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史,都屬於中國近代史的範圍,而以五四運動為標誌,又可把近代史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949年以後,中國曆史纔進入現代的行程。《中國現代史(第4版)》論述1919年至1949年的曆史而稱作“中國現代史”,是沿襲近幾年習用的名稱,也是高等學校課程錶上一直還在使用的名稱。
實事求是,是曆史研究和編寫的一條基本原則。這也是我國史學的一個優良傳統。我國古代有見識的史學傢,雖然有時代的階級的局限性,但還是大多崇尚“直書”,反對“麯筆”,即主張寫信史。有人甚至為此犧牲瞭生命。他們對寫信史的意義也是相當瞭解的。任何一個階級的政治傢、思想傢,都要總結曆史經驗,用以指導本階級、階層或集團的行動。但也隻有從真實的曆史資料中,纔能總結齣較正確的曆史經驗,從而吸取有用的東西。馬剋思主義者是*有遠見和大公無私的,沒有剝削階級的偏見。曆史工作者隻有采取馬剋思主義的態度,纔能真正把實事求是的原則貫徹到底。《中國現代史(第4版)》是力求貫徹這一原則的。當然做到實事求是需要有各種充分的條件。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寫信史,這是本書的一個優點。
目錄
第一章 北洋軍閥統治的繼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始(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
第一節 從中華民國建立到五四運動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及其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二、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及政治設施
三、軍閥割據紛爭局麵的齣現
四、民國初年的經濟狀況及社會結構的變動
五、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第二節 五四運動 新思潮的競起和中國共産黨的成立
一、五四運動
二、“五四”後新思潮的競起
三、中國共産黨的成立
四、工人農民等群眾運動的初步開展
五、“五四”後愛國反軍閥鬥爭的繼續
第三節 各個軍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爭、戰爭和南北政局的演變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和共産國際體係的對立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二、軍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爭、戰爭和南北政局的演變
第四節 社會各界改造中國的主張和國共閤作的醞釀
一、國民經濟發展的遲滯與民眾的痛苦生活
二、資産階級的政治改造主張
三、中國共産黨第二次全國代錶大會和民主革命綱領的提齣
四、孫中山關於政治齣路的尋求和國共閤作的醞釀
第二章 國民革命 北洋軍閥的末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第一節 北洋軍閥勢力的演變國民革命的興起
一、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 第一次國共閤作的建立國民黨政治製度的確立
二、孫中山係統闡述三民主義
三、革命武裝的建立 革命勢力統一廣東
四、第二次直奉戰爭 北京政變
五、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 國民會議運動 善後會議
六、五卅運動 全國群眾運動高潮
七、張馮吳孫各派軍閥勢力的演變 反奉倒段鬥爭
第二節 革命陣營內部鬥爭的加劇和公開分化
一、國民黨內部的分化 廖仲愷被刺事件
二、戴季陶主義與反戴季陶主義 國共兩黨政治理論鬥爭的激化
三、西山會議派的齣現和反西山會議派的鬥爭
四、三二〇事件 整理黨務案
第三節 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從高漲到失敗
一、北伐前的政治軍事形勢北伐的勝利進軍
二、遷都之爭和國民政府的北遷
三、群眾革命鬥爭的大發展 上海工人的武裝起義
四、蔣介石與帝國主義的勾結 “四一二”政變和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安國軍政府的成立
五、武漢國民政府的轉嚮 中共的應急對策 徐州會議和七一五“分共” 國民革命的失敗
第三章 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確立工農武裝革命的開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
第一節 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
一、第二次北伐和東北“易幟”
二、國民黨“訓政”的開始和中央政權機構的完備
三、國民黨統治初期的內政
四、國民黨統治初期的外交
……
第四章 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 由國內戰爭嚮抗日戰爭的過渡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戰的展開 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共同抗戰格局的形成(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
第六章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的勝利(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
第七章 國民黨統治的崩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第八章 哲學 科學 文化思潮
第2版後記
修訂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現代史(第4版)》:
七、張馮吳孫各派軍閥勢力的演變 反奉倒段鬥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馮、吳各派大軍閥和其他次等軍閥的軍事實力和統治地盤不斷發生變化,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斷發生變化。1924年11月初,吳佩孚兵敗南下。11月中到達漢口後,他以直係各省軍事首領的名義發錶通電,宣布組織護憲軍政府,由這個政府代錶中華民國執行對內對外一切政務。但直係各將領並不贊成吳的這個主張,因此所謂護憲軍政府並未組織起來。1925年內,吳佩孚逐漸控製瞭湖北,並於10月21日在漢口宣布成立14省討賊聯軍總司令部,自封為總司令。他在武漢搜颳財富,招兵買馬,並取得若乾軍閥的支持,又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之一。
在吳佩孚組織14省討賊聯軍的同時,孫傳芳控製瞭東南五省。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軍源源開往上海,這引起浙江軍務督辦孫傳芳和直係其他軍閥的恐慌和反對,並且促成瞭孫傳芳與馮玉祥的聯閤。1925年10月15日,孫傳芳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通電討奉。16日孫軍占領上海,19日占領南京,23日占領蚌埠,11月8日占領徐州。奉軍退至山東境內。孫傳芳任命瞭蘇、浙、閩、皖、贛五省的文武官員。這五省本列名於吳佩孚14省聯軍之內,至此已為孫傳芳所控製,孫傳芳也成瞭當時最大的軍閥之一。
這時奉係軍閥內部發生瞭一個重大事件,即郭鬆齡倒戈事件。奉軍內部原存在新老兩派的對立,新派中又分土洋兩派。齣身於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的郭鬆齡、李景林(土派)與齣身子日本士官學校的楊宇霆、薑登選(洋派)矛盾甚深。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楊宇霆、薑登選等皆得一省地盤,而在戰爭中齣力甚大的郭鬆齡,卻一無所得。於是郭決心推倒張作霖,清除楊宇霆。郭與馮玉祥秘密勾結,1925年11月訂立瞭郭馮密約。又聯絡李景林,形成反對張作霖的“三角同盟”。
11月23日,郭鬆齡在灤州宣布倡導和平,班師迴奉,要求張作霖下野,查辦楊字霆,擁護張學良為總司令。25日,郭率所部7萬餘人由灤州嚮山海關進發。27日占領山海關。12月6日攻占錦州。奉軍全綫潰敗。12月20日郭軍占領新民,距瀋陽100餘華裏。這時張作霖在東北的統治岌岌可危。但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乾涉和李景林的中途變卦重新歸張,郭軍遭到瞭失敗。12月下旬經巨流河一戰,郭軍大敗。郭鬆齡被殺。
郭鬆齡事件後,馮玉祥、張作霖、吳佩孚三者的關係發生瞭新的變化。馮玉祥國民軍在郭鬆齡舉兵後進占熱河,同時嚮李景林提齣假道齣關援郭的要求,李不允。馮軍繼續進兵,1925年12月下旬攻占天津。李軍退往山東,與張宗昌結成直魯聯軍。馮玉祥有意聯吳製奉,但吳佩孚不忘舊仇,拒絕聯閤。郭鬆齡失敗後,吳打電報給張作霖,錶示願與張聯閤討馮。1926年1月初,張復電錶示諒解。於是形成奉直兩係聯閤進攻國民軍的形勢。馮玉祥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宣布下野,隨後把軍隊和地盤交給下屬,自己準備到蘇聯去考察。吳張共同決定:吳軍由京漢綫北上;直魯聯軍由津浦綫北上;奉軍負責關外(指西北);奉張助吳軍餉200萬元;北京政局將來由吳主持。接著,奉軍、直軍、直魯聯軍嚮國民軍發動瞭進攻。
1月中旬,奉軍入關進攻國民軍,國民軍退守灤州。2月,直魯軍由山東攻入直隸,直軍與國民軍大戰於河南。月底,直軍占開封,3月間占鄭州、洛陽、信陽等地。河南的國民軍一部潰散,一部為吳佩孚收編,一部退人陝西。同時,陝西劉鎮華、山西閻锡山配閤吳佩孚的攻勢,分彆齣兵占領潼關、石傢莊。形勢對國民軍十分不利。
……
前言/序言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史,都屬於中國近代史的範圍,而以五四運動為標誌,又可把近代史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949年以後,中國曆史纔進入現代的行程。本書論述1919年至1949年的曆史而稱作“中國現代史”,是沿襲近幾年習用的名稱,也是高等學校課程錶上一直還在使用的名稱。
實事求是,是曆史研究和編寫的一條基本原則。這也是我國史學的一個優良傳統。我國古代有見識的史學傢,雖然有時代的階級的局限性,但還是大多崇尚“直書”,反對“麯筆”,即主張寫信史。有人甚至為此犧牲瞭生命。他們對寫信史的意義也是相當瞭解的。任何一個階級的政治傢、思想傢,都要總結曆史經驗,用以指導本階級、階層或集團的行動。但也隻有從真實的曆史資料中,纔能總結齣較正確的曆史經驗,從而吸取有用的東西。馬剋思主義者是最有遠見和大公無私的,沒有剝削階級的偏見。曆史工作者隻有采取馬剋思主義的態度,纔能真正把實事求是的原則貫徹到底。本書是力求貫徹這一原則的。當然做到實事求是需要有各種充分的條件。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寫信史,這是本書的一個優點。
科學的生命在創新。如果科學工作者總是穿新鞋走老路,科學的生命也就停止瞭。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也如此,但曆史科學有它的特點和難處。史學工作者麵對的是過去的資料,整天跟故紙堆打交道,怎能創新呢?這就需要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見識和功夫。所謂“化腐朽為神奇”,並不是神秘的魔法,也不是主觀主義的“自由創造”,隻要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充分占有材料,並把二者很好地結閤起來,就可以逐步做到。人們的認識是無止境的,社會現實要求史學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和曆史經驗的總結也是無止境的。因此曆史研究的創新是無窮無盡的。當然,對曆史資料,史學工作者隻能給以新的解釋,而不能加以抹殺或歪麯。並且這種解釋隻能是曆史資料中所含有的,而不是史學工作者硬加的。史學研究上的創新隻能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不能如瓦特發明蒸汽機。本書的作者注意到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的創新,在全書的體係上,在具體史實的分析和結論上,都有不少新的處理和看法。
1919年至1949年的曆史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高等學校開設這門課是全國解放以後的事。到今天為止,大多數學校在“中國現代史”名稱之下講的是中共黨史或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並沒有綜閤論述這一時期曆史的全貌。史學界對這段曆史的研究還很不夠。資料雖多,但非常雜亂而未加整理。本書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前進一步,這對大中學校的曆史教學和曆史教育,會有一定的好處。當然缺點和錯誤是難免的,相信細心的讀者是會指齣來,給作者以幫助的。
我對這段曆史是沒有什麼研究的,隻是看見同誌們的辛勤勞動和成就,很高興,所以願意說說我對本書的感受。
中國現代史(第4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現代史(第4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