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名家经典系列图书,精装典藏版上市。
★少有一种思想能够主导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之久,儒家学说做到了这一点。儒家思想不仅有做人处世之道,更有大哲先贤对家国的思考。
★林语堂的语言睿智不乏风趣,使得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生活中,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神祇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林语堂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孔子生平
第三章 中庸
第四章 大学
——伦理与政治
第五章 论语
——孔子的格言
第六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一)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第七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二)
——《礼记?哀公问》第二十七
第八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三)
——《礼记?礼运》第九
第九章 论教育
——《礼记?学记》第十八
第十章 论音乐
——《礼记?乐记》第十九
第十一章 孟子
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成年以后,曾做过仓库管理员(季氏史,《会注考证》引诸说以为当做“委吏”,孟子亦云“孔子尝为委吏矣”,今从之),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也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职务,而场中牲口就越养越多。后来,他出任主管营建的司空。过不了多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却受到排斥,转到宋、卫两国,生活也奔波不定,又在陈、蔡两国间遭遇困厄,最后才回到鲁国。孔子身高有九尺六寸,人家管他叫“长人”,而且以奇异眼光看他。鲁国当局最后总算又对他好了,所以他才回到鲁国来的。
鲁国的南宫敬叔对鲁君说:“请帮助孔子到周去。”于是鲁君就给了一辆车子、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学成告别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是用财物,仁德的人送人是用言辞。我不能够富贵,却盗取了仁人的名号,就说几句话送你,这话是:一个聪明又能深思明察的人,却常遭到困厄,几乎丧生,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识见广大的人,却使自己遭到危险不测,那是由于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后果;做人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不该只想到自己;做人臣属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到本身。”孔子从周回到鲁之后,门下的学生就日益增多了。
这个时候,晋平公淫乱无道,六家大臣(指范氏、中行氏、知氏、赵氏、魏氏、韩氏)把持国政,不时攻打东边的国家,楚灵王的军队很强大,也常北上来侵犯中原;齐是个大国又接近鲁。鲁国既小又弱,要是归附于楚,晋国就不高兴;依附了晋,楚国就来兴师问罪;对待齐国如果不周到,齐兵就要侵入鲁国了。
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大约是三十岁了。齐景公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就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地处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虽然小,目标却很远大;地位虽然偏僻,施政却很正当。(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拘禁中救出来,就和他一连晤谈三天,随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些事实来看,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称霸诸侯还算成就小了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因为和郈昭伯比赛斗鸡结怨的事得罪了鲁昭公,昭公带了军队来打平子。于是平子就联合了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一起围攻昭公,昭公兵败了,逃到了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今河北成安县)这个地方。过了不多久,鲁国发生乱事,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着昭子的关系去接近景公。孔子和齐国的荣宫长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韶乐,专心地把它学起来,三个月期间,连吃饭时的肉味都觉不出来了,齐人都很称道这件事。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读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坦白说,初读的体验有些挑战性,但这恰恰是原著本身的魅力所在。它不像现代的速食文化读物那样,一味迎合读者的短期兴趣,而是需要耐心去挖掘和体悟的。我发现书中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那些微妙之处的洞察力,即便放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书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并不是流于表面的道德说教,而是深入到了行为动机和长期影响的层面进行了剖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令人叹服。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某几段关于教育的论述,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激发受教者的内在动力。这种不直接给结论,而是提供思考框架的做法,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意识到,很多社会问题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同一段文字中读出新的感悟,这才是真正经典的标志。
评分从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这套典藏版无疑是为我们这些渴望追溯本源的现代人准备的宝贵礼物。它所呈现的不是经过过度解读和稀释后的“二手知识”,而是尽可能贴近原始文本的呈现。我个人非常注重文献的可靠性和注释的严谨性,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注释部分的处理尤为精妙,它既没有喧宾夺主地打断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够在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词或典故处,提供恰到好处的解释和引证,这对于非专业的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填补了我在阅读古籍时,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产生的阅读障碍,让原本高悬于殿堂之上的思想,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种严谨与亲民的平衡,实属难得。每当读到那些涉及礼仪规范的章节时,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当代社会中,我们是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逐渐遗失了那些维护社会和谐与尊严的微妙的“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重塑,而非简单的知识累积。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冲突和个人修养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它教导我,真正的力量不是外显的强硬,而是内在的克制与自律。例如,书中反复强调的“慎独”这一概念,在现代这个信息爆炸、隐私几乎不存在的时代,其意义显得尤为深刻。它迫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在没有外部监督的环境下,我如何保持一致的道德水准。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管理。此外,书中对“学习”的定义也远超出了课堂教育的范畴,它将终身学习视为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与世界保持积极互动的哲学。这种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敢于迎接挑战,不畏犯错,因为每一次跌倒都是校正方向的机会。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给家里的晚辈做个示范,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并非是老旧的、过时的东西,而是可以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的活水源头。然而,在翻阅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它提供了一种极佳的“慢阅读”范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它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慢”下来、向内求索的契机。它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两千年前的智慧,更是当代人内心深处的浮躁与焦虑。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煽情,不制造恐慌,只是平静地陈述那些历经时间检验的真理,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重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价格本身,它是一笔可以持续带来精神回报的长期投资。
评分这部厚重的精装本刚入手时,我就被它典雅的封面设计和沉甸甸的手感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那些古朴的纹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思想碰撞的春秋时代。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墨色浓郁而不渗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密集的文字看,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书脊的粘合紧实,即便是反复翻阅,也无需担心散页。这种用心对待“物”本身的匠人精神,与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道”与“德”的经典精神,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做出的调整,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古代论述,变得更容易亲近和理解。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把她摆在书架上,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气息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那些烫金的标题在光线下微微闪烁,彰显了其“纪念典藏”的价值,让人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本普及读物,而是希望被反复品味和珍藏的文本。
评分读书使我丰富了知识,净化了灵魂。书是知识的海洋,它在潜移默化之中开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才干。读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不言而喻的。
评分搞活动,帮朋友买的书,很好,很不错,都是正品。
评分具有产业协同效应和行业领先优势
评分书还不错 有活动买的 选的很累,不过倒是挺划算的,先囤起来,以后慢慢看吧~
评分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之后,就决定多买几本林语堂的书,因为他写书的角度表达方式读起来很舒服。这本书是概括的解析了孔子的论述,有点笼统,总体还可以吧。
评分多读大师,增益良多,满足
评分特别感谢快递员,由于我没听到电话,他跑上跑下多趟,直到联系上。再次感谢你辛苦了!
评分看民国学者如何解读先贤的作品。
评分很棒,书的内容很有意义,强烈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