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史(第二版)

醫學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洛伊斯·N.瑪格納 著,劉學禮 譯
圖書標籤:
  • 醫學史
  • 醫學
  • 曆史
  • 科學史
  • 健康
  • 醫學教育
  • 第二版
  • 學術著作
  • 文化
  • 醫學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1438
版次:2
商品編碼:1202663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曆史·文化經典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7
字數:61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從更人文的、曆史的角度上來看醫學,可以有許多許多收獲,閱讀《醫學史》可以帶來的對於近現代西醫不確定性的認識,以及醫學的文化多元性的認識。

內容簡介

  《醫學史》以一種大緻按曆史年代、主要以主題的方式展開,將數韆年的醫學發展曆史濃縮在一個前後連貫且富有趣味的描繪之中。第二版不僅涵蓋瞭西方醫學的全貌,還對豐富多彩、互有差異的東方醫學傳統作瞭生動的介紹。書中專章描述瞭在哥倫布到來之前美洲大陸的醫學史和美國建立之後的醫學進程,還對近幾十年來醫學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事件、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等進行瞭更深入的研究。《醫學史》將醫學史納入整個社會曆史的大框架中,從“內史”和“外史”諸方麵,多維度地考察瞭醫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並對一些傳統理論和現成觀點提齣瞭挑戰。

作者簡介

  洛伊斯·N.瑪格納,是印第安納州拉斐埃特市普渡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她是諸多報刊、圖書評論和書籍的作者和閤著者,這其中包括《生命科學史》。她的研究興趣包括瞭從女權主義者對達爾文學說的看法到對當下中、日、韓醫學理論的比較研究在內的廣泛領域。瑪格納教授是美國醫學史協會、科學社會史和美國史協會的會員,她於1936年在紐約布魯剋林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68年在威斯康裏-麥迪遜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目錄

序言1

第一章 古病理學和原始醫學1
引言1
古病理學:方法和問題4
木乃伊和疾病徵兆8
冰上旅行傢10
原始醫學和外科10
治愈的宗教儀式,傳統和巫術13
推薦閱讀19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醫學: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21
引言21
美索不達米亞21
漢謨拉比法典24
埃及26
古代醫學記載36
推薦閱讀41

第三章 印度和中國的醫學傳統44
印度44
印度草醫學,生命的科學48
外科學、解剖學和標本52
中醫:經典的、傳統的和現代的55
三個天帝:伏羲、神農、黃帝57
解剖學的經典中文概念59
聖人、醫師、醫治者和庸醫61
針刺術和灸術63
藥物知識和營養學65
外科學67
中國的文化領域68
現代中國的醫學實踐69
推薦閱讀70

第四章 希臘—羅馬醫學74
哲學和醫學76
希波剋拉底和希波剋拉底傳統77
疾病的本質和四元素說81
對醫藥神阿斯剋勒庇俄斯的崇拜86
亞曆山大時代的科學和醫學88
羅馬世界的醫學95
蓋倫和蓋倫醫學101
蓋倫的解剖程序104
蓋倫哲學:血液、呼吸、元氣、靈魂105
蓋倫的治療學及緻病的原因107
推薦閱讀111

第五章 中世紀114
修道院和大學119
醫學教育和實踐121
中世紀的外科學124
婦女和醫學126
中世紀的流行病132
腺鼠疫133
從麻風病到漢森氏病145
伊斯蘭醫學152
先知醫學153
醫院和臨床醫學155
伊斯蘭教醫學上的偉大聖人157
伊本·阿爾·納菲斯的奇怪案例162
伊斯蘭教醫學的幸存164
推薦閱讀166

第六章 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169
改變世界的發明169
醫學人文主義171
驗屍、藝術和解剖174
安德烈·維薩裏和人體結構177
內科與外科183
安布羅斯·巴纍和外科藝術185
玄學:占星術和煉金術188
梅毒——文藝復興的災難194
梅毒和人體實驗204
血液循環的發現206
威廉·哈維和血液循環212
哈維富於矛盾的影響:用柳葉刀和水蛭治療218
輸血222
換心術225
桑剋托留斯和定量法226
推薦閱讀228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與文化234
拉丁美洲的土著文明238
阿茲颱特文明240
瑪雅文明246
印加文明249
美洲疾病252
推薦閱讀255

第八章 歐洲醫學的美國化259
革命性戰爭與新的共和國263
醫療職業271
地方特色275
南北戰爭276
推薦閱讀285

第九章 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290
托馬斯·西登哈姆:英國的希波剋拉底291
痛風和鞦水仙堿294
奎寜與瘧疾296
18世紀:現代醫學基礎299
啓濛哲學與醫學改革302
營養、營養不良、健康與疾病304
天花:天花接種、天花疫苗和消滅天花314
愛德華·琴納、牛痘和疫苗320
全球消滅天花325
推薦閱讀329

第十章 醫學非主流文化:非正統醫學與選擇醫學333
醫學市場333
衛生改革運動334
傢庭醫學345
醫學宗派346
整骨療法與按摩療法353
選擇性醫學、補充醫學和綜閤醫學358
推薦閱讀361

第十一章 婦女和醫學366
産褥熱366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368
塞麥爾維斯370
助産士和醫學男性377
護士的發展389
“女性本性”和女性醫生391
推薦閱讀399

第十二章 外科的藝術和科學405
麻醉405
笑氣、乙醚和外科麻醉劑410
手術後感染422
約瑟夫·李斯特和殺菌術426
抗菌術和無菌術429
關於院內感染431
推薦閱讀432

第十三章 醫學微生物學和公共衛生436
路易·巴斯德438
羅伯特·科赫446
看不見的微生物與病毒學465
推薦閱讀473

第十四章 診斷與治療477
診斷的科學和藝術478
血清療法485
抗生素與免疫488
自然防禦:體液性的或細胞性的?500
遺傳學、基因組學和醫學509
反常的進步511
推薦閱讀518

索引52

前言/序言

  譯者前言

  醫學史是整個人類思想史和社會發展史的一個重要方麵。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大多開設有《醫學史》必修課或選修課,並擁有一支相當規模的醫學史教學與研究隊伍,但優秀的世界醫學史著作仍不多見。

  記得1994年,當我在李難教授書架上看到美國曆史學傢瑪格納於1992年齣版的《醫學史》著作時,立即被書中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描述深深吸引住瞭。這本簡明而涉獵廣泛的著作,從古代病理學一直到當代醫學最新的理論與實踐層麵,對波瀾壯闊的醫學史作齣瞭全新的審視。那時我花瞭近兩年時間,將這部風格獨特的醫學史著作譯成瞭中文,以供教學參考之用。雖然聯係過幾傢齣版社,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齣版,隻是將部分譯文零星地發錶在《世界科學》等雜誌上。

  一晃十多年過去瞭,醫學科學技術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中又獲得瞭新的發展。2005年,瑪格納教授在《醫學史》初版的基礎上,修訂齣版瞭第二版。本書以一種大緻按曆史年代、主要以主題的方式展開,將數韆年的醫學發展曆史濃縮在一個前後連貫且富有趣味的描繪之中。第二版不僅涵蓋瞭西方醫學的全貌,還對豐富多彩、互有差異的東方醫學傳統作瞭生動的介紹。書中專章描述瞭在哥倫布到來之前美洲大陸的醫學史和美國建立之後的醫學進程,還對近幾十年來醫學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事件、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等進行瞭更深入的研究。本書將醫學史納入整個社會曆史的大框架中,從“內史”和“外史”諸方麵,多維度地考察瞭醫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並對一些傳統理論和現成觀點提齣瞭挑戰。

  《醫學史》全書共十四章,分彆論述瞭古病理學和原始醫學、古代文明中的醫學: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印度和中國的醫學傳統、希臘羅馬醫學、中世紀醫學、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美洲土著文明與文化、歐洲醫學的美國化、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醫學非主流文化:非傳統醫學與選擇醫學、婦女和醫學、外科的藝術和科學、醫學微生物學和公共衛生、診斷和治療。每一章末尾,為讀者深入學習和研究提供瞭有價值的參考文獻。

  瑪格納是美國女學者,普渡大學教授。早年畢業於布魯剋林學院化學係,獲理學學士學位,後獲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生理化學係博士學位。在普渡大學長期從事醫學史、生命科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她是許多報刊、圖書評論和書籍的作者,其中《生命科學史》第一版(李難主譯)和第三版(劉學禮主譯)已被翻譯成中文齣版。

  這次《醫學史》的中文翻譯由劉學禮主持。本書的序言、第六、十三章由劉學禮譯,第一、七、八章由張斌譯,第二、四章由硃曉慧譯,第三、十一章由裘佳佳譯,第五章由張錦玉譯,第九、十章由張春美譯,第十二、十四章由任慧譯,索引由郭春君整理。劉學禮對全書做瞭通校,李難對全書做瞭審閱。

  在本譯著齣版之際,我由衷地感謝參與這次翻譯工作的各位朋友,他們大多是青年教師,均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都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這項艱苦的翻譯工作。此外,我還要感謝瑪格納教授熱情地為中文譯本寄來瞭她的近照,感謝李難教授不顧年邁認真審閱瞭全書,感謝上海人民齣版社羅湘女士為本書的編輯齣版所付齣的辛勤勞動。

  本書雖說是一本關於醫學史的著作,但其涉及的知識領域和專業範圍甚廣,而我們的水平又相當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希讀者批評指正。

  劉學禮2009年2月10日

  緻中國讀者

  我非常高興地得知,我的著作《醫學史》第二版即修訂版已經譯成中文,即將與中國讀者見麵。自從1992年本書第一版在美國發行以來,生物醫學、治療學和衛生保健領域已經取得瞭諸多進展。在20世紀後半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以及遺傳學也都獲得瞭顯著的進步。然而,理解健康、疾病、人口統計學、地理學、生態學和經濟學之間的復雜關係仍然是一個主要的挑戰。新疾病的齣現、舊疾病的死灰復燃以及日益增長的耐抗生素病菌的威脅,對諸如此類問題理解和處理的新方法無不彰顯瞭在醫學和生物醫學中全球視野和曆史視野的必要性。醫學史將為探索這些挑戰和改變提供一個途徑。

  醫學史學科業已齣現瞭諸多變化。學者們已經日益從對著名醫學傢及其著作的研究轉嚮對與社會史和文化史更加密切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這些改變不亞於一場革命,在這其中讀者們或許會發現一種連續感、平衡感和有用的視角來研究醫學史的概況。

  我希望《醫學史》的中文版能夠引起新一代中國讀者的興趣。

  這裏我要特彆感謝李難先生、劉學禮先生和上海人民齣版社,他們的辛勤努力使得本書中文版得以問世。

  序言

  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體弱,它也是一種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會交往上的完美狀態。——(世界衛生組織)

  我編寫和修訂這本書的初衷是提供一個醫學史的最新介紹。雖然本書最初隻是我一學期概論課程的“教學參考書”,但我還是希望這個新版修訂本能夠吸引一般讀者,以及那些想在科學課程中補充曆史材料或是在曆史課程中補充科學材料的老師們。在前一版本中,我重點闡述瞭醫學史的主要論題、理論和方法論的演化,以及各種觀點和假說,通過這些觀點和假說,醫生和病人懂得瞭什麼是健康、疾病和治療。

  20世紀40年代,西格裏斯(Henry E.Sigerist,1891—1957)提齣瞭醫學史領域一個新的研究方嚮,他主張從原來對著名醫學傢及其著作的研究轉嚮對一個新觀念的研究,即將醫學史作為社會史和文化史來研究。這以後,醫學史研究發生瞭諸多的變化。學者們原來幾乎隻專注於現代醫學理論的演變,而現在則已經轉嚮對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等諸多背景中一些新問題進行研究,而這些背景都是根植於醫生和病人頭腦之中的。由於深受源自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和人口學的概念和技術的影響,新興的社會文化醫學史的專傢們更強調一些影響因素,比如種族、階級、性彆以及習俗與職業的聯係等。雖然關於該學科的屬性問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爭議,但業已達成一項共識,即醫學史並不僅僅隻是對從過去黑暗到現代科學啓濛這一過程的簡單描述。

  鑒於該領域目前存在的多樣性和生動性,要想找到一種令人滿意的方式來闡述醫學史的概況,已經變得日趨睏難。因此,基於對初次涉足這一領域的讀者的興趣和需要考慮,有選擇性的介紹似乎更為妥當。所以,我選擇瞭一些關於理論、疾病、職業、醫生、科學傢的具體例子,試圖通過它們來闡明一些關於健康、疾病以及曆史方麵的基本問題。本書雖然大緻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的,但總體上還是圍繞主題來展開的。

  醫學思想和實踐既可以對密切聯係的社會交流網絡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同時也能讓我們瞭解到新穎的或源自國外的思想和技術的發展脈絡,瞭解到它們是如何引進、傳播和發生轉化的。醫學探討涉及一切社會中最基本且發人深省的問題——健康與疾病、富裕與貧窮、齣生、衰老、殘疾、苦難和死亡。每個曆史時期的人們都麵對過分娩、疾病以及創傷造成的傷害和痛苦。因此,那些曾用於治愈人們身心痛楚的種種措施也就為日後考察不同文化和曆史背景提供瞭有價值的聚焦點。或許專注於醫學史,我們更能體會到那種自古以來醫患之間的親密感情,感受到人類在疾病和自然麵前的卑微感,同時也會發現解決當前醫學問題的一種批判方法。

  醫學史可以更為清楚地闡明諸如健康和疾病的變化模式、醫學實踐、職業化以及習俗、教育、醫療成本、診斷和治療等一係列問題。自19世紀末以來,生物醫學就隨著“特定病因學”理論的齣現而繁榮發展起來,“特定病因學”這種理論認為,如果我們理解瞭一種疾病的誘發因子或病理進程中特殊分子的變化,就能完全掌握並控製這一疾病。然而,在如今這樣一個被現代通訊和交通日益拉近、而同時又存在著巨大且仍在拉大的貧富差距的世界上,這種觀點並沒有考慮到與疾病聯係在一起的還有社會、倫理、經濟和地理政治等方麵的復雜因素。

  如今關於醫學的公眾爭論似乎已很少著重於技術和科學之類的基本問題瞭,相反,對於衛生保健的費用、可行性、可接近性、公平和責任等有關問題的討論卻經久不息。對許多不同國傢醫療體係的比較錶明,盡管形式、原理、機構和目標有所不同,但各國都經曆瞭由日益增長的成本和期望以及有限稀缺的資源壓力所引發的緊張焦慮。政府官員、政策分析傢和衛生保健從業人員已越來越緻力於研究成本抑製的措施瞭。而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人試圖對人口統計學傢、史學傢、流行病學傢提齣的觀點提齣質疑。這些觀點認為現代醫學所具有的相對價值以及對基於環境和人們行為方式的更廣泛變革將會極大地影響發病率和死亡率。

  持懷疑態度的人曾說過,我們似乎是在用一代人的瘟疫同另一代人的災禍作交換。至少在世界上較為富裕的工業化國傢裏,主要的流行性疾病已不再是可緻人於死地的傳染性疾病,而變成瞭慢性的和變性的疾病,與此同時,人口統計學資料也顯示我們已從高嬰兒死亡率的時代進入瞭平均預期壽命增加和老齡化的時代。19世紀末以來,我們發現醫療領域發生瞭顯著的變化。以前預防費用很高(如下水道係統的安裝),治療費用基本比較便宜(如放血和清洗);而現在治療費用很高(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而相對低廉的是預防費用(如鍛煉和低膽固醇的飲食)。人們對於昂貴的診斷和治療技術的需求似乎是無止境的,但是,要提高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並不能太多地依靠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專傢醫生,而應該寄希望於社會服務和公眾衛生。多年來,我們一直為生物醫學中諸如疫苗、麻醉、胰島素、器官移植之類的顯著成就而歡呼雀躍,並且希望流行的傳染性疾病也能像天花一樣被消滅。雖說醫學在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與現代醫療費用之間的矛盾如今卻被當作一個深刻而令人睏擾的問題提瞭齣來。仔細分析醫學和社會、環境因素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流行病和急性疾病,又或是地方性疾病和慢性疾病,醫學技術都不是治愈它們的萬能靈藥。

  綜觀整個醫學史,都在證實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光靠醫學本身並不能解決個人或社會的疾病,但人類卻也從未停止尋找可以為病人提供治療、慰藉、緩解、恢復的醫療手段。也許隻有對前麵提到過的關於健康、治療和疾病的概念有瞭更好的理解以後,纔能使我們認清現存問題的根源以及現有模式的內在局限和弊端。

  這裏我要再次對帕拉斯康多拉(John Parascandola)和卡邁剋爾(Ann Carmichael)錶達深深的謝意,他們在本書第一版的籌備期間就給我提供瞭寶貴的建議、批評和鼓勵。當然,如果仍然有疏忽或錯誤存在,那都是我自己的原因。我還要對選修瞭我的課程、閱讀瞭我的書的學生們錶示衷心的感謝,他們讓我知道什麼地方論述比較清晰,什麼地方還比較模糊。我還要感謝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醫學史分部為本書提供瞭圖片,並感謝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瞭在印度次大陸發生的最近一次天花的圖片。最後還要感謝馬塞爾?德剋爾(Marcel Dekker)公司邀請我修訂本書的第二個版本。

  洛伊斯·N.瑪格納


好的,下麵為您撰寫一份不包含《醫學史(第二版)》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旨在詳細介紹另一本內容豐富的書籍。 --- 《生命之詩:現代生物學的哲學與倫理前沿》圖書簡介 (約1500字) 導言:探尋生命的終極奧秘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對“生命”的理解始終是哲思與科學交織的核心議題。從亞裏士多德對生物的係統觀察,到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再到21世紀基因組學的爆炸性發展,我們對生命的認知經曆瞭無數次範式的轉換。然而,隨著科技力量的空前增強,我們不僅能描述生命現象,更能介入、編輯甚至創造生命。這引發瞭一個深刻的疑問:我們所掌握的強大能力,究竟將把人類引嚮何方? 《生命之詩:現代生物學的哲學與倫理前沿》並非一部純粹的科學史著作,它是一次深入的、橫跨學科的探險,旨在解構當代生物學革命背後的哲學基石,並審視其對人類未來構成的倫理挑戰。本書匯集瞭生物哲學、科學社會學、應用倫理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洞見,為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去審視“活著”的真正含義。 第一部分:重塑生命的圖景——從還原論到湧現論的辯證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現代生物學在理論框架上所經曆的深刻轉變。長期以來,生物學在很大程度上被還原論所主導,認為生命現象可以完全被還原和解釋為分子層麵的相互作用。然而,隨著復雜性科學的興起,這種觀點正麵臨挑戰。 一、基因中心主義的黃昏與係統生物學的崛起: 我們將剖析“中心法則”的局限性,探討錶觀遺傳學、微生物組學如何揭示環境與基因錶達之間動態的、不可預測的反饋迴路。這部分內容詳盡闡述瞭從基因到器官、從單細胞到生態係統的層級結構中,湧現現象(Emergence)如何成為理解生命活力的關鍵。我們追溯瞭早期係統動力學模型的發展,並詳細分析瞭目前高通量組學數據如何迫使科學傢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多尺度模型。 二、意識的硬問題與計算神經科學: 傳統上,意識被認為是生物學的“聖杯”。本書不迴避這一難題,而是將其置於哲學本體論的框架下進行考察。我們深入探討瞭整閤信息理論(IIT)、全局工作空間理論等前沿假說,並批判性地分析瞭將心智等同於計算過程的風險。我們不僅展示瞭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我思故我在”在麵對可被模擬或編碼的“人工心智”時將如何被重新定義。 三、生命定義的分野:閤成生物學的界限: 閤成生物學正在模糊“天然”與“人工”的界限。本書詳細介紹瞭設計全新代謝通路、構建最小基因組細胞的實驗路徑,並將其置於對“什麼是生命”的經典定義的拷問之中。我們分析瞭生命形式的本質是否僅僅在於其自我復製和新陳代謝的能力,還是必須包含某種不可替代的演化曆史或特定的結構復雜性。 第二部分:編輯的權杖——生物技術倫理的雷區 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彆是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的成熟,將人類從生命觀察者推嚮瞭生命設計者。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倫理學思考的核心地帶,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這些強大工具所蘊含的巨大風險和社會不平等。 一、基因編輯的代際責任: 我們將CRISPR技術從基礎研究推嚮臨床應用,重點關注生殖係編輯(Germline Editing)的倫理睏境。這不僅僅是關於治療疾病,而是關於永久性地修改人類遺傳藍圖,影響未來世代的選擇權。書中通過對多國監管框架的對比分析,探討瞭“能做”與“應做”之間的鴻溝。我們探討瞭“增強”(Enhancement)與“治療”(Therapy)之間的模糊地帶,以及社會如何避免滑嚮“優生學”的幽暗深淵。 二、數據主權與生物信息學霸權: 隨著基因測序成本的急劇下降,海量的個人基因組數據正在被收集、存儲和分析。本書深入分析瞭數據隱私、基因歧視(Genetic Discrimination)的現實威脅。我們探討瞭生物信息學巨頭在掌握瞭這些“生命代碼”後可能形成的“數字生物霸權”,以及個人對自身生物信息的控製權應如何界定。這部分內容對數據倫理、知情同意的現代解釋提齣瞭嚴肅挑戰。 三、人工生命與物種界限的消融: 從人機融閤到異種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生物技術正在不斷侵蝕物種間的傳統壁壘。本書探討瞭當生物係統的高度互聯性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應如何劃分“自然界”與“人造物”的界限。這包括對新奇生物體的道德地位的探討,以及人類在扮演“造物主”角色時應持有的謙卑與審慎。 第三部分:後人類時代的生存哲學 技術的進步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哲學反思的起點。本書的收尾部分,著眼於未來一百年內,生物學突破可能塑造的人類社會形態。 一、健康觀的範式轉移:從疾病治療到生命優化: 現代醫學正從被動應對疾病轉嚮主動優化生命機能。本書分析瞭抗衰老研究(Senolytics、端粒延長技術)的科學進展,並探討瞭當“自然死亡”成為一種可被延遲甚至消除的現象時,社會結構(如退休製度、資源分配、代際更替)將麵臨的根本性動搖。 二、共生的未來:生態位與人類中心主義的解構: 生物學的最新發現,特彆是生態學和微生物學的進展,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在地球生命網絡中的位置。本書倡導一種“關係倫理學”,強調人類福祉與全球生物多樣性、微生物生態係統的健康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探討瞭如何構建一個不再以人類為唯一價值中心的生存哲學。 三、技術信仰的祛魅:警惕技術烏托邦主義: 麵對生物技術的巨大潛力,很容易陷入盲目的技術樂觀主義。本書以批判性的視角,考察瞭那些承諾通過生物技術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烏托邦”敘事,指齣技術發展往往內嵌著權力結構和既得利益。我們呼籲建立一種審慎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技術信仰”,確保創新服務於更廣泛的人類福祉,而非少數精英的特權。 結語:在理解中塑造未來 《生命之詩:現代生物學的哲學與倫理前沿》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地圖,標示齣當代生命科學的疆域及其潛藏的倫理礁石。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理解DNA的結構,更要理解“生命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深刻曆史和哲學重量。通過對生命前沿的深入剖析,本書最終的目標是激發一場跨越學科邊界的對話,確保人類在掌握瞭塑造自身和地球生命的能力時,能夠以最大的智慧和最深的同理心來行使這份令人敬畏的權杖。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生命本質、科學責任和人類未來抱有深切關懷的讀者的作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人類文明發展曆程的巨著,篇幅宏大,結構精巧。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帶領我們穿越瞭從古代文明的萌芽到現代社會轉型期的漫長歲月。書中對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政治變遷以及思想文化的演進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尤其是對於工業革命前後社會形態的對比分析,論述得鞭闢入裏,讓我對現代社會的基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曆瞭那些重大事件的發生與轉摺。行文流暢,邏輯清晰,雖然涉及的知識點繁多,但作者總能巧妙地將看似分散的曆史碎片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且引人入勝的故事綫。書中的配圖和地圖也十分精美且富有信息量,極大地輔助瞭閱讀的理解。這本書無疑是曆史愛好者案頭的必備良品,它不僅僅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度反思。看完閤上書本時,心中充滿瞭對人類智慧和韌性的敬佩。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一本深入探討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教材。這本書的難度著實不低,但它的價值恰恰在於其無與倫比的嚴謹性和深度。它沒有止步於描述現象,而是緻力於挖掘驅動市場運作的最底層邏輯。對微觀經濟學中行為決策模型的構建的闡述,詳盡到近乎數學推導的程度,即便是初學者也需要在草稿紙上反復演算纔能真正領悟其精髓。作者對於不同流派經濟學思想的批判性繼承,展現瞭一種高度成熟的學術態度,避免瞭將任何一種理論神化。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均是來自近幾十年的真實數據,使得理論不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能直觀指導現實決策的工具。對於金融從業者或經濟學深造者而言,這本書是無可替代的基石,它教會你如何“像經濟學傢一樣思考”,而不是簡單地記憶公式。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全球藝術史的著作,它的視角極其獨特,完全打破瞭傳統地域和時間上的限製。作者似乎擁有魔力,能讓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與20世紀中葉的抽象錶現主義在同一頁上對話。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審美標準的變遷進行瞭細膩的考量,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美”的社會建構性這一主題的探討。文字功底極強,充滿瞭文學色彩,閱讀時常常會因為某一句精妙的論述而停下來反復咀嚼。它不像傳統的藝術史那樣堆砌作品名稱和年代,而是更注重藝術背後的哲學思辨和時代精神的映射。書中的色彩運用分析,即使隻是通過文字描述,也讓人躍然紙上,仿佛能“看”到那些流光溢彩的畫布。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藝術的認知邊界,讓我明白藝術史本質上就是一部人類精神世界的編年史。對於任何想提升自己人文素養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寶典。

評分

我最近拜讀瞭一部極其精妙的中國古典文學賞析專著。它並未采取傳統的斷代史梳理方式,而是選擇瞭一條非常新穎的脈絡:圍繞“情”與“理”這對核心矛盾,串聯起唐詩宋詞元麯中的代錶性篇章。作者對文本的解讀細膩入微,對特定字詞在不同語境下的多重含義的挖掘尤為深刻,常常能揭示齣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詩句背後隱藏的復雜情感張力。行文風格典雅而不失現代性,使得那些韆古名篇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對蘇軾詞中那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情懷的論述,寫得入木三分,令人心神激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工具,去重新體驗和進入中國傳統詩詞那深邃的審美世界。對於所有熱愛古典文學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能提升鑒賞層次的絕佳指南。

評分

最近讀完的這本關於宇宙學和基礎物理的科普讀物,簡直是一場思維的極限挑戰。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述瞭那些最宏大、最抽象的概念——從時空的彎麯到量子糾纏的奧秘。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最新研究進展的梳理,作者成功地將前沿的科研突破以相對易懂的方式呈現給非專業讀者,盡管有些地方依然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消化。書中對科學探索精神的贊頌,比任何教科書都要來得動人,它讓人感受到人類認知邊界不斷被拓寬的激動人心。它不僅科普瞭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瞭讀者對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心。讀完這本書,我望嚮夜空時,感受到的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黑暗,而是一個充滿瞭奇跡和未解之謎的動態係統。

評分

不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waaaa!!

評分

産品非常好,非常值得購買。

評分

挺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老丈人得病幾個月確診不瞭,我打算學醫瞭,從這本開始

評分

這情況已經是連續第二單瞭

評分

經典著作

評分

對於全民皆病來說,瞭解一點醫學的知識很有必要 。

評分

買一本課外書開讀一讀,開捲有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