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又可把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才进入现代的行程。《中国现代史(第4版)》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而称作“中国现代史”,是沿袭近几年习用的名称,也是高等学校课程表上一直还在使用的名称。
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和编写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史学家,虽然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还是大多崇尚“直书”,反对“曲笔”,即主张写信史。有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他们对写信史的意义也是相当了解的。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要总结历史经验,用以指导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行动。但也只有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才能总结出较正确的历史经验,从而吸取有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是*有远见和大公无私的,没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历史工作者只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真正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中国现代史(第4版)》是力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当然做到实事求是需要有各种充分的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写信史,这是本书的一个优点。
目录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
第一节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政治设施
三、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四、民国初年的经济状况及社会结构的变动
五、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五四运动 新思潮的竞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二、“五四”后新思潮的竞起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四、工人农民等群众运动的初步开展
五、“五四”后爱国反军阀斗争的继续
第三节 各个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共产国际体系的对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第四节 社会各界改造中国的主张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迟滞与民众的痛苦生活
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造主张
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四、孙中山关于政治出路的寻求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第一节 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国民党政治制度的确立
二、孙中山系统阐述三民主义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 革命势力统一广东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
五、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国民会议运动 善后会议
六、五卅运动 全国群众运动高潮
七、张冯吴孙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 反奉倒段斗争
第二节 革命阵营内部斗争的加剧和公开分化
一、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廖仲恺被刺事件
二、戴季陶主义与反戴季陶主义 国共两党政治理论斗争的激化
三、西山会议派的出现和反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四、三二〇事件 整理党务案
第三节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从高涨到失败
一、北伐前的政治军事形势北伐的胜利进军
二、迁都之争和国民政府的北迁
三、群众革命斗争的大发展 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四、蒋介石与帝国主义的勾结 “四一二”政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安国军政府的成立
五、武汉国民政府的转向 中共的应急对策 徐州会议和七一五“分共” 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三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一、第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二、国民党“训政”的开始和中央政权机构的完备
三、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政
四、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外交
……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战的展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
第六章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
第七章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第八章 哲学 科学 文化思潮
第2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现代史(第4版)》:
七、张冯吴孙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 反奉倒段斗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冯、吴各派大军阀和其他次等军阀的军事实力和统治地盘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1924年11月初,吴佩孚兵败南下。11月中到达汉口后,他以直系各省军事首领的名义发表通电,宣布组织护宪军政府,由这个政府代表中华民国执行对内对外一切政务。但直系各将领并不赞成吴的这个主张,因此所谓护宪军政府并未组织起来。1925年内,吴佩孚逐渐控制了湖北,并于10月21日在汉口宣布成立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自封为总司令。他在武汉搜刮财富,招兵买马,并取得若干军阀的支持,又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之一。
在吴佩孚组织14省讨贼联军的同时,孙传芳控制了东南五省。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源源开往上海,这引起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和直系其他军阀的恐慌和反对,并且促成了孙传芳与冯玉祥的联合。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以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通电讨奉。16日孙军占领上海,19日占领南京,23日占领蚌埠,11月8日占领徐州。奉军退至山东境内。孙传芳任命了苏、浙、闽、皖、赣五省的文武官员。这五省本列名于吴佩孚14省联军之内,至此已为孙传芳所控制,孙传芳也成了当时最大的军阀之一。
这时奉系军阀内部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郭松龄倒戈事件。奉军内部原存在新老两派的对立,新派中又分土洋两派。出身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的郭松龄、李景林(土派)与出身子日本士官学校的杨宇霆、姜登选(洋派)矛盾甚深。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杨宇霆、姜登选等皆得一省地盘,而在战争中出力甚大的郭松龄,却一无所得。于是郭决心推倒张作霖,清除杨宇霆。郭与冯玉祥秘密勾结,1925年11月订立了郭冯密约。又联络李景林,形成反对张作霖的“三角同盟”。
11月23日,郭松龄在滦州宣布倡导和平,班师回奉,要求张作霖下野,查办杨字霆,拥护张学良为总司令。25日,郭率所部7万余人由滦州向山海关进发。27日占领山海关。12月6日攻占锦州。奉军全线溃败。12月20日郭军占领新民,距沈阳100余华里。这时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岌岌可危。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李景林的中途变卦重新归张,郭军遭到了失败。12月下旬经巨流河一战,郭军大败。郭松龄被杀。
郭松龄事件后,冯玉祥、张作霖、吴佩孚三者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冯玉祥国民军在郭松龄举兵后进占热河,同时向李景林提出假道出关援郭的要求,李不允。冯军继续进兵,1925年12月下旬攻占天津。李军退往山东,与张宗昌结成直鲁联军。冯玉祥有意联吴制奉,但吴佩孚不忘旧仇,拒绝联合。郭松龄失败后,吴打电报给张作霖,表示愿与张联合讨冯。1926年1月初,张复电表示谅解。于是形成奉直两系联合进攻国民军的形势。冯玉祥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宣布下野,随后把军队和地盘交给下属,自己准备到苏联去考察。吴张共同决定:吴军由京汉线北上;直鲁联军由津浦线北上;奉军负责关外(指西北);奉张助吴军饷200万元;北京政局将来由吴主持。接着,奉军、直军、直鲁联军向国民军发动了进攻。
1月中旬,奉军入关进攻国民军,国民军退守滦州。2月,直鲁军由山东攻入直隶,直军与国民军大战于河南。月底,直军占开封,3月间占郑州、洛阳、信阳等地。河南的国民军一部溃散,一部为吴佩孚收编,一部退人陕西。同时,陕西刘镇华、山西阎锡山配合吴佩孚的攻势,分别出兵占领潼关、石家庄。形势对国民军十分不利。
……
前言/序言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又可把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才进入现代的行程。本书论述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而称作“中国现代史”,是沿袭近几年习用的名称,也是高等学校课程表上一直还在使用的名称。
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和编写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史学家,虽然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还是大多崇尚“直书”,反对“曲笔”,即主张写信史。有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他们对写信史的意义也是相当了解的。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都要总结历史经验,用以指导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行动。但也只有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才能总结出较正确的历史经验,从而吸取有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是最有远见和大公无私的,没有剥削阶级的偏见。历史工作者只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真正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底。本书是力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当然做到实事求是需要有各种充分的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写信史,这是本书的一个优点。
科学的生命在创新。如果科学工作者总是穿新鞋走老路,科学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但历史科学有它的特点和难处。史学工作者面对的是过去的资料,整天跟故纸堆打交道,怎能创新呢?这就需要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见识和功夫。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并不是神秘的魔法,也不是主观主义的“自由创造”,只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占有材料,并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逐步做到。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社会现实要求史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历史研究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当然,对历史资料,史学工作者只能给以新的解释,而不能加以抹杀或歪曲。并且这种解释只能是历史资料中所含有的,而不是史学工作者硬加的。史学研究上的创新只能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能如瓦特发明蒸汽机。本书的作者注意到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在全书的体系上,在具体史实的分析和结论上,都有不少新的处理和看法。
1919年至1949年的历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高等学校开设这门课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到今天为止,大多数学校在“中国现代史”名称之下讲的是中共党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并没有综合论述这一时期历史的全貌。史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还很不够。资料虽多,但非常杂乱而未加整理。本书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这对大中学校的历史教学和历史教育,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相信细心的读者是会指出来,给作者以帮助的。
我对这段历史是没有什么研究的,只是看见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和成就,很高兴,所以愿意说说我对本书的感受。
中国现代史(第4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现代史(第4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