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則以太行山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貌的特徵劃分區域範圍。
介紹太行山古老的發展曆史,揭秘奇麗的嶂石岩地貌。
展現佛教聖地五颱山獨特的漢藏並存的宗教文化。
多方麵呈現晉東地區的曆史遺存:娘子關、小河古村、李牧祠、佛光寺……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太行山脈作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天然界綫,對整個中國的地貌分區有著深刻意義。《太行山》即以縱貫於晉冀豫三省之間的宏大山脈——太行山為主視角,對該山脈位於山西境內靈丘、五颱、陽泉、左權等區域的地理狀況進行具體闡述。本書內容涵括五颱山、係舟山等山地係統,滹沱河、清障河、濁漳河等水係,以及被山地所分割又被河流所串聯而成的一係列河榖盆地。同時,書中還有針對這一區域內生物群落和自然保護區,以及當地人因地製宜、利用山區資源發展起來的山地經濟的介紹。這裏在曆史上曾為兵傢必爭之地,雁門關、娘子關等險關要隘扼守著中原門戶;而境內的五颱山作為中國佛教聖地之首,又為此處熏染齣濃厚的宗教色彩。這些內容在書本中都有較好的呈現。
內頁插圖
目錄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太行"天下脊" 2
一 自然地理 北高南低,坡度多緩 9
斷塊高山 9
褶皺斷裂中山 10
溶蝕侵蝕山地 10
山間堆積盆榖 12
岩溶大泉發育 13
忻定盆地 13
繁代榖地 14
陽泉盆地 15
持續造山運動 16
中小地震密集帶 16
晉獲斷裂帶北段 16
五颱山北麓斷裂 17
五颱群 18
綠岩帶 18
閃長岩 19
東西嚮河流發育 19
五颱山脈 20
恒山中段南坡 21
北方山脈 22
係舟山 22
鞦林山脈 23
八賦嶺山地 23
滹沱河中上遊 23
桃河 26
溫河 27
清漳河兩源 27
背風坡少雨帶 28
冷湖效應 28
山榖風顯著 30
褐土廣布 30
大南山地 31
太白山 31
靈丘盆地 32
桃花洞 33
雞嶺峽榖 33
城頭會泉 34
唐河(靈丘段) 34
冉莊河 34
泰戲山 35
南峪口山前洪積扇 35
中虎峪村地裂縫 36
滹沱河源 36
羊眼河 37
青羊河 37
黑圪塔尖 37
饅頭山 38
草垛山 38
天颱山 39
茹山峽榖 39
峪河 39
佛光梁支脈 41
弓步山支脈 41
牛道嶺 42
" 五颱四盆" 42
十八盤蓮花洞 43
五龍池 43
坪上岩溶泉域 44
清水河 44
泗陽河 44
紫荊山 45
天門關 45
崞山 46
五峰山 46
天涯山 46
玉皇峁 47
永興河 47
陽武河 48
小五颱山 48
陀羅山 48
平安山 49
金山 49
石嶺關颱地 50
禹王洞 50
奇村溫泉 50
雲中河 51
天翅堖 51
蔡嘴山 51
叢濛山 52
紋山 52
平頂山 52
東峪峽榖 53
兩嶺山脈 53
白馬山脈 54
藏山 54
越霄山 55
颱子梁 55
紅麵山 56
盂城盆地 56
西煙盆地 56
萬花洞 58
玉華洞 58
龍堂瀑布 58
寺平安溫泉 59
龍華河 59
烏河 60
七嶺山脈 60
獅腦山 60
保安溝 61
綿山 61
東浮山 62
張果老洞 62
娘子關泉群 63
平陽湖 64
南川河 64
方山 65
霍神山 65
壽陽盆地 66
白馬河 66
白羊山 66
沾嶺山 67
黃庵堖 67
石馬山 69
濛山 69
臥佛岩 70
龍岩大峽榖 70
虎套飛瀑 71
東西固壁泉 72
鬆溪河 72
趙壁河 73
陽麯山 73
北萬山 74
東嶺山 74
沙帽嶺 74
天河梁 75
石佛洞 76
海眼寺泉 76
閤山奇泉 76
水磨溝泉·水簾洞泉 78
裏思河 78
香煙嶺山脈 78
武鄉嶺主脈 79
老寒嶺 79
十字嶺 79
武軍山 80
龍泉瀑布 80
南天池·北天池 81
空王佛山 81
黑神山 81
棗林溝土林 81
雲簇河榖 84
河艾溝 84
濁漳北源 85
泉水河 85
雲簇湖 85
特有種少 88
山地針葉、闊葉林 88
落葉闊葉灌叢 89
冰緣地貌植被 89
翠楓山原始次生林 90
花塔青檀林 91
南堖山白皮鬆林 91
小葉鼠李灌叢 91
野皂莢灌叢 92
諸龍山森林公園 92
龍泉國傢森林公園 92
方山國傢森林公園 94
栓皮櫟 94
臭冷杉 94
側柏 95
梓樹 95
濛椴 96
虎榛子 96
五颱金腰 97
渥丹 97
榆社化石博物館 97
盤羊古化石 98
靈丘黑鸛自然保護區 98
金錢豹 99
青羊 99
狗獾 100
石貂 100
紅隼 101
玉帶海雕 101
二 經濟地理 以種植業為主 105
原始粟作農業 105
養蜂業 106
燒窯業 106
靈丘古道 107
香圪沱 108
普濟橋 109
無煙煤生産基地 110
陽泉鋁土礦 110
代縣金紅石礦 111
義興寨金礦 111
花椒 111
代縣辣椒 111
左權綿核桃 112
颱蘑 113
酥梨 113
東峪柿子 113
繁峙黃芪 114
紫金山泉阿膠 114
壽陽羊 114
代縣刺綉 114
颱硯 115
五颱山木碗 115
平定砂貨 116
黃燒餅 116
原平鍋魁 116
忻州瓦酥 117
壽陽油柿 117
三 曆史地理 東山皋落氏 121
僧官製度 121
牽招任雁門郡太守 121
雁門事變 122
平型關大捷 122
忻口戰役 123
十字嶺突圍戰 124
靈丘 125
仇猶 125
陽白遺址 126
東段景遺址 126
趙武靈王墓 127
奇村戰國墓 127
南巡碑 128
陸師嶂摩崖造像 128
麯迴寺石像塚 129
娘子關 129
陽武關 131
黃澤關 131
固關長城 132
忻州北門城樓 133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133
"三十九堡十二聯城" 134
代州古城 134
陽明堡古鎮 135
小河古村 135
四 文化地理 太行民居村落 139
迴黃趙氏民居 139
石傢花園 142
閻锡山故居 142
醃菜文化 143
靈丘蓧麥麵 143
高粱麵魚魚 143
繁峙疤餅 144
平定過油肉 144
分餐進食 145
逗公公 145
榖神節祭星 146
多神信仰 146
颱懷"佛國" 146
佛光寺 147
南禪寺大殿 150
覺山寺 151
廣濟寺 152
趙杲觀 152
楊忠武祠 152
李牧祠 154
定襄關王廟 155
盂縣大王廟 155
代州文廟 155
榆社文峰塔 156
阿育王藏式塔 156
天寜寺雙塔 157
響堂寺石刻 157
佛寺五彩畫 158
馬尾猴木偶戲 159
靈丘羅羅腔 159
繁峙秧歌戲 160
原平鳳秧歌 160
小花戲 160
陽泉評說 161
左權開花調 161
壽陽坐唱 162
五颱山佛樂 162
五颱鼓吹 163
平定武迓鼓 163
榆社霸王鞭 164
峨口撓閣 164
牛鬥虎 165
二鬼摔跤 165
撓羊賽 165
愛社 166
原平牆圍畫 167
冠山書院 168
牛郎織女傳說 168
慧遠 168
曇鸞 169
元好問 169
傅山 170
徐繼佘 170
張穆 171
徐嚮前 171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太行山:中國巍峨脊梁的地理與人文畫捲 太行山,這道橫亙在中國華北平原西緣的雄偉山脈,猶如一條巨龍,蜿蜒盤踞,塑造著華北地區的地理風貌,也孕育瞭悠久燦爛的人文曆史。它不僅僅是一條山脈,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血脈的象徵,一部流動的地理史詩,一幅壯麗的人文畫捲。 地理的雕塑:太行山的磅礴地貌 太行山脈,西倚黃土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長約400餘公裏,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綫之一,在氣候、植被、水文等方麵都展現齣鮮明的過渡性特徵。 山脈的構成與形態: 太行山並非一條孤立的山脈,而是由一係列山峰、高原、峽榖、盆地組成的復雜地貌係統。其主脈大緻呈東北-西南走嚮,綿延不絕。從地質構造上看,太行山屬於華北地颱的構造隆起部分,經曆瞭漫長的地質演化,形成瞭今天我們所見的巍峨景觀。 高峰聳立,雲霧繚繞: 太行山中不乏海拔較高的山峰,例如位於山西省與河北省交界處的太行山主峰——小五颱山,其最高峰海拔超過2800米。這些山峰在不同的季節呈現齣不同的風貌,春天綠意盎然,夏天鬱鬱蔥蔥,鞦天層林盡染,鼕天銀裝素裹。雲霧繚繞的山巒增添瞭幾分神秘與壯麗,仿佛置身仙境。 深邃峽榖,鬼斧神工: 太行山以其險峻的地貌聞名,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那些深邃幽長的峽榖。例如,被譽為“百裏畫廊”的掛壁公路,就是太行山人民在絕壁上硬生生開鑿齣的生命通道,其工程之艱巨,景觀之奇絕,令人嘆為觀止。紅崖峽榖、王莽嶺峽榖等,無不展現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岩石的紋理、色彩在陽光的照射下,如同幅幅天然的巨幅畫作。 高原盆地,地貌多樣: 在太行山脈中,也分布著一些相對平坦的高原和低窪的盆地。這些區域往往是重要的農業區和居民聚居地,例如山西的晉中盆地、河北的太行山前平原。這些地貌的過渡性,為不同類型的生物提供瞭多樣的生存環境。 奇特的岩石地貌: 太行山的岩石以紅砂岩、石灰岩為主,經過長期的風化、侵蝕作用,形成瞭各種奇特的岩石地貌,如石柱、石拱、石蘑菇等,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為這片土地增添瞭無窮的趣味。 水係的脈絡:滋養生命的河流 太行山脈是華北許多重要河流的發源地或重要水源涵養區,其水係對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河流的源頭: 許多發源於太行山的河流,一路奔騰嚮下,滋養著廣袤的華北平原。例如,沁河、丹河、漳河、衛河等,它們如同太行山的血脈,將山的靈氣與養分輸送到平原地區。 水土保持的屏障: 茂密的植被和復雜的地形,使得太行山在保持水土方麵發揮著巨大作用。它能夠有效地攔截雨水,減緩地錶徑流,減少水土流失,對下遊的防洪以及生態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水資源的貢獻: 太行山的豐富降水和地下水資源,為周邊地區的農業灌溉、生活用水以及工業發展提供瞭重要的支撐。 氣候的過渡:冷暖交匯的魅力 太行山脈橫跨中緯度地帶,其氣候特徵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受季風氣候和地形影響,呈現齣區域差異。 四季分明,氣候多樣: 太行山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但由於海拔、坡嚮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山區鼕季寒冷,夏季涼爽,而山前平原則較為溫暖濕潤。 風的通道與屏障: 太行山在一定程度上阻擋瞭來自西北方嚮的寒冷氣流,也影響瞭東南方嚮濕潤氣流的輸送,在區域氣候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植被的畫廊:四季斑斕的生命色彩 太行山多樣的地貌和氣候條件,孕育瞭豐富的植被類型,構成瞭一幅幅四季斑斕的生命畫廊。 森林的庇護: 山區覆蓋著茂密的森林,針葉林、闊葉林以及混交林交替齣現,尤其是在海拔較高的地方,雲霧繚繞的原始森林更顯神秘。這些森林不僅是生物的傢園,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 草甸與灌木: 在山地開闊地帶和陽坡,則生長著各色的草甸和灌木,尤其在春天,野花盛開,色彩斑斕。 植物的多樣性: 太行山地區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許多是適應山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特有植物。其中不乏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極高的植物,它們共同構成瞭太行山地區獨特的植物多樣性。 生態係統的活力:生命的頑強脈動 太行山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瞭豐富多樣的生態係統,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 野生動物的樂園: 在太行山的深山密林中,生活著多種多樣的野生動物,包括各種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等。例如,金錢豹、野豬、狐狸、各種隼類等,它們在各自的生態位上,共同維係著區域生態係統的平衡。 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盡管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太行山仍然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保護好這片區域的生態環境,對於維護區域乃至更大範圍的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人文的印記:曆史與文明的交織 太行山不僅是一片壯麗的自然景觀,更是承載著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土地。自古以來,這裏就是兵傢必爭之地,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曆史的烽煙: 古代的軍事重鎮: 太行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便是重要的軍事屏障和戰略要地。許多重要的戰役都曾在此展開,留下瞭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長平之戰、赤壁之戰等,雖然不直接發生在太行山,但太行山的戰略地位對戰局産生瞭深遠影響。 民族融閤的熔爐: 太行山地區地處華夏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的交匯地帶,曆史上曾是不同民族遷徙、交流、融閤的重要區域。這種交融促進瞭文化的多元發展。 革命的聖地: 在中國近代史上,太行山更是成為瞭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無數革命先烈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留下瞭豐富的紅色遺跡。八路軍總部舊址、劉伯承紀念館、狼牙山五壯士紀念碑等,都見證瞭那段崢嶸歲月。 文明的傳承: 古老的農耕文明: 在太行山的山麓和盆地,孕育瞭悠久的農耕文明。勤勞智慧的太行山人民,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開墾梯田,種植莊稼,形成瞭獨特的農耕文化。 獨特的民俗風情: 太行山地區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民俗風情,如剪紙、皮影戲、戲劇、民間傳說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例如,安陽的剪紙藝術,以及流傳在太行山區的各種民間故事,都充滿瞭地方特色。 古老的建築藝術: 在太行山的山村中,依然保存著許多古老的民居建築,如石牆、木結構的房屋,它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展現瞭樸實而堅韌的生活哲學。 太行精神的象徵: 太行山不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象徵。它代錶著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於攀登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古代人民徵服自然、抵禦外敵的壯舉中,也體現在近代革命先烈為民族解放而奮鬥的犧牲中,更體現在今天太行山人民建設傢園、追求幸福的努力中。 結語: 太行山,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以其壯麗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它是一部地理的教科書,講述著地球的演變與生命的奇跡;它是一部曆史的史詩,迴響著民族的奮鬥與文明的傳承。瞭解太行山,就是在理解中國,理解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