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是依據秦嶺山地地貌和南北文化過渡特徵進行區域範圍劃分的。
介紹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帶的孑遺植物和珍稀動物的生長分布情況。
展示當地獨特地理環境影響下的種植、養殖、采藥以及礦産等經濟方式。
解讀大槐樹移民、下戶人及川楚棚民聚居所形成的曆史、文化。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秦嶺》即以“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綫”——秦嶺為敘述主體,且分彆嚮東、西兩側延伸至以陝西商南及甘肅徽縣、兩當的地域為描寫範圍,嚮讀者展示齣這座被譽為“亞洲中軸”的巨型山脈呈展翅形態分布的空間地理特徵,以及其由於受到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掌狀嶺榖地貌”景觀。種類齊全的冰川活動遺跡、雄偉的花崗岩地貌景觀以及奇麗的岩溶地貌景觀等都會在書中有精彩的圖解。與此同時,書中還就秦嶺作為長江、黃河兩大水係的分水嶺,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綫等地理意義分界綫作齣相應的介紹,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嶺南、嶺北的各種自然、生物、經濟、文化方麵的差異進行瞭對比說明,展示齣如“北麥南稻,南船北馬”的鮮明地域區彆。最後,本書還對範圍內的十數個國傢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地方植被群落以及分布在其中的珍稀動植物作齣瞭列舉,對秦嶺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紅翅綠鳩等受保護動物感興趣的你一定不要錯過。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中國大陸東部的籬牆 2
一 自然地理
秦嶺山地中部 9
掌狀嶺榖地貌 9
流水侵蝕地貌 10
古冰川遺跡 11
南緩北陡 12
三灘山地 13
徽縣-兩當盆地 14
商丹盆地 14
丹江濕地 16
秦嶺地槽 16
秦嶺造山帶 16
泥盆係 17
太白花崗岩 17
黃龍鋪-石門地層剖麵 18
多金屬富集區 19
流嶺 19
蟒嶺 19
鶻嶺 20
新開嶺 21
太白山 21
紫柏山 24
靈官峽 24
河川發育 24
丹江中上遊 25
嘉陵江上遊 26
金錢河 27
褒河 27
湑水河中上遊 29
金水河 29
乾佑河 29
中國氣候分界綫 30
山地氣候 30
土壤垂直分布 31
泥石流 31
老爺山 34
鐵山 35
江峽 35
月亮峽 35
文池 35
海眼神泉 36
永寜河 36
洛河 36
雲屏三峽 37
黃疙瘩高山草甸 37
兩當河 38
代王山 38
八方山 39
鳳嶺 39
透馬駒高山石林 39
鳳州盆地 39
小峪河 42
安河 42
摩天嶺 43
光頭山 43
香爐山 43
紫柏山天坦群 43
蒿壩河 44
轉角樓 44
三衝天炮 45
北溪河 45
拔仙颱 45
太白梁 46
鰲山 47
玉皇山 47
太白盆地 47
桃川盆地 48
二郎壩 48
三岔峽 49
觀音峽 49
大箭溝 49
石溝瀑布 50
大爺海 50
石頭河 51
活人坪梁 51
明陽山 52
兩角山 52
酉水河 52
興隆嶺 53
天華山 54
觀音山 54
韓盤溝 54
椒溪河(佛坪段) 55
秦嶺東梁 55
平河梁 55
佛爺嶺 56
九連洞 56
蒼龍峽 56
十八丈瀑布 57
蘭花湖 57
金簪河 57
汶水河 58
鷹嘴石 58
北陽山 58
四海坪 59
程傢川 59
月河峽榖 59
旬河 60
四方山 60
九華山 61
對峰颱 61
柞水溶洞群 61
薑傢溝 62
金井河 63
秦王山 63
西蘆山 63
熊耳山 63
靜泉山 64
西荊-腰市低山丘陵區 64
陳塬-孝義河榖川塬區 64
硯池河溶洞群 65
泉山泉 65
仙娥湖 65
南秦河 66
闆橋河 66
草鏈嶺 66
佛山 67
書堂山 67
文顯山 68
洛南盆地 68
石門盆地 68
玉虛洞 68
洛河上遊 69
鳳冠山 70
老林溝 70
大天竺山 70
小天竺山 71
鵑嶺 71
海螺殿岩溶地貌 72
山陽盆地 72
漫川盆地 72
月亮洞 73
草廟三兆水 73
銀花河 73
馬灘河 74
大峰尖 74
金絲大峽榖 75
羊角山間歇泉 76
滔河上遊 76
湘河 76
清油河 77
生物資源寶庫 77
秦嶺植被垂直帶 78
山陽早石炭世植物群 79
柞水天然紅豆杉林 79
秦嶺櫟林 80
靈官峽白皮鬆林 80
田河村古銀杏樹群 81
太白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81
長青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82
上壩河國傢森林公園 83
通天河國傢森林公園 84
張傢黑河森林公園 84
木王國傢森林公園 85
太白紅杉 86
牛皮樺 87
秦嶺冷杉 87
華山鬆 88
大果青扡 88
漆樹 88
廟颱槭 89
七葉樹 89
山白樹 90
頭花杜鵑 90
蝟實 92
羽葉丁香 92
秦嶺箭竹 93
獨葉草 93
辛傢山蟹甲草 96
秦嶺棘豆 96
太白虎耳草 96
秦嶺龍膽 97
寜陝耳蕨 97
灰毛岩風 98
商州恐龍蛋化石 98
鎮安肉食類動物群化石 98
洋縣大熊貓化石 99
秦嶺大熊貓走廊帶 100
秦嶺大熊貓 101
佛坪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102
牛背梁羚牛自然保護區 102
紫柏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104
洋縣硃鹮自然保護區 104
武關河自然保護區 105
秦嶺羚牛 106
秦嶺金絲猴 107
紅翅綠鳩 108
血雉 108
白眶鴉雀 109
太白虎鳳蝶 109
寜陝小頭蛇 109
隆肛蛙 110
大鯢 110
虎嘉鮭 111
二 經濟地理
地少人稀 115
種植業 115
養殖業 116
伐木業 117
上山采藥 118
商於古道 118
陳倉故道 120
褒斜道 121
丹江水運 122
秦嶺終南山隧道 122
大花綠蛇紋石 123
中村釩礦 123
黃龍鋪鉬礦 124
大西溝菱鐵礦 124
八卦廟金礦 125
商南水晶 125
鎮安紋藻石 125
佛坪山茱萸 126
龍須草 127
商芝 127
鳳黨 127
留壩西洋參 128
鎮安大闆栗 128
商洛核桃 128
鳳縣蘋果 129
象園茶 130
山陽九眼蓮 131
鳳椒 132
嶺南牛 133
生漆 133
商洛鼕青木烙花筷 134
兩當樹根雕刻 135
張良廟拐杖 135
洛南杏醋 135
丹鳳葡萄酒 136
狼牙蜜 136
洛源豆腐乾 137
孝義灣柿餅 137二 曆史地理
大槐樹移民 141
南人移民商洛 141
川楚棚民 143
商鞅封邑 143
漢軍破武關 143
李適避亂儻駱道 144
仙人關之戰 145
李自成整軍商州 146
白蓮教軍戰陝南 146
兩當兵變 147
上洛郡 147
花石浪遺址 148
喬村古文化遺址 148
東龍山夏商周遺址 149
商洛崖墓 149
祝塬秦宮殿遺址 150
武關 151
安業縣城遺址 151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 152
船幫會館 152
騾幫會館 153
新興堡 154
天蓬山寨 154
禁賭碑 155
商山四皓墓 155
唐宜人墓 156
漫川關古鎮 156
龍駒寨 157
鳳凰古鎮 159
華陽古鎮 159
茅坡寨 160
雲鎮古街 160
四 文化地理
鎮安迴族 165
江南人 165
"花房子" 166
"十三花" 166
一年四季,酸菜不離 167
商州封豬頭 168
臘肉 168
丹鳳香苜蓿粉蒸肉 169
閘口石罐罐茶 169
商洛酒令 169
送蒜苗拒婚 170
遊百病 170
"拜樹王" 170
"新房謎" 170
"門檻子" 171
拜譜 171
刀砍核桃樹 172
鎮安城隍廟會 172
土地會 173
豐陽塔 173
塔雲寺 173
大雲寺 175
韆佛洞 175
東關清真寺 176
洛南文廟 177
二郎廟 177
張良廟 178
倉聖祠 178
雙戲樓 179
"躲大年" 179
童子摸鞦 180
中鞦鬥鞭 180
轉壇 181
路燈會 181
商南山歌 182
兩當號子 182
鑼鼓草 183
柞水漁鼓 183
鳳縣麯子戲 184
商洛花鼓 184
洛南靜闆書 185
丹鳳高颱芯子 185
泥陽泥塑 186
馬勺臉譜 187
鳳縣瓢畫 187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秦嶺 引言 巍巍秦嶺,橫亙於中國中部,如同一條巨龍,蜿蜒盤鏇,雄偉壯麗。它不僅是地理上的分界綫,更是中華文明孕育和發展的搖籃。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奇觀、悠久的曆史文化,以及獨特的人文風情。《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秦嶺》旨在以詳實、生動、深入的筆觸,為讀者展現秦嶺的壯美畫捲,揭示其蘊含的深刻內涵。本書將帶領您穿越時空的隧道,探尋秦嶺的“前世今生”,感受其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脊梁的獨特魅力。 第一章:秦嶺之脈——地理概貌與地質奇跡 秦嶺,一條令人肅然起敬的山脈,它以其磅礴的氣勢,在中國版圖上劃齣瞭一條清晰的界限。從地理學的角度審視,秦嶺並非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一個龐大的山係,是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遺跡,也是中國地質構造史上的重要篇章。 山脈的構成與走嚮: 本章將首先勾勒秦嶺山脈的整體輪廓,詳細介紹其主要組成部分,如西段的隴山、中段的太白山、華山、終南山,以及東段的伏牛山等。我們將深入探討秦嶺的走嚮,分析其南北兩側地貌、氣候、水文的顯著差異,闡述其在中國自然地理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地質演變與地貌特徵: 秦嶺的形成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變過程。我們將追溯其地質曆史,解讀秦嶺的褶皺、斷裂、火山活動等痕跡,揭示其地質構造的獨特性。基於此,我們將詳細描繪秦嶺多樣化的地貌形態,包括巍峨的山峰、幽深的峽榖、廣袤的林海、蜿蜒的河流、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等。重點將放在太白山、華山等標誌性山峰的地質構造、地層分布以及其獨特的山體形態成因。 岩石與土壤的奧秘: 本章還將觸及秦嶺的岩石組成,介紹其主要岩石類型,如花崗岩、片麻岩、石灰岩等,並探討這些岩石的形成年代和分布規律。同時,我們將分析秦嶺不同區域的土壤類型及其成因,為理解秦嶺的植被分布和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章:綠色秦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寶庫 秦嶺,被譽為“中國生物多樣性基因庫”和“綠色寶庫”,其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地球上珍貴的財富。這裏的生態係統復雜而精妙,孕育瞭無數令人驚嘆的生命奇跡。 垂直分布的生態係統: 秦嶺的海拔差異巨大,形成瞭獨特的垂直氣候帶和植被分布。我們將詳細解析從山麓到山頂,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植物群落變化,如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高山草甸等,並介紹這些群落的主要代錶性植物物種。 珍稀動植物的傢園: 秦嶺是眾多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庇護所。我們將重點介紹秦嶺的旗艦物種,如大熊貓、羚牛、硃鹮、金絲猴等,深入探討它們的生存習性、棲息環境以及保護現狀。同時,還將介紹秦嶺豐富的鳥類、兩棲爬行類、昆蟲以及各種藥用植物、食用菌等。 森林生態係統的功能與價值: 本章將深入闡述秦嶺森林生態係統的重要功能,包括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等。我們將分析秦嶺森林對區域乃至全國生態環境的巨大貢獻,並強調其在應對氣候變化、維護生態平衡中的關鍵作用。 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麵對日益增長的人類活動壓力,秦嶺的生態保護麵臨挑戰。本章將探討秦嶺地區現有的自然保護區體係,介紹相關的保護措施和政策,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參與秦嶺的生態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第三章:文明的印記——曆史文化與人文景觀 秦嶺,不僅是自然地理的奇跡,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無數曆史的痕跡,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中國之中”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秦嶺便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中國曆史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戰略角色。本章將迴顧秦嶺在中國古代軍事、政治、經濟上的作用,分析其如何影響朝代興衰、民族融閤以及區域發展。 曆史遺跡與文化遺存: 秦嶺山區遍布著古老的城牆、宮殿遺址、寺廟古刹、墓葬群等曆史遺跡。我們將重點介紹如秦始皇陵、兵馬俑、西安城牆、華清宮、乾陵、法門寺等世界級的文化遺産,深入挖掘它們背後蘊含的曆史故事和文化意義。 思想文化的搖籃: 秦嶺不僅孕育瞭物質文明,也滋養瞭精神文明。我們將探討秦嶺地區孕育齣的思想流派,如道傢思想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時,還將介紹秦嶺地區流傳的各種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對後世文學藝術的深遠影響。 古代交通與商貿動脈: 秦嶺阻礙瞭南北交通,但也催生瞭重要的交通通道。本章將迴顧古代穿越秦嶺的棧道、驛道,如褒斜道、陳倉道等,分析其在古代軍事、商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民族融閤與文化交融: 秦嶺作為民族遷徙和交流的通道,見證瞭中華民族的不斷融閤。我們將探討秦嶺地區各民族的曆史沿革,以及各民族文化在此地相互影響、相互融閤的生動圖景。 第四章:錦綉秦川——人文風情與現代發展 秦嶺腳下,沃野韆裏,孕育瞭獨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風情。如今,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現代文明正與傳統和諧共存,煥發著新的生機。 黃河文明的根脈: 秦嶺北麓的關中平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我們將追溯黃河文明在秦嶺地區的起源和發展,解讀其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 地域特色與民俗文化: 本章將深入展現秦嶺地區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各地的傳統節日、民間藝術、特色建築、飲食習慣等。我們將重點介紹如秦腔、泥塑、剪紙等具有代錶性的民間藝術,以及陝北民歌、關中民歌等音樂形式。 山地居民的生活智慧: 秦嶺山區世代居住著勤勞樸實的居民。我們將走進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在嚴酷自然環境中形成的生存智慧、生産方式以及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現代化的進程與挑戰: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秦嶺地區也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本章將探討現代化的進程對秦嶺地區帶來的變化,包括農業産業化、旅遊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完善等。同時,也將分析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可能麵臨的挑戰,如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 秦嶺的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秦嶺作為國傢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文化寶庫,其發展將更加注重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本章將探討秦嶺地區未來發展的新方嚮,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其獨特的地理、生態、文化優勢,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結語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秦嶺》不僅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關於生命、曆史、文化與未來的史詩。它將引導讀者走進秦嶺,感受其雄渾壯麗的自然風光,探尋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體會其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願這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秦嶺這片神奇土地的無限熱愛與深深敬意,共同守護好這份珍貴的自然與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