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之誠文史劄記(修訂本)

鄧之誠文史劄記(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之誠著鄧瑞整理 著
圖書標籤:
  • 鄧之誠
  • 文史
  • 史學
  • 地方史
  • 民國史
  • 學術
  • 筆記
  • 史料
  • 文化
  • 修訂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
ISBN:9787550624405
商品編碼:12142241790
齣版時間:2016-09-01

具體描述

作  者:鄧之誠 著;鄧瑞 整理 定  價:168 齣 版 社:鳳凰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頁  數:1213 裝  幀:精裝 ISBN:9787550624405 上冊

修訂版說明
民國二十二年(1933)
民國二十三年(1934)
民國二十四年(1935)
民國二十五年(1936)
民國二十六年(1937)
民國二十七年(1938)
民國二十八年(1939)
民國二十九年(1940)
民國三十年(1941)
民國三十一年(1942)
民國三十二年(1943)
民國三十三年(1944)
民國三十四年(1945)
民國三十五年(1946)
民國三十六年(1947)
民國三十七年(1948)
民國三十八年(1949)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鄧之誠主編的《鄧之誠文史劄記(上下修訂本)(精)》據北京大學教授鄧之誠先生1933年5月至1959年12的日記,將其中的文史劄記、師友往還等內容,進行標點整理,展示瞭先生的學術思想、學術成果,記錄一個時代的側影。本書係鄧瑞先生對其父親鄧之誠先生二十六年間的日記進行整理而成,時限自1933年5月至1959年鼕。鄧之誠先生的日記,逐日有記,幾乎從不間斷。中間有一段時間未記日記,乃因1941年12月27日,鄧之誠先生與洪煨蓮等燕京大學教授被日本憲兵隊逮捕,投入陸軍監獄;直至1942年5月27日始有日記。鄧之誠先生的日記,均為蠅頭小草,識讀頗為不易。
《文史拾微:流光歲月中的片段記憶》 歲月悠悠,時光荏苒,曆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承載著無數故事與智慧。在這浩瀚的文海中,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一些被忽略的細節,蘊含著彆樣的光彩。本書《文史拾微:流光歲月中的片段記憶》便是這樣一本旨在拾取那些散落在曆史長捲中的珍貴片段,勾勒齣塵封往事的輪廓,照亮前人留下的足跡。它並非宏大的曆史敘事,亦非嚴謹的學術考證,而是一係列或短小精悍、或娓娓道來的隨筆,信手拈來,卻又字字珠璣,從不同側麵展現瞭中國古代文史的豐富多彩。 本書的緣起,在於作者對曆史懷揣的深厚情感與不懈好奇。作者並非在象牙塔中閉門造車,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深入田野,廣覽典籍,體察民情,將個人的觀察與思考融入對曆史的解讀之中。這些“拾微”之處,可能是某位不甚知名的文人雅士的一段佚事,可能是一件尋常物件背後隱藏的文化密碼,可能是一方水土獨特的生活習俗,也可能是一場不為人知的社會變革的微小漣漪。作者相信,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恰恰是構成宏大曆史肌理的基石,是理解時代精神的最佳窗口。 在內容構成上,《文史拾微》力求多樣性與趣味性。書中涵蓋的領域,雖以文史為主,卻也觸及瞭社會生活、民俗風情、藝術鑒賞等多個方麵。例如,在“文人軼事”闆塊,作者可能會講述一位曆代名傢不為人知的性情趣聞,或是揭示某些名篇佳作誕生的背後,可能有著更為麯摺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是為瞭獵奇,而是為瞭展現人物的立體性,還原曆史的鮮活。一位大文豪,除瞭他筆下流傳韆古的文字,也曾是血肉之軀,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睏頓掙紮。通過這些片段,我們得以窺見他們更真實、更有人情味的一麵。 又如,“物件裏的時光”章節,作者會選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如古老的書信、精美的瓷器、遺失的印章,甚至是尋常的服飾,來解讀它們所承載的時代信息。一件小小的陶瓷碎片,或許能勾勒齣當時窯口的工藝水平;一封泛黃的書信,可能透露著傢族的興衰或個人的情感變遷。這些器物,是物質文明的載體,更是精神文明的摺射,它們沉默無言,卻能訴說最動人的曆史。作者善於從這些尋常物件中挖掘齣不尋常的價值,讓讀者在感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瞭更直觀的瞭解。 “民俗風情探微”部分,則將目光投嚮普通人的生活。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民俗風情韆姿百態,各具特色。本書作者行走民間,或搜集民間傳說,或記錄地方戲麯,或描繪節慶習俗,力求展現中國基層社會鮮活的生命力。這些民俗,可能關乎人們的信仰,關乎他們的婚喪嫁娶,關乎他們的衣食住行,都是構成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描摹,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之深厚,生命力之頑強。 在“藝術與審美”方麵,《文史拾微》也會涉獵。這並非專業的藝術評論,而是從曆史的視角,去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流傳過程及其在曆史中的意義。可能是一幅山水畫的意境,可能是一首詩詞的格律,可能是一段音樂的鏇律,作者會嘗試以一種更具故事性的方式,來呈現藝術的美感及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例如,為何某位畫傢鍾情於描繪某種景物?某首古麯為何能在民間流傳至今?這些問題的探討,往往能夠觸及到更深層的文化基因。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賞”。作者深知,曆史的魅力在於其豐富性和深刻性,但也需要用恰當的語言將其呈現齣來,纔能吸引更廣泛的讀者。因此,書中語言力求平實、生動,避免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也絕不故作高深。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次愉快的交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個精彩的故事,體會曆史的溫度。同時,作者也注重細節的打磨,力求錶達的精準與到位。在引述史料時,作者會謹慎求證,力求忠於史實;在進行推測或解讀時,也會基於閤理的邏輯和證據,避免臆斷。 《文史拾微》並非追求麵麵俱到,而是以小見大,以點帶麵。每一篇短文,都是一次深入的觀察,一次細緻的梳理,一次真誠的分享。作者相信,曆史的學習,不一定非要埋首於浩如煙海的史書捲帙,有時,從一個微小的切入點,反而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那些曾經閃耀的智慧,那些曾經孕育文明的土地,都在這些片段中留下瞭痕跡。通過閱讀本書,讀者或許能夠發現自己未曾留意過的曆史維度,或許能夠對某些曆史人物或事件産生新的認識,或許能夠因此激發起進一步探索曆史的興趣。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更為親切、更為人性化的方式,拉近瞭讀者與曆史的距離。它提醒我們,曆史並非是冰冷的文字和數字,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無數個真實的事件所構成。這些“拾微”之作,如同一顆顆散落在荒野的珍珠,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去拾撿,去感受它們所蘊含的溫潤光澤。它鼓勵讀者保持一份對曆史的好奇心,對文化的熱愛,以及對過往的尊重。 總而言之,《文史拾微:流光歲月中的片段記憶》是一本充滿溫情與智慧的文史讀物。它以一種彆具匠心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代文史的豐富世界,從細微之處品味曆史的厚重,感受文化的魅力。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角落;它是一麵鏡,讓我們得以映照過往的輝煌與滄桑。願本書能夠成為您在品讀曆史時,一份輕鬆愉悅的陪伴,一份觸動心靈的收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展現齣一種極其成熟和老辣的文風,像是經過歲月沉澱後的陳釀,醇厚而富有層次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詞造句頗有古風,但又巧妙地融入瞭現代的錶達習慣,使得全書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時代氣息。更吸引我的是那種作者對於“求真”的執著追求,他似乎總是在試圖還原曆史的本真麵貌,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引導讀者一同去審視、去思辨。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激發瞭我強烈的求知欲,讓我讀完一段後,總忍不住要閤上書本,在腦海中迴味和推敲一番,思考作者的觀點是否能與其他已知信息印證。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文史類的書籍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內容會比較晦澀難懂,但《鄧之誠文史劄記(修訂本)》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結構安排很有章法,段落之間的過渡自然而然,即使是跨越不同主題的篇章,讀起來也毫無跳躍感。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旁徵博引卻不顯得雜亂無章的能力,各種引文和注釋的運用都恰到好處,既提供瞭學術支撐,又不會打斷閱讀的節奏。這使得即便是初涉文史領域的讀者,也能跟隨作者的思路,輕鬆地領略到其中蘊含的深意。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充滿瞭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它並非冷冰冰地羅列事實,而是在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切關懷。每一次對某個典故的考證,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擦拭一件濛塵的古董,希望能讓其光芒重現。這種溫暖的筆調,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曆史的距離。它讓人體會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氛圍構築而成的整體。修訂本的齣現,想必也融入瞭作者多年來的新體悟,使得這本書的厚度和溫度更上一層樓。

評分

這本《鄧之誠文史劄記(修訂本)》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僅僅是翻閱和品讀開頭的幾章,那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妙的文筆就足以讓人沉醉。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細膩,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一段段塵封的曆史往事。他似乎有著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史料,通過生動的筆觸重新賦予生命。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隻言片語,在經過他的梳理後,往往能摺射齣當時社會風貌的全貌。這不僅僅是一本“劄記”,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時光的窗口,讓人不由自主地去探尋更多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對於喜愛曆史考據和傳統文化的朋友來說,這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饈。

評分

初識此書,我的感覺是它的內容極其紮實,絕非泛泛而談。作者似乎對所論述的每一個主題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多維度的考察。行文間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讀者感到非常信服。不同於一些讀起來讓人雲裏霧裏的學術著作,這本書的語言組織既保持瞭學術的深度,又不失流暢與可讀性,這在文史類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平衡。我感覺作者在每一個論斷背後,都下瞭極大的功夫去查閱和比對各種文獻,這種“闆凳要坐十年冷”的做派,讓人由衷敬佩。讀完一節,總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精彩的智力探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