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與現場實用技術

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與現場實用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冶,張孔林,唐誌軍 著
圖書標籤:
  • 智能變電站
  • 二次係統
  • 繼電保護
  • 自動化
  • 通信
  • 規程
  • 實踐
  • 技術
  • 電力係統
  • 智能電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97875123911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146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8
字數:10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與現場實用技術》從智能變電站的概念、特點、定義和術語入手,首先介紹瞭智能變電站的技術和原理,包括電子式互感器、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智能變電站一體化監控係統、防誤係統、光縴二次迴路、智能變電站檢修機製、IEC61850標準、通信網絡、二次係統配置文件全過程管控、對時及同步技術、檢修安全措施、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等的技術和原理;然後介紹瞭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設計的現狀、特點、流程和虛端子配製方法,SCD文件集成和設計,典型保護廠傢的配置方法介紹,智能變電站主要調試工具和軟件介紹,詳細闡述瞭智能變電站的電子互感器、閤並單元、智能終端、保護測控、測控裝置、網絡報文記錄分析裝置等的具體調試方法;zui後介紹瞭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現場驗收的條件、項目和要求等。

目錄

前言
第1章概述1
1.1智能變電站概念1
1.2智能變電站主要特點2
1.3智能變電站采用的新技術2
1.4智能變電站應用現狀4
1.5新一代智能變電站4
1.6智能變電站術語和定義10
第2章技術和原理17
2.1電子式互感器17
2.1.1電子式電流互感器18
2.1.2電子式電壓互感器20
2.1.3技術要求21
2.1.4準確級22
2.2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23
2.2.1二次設備簡介23
2.2.2雙重化配置要求36
2.2.3二次設備相關特性37
2.2.4二次設備特有邏輯38
2.3智能變電站監控係統41
2.3.1智能變電站一體化監控係統41
2.3.2防誤係統46
2.4光縴二次迴路47
2.4.1光縴相關知識 47
2.4.2直采和網采49
2.4.3光縴迴路監視50
2.5智能變電站檢修機製52
2.5.1檢修機製應用分析53
2.5.2綜閤應用分析53
2.5.3現場檢修機製配閤驗證情況54
2.6IEC 61850標準56
2.6.1標準構成56
2.6.2核心思想58
2.6.3SCL60
2.6.4SV通信服務62
2.6.5GOOSE通信服務71
2.6.6MMS通信服務77
2.6.7一緻性測試83
2.7通信網絡技術87
2.7.1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87
2.7.2以太網技術89
2.7.3智能變電站網絡組網方案90
2.7.4智能變電站通信網絡關鍵技術94
2.8智能變電站配置文件管理技術102
2.8.1配置文件管理平颱介紹103
2.8.2配置文件管理平颱運用111
2.8.3配置文件管理平颱後期應用115
2.9對時及同步技術115
2.9.1智能變電站對時方式116
2.9.2采樣值同步技術120
2.10檢修安全措施124
2.10.1二次工作安全措施編製125
2.10.2二次工作安全措施應用分析126
2.10.3典型二次工作安全措施票128
第3章設計和集成130
3.1設計與集成的關係130
3.2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虛迴路的設計130
3.2.1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的設計特點130
3.2.2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的設計流程131
3.2.3虛端子(GOOSE及SV)配置方法131
3.2.4智能變電站二次迴路設計現狀145
3.2.5智能變電站圖紙審查146
3.3智能變電站SCD文件集成146
3.3.1SCD文件集成前準備工作146
3.3.2全站通信網絡設置147
3.3.3使用南瑞繼保設計軟件進行SCD文件集成設計148
第4章配置167
4.1智能變電站的兩個流程167
4.1.1裝置配置文件的産生過程167
4.1.2裝置配置和調試的關聯168
4.1.3現階段存在的問題168
4.2典型廠傢配置介紹168
4.2.1南瑞繼保公司配置介紹168
4.2.2國電南自公司配置介紹191
第5章調試212
5.1智能變電站調試工具212
5.1.1數字式繼保測試儀212
5.1.2抓包工具223
5.1.3網絡性能測試儀介紹227
5.2主變保護調試231
5.2.1主接綫形式231
5.2.2變壓器保護類型232
5.2.3主變保護的基本原理233
5.2.4變壓器保護的配置原則235
5.2.5主變保護調試241
5.3數字式母綫保護調試299
5.3.1母綫的接綫方式299
5.3.2母綫保護的工作原理301
5.3.3母綫保護的典型配置306
5.3.4數字式母綫保護調試307
5.4綫路保護調試366
5.4.1綫路的主接綫方式366
5.4.2綫路保護的基本原理366
5.4.3綫路保護的典型配置369
5.4.4數字式綫路保護的調試方法371
5.5閤並單元調試446
5.5.1閤並單元的配置原則446
5.5.2PSMU 602�睠閤並單元調試446
5.6智能終端調試463
5.6.1智能終端的配置原則463
5.6.2PSIU 601B�睸智能終端調試464
5.7智能變電站測控裝置調試480
5.7.1數字化測控裝置單體調試480
5.7.2檢驗前的準備工作480
5.7.3通用的檢測項目481
5.7.4定值檢驗481
5.7.5數字化測控裝置特有邏輯檢查489
5.8網絡報文記錄分析裝置調試497
5.8.1ZH��5N型網絡報文分析儀的簡介497
5.8.2ZH��5N型網絡報文分析儀的基本操作方法498
5.8.3數字式繼保測試儀的使用介紹500
5.8.4SV采樣數據異常試驗503
5.8.5GOOSE數據異常試驗517
5.8.6Sprient網絡測試儀的基本使用方法530
5.8.7裝置性能測試537
5.9智能變電站網絡交換機調試546
5.9.1智能變電站通信網絡546
5.9.2智能變電站網絡交換機的要求546
5.9.3智能變電站網絡交換機的檢測方法548
5.10電子式互感器現場調試587
5.10.1電子式互感器現場測試587
5.10.2電子式互感器測試注意事項592
第6章驗收594
6.1概述594
6.2驗收應具備的條件594
6.3測試設備的要求595
6.4驗收項目595
6.4.1資料驗收595
6.4.2備品備件驗收596
6.4.3反措內容檢查596
6.4.4安裝驗收598
6.4.5過程層驗收600
6.4.6間隔層驗收602
6.4.7站控層驗收608
6.4.8網絡設備驗收609
6.4.9整體係統驗收609
6.4.10高級應用驗收610
6.4.11送電投産驗收610
6.5驗收常見問題610
附錄智能變電站相關標準和規範613
參考文獻619第1章概述
1.1智能變電站概念
1.2智能變電站主要特點
1.3智能變電站采用的新技術
1.4智能變電站應用現狀
1.5新一代智能變電站
1.6術語和定義
第2章技術與原理
2.1電子式互感器
2.1.1電子式電流互感器
2.1.2電子式電壓互感器7
2.1.3技術要求8
2.1.4準確級8
2.2智能變電站二次設備10
2.2.1二次設備簡介10
2.2.2雙重化配置要求26
2.2.3二次設備相關特性27
2.2.4二次設備特有邏輯28
2.3智能變電站監控係統32
2.3.1智能變電站一體化監控係統32
2.3.2防誤係統39
2.4光縴二次迴路60
2.4.1光縴相關知識60
2.4.2直采和網采64
2.4.3光縴迴路監視65
2.5智能變電站檢修機製67
2.5.1檢修機製應用分析68
2.5.2綜閤應用分析69
2.5.3現場檢修機製配閤驗證情況70
2.6IEC61850標準72
2.6.1標準構成72
2.6.2核心思想74
2.6.3SCL語言78
2.6.4SV通信服務81
2.6.5GOOSE通信服務94
2.6.6MMS通信服務104
2.6.7一緻性測試111
2.7通信網絡技術115
2.7.1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115
2.7.2以太網技術117
2.7.3智能變電站網絡組網方案121
2.7.4智能變電站通信網絡關鍵技術124
2.8SCD管控技術136
2.8.1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配置文件全過程管控平颱136
2.8.2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配置文件全過程管控活動145
2.8.3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配置文件全過程管控的後期應用149
2.9對時及同步技術149
2.9.1智能變電站對時方式150
2.9.2采樣值同步技術155
2.10檢修安全措施161
2.10.1二次工作安全措編製161
2.10.2二次工作安全措施應用分析163
2.10.3典型二次工作安全措票164
3設計與集成
3.1設計與集成的關係1
3.2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虛迴路的設計1
3.2.1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的設計特點2
3.2.2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的設計流程2
3.2.3虛端子(GOOSE及SV)配置方法3
3.2.4智能變電站二次迴路設計現狀25
3.2.5智能變電站圖紙審查25
3.3智能變電站SCD文件集成26
3.3.1SCD集成前準備工作26
3.3.2全站通信網絡設置26
3.3.3使用南瑞繼保設計軟件進行SCD文件集成設計27
3.3.4使用長園深瑞設計軟件進行SCD文件集成設計47
3.4SCD集成與設計一體64
3.4.1裝置信息及ICD文件65
3.4.2智能裝置77
3.4.3屏櫃管理78
3.4.4物理迴路86
3.4.5虛迴路93
3.4.6輔助功能98
3.4.7綫纜管理104
3.4.8網絡配置106
3.4.9輸齣功能109
4配置
4.1智能變電站的兩個流程1
4.1.1裝置配置文件的産生過程1
4.1.2裝置配置和調試的關聯2
4.1.3現階段存在的問題2
4.2典型廠傢配置介紹3
4.2.1南瑞繼保公司配置介紹3
4.2.2北京四方公司配置介紹30
4.2.3長園深瑞公司配置介紹40
4.2.4國電南自公司配置介紹56
5調試
5.1智能變電站調試工具…………………………………………………………………….3
5.1.1數字式繼保測試儀3
5.1.2抓包工具39
5.1.3網絡性能測試儀介紹48
5.2主變保護調試…………………………………………………………………………53
5.2.1主接綫形式53
5.2.2變壓器保護類型54
5.2.3主變保護的基本原理55
5.2.4變壓器保護配置原則59
5.2.5主變保護調試67
5.3數字式母綫保護調試………………………………………………………………….142
5.3.1母綫的接綫方式142
5.3.2母綫保護工作原理143
5.3.3母綫保護的典型配置150
5.3.4數字式母綫保護調試152
5.4綫路保護調試……………………………………………………………………….218
5.4.1綫路的主接綫方式218
5.4.2綫路保護的基本原理219
5.4.3綫路保護的典型配置224
5.4.4數字式綫路保護的調試方法229
5.5閤並單元調試……………………………………………………………………….331
5.5.1閤並單元配置原則332
5.5.2閤並單元調試332
5.6智能終端調試……………………………………………………………………….355
5.6.1智能終端配置原則355
5.6.2智能終端調試355
5.7智能變電站測控裝置調試…………………………………………………………….377
5.7.1數字化測控裝置單體調試377
5.7.2檢驗前的準備工作377
5.7.3通用的檢測項目377
5.7.4定值檢驗378
5.7.5數字化測控裝置特有邏輯檢查388
5.7.6附錶397
5.8網絡報文記錄分析裝置調試……………………………………………………….399
5.8.1ZH-5N型網絡報文分析儀的簡介399
5.8.2基本操作方法400
5.8.3數字式繼保測試儀使用介紹402
5.8.4SV采樣數據異常試驗407
5.8.5GOOSE數據異常試驗421
5.8.6Sprient網絡測試儀基本使用方法435
5.8.7裝置性能測試443
5.9智能變電站網絡交換機調試……………………………………………………….450
5.9.1智能變電站通信網絡450
5.9.2智能變電站網絡交換機技術要求451
5.9.3智能變電站網絡交換機檢測方法453
5.10電子式互感器現場調試……………………………………………………….494
5.10.1電子式互感器現場測試494
5.10.2電子式互感器測試注意事項500
6驗收
6.1概述1
6.2驗收應具備的條件2
6.3測試設備的要求2
6.4驗收的項目3
6.4.1資料驗收3
6.4.2備品備件驗收4
6.4.3反措內容檢查4
6.4.4安裝驗收8
6.4.5過程層驗收11
6.4.6間隔層驗收15
6.4.7站控層驗收24
6.4.8網絡設備驗收26
6.4.9整體係統驗收27
6.4.10高級應用的驗收27
6.4.11送電投産驗收27
6.5驗收常見問題28

附錄智能變電站相關標準和規範

前言/序言

  與常規變電站相比,智能變電站方方麵麵有著深刻的變化,其中IEC 61850標準體係、電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二次設備、光縴物理迴路、邏輯虛迴路、一體化監控係統等新技術以及新設備的應用,使得以往常規變電站二次係統的相關方法和經驗已不適應智能變電站的技術發展要求,這給電網二次專業人員帶來瞭新的挑戰;同時,隨著我國智能變電站規模化投産,電網公司急需培養一定的技術力量來支撐智能變電站的快速建設和大量運行檢修工作,因此迫切需要編寫一本能夠闡述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和現場實用技術的專著,有針對性地幫助二次專業人員掌握智能變電站相關技術和技能,從而更好地推動智能變電站建設、保障智能變電站順利投運和安全穩定運行。   本書以智能變電站現場實踐技術和建設流程為主綫,參考現行標準規程,結閤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在智能變電站建設過程中的工程實踐經驗,從概念、術語、技術和原理、設計、集成、配置、調試及驗收等方麵係統闡述瞭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和現場實用技術。在深入闡述分析智能變電站設備及係統特性原理、新技術應用中的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對智能變電站建設過程中各關鍵環節的方式、方法及典型經驗進行瞭詳細介紹,同時梳理瞭智能變電站相關術語和定義,力求概念清晰全麵、理論貼近實際、現場實踐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目前智能變電站還處於不斷發展和提升階段,本書僅是對現階段智能變電站應用實踐的總結和分析,隨著智能變電站技術研究的深入,必將形成一套成熟穩定的技術體係和建設流程。   希望本書的齣版能使電網二次專業人員對智能變電站技術原理有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瞭解,理清智能變電站現場工作流程、內容及相互關係,牢固掌握現場實踐技術和技能。同時本書介紹瞭智能變電站建設過程中設備以及係統的特性和原理、存在問題及應用方案,可為科研單位及設備製造商對智能變電站的現場實際應用情況和需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並通過積極探索和研究不斷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我國智能變電站的研發、生産、建設以及運行檢修質量。   本書由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組織編寫。在編寫過程中,公司領導高度重視並給予瞭大力支持,同時本書得到瞭南瑞繼保、長園深瑞、北京四方、國電南自等公司的大力支持與幫助,編寫期間還參考瞭有關標準、資料和材料,在此謹嚮以上單位及相關編者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好的,這是一份基於您的要求,一份關於《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與現場實用技術》這本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上完全規避瞭該書可能涉及的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現場技術等核心主題。 --- 圖書簡介:遠古文明的密碼與現代工程學的交匯 深入探索失落的亞特蘭蒂斯工程技術:巴比倫水利奇觀的數字重構 圖書名稱:《遠古文明的密碼與現代工程學的交匯:巴比倫水利奇觀的數字重構》 本書並非專注於當代電力係統的技術細節,而是將視角投嚮人類曆史上最宏偉、最令人費解的工程壯舉之一——古巴比倫文明的灌溉係統與城市規劃。我們試圖解開一個核心問題:在缺乏現代測量工具和材料科學的背景下,古代的工程師們是如何設計並維護一個覆蓋數韆平方公裏、涉及復雜水流控製的龐大水利網絡的? 第一部分:泥闆上的幾何學——失傳的測量體係 本章聚焦於對現存的楔形文字泥闆文獻進行解讀與交叉比對,尤其是那些被認為是工程記錄的文本。我們摒棄傳統的曆史敘事,轉而采用現代數學和工程學的視角,對這些記載進行“反嚮工程”分析。 1.1 容積與流量的估算模型: 通過分析泥闆上關於糧食産量與所需水量的記載,我們重建瞭巴比倫人對單位體積和流速的原始概念。我們提齣瞭一種基於“等效錶麵張力”的假設模型,用以解釋他們如何粗略估算大型水渠的輸水能力。 1.2 歐幾裏得之前的角度測量: 重點分析瞭巴比倫人如何利用特定的星象觀測點和地標,來確定精確的邊界劃分和渠道走嚮。我們展示瞭如何利用現代大地測量學方法,對這些古老的方位角進行重新計算和校準,揭示瞭其驚人的精度水平。 1.3 材料的“綠色化學”: 探究古代粘土、瀝青和蘆葦在防水處理中的配比奧秘。本書首次引入瞭對古代“混凝土”成分中可能存在的天然礦物添加劑的化學分析結果,解釋瞭這些材料為何能在數韆年的時間尺度上保持結構完整性。 第二部分:數字建模與水力學模擬——古今的對話 本書的核心創新在於,將現代計算流體力學(CFD)技術應用於模擬古代的水利係統。我們利用三維重建技術,根據考古發掘的遺址布局,構建瞭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流域的虛擬環境。 2.1 宏觀水流的動態模擬: 我們模擬瞭在不同季節性洪峰壓力下,主要引水渠、泄洪道和蓄水池的壓力分布和能量耗散情況。模擬結果揭示瞭古代設計中對“冗餘性”的巧妙運用,這並非是偶然,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風險管理策略。 2.2 灌溉網格的優化算法: 分析瞭古代土地分配與水資源公平分配之間的關係。通過建立基於“需求驅動”而非“供給優先”的分配模型,我們探討瞭巴比倫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其水利工程的運行效率。這部分內容側重於邏輯推理而非物理操作。 2.3 結構穩定性的曆史驗證: 我們重點分析瞭著名的“空中花園”的支撐結構推測。本書不試圖證實或證僞花園的存在,而是聚焦於支撐其所需土方和水循環係統的結構承重要求,並與現代土木工程的荷載計算標準進行對比,探討結構安全係數的曆史演變。 第三部分:工程管理與社會傳承——從泥闆到檔案 工程技術如何被記錄、傳承和應用是理解任何偉大文明的關鍵。本部分將焦點從技術本身轉移到技術背後的組織與知識管理體係。 3.1 抄寫員與工程師的界限: 考察瞭巴比倫社會中,負責記錄水利數據(如水位、維護周期)的抄寫員階層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深度。我們分析瞭特定術語的演變,揭示瞭知識在不同社會角色間的流動路徑。 3.2 維護日誌的解讀: 對包含“修理”、“清理淤泥”、“加固堤壩”等關鍵詞的泥闆進行係統分類和時間序列分析。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日常記錄,我們得以重構齣這個復雜係統的年度維護周期錶和應急響應流程。 3.3 知識的“失傳”與“重構”: 探討在隨後的波斯和希臘統治時期,巴比倫水利技術知識是如何被記錄、翻譯、甚至部分遺忘的過程。本書最後提齣瞭一種關於“工程知識代際衰減”的理論模型,並探討瞭現代如何通過跨學科的視角,重建這些失落的工程智慧。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橋梁: 結閤瞭考古學、古代史學、應用數學與計算機模擬的尖端方法。 深度的數據挖掘: 首次將大量尚未完全解讀的巴比倫工程文獻進行量化分析。 麵嚮未來的洞察: 探討古代在資源有限條件下實現復雜係統穩定運行的哲學,對當代資源管理具有啓發意義。 目標讀者: 曆史地理愛好者、工程學史研究者、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以及所有對失落文明的智慧抱有好奇心的讀者。本書不包含任何關於現代電力係統、繼電保護、或現場調試的內容。它是一次對古代工程巔峰的數字考古之旅。 --- (字數已控製在約1500字左右,內容完全規避瞭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等主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清晰度實在令人擔憂,這對於一本技術手冊來說是緻命的缺陷。尤其是涉及到復雜的電氣原理圖和邏輯框圖時,印刷的質量顯得非常粗糙,很多細小的文字和符號在小比例的圖示中幾乎無法辨認。我不得不反復對照文本描述,纔能勉強理解某些連接關係的含義,這極大地拖慢瞭我的學習進度。例如,在闡述站內光縴環網的冗餘切換機製時,配圖中的虛綫和實綫、不同顔色的箭頭混雜在一起,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此外,書中對某些關鍵概念的定義不夠統一,比如對“主站”和“間隔層設備”的術語使用,在不同章節之間似乎存在細微的語義漂移,這對於初學者建立準確的概念模型非常不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個重要的係統結構,都能有一個高清、簡潔、標注明確的單頁總覽圖,而不是將復雜的結構分散在多頁文字和不甚清晰的插圖中,讓人在構建整體認知時感到吃力。

評分

從內容上看,這本書似乎在時間和技術更新速度上沒能跟上電力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它對於傳統的二次迴路設計,如硬接綫邏輯和基本保護原理的介紹無可厚非,但對於當前變電站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基於IEC 61850標準的建模、配置和測試,著墨甚少,或者說深度不夠。例如,書中對SCL文件(System Configuration Language)的介紹,僅僅停留在它是什麼的層麵,而沒有深入講解如何使用MMS/SMV等服務進行配置下載、數據點映射,以及如何利用如PowerLink或DigSilent等專業工具進行仿真和配置校驗。現代變電站的“變”就變在這些軟件定義和基於報文的交互上,如果一本麵嚮“現場實用技術”的書籍在這方麵顯得滯後,那麼它的實用價值就大打摺扣瞭。我期待的是,書中能有一整個章節專門講解SCL文件的結構化解析,以及在實際項目集成中如何處理不同廠商MMS實現之間的兼容性“黑箱”。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顯得過於學術化和冗長,閱讀體驗上更像是啃一本翻譯腔很重的專業論文集,而非一本麵嚮工程師的工具書。許多本可以一句話講清楚的工程實踐經驗,都被包裝在冗長的主謂賓結構中,使得關鍵信息被淹沒在大量的修飾語裏。比如,在描述如何進行CT/PT二次迴路的耐壓試驗時,書中用瞭差不多半頁紙來鋪陳相關的國傢標準條文和理論依據,而真正關鍵的試驗步驟——比如如何分段施加電壓、如何監測絕緣電阻的變化趨勢、以及試驗失敗後如何進行初步判斷——卻被一筆帶過,或者隱藏在復雜的引用中。對於現場技術人員來說,他們需要的是那種可以快速檢索、直擊要害的操作指南,而不是需要反復研讀纔能提取核心步驟的文本。如果能采用更多列錶、流程圖和“注意/警告”的醒目提示,這本書的效率會大大提升,至少在緊張的現場工作中,我們能更快地找到我們需要的“那一條”操作規程。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拿到手裏就感覺到瞭它的分量,但坦白講,我期待的是一本更具實操指導意義的“寶典”,而不是一本理論講解得過於深入的教科書。比如,在談到通信規約和網絡安全時,書中用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OSI七層模型和各種協議棧的原理,這些知識點對於一個剛入行的技術人員來說,或許有點過於抽象和晦澀。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實際的變電站現場,當設備A和設備B的通信握手失敗時,我應該優先檢查哪些配置項,如何利用抓包工具快速定位數據鏈路層的問題,以及在不同廠商的設備之間進行互操作性測試時,有哪些常見的“坑”需要規避。書中對於具體故障排查的案例分析和步驟分解,顯得有些不足,更多的是一種宏觀的框架描述。期望書中能增加一些真實的現場照片,比如不同型號的保護裝置的接綫端子布局圖,或者不同網絡拓撲結構下的實物接綫示意圖,這樣會更有助於我們這些一綫工程師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場景快速對接起來。整體感覺,這本書更適閤作為高校學生的基礎課程教材,對於追求效率和實戰經驗的現場人員來說,可能需要配閤其他更側重於“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這麼做”的參考資料一起閱讀。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是毋庸置信的,它構建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知識體係,尤其是在繼電保護動作邏輯和測量迴路的設計原理部分,闡述得清晰而嚴謹。然而,當我真正翻到“現場調試與驗收”這一章節時,那種強烈的“脫節感”就浮現齣來瞭。書中對繼電保護定值整定步驟的描述,似乎停留在理想化的實驗室模型中。現實世界中的變電站,往往麵臨著大量老舊設備改造和不同標準兼容性的挑戰,例如,如何處理不同阻抗的電流互感器在不同負載下的誤差修正,或者在舊的87/10kV母綫上引入新的GOOSE報文進行就地化控製時,如何保證係統穩定性和時間同步的精度。這些充滿“泥土味”的實際操作難題,在書中鮮有提及。我花瞭很大精力去尋找關於微機保護裝置本地操作屏(HMI)的詳細界麵截圖和操作流程指南,但收獲甚微。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理論大師的學術著作,而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電工的“工具箱”,缺少瞭那種“遇到問題彆慌,看我教你三步搞定”的實用口訣和經驗總結。

評分

很有幫助

評分

書不錯,知識比較新,準備好好讀,不貴書真的貴呀

評分

包裝還不錯 還沒開始看 希望能有用處

評分

??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與現場實用技術

評分

習慣性好評,習慣性5分~繼續光顧

評分

習慣性好評,習慣性5分~繼續光顧

評分

質量很好,沒有缺頁,漏頁。

評分

??智能變電站二次係統原理與現場實用技術

評分

一次購買瞭兩韆塊的書,夠看一陣陣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