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建筑理念与传统文化之融合、再现古典建筑精妙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傅熹年,1933年生,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的私淑弟子。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利用已掌握的模数规律,对西周、战国、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筑遗迹做复原研究。发表论文近30篇,编为《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完成了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的撰写。主编有《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中的《两宋绘画·上、下》和《元代绘画》共三卷。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研究
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
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所反映出的陵园
规制
附录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认识
中国古代自汉以后,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很少建由多种不同用途的房间聚合而成的单幢大建筑,主要采取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重要建筑虽在院落中心,但四周被建筑和墙包围,外面不能看到。院落大都取南北向,主建筑在中轴线上,面南,称正房;正房前方东、西外侧建东、西厢房;南面又建面向北的南房,共同围成四合院;除大门向街巷开门外,其余都向庭院开门窗。庭院是各房屋间的交通枢纽,又是封闭的露天活动场所,可视为房屋檐廊、敞厅的延伸或补充。这种四面或三面围成的院落大多左右对称,有一条穿过正房的南北中轴线。院落的规模随正房、厢房间数多少而改变。大型建筑群还可沿南北轴线串联若干个院落,每个称一“进”。更大的建筑群组还可在主院落的一侧或两侧再建一个或多进院落,形成二三条轴线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的称“东路”“西路”。古代建筑,小至一院的住宅,大至宫殿、寺庙,都是由院落组成的(图12)。
这种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很少能从外部一览无余。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心理,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前奏院落在空间上的收放、开合变化,反衬出主院落和主建筑压倒一切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就单座房屋而言,形体变化并不太丰富,屋顶形式的选用和组合方式又受礼法和等级制度的束缚,不能随心所欲,主要靠庭院空间的衬托取得所欲达到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平面上纵深发展所形成的建筑群与庭院空间变化的艺术。建于15世纪初的明、清北京宫殿是现存最宏伟、空间变化最丰富、最能代表院落式布局特点的杰作。甚至中国的园林,其建筑密度远高于其他建筑体系的园林,实际上仍是由轩馆亭厅为主体,辅以假山、土丘、树篱、月洞门等围成的平面上向纵深发展的院落和院落群,只是空间限隔较活泼自由而已。
……
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看,这本书的逻辑脉络构建得非常清晰且具有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朝代更迭下的建筑变化,而是遵循着从“体系”到“单体”,再到“精神”的递进思路。开篇对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阐述得非常到位,奠定了全书的哲学基调。随后,无论是对宫殿、坛庙、陵墓这些“礼制性”建筑的分析,还是对居住、防御、宗教建筑的梳理,都紧密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知识点的碎片化,而是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每完成一个章节的阅读,我都会感到自己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仿佛解锁了古代文明的一把钥匙,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了几个建筑名称和年代。
评分我过去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故宫、长城这些宏大叙事层面,总觉得那是一门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学问。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学院派术语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循循善诱地带着读者走入那些飞檐斗拱、梁枋结构之中。读到关于“模数制”和“斗口”的讲解时,原本以为会晦涩难懂,结果作者竟然能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将其解释清楚,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古代工匠们在计算木料时的精准与智慧。尤其是一些关于地域性建筑风格差异的探讨,比如南方园林的灵动秀美与北方宫殿的庄严规整,那种文化精神的对比分析,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评分这本《大家小书: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气质。封面设计简约大气,没有过度花哨的装饰,反而用一些留白和精妙的图文排版,传达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种厚实而温润的触感,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折痕,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和欣赏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加分项。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内页的平摊度很好,即便是阅读到跨页的大幅建筑图样时,也能保持清晰完整的视野,不用费力去掰开书脊,这一点对于细节控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整本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既保证了图文展示的清晰度,又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陈设,还是随身携带在咖啡馆里细品,都显得恰到好处。这种内外兼修的制作水准,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中国古代建筑”这一主题的尊重和认真对待,读起来的心情都会变得格外舒畅。
评分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效率”要求比较高的读者,但对于一本涉及到历史和技术的书籍,我更看重的是其知识的深度和可靠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出色,它显然是建立在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基础上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留意到作者在关键概念后标注的引文来源或出处说明,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感到无比安心。它没有为了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掉学术的严谨性,也没有为了展示学问而故作高深。它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让初学者轻松入门,也足够让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找到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点。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写给“小书”的精彩读物,值得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解部分,是其最让我赞叹的地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建筑书籍往往因为插图质量不佳或者布局混乱,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表达力,但在这本书里,每一幅图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品。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图,不是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立体剖面与细节放大的完美结合,即便是建筑小白也能立刻明白其受力原理。更有价值的是,作者似乎深谙“图胜于文”的道理,很多时候,一句精炼的概括,配上一张恰到好处的平面图或立面图,胜过冗长的文字描述十页。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对着一张展示宋代《营造法式》中某种柱础形制的图样反复摩挲,那种对古代匠心独运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挺满意的,一直在京东买书。还可以。
评分特别好!!!京东买东西真心特别划算!!!认准京东了!!!
评分大家小书,比较经典的一个系列
评分看看好书,高枕无忧。继续,期待2017年度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京东物流就是快 如果用这段话评价 说明 我满意 该商品值得买 总体85以上
评分据说是年度好书,买来看看怎么样
评分十一买了好多书,希望有时间阅读,京东的书还是不错的,速度好快,质量有保障。
评分看看好书,高枕无忧。继续,期待2017年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