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经典作品。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这些都是我们并不会去关注的东西,只想着建筑外观的重要性,可是最基本的周围限定的外部空间都没有去了解,很难相信我们可以设计出合理的作品,更难谈得上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创作。阅读本书,通过芦原义信的空间理论可以认识到认识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并判断如何是好的外部空间,更可作为实际设计中的重要参考。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芦原义信(1918—2003年),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等书。
013 第一章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014 1.外部空间的形成
030 2.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051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052 1.尺度
062 2.质感
079 第三章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080 1.外部空间的布局
095 2.空间的封闭
101 3.外部空间的层次
111 4.外部空间的序列
117 5.其他手法
141 第四章 空间秩序的建立
142 1.加法创造的空间与减法创造的空间
151 2.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162 后记
——外部空间的构成与建筑空间论的动向
170 参考文献
1.外部空间的形成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都有关。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无意识地在创造空间。例如,有时去野餐,在田野上铺上毯子。由于在那里铺了毯子,一下子就产生出从自然当中划分出来的一块一家团圆的场地。收起毯子,即又恢复成原来的田野。又如,男女二人在雨中同行时,由于撑开雨伞,一下子在伞下产生了卿卿我我的两个人的天地。收拢雨伞,只有两个人的空间就消失了。再如,由于户外演讲人周围集合的群众,产生了以演讲人为中心的一个紧凑的空间。演讲结束群众散去,这个紧凑的空间就消失了。
所谓空间,就像这样是非常有趣的,是有研究价值的。老子说得很妙:“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也不再是土,在它当中产生了“无”的空间。建筑师创造这个“无”的空间时,土这个材料仍然是必需的,这一点是不能忘记的。
根据常识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当然,最近墙壁与天花板形成一体的曲面结构以及地面构成了原来的墙壁与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显的情况。不过,即使在进入宇宙时代的今天,考虑建筑空间时,从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无论如何也还是必需的。室外空间也和室内空间一样,地面的质地、纹样、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将在后面章节详述。建筑师,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地创造建筑空间的。例如,在灿烂阳光照耀的毫不出奇的平坦土地上,用砖砌起一段墙壁,于是,在那里就的的确确地出现了一个适合恋人们凭靠倾谈的向阳空间,在它背后则出现了一个照射不到阳光的冷飕飕的空间。拆去这段墙壁,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毫不出奇的土地。
……
《外部空间设计》一书得以出版,我非常高兴。此书原本是我于1960年根据洛克菲勒财团提供的研究经费,以纽约为中心开展关于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当时,使用同一个财团提供的经费研究相同内容的凯文·林奇(KevinLynch)和简·雅各布斯(JaneButznerJacobs)偶尔会到访。现在回想起简·雅各布斯女士写书的样子,我们推测大概是在思考《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内容吧。我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因此,我只不过是一边设计一边继续研究而已。虽然不能说我的研究和他们比起来更加充分,但是估计是不同的东西。我的强项是通过设计的工作将自己的思考在作品中实行,因此,这里给出的案例除了第4章少数的案例之外,全部都是我自己的作品,这一点请读者原谅。因为,建筑师确信自己的思考可以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哪怕只有一点儿。其他的案例都是历史上的建筑,或者现存的不清楚的某个人的作品。我使用前面所说的研究经费,两次访问过意大利。在意大利令我最吃惊的事情是,像我这样的日本人和意大利人的空间概念完全相反。这种对立成为我思考空间论的基本的启迪。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首先,洛克菲勒财团的人文学部的理事查尔斯·法斯(CharlesB.Fahs)博士再次对研究给予援助,对此深表感谢。同时,这本书可以在美国出版,我的朋友G.E.基德·史密斯和内森·格莱泽尔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同样表示感谢。还有,和我研究同样领域的菲利普·蒂尔读过原稿之后,提醒我各处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不能忘记。还有,决定出版这本书的瑞因霍德出版社的理事简·考夫德,在此对他致以谢意。这本书的基本构想是在1962年彰国社出版的《外部空间的构成》的基础上,增加了之后的研究内容,重新写的。对在美国出版本书提供支持的彰国社的金春国雄先生,在此致以谢意。在这本书制作的过程中,摄影师二川幸夫先生在世界各地奔走,提供了十分出色的照片,还有其他优秀的摄影师们,画了美丽插画的大场比吕志先生,还有将我的日语翻译成英语的翻译家星野郁美,留心出版的各项事宜的瑞因霍德出版社的南希·纽曼女士,以及我的秘书坂本菜子夫人,还有负责制作图片的职员泽田隆夫以及其他职员,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感谢。另外,从芬兰远道而来的奥利斯·布隆斯达特教授送给我这本书的小插画,对于他的好意我牢记在心。最后,如果没有我的妻子初子始终如一的支持,这本书可能不能出版。在此我想表达我的谢意。
这本《外部空间设计》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简约中透着一股现代感,让人一拿到手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案例分析的完整体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景观设计领域充满好奇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宝藏。书中对不同尺度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比如如何平衡功能性与美学表达,如何利用植物、水体和铺装等元素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场所精神”的探讨,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深入挖掘了空间如何与使用者产生情感连接,如何承载和反映文化记忆。比如在分析一个城市广场的设计时,它详细拆解了流线组织、视线引导以及材质肌理的选择,每一步都体现了设计者深思熟虑的考量。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熟悉的周边环境进行思考,试图用书中学到的新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室外空间。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做得非常好,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清晰的分析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设计概念的门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非常适合入门和进阶参考的优秀读物。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在可持续设计方面的论述去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泛泛而谈地强调“绿色”的重要性,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可操作的策略。比如,关于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集成设计,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气候带下的技术选择和效益评估模型,甚至配有详细的图例说明如何将这些系统巧妙地融入景观构造中,避免了传统上生硬的技术植入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本土化材料运用的章节,它不仅罗列了材料的物理特性,还探讨了材料的生命周期成本和环境影响,引导读者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量设计决策的合理性。书中对微气候调节的设计手法也极其精辟,通过乔木的冠层设计、地被植物的选择以及水景的蒸发效应,展示了如何通过自然手段优化室外空间的舒适度,这在当下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前瞻。对于关注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栖息地营造的设计案例和技术指引,绝对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环境负责任的设计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堪称一流,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我是一名资深的景观设计师,平时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常常发现一些书籍虽然内容扎实,但在视觉呈现上却显得粗糙,无法准确传达设计的精髓。然而,《外部空间设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解析复杂的空间几何关系时,那些三维透视图和剖面分析图,线条精准,色彩克制而富有层次感,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和易于理解。其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公共空间演变脉络梳理得尤为清晰,从古典园林的空间序列到现代主义的开放广场,作者搭建起了一座清晰的时间隧道,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当代设计思潮的根源所在。此外,书中对“光影”这一非实体元素的强调也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来重塑空间感知,如何通过阴影的变化来丰富空间层次感,这些细腻的观察和记录,是很多同类书籍所忽略的。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充满艺术气息的灵感之源。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博的案例覆盖面,让我感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空间哲学论述。作者似乎对各个设计流派的历史背景和核心理念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能够超越门派之见,提炼出适用于当下复杂城市环境的普适性原则。我特别欣赏它对“场所的流动性”和“时间性”的关注,即空间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同时间(清晨、午后、夜晚)和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功能。书中通过对几个标志性国际项目的解构分析,展示了大师们是如何在多重约束条件下,实现设计意图的完美表达。这些分析极其细致,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初步估算、施工难点的预判以及后期维护成本的考量,展现了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系统性思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外部空间的理解从二维的平面布局,跃升到了一个包含了时间、文化、技术和人流互动的多维立体模型之中,对未来设计工作的视野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拓宽作用。
评分我是一个对城市公共空间复兴抱有极大热情的市民规划爱好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内部视角”来审视我们身边的街道、公园和广场。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贴近实际的社区尺度设计。比如,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街道家具的重新设计来促进邻里互动,如何通过口袋公园的植入来增加城市绿量和休憩点,这些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无障碍设计”的阐述不再是简单的规范堆砌,而是融入到整体设计美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了如何让所有使用者都能平等、尊严地享受空间。作者在探讨社区参与式设计时,也给出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论,如何有效地收集居民的真实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可行且富有趣味性的设计元素,这对于推动基层社区的改善工作,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的外部空间设计,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人、连接人。
评分是一本适合建筑初学者的读物,很完整的包装
评分如今记忆界的书籍众多,很多人都再让我推荐这本书
评分书的含金量很高,值得入手。包装完好无损。物流给力。快递大哥服务态度很好。赞!
评分凑单买的,感觉挺好的。
评分兔兔同摸摸哦哦啊啦咯啦咯啦咯啦刚哈更哈更好说切让是
评分不错,很实用。。。。。。
评分不错 老师推荐专业书籍 毕设参考
评分实在,很好用,蛮不错的,给个好评
评分物流很快,服务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