习文化教育。知识的普及,使得根据地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成为了延安军民的精神写照。每一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战士们在开荒种地时,不忘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女同志们在纺纱织布时,也在组织秧歌队,活跃根据地的文化生活。生产与生活,劳动与学习,军事与政治,在延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有机结合。 延安的生产,是充满了智慧的。他们利用当地的土特产,发展手工业;他们利用天然的资源,发展矿业。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生产组织,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从最初的勉强维持,到后来的自给自足,甚至还能支援其他根据地,延安的生产力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小米加步枪”,也成为了后来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革命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朴素的、实干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延安,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先进的装备,更在于人民的创造力,在于集体的智慧,在于不屈不挠的意志。 在延安,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奋斗的气息。无论是田野里的辛勤耕耘,还是工厂里的机器轰鸣,亦或是窑洞里的煤油灯光,都讲述着“小米加步枪”的故事,讲述着艰苦奋斗的传奇。 第三章:窑洞里的智慧之光 延安的窑洞,是革命者们在黄土地上开凿出来的家园。它们依山而建,冬暖夏凉,成为了延安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这些看似简陋的窑洞里,却孕育了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伟大思想和战略决策。 毛泽东同志就在延安的窑洞里,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宝库增添了瑰宝。这些著作,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窑洞里,毛泽东同志与同志们研讨国家大事,制定战略方针,每一次的讨论,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每一次的决策,都关乎着中国革命的未来。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成熟和政治成熟的重要时期。在窑洞里,无数的会议在这里召开,无数的理论在这里形成,无数的战略在这里制定。从延安的窑洞里,走出了无数杰出的领导者,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讨论,窑洞也成为了革命者们学习和交流思想的场所。在煤油灯昏黄的光线下,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学习文化知识,讨论革命道理。他们朗读毛主席的著作,学习马列主义,交流思想心得。知识的传播,思想的启迪,让革命的队伍变得更加坚定和团结。 延安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生活却十分充实。秧歌队、文艺宣传队,在窑洞内外活跃着。他们用歌声、舞蹈、戏剧,表达对革命的热爱,鼓舞着士气。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革命者的生活,也成为了联系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途径。 在窑洞里,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延安军民的生活,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们成为了延安时期重要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激励着人们。 延安的窑洞,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革命的摇篮,思想的熔炉。在这些简陋的洞穴里,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窑洞里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章: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 延安的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它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也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的动力。 “延安精神”,它包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这些精神特质,在延安时期得到了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封锁,延安的军民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生产粮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修复和制造武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延安根据地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延安得到了最充分的贯彻。革命者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延安,一切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规律为准绳,不夸大,不虚报,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独立自主,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方面。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延安的革命者们坚持走自己的路,不依附于任何外部势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中国的问题。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最鲜明的特征。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延安的军民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创造力。他们以苦为乐,以俭为荣,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即使在今天,当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候,延安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革命的初心,不要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要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不仅仅是记录一段历史,更是传承一种精神。它告诉我们,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自力更生,坚持艰苦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前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封面上朴实的“艰苦奋斗”四个字,我便窥见了这本书的核心。这绝非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次深入那个遥远年代的回溯,一次对精神内核的探寻。我热切地期盼书中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生活图景,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过后,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我渴望读到关于延安人民如何克服一切困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建立起革命根据地的故事。这其中,必然少不了艰苦的物质条件,缺衣少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产工具都可能匮乏。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保持高昂的斗志,又是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和协同努力,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艰苦奋斗”这四个字最生动的诠释,它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是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坚持。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份真实而又磅礴的力量。

评分

我对于《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浓厚兴趣。我知道,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而“艰苦奋斗”则是那个时期最鲜明的时代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革命者们是如何依靠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我特别想了解那些具体的、生动的故事,例如,他们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是如何维持军队和后勤的?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政治和军事的学习、训练?书中应该会充斥着感人的事迹,那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甘于奉献、忍受艰辛的人物群像,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精神,正是我所渴望深入了解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初读《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内心涌动的是一种对那个时代朴素而又震撼人心的力量的追寻。我一直对中国革命史中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充满好奇,而延安,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意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读到那些关于“艰苦奋斗”的具体细节,那些并非高高在上、抽象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战士们粗布衣衫、啃食着粗粮的日子里,在荒芜土地上开垦出的每一寸田地里,在简陋窑洞里彻夜不眠的讨论中。我希望能看到,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一代人是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将理想落地,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开来。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应该能回答我心中长久以来关于“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们能如此坚韧”的疑问。我希望它能呈现出那种百折不挠、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让我深切感受到,正是这样的奋斗,才铸就了后来的辉煌。我想象中的延安,是充满汗水、也充满希望的,是艰苦的,但绝不贫瘠,因为它孕育了中国革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挑战与牺牲的年代。我期待在书页中,能看到那个时期人们所经历的真实生活,那些不加修饰的、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我希望它能让我深入了解,在那个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延安,革命者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解决生存问题,发展生产,并最终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我特别想知道,在“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引下,他们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比如物资的短缺、疾病的侵扰、敌人的围剿等等,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进。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关于精神力量的教科书,它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民族品格,以及在这种品格的驱动下,中国革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胜利的。我希望它能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物质的富足,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评分

当我看到《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黄土高原上的简陋窑洞,战士们穿着打着补丁的军装,啃着粗粮,脸上却洋溢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我深信,这本书将是一部充满史诗般色彩的作品,它不会回避那个年代的艰辛,反而会将其作为最动人的笔触,去描绘一代人的牺牲与奉献。我尤其希望能从中读到关于延安人民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贫瘠的土地变成富饶的农田,如何克服物资的匮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济体系。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这种在绝境中寻找出路的智慧,正是我想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应该能够告诉我,在一个物质条件有限的环境下,人类的精神力量可以达到何等的高度,以及“艰苦奋斗”是如何成为中国革命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动力。

评分

快递及时

评分

组织读书活动买了很多书,价格还可以,送货也很快。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商品很不错,值得大家购买

评分

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

评分

买给家里人的,京东买书很合算啊,质量也好

评分

不错,公司统一采购的。

评分

不错,公司统一采购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