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是一本奇書,每一位對中國古代特彆是明朝鄭和時代的科學文化交流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兩本書。之所以說是一本奇書,不僅因為其內容和結論既違反常識又符閤常識,還因為其體例和寫法既簡單明快又錯綜復雜。
該書挑戰瞭世界史上三大經典學說:明代鄭和下西洋止於東非洲;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利瑪竇把西方的世界地理知識帶來中國。本書對上述三點提齣不同看法。本書發現:利瑪竇進獻給明神宗的圖,也就是坤輿萬國全圖,實際上是中國人繪製的,並證明坤輿萬國全圖是明代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中國文獻。本書也說明瞭世界地理大發現始於鄭和時代。
內容簡介
明朝萬曆時期,一幅名為《坤輿萬國全圖》的地圖流入中國,該圖為華夏中國描繪瞭世界全貌,是國內現存較早標明美洲大陸的世界地圖。據載此圖為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所繪,由此之後拉開瞭“西學東漸”的序幕,西方科技知識陸續傳入東方。然而,本書對《坤輿萬國全圖》詳加分析,通過比較14至19世紀間六百多份地圖,綜閤世界史原始資料,分析地圖中地名、語源、地形、按語等,證明此圖為明代中國人所繪。如此推理,可以力證中國也曾到過美洲,參與世界地理大發現的進程。本書重新審視世界史,顛覆史學舊論,以現代科學研究態度和方法揭示真相,用刑偵推理去偵破六百年的曆史懸案——誰先發現瞭美洲。
雖然本書是一部世界史著作,但卻像曆史偵探小說,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不僅為曆史翻案,更重要的是,挑戰固有的“西方中心論”的科學史觀,改變國人對“西學東漸”的成見和迷信,力圖展現中國在探索美洲上的成就。
作者簡介
李兆良,美洲鄭和學會會長,居美香港學者,前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長。2006年起,緻力於東西交通史研究,利用電子文獻、地圖、博物館和實地調查,從新的角度綜閤比較歐洲史、中國史、美洲史,發掘齣幾百項中國文化遺留在美洲的綫索,特彆是具有明代特色的文化源頭,力證明代地理大發現與地圖學成果,推翻西方地理大發現學說。該觀點引起海內外學界廣泛關注。
精彩書評
鄭和航海、發現美洲這樣的大問題,跨過一步就將石破天驚。對世界三大經典學說的改寫,不僅僅是要改變一兩個曆史事件的記錄,實際上改寫的是數百年世界曆史的敘述格局,改變以西方為中心主導的曆史話語體係。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
中世紀是西方地圖和地圖學大倒退的時期。相反,這一時期正是中國地圖和地圖學大發展時期,直至17世紀中國地圖學始終處於世界優勢地位。
——廖剋(中國地理學會地圖學與地理信息係統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地圖學協會國傢與區域地圖集委員會委員)
目錄
總論篇:《坤輿萬國全圖》揭秘
地圖與風水 /003
《坤輿萬國全圖》的背景 /007
《坤輿萬國全圖》版本 /010
不可能的黑鬱金香 /015
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 /017
不很太平的太平洋 /021
太平洋名稱沿革 /023
大西洋與小西洋 /028
古老的歐洲 /032
永樂、宣德的中國 /034
非洲王國的興衰 /042
美洲—“先見之明” /052
《坤輿萬國全圖》成圖斷代 /055
小結 /062
美洲篇:《坤輿萬國全圖》先見之明?
詭秘的梁輈《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 /088
世界地圖背後的艱辛 /090
經度的測量 /092
本初子午綫 /095
第一張美洲地圖 /097
1507 年《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 /098
1508 年《羅塞利世界地圖》 /100
美洲—歐洲的新殖民地 /101
法國地圖中的中國扶桑 /108
一半中文地名從何而來? /110
美洲地名考 /115
巴哈馬群島 /115
美國東部和南部 /123
加拿大北部 /140
加拿大東部 151
北美西海岸,阿拉斯加到巴拿馬 /157
南美洲 /176
澳洲篇:鸚哥地、厄蟇、火雞的啓示
世界地圖與鸚哥地 /194
鸚鵡的分類 與字源 /197
澳洲的“發現” /201
歐洲的鸚鵡 /205
中國與鸚鵡 /207
小結 /248
參考文獻 /252
跋 /262
簡體版後記 /267
鳴謝 /271
精彩書摘
坤輿萬國全圖》揭秘
地圖與風水
以前電視還沒有普及,有一位在電颱講曆史故事的老先生,每一段都用“因果裏麵有一句”。談曆史、地圖、地理,也要講因果,知道來龍去脈,纔可以判斷是非。
為什麼先要從風水開始?這裏講的風水,不是傢宅的風水,是農業的風與水,中國立國之本的風水。中國人早就對地理、地圖感興趣,是因為中國是個古老的農業國傢。風水實際是日照和水源,光閤作用的兩項要素,是農業的命脈。
中國在北溫帶。把田開墾在山的北麵,沒有日照,莊稼永遠不會有好收成。山北為山陰,顧名思義缺少日照。山南多陽光,是大傢都願意居住的。黃河與長江兩條大河東西走嚮,兩麵夾山,河的北方是受日照的,故漢水、淮水以北命名漢陽、淮陽。河的南麵是給山擋住,缺少日照。以山為準,山之北為陰,山之南為陽;以河為參考,河之南為陰,河之北為陽。中國人分辨陰陽,發明瞭陰陽學,也就是風水學。
陰陽傢也是很好的心理學傢和環境保護者。宋代的所有皇陵建在鄭州與洛陽之間的鞏義,坐南朝北,即山之陰,這又是為什麼?按陰陽傢說是與五行有關,但是我覺得這是陰陽傢很聰明的做法,保留農業用地給莊稼,不好耕種的地做陵墓,隻要說動皇帝就好辦。洛陽市北的北邙山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稱,這墓地在黃河之南。從東漢以來就是王侯公卿、文人雅士的墓地所在。
陰陽學傢的羅盤上麵有四靈:東青龍、西白虎、南硃雀、北玄武。南麵受日照,所以硃雀是紅的,北麵背日,是陰的,所以玄武是黑的,都是很有道理。中國君主都麵南而王也是這個道理。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中華第一龍,6500年前的墓葬已經南北分明,墓主是頭朝南、腳朝北,腳踏北鬥,因為南鬥主生,北鬥主死,死者升天望北鬥而去。明清時代的墓葬也有反過來,如萬曆、慈禧的葬法是頭朝北、腳朝南的。古代中國殯葬觀念中,正式下葬的墓主身體南北取嚮基本上沒有例外。伊斯蘭的墓葬也有南北取嚮的習俗,伊斯蘭教是7世紀開始的,絕對晚於中國這種葬俗。
綜觀所有曆代中國的都城,也幾乎無一例外,有南北中軸綫貫穿,最有代錶性的是長安、開封、北京。元上都、大都不止南北嚮,相隔270公裏,還用直綫把中軸連起來,需要非常準確的測量,雖然因此把都城的中軸綫偏離瞭一點。硃元璋受道教影響,南京外城牆依北鬥形象建造,但是京城還是有南北中軸綫。不隻都城,許多普通城市也是依南北中軸綫而建的,沿著黃河所有的小村都是以南北嚮建立,所有的田畝都是大緻方正,
南北嚮,這是中國文化其中一個搖籃,以農立國定下的規矩。茫無頭緒在北京叫“找不到北”,隻要找到北就知道方嚮。中國有“方嚮”這個詞,沒有圓嚮,說明“方”的重要性。
反觀歐洲以及中東國傢,開始是以狩獵畜牧為主的。野獸沒有固定的方嚮,逐水草而居,繼而貴族分割,按權力、武力劃分,沒有固定的規劃,所以西方的都城沒有一個是方正的,主要街道從城中心擴張放射齣去,巴黎、莫斯科是最有代錶性的,馬德裏、羅馬、柏林、巴格達、開羅亦如是。倫敦大概是最容易迷路的城市,完全沒有規則。在亞洲,印度的德裏、日本的東京、越南的河內也沒有一個像中國都城的方正規劃,隻有日本古都京都是方正的城。
從夏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開始,都城方正與國傢觀念幾乎同時形成,洛陽二裏頭村夏代都城已經有四韆多年曆史。中國的方位觀和大一統,決定瞭土地規劃,城市規劃。自周公井田製,丈量田畝,六尺一步a,百步乘一步為畝,把田畝以此規範。土地麵積決定國傢大小,用地圖來分界,這是很自然的。地圖是政治、軍事的機要,決定農耕、人口、稅收、人文的製度。荊軻刺秦皇的誘餌就是地圖。西漢馬王堆齣土的地圖清楚繪齣湖南附近的地理,比例與今天無異,已經奠定瞭地圖的基礎。那是兩韆多年前的事。關於中國古地圖,有多種書籍(劉鋼,2009;曹婉如,1995;劉鎮偉、王若、薑桐華,1995),這裏就從略瞭。
中國自古有地方誌,周禮已經有方誌這詞。全國性的元、明、清有一統誌,以下省、府、州、縣、鎮都有誌。方誌的內容有曆史、地理、人物、風俗、名勝、水利、交通等等,記載得清清楚楚,所謂左圖右史,每隔一段時間更新,這是中國特有的曆史典籍。經過戰亂,曆代一萬多冊,很多流失在外國的圖書館,它們是研究中國曆史的重要工具。
中國早已把地圖的繪製規範化,晉朝裴秀(268年)用“記裏畫方”的方法,把地圖的比例固定。舉個例子,黃岡方誌記裏畫方很清楚,方嚮,逐水草而居,繼而貴族分割,按權力、武力劃分,沒有固定的規劃,所以西方的都城沒有一個是方正的,主要街道從城中心擴張放射齣去,巴黎、莫斯科是最有代錶性的,馬德裏、羅馬、柏林、巴格達、開羅亦如是。倫敦大概是最容易迷路的城市,完全沒有規則。在亞洲,印度的德裏、日本的東京、越南的河內也沒有一個像中國都城的方正規劃,隻有日本古都京都是方正的城。從夏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開始,都城方正與國傢觀念幾乎同時形成,洛陽二裏頭村夏代都城已經有四韆多年曆史。中國的方位觀和大一統,決定瞭土地規劃,城市規劃。自周公井田製,丈量田畝,六尺一步a,百步乘一步為畝,把田畝以此規範。土地麵積決定國傢大小,用地圖來分界,這是很自然的。地圖是政治、軍事的機要,決定農耕、人口、稅收、人文的製度。荊軻刺秦皇的誘餌就是地圖。西漢馬王堆齣土的地圖清楚繪齣湖南附近的地理,比例與今天無異,已經奠定瞭地圖的基礎。那是兩韆多年前的事。關於中國古地圖,有多種書籍(劉鋼,2009;曹婉如,1995;劉鎮偉、王若、薑桐華,1995),這裏就從略瞭。中國自古有地方誌,周禮已經有方誌這詞。全國性的元、明、清有一統誌,以下省、府、州、縣、鎮都有誌。方誌的內容有曆史、地理、人物、風俗、名勝、水利、交通等等,記載得清清楚楚,所謂左圖右史,每
隔一段時間更新,這是中國特有的曆史典籍。經過戰亂,曆代一萬多冊,很多流失在外國的圖書館,它們是研究中國曆史的重要工具。中國早已把地圖的繪製規範化,晉朝裴秀(268年)用“記裏畫方”的方法,把地圖的比例固定。舉個例子,黃岡方誌記裏畫方很清楚,
有瞭這段瞭解,我們再看《坤輿萬國全圖》。
……
《全球視野下的明代貿易與文化交流:跨越歐亞大陸的互動圖景》 引言:海禁與開放的交織 明代,一個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王朝,其內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這一時期,西方航海技術的發展和全球貿易體係的初步形成,對東方的古老帝國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與影響。本書旨在深入考察明代社會在“海禁”政策與民間商業活力之間復雜拉鋸下,所展現齣的獨特貿易模式和文化交流景觀。我們將聚焦於商品流動、技術傳播、思想碰撞以及社會結構的適應性,以期勾勒齣一幅多維、立體的明代全球互動圖景。 第一部分:白銀洪流與東南海疆的脈動 明代中後期,全球貿易格局的核心變化之一,是美洲白銀通過馬尼拉、葡萄牙商道等途徑大量湧入中國。這不僅重塑瞭中國的貨幣體係,引發瞭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更深刻地影響瞭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結構。 第一章:白銀的地理軌跡與經濟滲透 本章追溯瞭來自新世界的白銀如何經由葡萄牙的澳門、西班牙控製的菲律賓,最終匯入中國沿海的港口城市。重點分析瞭福建、浙江、廣東等地商人群體如何迅速適應這一新的金融環境,成為白銀流動的主要受益者和推動者。探討瞭白銀的輸入如何刺激瞭國內手工業(尤其是絲綢、瓷器)的專業化生産,並間接推動瞭江南地區的商業資本積纍。同時,也剖析瞭白銀過量輸入導緻的通貨膨脹壓力,及其對傳統地主經濟和自給自足模式的衝擊。 第二章:海禁政策下的“閤法”與“走私” 明朝政府對海外貿易采取瞭長期且嚴厲的限製政策,即“海禁”。然而,曆史的張力在於,這種自上而下的禁令,在龐大的民間需求和既得利益集團的運作下,常常形同虛設。本章詳細考察瞭官方授權的“朝貢貿易”的局限性,並將其與規模更為龐大的民間走私貿易進行對比。通過研究倭寇的演變、月港的興衰以及政府對海盜的軍事和經濟控製策略,揭示瞭明代海洋管理策略的內在矛盾與實際效果。海禁不僅未能阻止貿易,反而催生瞭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灰色地帶經濟體係。 第三部分:物種的遷徙與餐桌上的革命 全球化初期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動植物物種的跨大陸交流。明代是中國曆史上經曆物種大遷徙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 第三章:美洲作物的“中國化” 本章專注於玉米、番薯、馬鈴薯以及煙草等原産於美洲的經濟作物和嗜好品如何傳入中國,並在明代後期迅速紮根並擴散。重點分析瞭這些高産作物在長江中下遊和南方丘陵地帶的推廣,它們如何成為緩解人口壓力、開墾邊際土地的關鍵因素。探討瞭作物的引進不僅改變瞭中國人的食譜,也深刻影響瞭人口地理分布和農業生態結構。例如,番薯在福建和廣東的成功推廣,與其適應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特性息息相關。 第四章:農耕與畜牧的邊界拓展 除瞭糧食作物,來自南洋和西方的牲畜、水果也進入瞭中國。本章討論瞭這些新物種對傳統畜牧業和園藝業的影響。例如,引進的優質傢禽和新奇水果的栽培,成為瞭新興商人階層財富展示的一種方式。通過對農書和地方誌的梳理,展現瞭明代農業技術人員對這些外來物種的適應性改造和本土化實踐。 第三部分:思想的碰撞與技術的引入 明代不僅僅是物質商品的交流,更是知識、技術和宗教觀念的交匯點。西方傳教士的到來,為中國知識界提供瞭一個觀察外部世界的獨特視角。 第五章:耶穌會士與科學知識的橋梁 重點考察瞭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在明代宮廷和士大夫階層中傳播的西方科學知識,尤其是天文學、數學和地理學。分析瞭中國傳統儒傢知識體係對這些“西學”的接受、批判與融閤過程。通過考察《幾何原本》的翻譯、渾天儀的改進以及曆法改革的嘗試,揭示瞭明代士人對“格物緻知”這一傳統探究精神在麵對新知識時的復雜反應。 第六章:印刷術的擴散與地圖學的進步 明代中期,西方透視法和寫實地圖繪製技術開始影響中國傳統地圖學。本章分析瞭歐洲製圖技術(如經緯網格係統和精確測地)是如何被引入並應用於中國製圖實踐的。同時,關注印刷技術在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西方銅版畫的引入,不僅豐富瞭中國的圖像藝術,也為地理信息的傳播提供瞭新的載體。這種技術交流的成果,遠超單純的學術探討,觸及瞭國傢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構建層麵。 第四部分:社會階層的變動與海外經驗的積纍 海外貿易的興盛,必然帶動瞭社會階層的流動,並塑造瞭一批具有“全球經驗”的新型社會群體。 第七章:商幫的崛起與跨國經營 徽商、晉商等傳統商幫在新的貿易環境下展現齣強大的適應力。本章不再將他們視為單純的國內貿易者,而是深入分析他們如何構建起跨越東南亞、甚至延伸至葡萄牙、西班牙的商業網絡。研究瞭這些商幫如何通過宗族關係、契約製度和與地方官員的周鏇,來管理海外的風險,並積纍巨額財富,最終影響瞭明代的社會政治格局。 第八章:南洋的“華人社區”與文化迴流 明代中後期,大量福建和廣東的移民前往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等地定居和經商。本章考察瞭這些早期海外華人社區的形成、社會組織模式以及他們與當地土著及殖民者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分析瞭這些“下南洋”的移民在財富積纍後,對故鄉的投資(如宗祠、水利建設)以及他們帶迴的異域文化元素,如何微妙地改變瞭原鄉的社會風貌。 結論:明代世界的開放性與復雜性 本書總結認為,明代並非一個孤立自守的帝國,而是一個在強大內生動力和全球外部壓力下,被迫進行深度調整的社會。貿易的活力、作物的交換、思想的交鋒,共同編織瞭一個比傳統敘事更為復雜和開放的明代世界。對這些動態過程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後世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演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