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日本从古代到明治时期建筑历史的学术专著。目前引进版是太田博太郎先生自1947年初版后的第三次改版,也是这位世界建筑史大家的绝笔版,其对于日本建筑史研究和考证的经典地位一直位居日本各有关建筑类书籍之首。
作者简介
太田博太郎,日本著名建筑史大家。重要著作有《日本建筑史序说》《日本的古寺》《日本民居》《日本建筑史基础资料集成丛书》等等。
1912年生于东京;1935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1943年东京大学副教授;1957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60年东京大学教授;1973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1974年九州艺术工科大学(现并入九州大学)校长;1978年武藏学园(包括武藏大学、武藏高中、武藏初中)园长(董事长);1992年(财团法人)文化财建造物保存技术协会
理事长;1999年日本学士院(The Japan Academy)会员;2007年辞世。
路秉杰,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史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修缮与设计,日本古代与近代建筑文化研究。主要著作:《天安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艺术》,译著:(日译汉)《日本建筑史精要》《地震反应谱的分析及应用实例》《日本文化城镇保护》,(汉译日)《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
包慕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博士(工学),博士学位论文荣获日本“亚洲·太平洋研究奖”(2003年,神户)。现任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个人专著:(日)《游牧与定居的熏层都市呼和浩特》,译著:(日译汉)《建筑学的教科书》。合作出书:(日)《近代建筑的亚洲》、(日)《中国文化史大事典》、(日)《亚洲视野下的日本都市史》等。
目录
导言 日本建筑的特征
一、日本的自然与社会
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对传统的继承
三、日本人的建筑观
四、日本建筑的材料与结构
五、日本建筑的设计意匠
第一篇 古代
一、竖穴与干栏式
二、神社建筑的产生
三、佛教建筑的传人
四、佛教建筑的发展
五、密教建筑的特征
六、神社建筑的发展
七、净土教建筑的流行
八、建筑形式的日本化
九、造寺司和木工寮
十、寝殿造的完成
第二篇 中世
十一、大佛样与重源
十二、禅宗样的传人
十三、禅宗建筑的发展
十四、和样的传统
十五、新形式与和样
十六、建筑业者的行会组织——“座”
十七、中世建筑的结构与设计意匠
十八、从寝殿造向书院造的发展
十九、地方建筑界的繁荣
第三篇 近世
二十、新建筑与新生产方式
二十一、城郭建筑的兴盛
二十二、书院造住宅的发展
二十三、茶室的产生
二十四、书院造住宅的普及
二十五、近世的工匠们
二十六、城市的发展
二十七、市民社会的建筑
二十八、城市住宅(町家)与农村住宅
二十九、西洋建筑的传人
附录A 日本建筑史文献
一、论著目录
二、概说书
三、与中国、朝鲜相关的论著
四、专业术语解说
五、建筑物的目录与图录
六、结构与设计意匠
七、建筑生产
八、住宅建筑(1):概说/古代
九、住宅建筑(2):中世/近世
十、茶室与民居
十一、神社建筑
十二、寺院建筑(1):概说/飞乌、奈良时代
十三、寺院建筑(2):平安时代
十四、寺院建筑(3):中世/近世(包括灵庙建筑)
十五、城郭与都市
十六、学校、剧场及其他
十七、明治建筑
十八、建筑保护问题
十九、史料的探讨方法
附录B 续日本建筑史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建筑史序说(原著增补第3版)》:
四、佛教建筑的发展
自从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以后,日中交流逐渐频繁起来,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文化不再经由朝鲜半岛,而是开始直接从大唐帝国传人日本。日本的“每代迁都(更换朝代时必换新都)”制度被打破,以藤原京、平城京为始,首都改成了“定都制”,开始仿照唐制,把首都作为永久性都城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建设。都城内外,可与壮丽的宫殿相媲美的“京内二十四寺”(《日《日本建筑史序说(原著增补第3版)》纪》,680年)和“都下四十八寺”(《续日本纪》,720年)的众多伽蓝把都城装扮得富丽堂皇、妖娆多姿。
在藤原京的寺院中,最受朝廷器重的是法兴寺、弘福寺、大官大寺和药师寺等四大寺。根据对大官大寺遗迹的研究,可知它属于法隆寺式布局,塔为九重,据残存柱础来看,其平面为方形,边长l6,6米,塔高约90米,是一座十分高大的建筑物(比现存最高的东寺塔55.7米还要高,大约是日本现存最古佛塔——法隆寺五重塔高32,5米的3倍)。
药师寺是根据天武天皇(672-685年)的祈愿建造,历经持统(686-695年)、文武(696-707年)两朝才竣工。下一代的元明天皇(708-715年)把首都从藤原京迁移到平城京(奈良),各大寺院随之搬迁至平城京,药师寺也在平城的右京之地重新建造寺院。在平城京尽管其他各寺均以新的形式建造起来,可能出于某种特殊原因,只有药师寺的平面布局和藤原京时的旧有形式完全一致,甚至有记载说一部分立面也沿袭了旧有形式;特别是两座药师寺的瓦当纹样完全相同,从而更证明了二者的同一性。由于建筑平面布局与瓦当纹样的一致,甚至有人提出平城京药师寺的建筑物是从藤原京原物迁建来的。最近,在本尊台座上发现了铭文,所以有人认为连本尊也是原物搬迁;然而,在药师寺资财帐上有“塔四座,两座在本寺”的明确记载,迁建之说不能成立。药师寺东塔斗栱的形式比唐招提寺金堂出三跳的斗棋形式稍早的事实反映出它的过渡性特征。
平城京药师寺内的金堂是“二重二阁”(《药师寺缘起》)或被描述为“重阁各层有腰檐,即其形式为两层四檐也”(《七大寺巡礼私记》),是比较独特的形式,现已尽毁,其形式只在东塔上略有痕迹可寻。东塔建立于公元730年(天平二年),虽然是三层,但各层均为两重出檐,外观宛若六层,其出檐大小不同所造成的凹凸变化的艺术效果的确是出类拔萃之作。
药师寺东塔屋面平缓,不用曲线遮椽板遮檐,而是用小天花板遮檐,与深远的出檐相得益彰,酝酿出一种轻快的安定感。各木质构件上的线脚已不具有飞鸟时代那种质朴、刚健的风格,而是格外的丰盈、柔润。藤原时代(894-1184年)重建的法成寺塔就模仿了药师寺塔,对此在《中右记》中有明确的记载,足以说明此塔是多么符合藤原贵族们的喜好了,甚至可以称它是优美建筑物的先驱性典范。
大举营建平城京之时,日本建筑界日益活跃起来。在药师寺建成前后,陆续建造了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等规模庞大的大伽蓝。这些寺院中皆设二塔,并皆置于金堂、回廊之外。像塔那样具有独立性的建筑物在布局中对中心部位的脱离促成了用回廊连接金堂等其他建筑物的做法,这种形式手法开始重视左右的连续性和调和性,从中可以看出飞鸟时代建筑风格向奈良时代建筑风格的转变。只有元兴寺比较特殊——它的回廊与讲堂连接,这是因为它继承了飞鸟时代的传统。
……
前言/序言
作为日本建筑史概说性教科书,已有前辈学者天沼俊一、关野贞、足立康诸博士的大作,本来无需再写,可是,现在要想在书店购得诸书却已近乎不可能了,即令有幸购得,那也是几十年前的旧作,自然不可能把最近几十年所取得的新成果包括进去,也就无法充分满足读者诸君的求知欲望。为此,实在需要写一部较详尽的日本建筑史书。
这样一项艰巨的研究工作,谈何容易,非日积月累、深入研究,短时期内是绝对办不到的。在这里,不揣冒昧,只能作为简单介绍日本建筑史大略轮廓的教科书而决定出版了。
本书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昭和十四年)前就开始撰写了,是在已故恩师足立康博士的建议和催促下开始着笔的;但对于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我来说,这项工作简直不胜负重。苦斗了一年,终于草就初稿,赶忙送到先生家,请先生审阅。我记得和先生告别的时候,时钟已经敲过午夜十二点,没想到第二天的下午,先生就打电话叫我去,把写错的、存疑的以及尚需补充、订正的——种种不足之处——不厌其烦地逐一指出。足立先生素来以对年青人的热情指导而闻名,我们也常常沐浴着先生的教导之恩,万万没想到的是,先生对我的书稿竟然通宵达旦地进行审阅,感人肺腑。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如期付印,但每当拿起手稿,对恩师的感激之情都令我无法自已。
战争结束后,心情轻松了许多,想找个适当的机会出版此书,于是,在今年新年前后,再次重新阅读了许多重要的论文,并着手修改书稿——整整一年的时间全部被用来修改书稿。由于水平所限,始终未能改写得十分满意,真正要改下去也将是无止境的。虽说不甚满意,目前也只有就此搁笔,留待他日继续完善了。
遗憾的是,改写旧稿难免前后体例不一,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都是因为引用了新成果不得不更改原文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乃不得已矣。对于插图,为了减少印刷费用,精选了必须要放的一些图片,并在其中选用了一般书上不太常用的,因而即使是重要插图许多也都不得不省略掉了。关于明治以后的建筑历史,由于本人在这方面学疏才浅,缺少深入研究,也唯有期待后贤了。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关野克、福山敏男、足立康、大冈实、竹内理三、浅野清、服部胜吉、丰田武、远藤元男、堀口舍己、大熊喜邦诸位先生的大作,为免繁冗起见,书中没有一一标注,在此对前辈深表谢意。
日本建筑史序说(原著增补第3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日本建筑史序说(原著增补第3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