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鄧小平改變中國
定價:68.00元
作者:葉永烈
齣版社:四川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220088193
字數:580000
頁碼:51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976年至1978年,是中國曆史的特殊時期,是中國政壇雲譎波詭、驚心動魄的歲月,是鄧小平取代華國鋒成為中共領袖的曆史選擇過程。它改變瞭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它的曆史影響延續至今……
★《光明日報》2008年度十大好書**名
★2011年十大報媒“*受讀者歡迎暢銷書奬
★2012年度“中國風雲圖書奬”
★2012—2013年度全行業暢銷書
★英文、法文、阿拉伯文、繁體中文等版本全球暢銷
內容提要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到1978年底,中國不是立即走上瞭正軌,而是深受“兩個凡是”為代錶的極左路綫的乾擾。這兩年的時間是中國當代驚心動魄的曆史時期,發生瞭很多鮮為人知、驚心動魄的故事。
中國傳記文學作傢葉永烈,走訪諸多重大曆史事件的當事人及見證者,以大量翔實生動的材料迴顧瞭1978年前後的黨內鬥爭和政治事件,描述瞭諸多開國元勛及政治領袖在不同思想下所展開的政治鬥爭,揭開瞭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疑團。史料價值與文學價值兼顧,是一部具有珍貴曆史價值的巨作。
目錄
新華書店 保證正品
作者介紹
葉永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主要著作有:“紅色三部麯”──《紅色的起點》、《曆史選擇瞭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瞭中國共産黨的曆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反映瞭1957年“反右派運動”的全過程;《“四人幫”興衰》──《江青傳》、《張春橋傳》、《王洪文傳》、《姚文元傳》以及《陳伯達傳》,是中國十年“”的真實寫照。此外還著有《陳雲之路》、《鬍喬木傳》、《傅雷與傅聰》,以及超級暢銷書《小靈通漫遊未來》、《十萬個為什麼》等。新近著有“葉永烈世界觀”之《真實的朝鮮》、《美國自由行》、《歐洲自由行》、《俄羅斯自由行》等。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傢金龍奬”的“佳傳記文學傢奬”。 2005年獲中國當代傳記文學作傢奬。
文摘
序言
最近沉迷於一些關於近現代史的著作,尤其是那些能深入挖掘時代脈絡和關鍵人物命運的作品,總能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復雜。前段時間讀到一本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重要文獻匯編,那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通過不同部門、不同視角的檔案資料進行交叉印證,構建瞭一個相當立體的圖景。比如,它收錄瞭許多當時的高層會議記錄的節選,那些對話的措辭、決策的權衡,都透露齣那個年代特有的政治敏感度和戰略考量。讀起來,就像是直接潛入瞭曆史的現場,能清晰地看到那些風雲人物在重大抉擇麵前的掙紮與堅持。而且,這本書的注釋非常詳盡,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政治術語和背景事件,都有旁徵博引的解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一個非專業讀者也能相對順暢地理解當時的復雜局勢。那種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提煉齣核心信息的功力,實在令人敬佩。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經濟政策轉變是如何在無數次的討論與試錯中最終成型的,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說起來,我最近還看瞭一本關於國傢工業化進程的經濟史讀物,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可以說是直擊要害,完全摒棄瞭那些虛無縹緲的理論闡述,而是聚焦於具體的産業項目、技術引進和資源調配的實際案例。作者似乎對數據有著近乎偏執的喜愛,書中大量的圖錶和統計資料,清晰地展示瞭關鍵技術從零到一的突破過程,以及在資源短缺的背景下,決策層是如何進行痛苦的優先級排序。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某項基礎工業建設的章節,詳細描述瞭當時物資運輸的巨大睏難,以及工程人員如何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剋服技術難題,那種實乾精神和犧牲精神,隔著書頁都能讓人感受到撲麵而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那些宏大的經濟目標,拆解成瞭無數個微觀的、可感知的工程壯舉,讓讀者明白“發展”這兩個字背後究竟意味著多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它沒有進行過多的道德評判,而是冷靜地呈現瞭曆史進程中的必然選擇與付齣的代價,非常適閤對國傢經濟發展邏輯感興趣的讀者。
評分手邊有一本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的理論參考書,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稱道。它不僅僅停留在政策層麵的解讀,而是融閤瞭地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多重分析框架,試圖構建一個解釋特定區域如何在國傢整體戰略中定位和發展的綜閤模型。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每一步推導都建立在堅實的實證數據之上,對於如何平衡區域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性、如何應對外部市場的衝擊等核心問題,提齣瞭富有洞察力的見解。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過程中所展現的批判性思維,它敢於指齣既有戰略中存在的結構性缺陷,並提齣切實可行的修正路徑。閱讀這本書,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去理解那些復雜的模型和術語,但一旦領悟瞭其中的邏輯脈絡,你會發現它對理解當前許多區域發展規劃的深層邏輯大有裨益。它更像是一份為未來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的藍圖,嚴謹、深刻,充滿瞭對復雜係統的敬畏。
評分最近陪著一位長輩翻閱瞭一本地方誌性質的口述史集結,這本書簡直就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普通人記憶的窗戶。它收集瞭來自不同行業、不同社會階層的幾十位老人的迴憶錄,內容五花八門,從早年間城市裏的公交車路綫變遷,到某個特定社區的鄰裏關係變化,再到老字號店鋪的興衰,細碎卻真實得讓人心頭一顫。那些描述日常生活的細節,比如孩子們放學後會去哪裏玩耍,過年時傢裏會準備哪些特殊的食物,以及麵對突發事件時人們的集體反應,都充滿瞭強烈的現場感和情感溫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自下而上”的視角,與那些官方敘事形成瞭有趣的對照和補充。讀著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聲,感受到時間是如何在這些平凡人的生命軌跡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曆史是由無數個體的經驗和感受編織而成的,每一個被忽略的角落,都可能蘊藏著動人的故事。
評分我最近手邊放著一本探討文化思潮變遷的學術專著,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聚焦於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深入到社會文化肌理中,分析瞭特定思潮是如何通過教育體係、文學創作乃至民間娛樂活動逐步滲透和影響大眾認知的。作者的文筆極其細膩,尤其擅長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時代情緒。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某十年間流行歌麯的歌詞演變,從早期的激昂口號到後來微妙的個人情感流露,這種轉變無聲地摺射齣社會心態的鬆動與重塑。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當時的報紙副刊、文學雜誌的篇目分析,對於一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邊緣”聲音,給予瞭充分的關注和挖掘,使得整個曆史畫麵更加豐滿和具有層次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現象,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一個時代的精神底色。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和人文關懷並重,讀完後,對那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有瞭更加立體和感性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間煙火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