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芦原义信 著
图书标签:
  • 景观设计
  • 园林景观
  • 室外空间
  • 庭院设计
  • 阳台设计
  • 露台设计
  • 景观规划
  • 户外空间
  • 绿化设计
  • 空间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3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17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经典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这些都是我们并不会去关注的东西,只想着建筑外观的重要性,可是最基本的周围限定的外部空间都没有去了解,很难相信我们可以设计出合理的作品,更难谈得上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创作。阅读本书,通过芦原义信的空间理论可以认识到认识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并判断如何是好的外部空间,更可作为实际设计中的重要参考。


内容简介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18—2003年),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013 第一章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014 1.外部空间的形成

030 2.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051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052 1.尺度

062 2.质感

079 第三章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080 1.外部空间的布局

095 2.空间的封闭

101 3.外部空间的层次

111 4.外部空间的序列

117 5.其他手法

141 第四章 空间秩序的建立

142 1.加法创造的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

151 2.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162 后记

——外部空间的构成与建筑空间论的动向

170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外部空间的形成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都有关。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无意识地在创造空间。例如,有时去野餐,在田野上铺上毯子。由于在那里铺了毯子,一下子就产生出从自然当中划分出来的一块一家团圆的场地。收起毯子,即又恢复成原来的田野。又如,男女二人在雨中同行时,由于撑开雨伞,一下子在伞下产生了卿卿我我的两个人的天地。收拢雨伞,只有两个人的空间就消失了。再如,由于户外演讲人周围集合的群众,产生了以演讲人为中心的一个紧凑的空间。演讲结束群众散去,这个紧凑的空间就消失了。


  所谓空间,就像这样是非常有趣的,是有研究价值的。老子说得很妙:“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建筑师创造这个“无”的空间时,土这个材料仍然是必需的,这一点是不能忘记的。


  根据常识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当然,最近墙壁与天花板形成一体的曲面结构以及地面构成了原来的墙壁与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显的情况。不过,即使在进入宇宙时代的今天,考虑建筑空间时,从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无论如何也还是必需的。室外空间也和室内空间一样,地面的质地、纹样、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将在后面章节详述。建筑师,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地创造建筑空间的。例如,在灿烂阳光照耀的毫不出奇的平坦土地上,用砖砌起一段墙壁,于是,在那里就的的确确地出现了一个适合恋人们凭靠倾谈的向阳空间,在它背后则出现了一个照射不到阳光的冷飕飕的空间。拆去这段墙壁,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毫不出奇的土地。

……

前言/序言

  《外部空间设计》一书得以出版,我非常高兴。此书原本是我于1960年根据洛克菲勒财团提供的研究经费,以纽约为中心开展关于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当时,使用同一个财团提供的经费研究相同内容的凯文·林奇(KevinLynch)和简·雅各布斯(JaneButznerJacobs)偶尔会到访。现在回想起简·雅各布斯女士写书的样子,我们推测大概是在思考《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内容吧。我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因此,我只不过是一边设计一边继续研究而已。虽然不能说我的研究和他们比起来更加充分,但是估计是不同的东西。我的强项是通过设计的工作将自己的思考在作品中实行,因此,这里给出的案例除了第4章少数的案例之外,全部都是我自己的作品,这一点请读者原谅。因为,建筑师确信自己的思考可以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哪怕只有一点儿。其他的案例都是历史上的建筑,或者现存的不清楚的某个人的作品。我使用前面所说的研究经费,两次访问过意大利。在意大利令我最吃惊的事情是,像我这样的日本人和意大利人的空间概念完全相反。这种对立成为我思考空间论的基本的启迪。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首先,洛克菲勒财团的人文学部的理事查尔斯·法斯(CharlesB.Fahs)博士再次对研究给予援助,对此深表感谢。同时,这本书可以在美国出版,我的朋友G.E.基德·史密斯和内森·格莱泽尔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同样表示感谢。还有,和我研究同样领域的菲利普·蒂尔读过原稿之后,提醒我各处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不能忘记。还有,决定出版这本书的瑞因霍德出版社的理事简·考夫德,在此对他致以谢意。这本书的基本构想是在1962年彰国社出版的《外部空间的构成》的基础上,增加了之后的研究内容,重新写的。对在美国出版本书提供支持的彰国社的金春国雄先生,在此致以谢意。在这本书制作的过程中,摄影师二川幸夫先生在世界各地奔走,提供了十分出色的照片,还有其他优秀的摄影师们,画了美丽插画的大场比吕志先生,还有将我的日语翻译成英语的翻译家星野郁美,留心出版的各项事宜的瑞因霍德出版社的南希·纽曼女士,以及我的秘书坂本菜子夫人,还有负责制作图片的职员泽田隆夫以及其他职员,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感谢。另外,从芬兰远道而来的奥利斯·布隆斯达特教授送给我这本书的小插画,对于他的好意我牢记在心。最后,如果没有我的妻子初子始终如一的支持,这本书可能不能出版。在此我想表达我的谢意。



《外部空间设计》 目录 第一章:设计的基石——理论与原则 1.1 空间的感知与体验 1.1.1 人类尺度与身体感知 1.1.2 光影、材质与触感 1.1.3 声音与气味的环境塑造 1.2 设计美学的演进与流派 1.2.1 历史的沉淀:从古典到现代 1.2.2 东方美学与西方思潮的对话 1.2.3 当代设计趋势的解读 1.3 功能主义与形式的平衡 1.3.1 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首要性 1.3.2 形式追随功能的辩证关系 1.3.3 情感共鸣与意境营造 1.4 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理念 1.4.1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1.4.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和谐 1.4.3 适应性设计与韧性空间 第二章:设计的语言——要素与构成 2.1 点、线、面在空间中的运用 2.1.1 点的象征意义与聚焦作用 2.1.2 线的引导性与界定性 2.1.3 面的围合性与划分性 2.2 体量与尺度:空间的体感与规模 2.2.1 实体与虚空的对比 2.2.2 比例与韵律的和谐 2.2.3 人体工程学在体量设计中的考量 2.3 材质的肌理与色彩的情感 2.3.1 自然材质的质朴与生命力 2.3.2 人工材质的现代与创新 2.3.3 色彩的情感表达与心理影响 2.4 光影的魔术:氛围的营造 2.4.1 自然光的运用与引导 2.4.2 人工照明的设计策略 2.4.3 光影在空间叙事中的作用 第三章:设计的场所——类型与案例分析 3.1 公共广场与开放空间 3.1.1 城市客厅的社交与活动功能 3.1.2 景观节点与精神象征 3.1.3 案例分析:XX广场的设计理念与实施 3.2 城市街道与滨水廊道 3.2.1 流动性的空间体验与交通组织 3.2.2 商业活力与文化交往的场所 3.2.3 案例分析:YY滨水区的步行系统优化 3.3 居住社区的庭院与绿地 3.3.1 私密性与社区性的融合 3.3.2 亲子活动与休憩交往的空间 3.3.3 案例分析:ZZ社区的共享绿地设计 3.4 商业街区与主题公园 3.4.1 吸引人流与提升商业价值 3.4.2 沉浸式体验与文化消费 3.4.3 案例分析:AA主题公园的叙事空间构建 3.5 历史遗迹与文化场所的再设计 3.5.1 保护与活化的平衡 3.5.2 历史文脉的传承与解读 3.5.3 案例分析:BB古建筑群的保护性景观设计 第四章:设计的实践——技术与方法 4.1 场地分析与评估 4.1.1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 4.1.2 现有植被与生态环境 4.1.3 人文历史与周边环境 4.2 概念设计与方案推敲 4.2.1 头脑风暴与灵感激发 4.2.2 草图、模型与意向图的运用 4.2.3 多方案比选与优化 4.3 施工图深化与技术对接 4.3.1 排水、照明、铺装等技术细节 4.3.2 景观构筑物与装置设计 4.3.3 与建筑、结构等专业的协调 4.4 材料选择与工艺考量 4.4.1 dur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4.4.2 环保材料的选用 4.4.3 材料连接与施工工艺的研究 4.5 智慧化与数字化设计 4.5.1 BIM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5.2 传感器技术与智能景观系统 4.5.3 数据分析与用户反馈的 intégration 第五章:设计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5.1 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韧性 5.1.1 海绵城市与雨水管理 5.1.2 生态廊道与生物通道的构建 5.1.3 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设计 5.2 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的融合 5.2.1 沉浸式设计体验与公众参与 5.2.2 智能景观的预测性维护与管理 5.2.3 虚拟空间的延伸与现实空间的互动 5.3 社区营造与参与式设计 5.3.1 赋权居民,共创共享空间 5.3.2 社区花园与在地文化的融合 5.3.3 设计过程中的社会包容性 5.4 动态性与适应性空间 5.4.1 可变构件与模块化设计 5.4.2 随季节、活动变化的空间形态 5.4.3 鼓励自发性行为与探索性空间 5.5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5.1 恢复性景观与生态修复 5.5.2 城市农业与食物的在地生产 5.5.3 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与连接 前言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进程中,我们对生存环境的塑造从未停止。从远古时期为抵御自然而搭建的简陋居所,到如今现代城市中精心规划的公共空间,人类始终在与环境互动,并不断寻求一种更和谐、更富有意义的生存方式。《外部空间设计》一书,正是探寻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度实践与理论凝结。它并非仅仅关于花草树木的堆砌,或是一系列冰冷的几何构图;它是一门关于如何理解、感知和重塑我们与自然、与彼此之间关系的艺术与科学。 本书旨在为读者揭示外部空间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多元维度。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理论原则出发,剖析人类如何感知空间,光影、材质、声音、气味这些看似细微的元素如何共同编织出我们对环境的情感体验。我们也将追溯设计美学的发展脉络,理解东西方文化思潮如何在当代设计中交融碰撞,从而孕育出革新性的设计理念。功能与形式并非对立,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伙伴,如何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同时,赋予空间以生命力与人文关怀,是每一位设计师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在这个日益关注地球生态的时代,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设计的必然选择,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设计语言的具体构成。点、线、面的运用,体量与尺度的把握,材质的肌理与色彩的情感,以及光影的魔术,这些构成元素如同建筑师手中的笔墨,为空间赋予形体与灵魂。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空间的氛围与个性。通过对这些语言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空间中微妙的变化,并能更有意识地运用它们来表达设计意图。 在理论与语言的铺垫之下,本书将深入到具体的设计场所。从熙熙攘攘的城市广场,到宁静的滨水廊道;从温馨的社区庭院,到充满奇幻色彩的主题公园;乃至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迹,我们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外部空间的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这些案例不仅是成功的典范,也是设计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生动写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书的第四章将聚焦于设计的实践层面。从严谨的场地分析,到富有想象力的概念设计;从细致入微的施工图深化,到对材料工艺的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设计师的智慧与汗水。同时,我们也积极拥抱技术革新,探讨智慧化与数字化设计如何在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设计效率与品质。 最后,站在当下,眺望未来,《外部空间设计》将展望设计的宏观趋势。绿色基础设施、城市韧性、数字孪生、参与式设计、动态适应性空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前沿理念预示着未来外部空间设计的方向。它们不仅关乎技术的发展,更关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未来生活环境。 本书的内容,并非是对现有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对设计思考过程的梳理与呈现。它试图引导读者跳出被动接受的模式,主动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从而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创造出真正有价值、有温度的外部空间。阅读本书,希望能够激发您对外部空间设计的无限热爱与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外部空间设计》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简约中透着一股现代感,让人一拿到手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案例分析的完整体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景观设计领域充满好奇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宝藏。书中对不同尺度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比如如何平衡功能性与美学表达,如何利用植物、水体和铺装等元素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场所精神”的探讨,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深入挖掘了空间如何与使用者产生情感连接,如何承载和反映文化记忆。比如在分析一个城市广场的设计时,它详细拆解了流线组织、视线引导以及材质肌理的选择,每一步都体现了设计者深思熟虑的考量。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熟悉的周边环境进行思考,试图用书中学到的新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室外空间。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做得非常好,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清晰的分析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设计概念的门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非常适合入门和进阶参考的优秀读物。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在可持续设计方面的论述去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泛泛而谈地强调“绿色”的重要性,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可操作的策略。比如,关于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集成设计,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气候带下的技术选择和效益评估模型,甚至配有详细的图例说明如何将这些系统巧妙地融入景观构造中,避免了传统上生硬的技术植入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本土化材料运用的章节,它不仅罗列了材料的物理特性,还探讨了材料的生命周期成本和环境影响,引导读者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量设计决策的合理性。书中对微气候调节的设计手法也极其精辟,通过乔木的冠层设计、地被植物的选择以及水景的蒸发效应,展示了如何通过自然手段优化室外空间的舒适度,这在当下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前瞻。对于关注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栖息地营造的设计案例和技术指引,绝对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环境负责任的设计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堪称一流,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我是一名资深的景观设计师,平时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常常发现一些书籍虽然内容扎实,但在视觉呈现上却显得粗糙,无法准确传达设计的精髓。然而,《外部空间设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解析复杂的空间几何关系时,那些三维透视图和剖面分析图,线条精准,色彩克制而富有层次感,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和易于理解。其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公共空间演变脉络梳理得尤为清晰,从古典园林的空间序列到现代主义的开放广场,作者搭建起了一座清晰的时间隧道,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当代设计思潮的根源所在。此外,书中对“光影”这一非实体元素的强调也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来重塑空间感知,如何通过阴影的变化来丰富空间层次感,这些细腻的观察和记录,是很多同类书籍所忽略的。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充满艺术气息的灵感之源。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博的案例覆盖面,让我感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空间哲学论述。作者似乎对各个设计流派的历史背景和核心理念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能够超越门派之见,提炼出适用于当下复杂城市环境的普适性原则。我特别欣赏它对“场所的流动性”和“时间性”的关注,即空间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同时间(清晨、午后、夜晚)和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功能。书中通过对几个标志性国际项目的解构分析,展示了大师们是如何在多重约束条件下,实现设计意图的完美表达。这些分析极其细致,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初步估算、施工难点的预判以及后期维护成本的考量,展现了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系统性思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外部空间的理解从二维的平面布局,跃升到了一个包含了时间、文化、技术和人流互动的多维立体模型之中,对未来设计工作的视野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拓宽作用。

评分

我是一个对城市公共空间复兴抱有极大热情的市民规划爱好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内部视角”来审视我们身边的街道、公园和广场。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贴近实际的社区尺度设计。比如,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街道家具的重新设计来促进邻里互动,如何通过口袋公园的植入来增加城市绿量和休憩点,这些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无障碍设计”的阐述不再是简单的规范堆砌,而是融入到整体设计美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了如何让所有使用者都能平等、尊严地享受空间。作者在探讨社区参与式设计时,也给出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论,如何有效地收集居民的真实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可行且富有趣味性的设计元素,这对于推动基层社区的改善工作,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的外部空间设计,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人、连接人。

评分

是一本适合建筑初学者的读物,很完整的包装

评分

如今记忆界的书籍众多,很多人都再让我推荐这本书

评分

书的含金量很高,值得入手。包装完好无损。物流给力。快递大哥服务态度很好。赞!

评分

凑单买的,感觉挺好的。

评分

兔兔同摸摸哦哦啊啦咯啦咯啦咯啦刚哈更哈更好说切让是

评分

不错,很实用。。。。。。

评分

不错 老师推荐专业书籍 毕设参考

评分

实在,很好用,蛮不错的,给个好评

评分

物流很快,服务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