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午》第三期,延续了前两期的基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惊心动魄。
2. 坚持原创的非虚构平台——正午拥有强大的编辑团队和作者队伍。每篇文章都从采访、写作到后期编辑,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午坚持原创每一个故事。我们相信只有生产内容,才能走得更远。
3. 寻找被忽视的故事——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但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主要的故事,是关于财富和成功的故事,我们试着抵御这种单一。在本期《正午》,您能读到几个这样的好故事:唱二人转的四平艺人、柏林市区的野猪与大闸蟹,*火热的直播女孩,玩机核的少年,斗鸡江湖中的高手以及一场普通纵火案等等。
4. 个人史、口述史的方式——长久以来,口述史的意义在媒体中是被淡化的,我们期待个人史能成为正午的一个亮点,记录个人回忆的同时,也记录时代。本期呈现的是一个服装批发商的往事,关于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回忆。
5. 创作的野心与技巧——本期访谈收录了美籍华裔作家李翊云关于写作的讨论以及老树在生活与创作之间旨趣的分享。“视觉”部分是摄影师王轶树的一组作品《非虚构的虚构》。从文字和画面、访谈和视觉出发,讨论创作的野心与技巧。
6. 正午信箱——本期特别选取了“正午信箱”的内容,往后也会以信纸的形式插在内页当中。第三期包括三位读者的来信和郭玉洁、叶三、谢丁的诚挚回信。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三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故事”。
“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的《恋恋老狼》和《四平艺人》都属于此类故事。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覃里雯,为“正午”撰写了《柏林的野猪》。作家张亦霆为我们描述了他的朋友徐浩峰。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本期的摄影师是王轶庶。
第三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个人意见”。我们采访了那些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试图探讨影响过他们的人和事。本期我们走访了画家刘小东和音乐人周云蓬。
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在这期正午,作家李翊云谈了谈写作的野心,老树谈得更多、更广,谈的是人生态度。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普通纵火案》和《斗鸡江湖》。
正午致力于故事的发现和实现,希望能避开热点和头条,寻找那些不为人知且富含意义的线索,被主流媒体忽视的角落。这些暗藏于时代浮层之下的故事,将交给一群拥有才华和激情的作者去叙述和记录,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有些是文字,可长可短,有些是影像和美术、音频或其他多媒体。正午拥有自己的网站(www.noonstory.com),微信公号(noon-story),以及定期出版的纸质书MOOK。我们希望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流传下去。
在今天当个艺术家,必须要有复杂和广阔的视野,要知道每一个领域里的高人在哪儿,要向他们挑战。他们会使你变得更加坚强,也使你的东西能够存活下来,没有他们,我早就死定了。
——刘小东
人所有的说辞都是为了对付活着这段。生下来了,一时半会又不想死,这中间就得用各种东西填充起来,赋予各种理由,以正当性、合法性,找到活着的希望。这个东西我很小就没兴趣,跟性格有关,我一直比较淡泊,对名利争取一点兴趣都没有,很多人说我虚伪,你画画现在名气那么大,我说跟我有什么关系。
——老树
给年轻写作者的建议:
第*就是读经典作品。第二是年轻写作者都很有野心,但野心分两种,一种是渴望出名,另一种是自问能不能写得像契诃夫这么好?后面这个志向其实很难达到,是一种更大的野心,我希望年轻人更多要有后面这颗野心。
——李翊云
特写
恋恋老狼
四平艺人
机核:玩游戏的,都是朋友
直播女孩
二重奏
随笔
为徐浩峰画像
柏林的野猪
到海底去
我古怪的流浪汉朋友
个人意见
刘小东谈文脉
周云蓬的清单
个人史
我在动批这十年
视觉
王轶庶:非虚构的虚构
访谈
李翊云:写作的两种野心
老树画画:在家拈针绣花,出门提刀杀人
长故事
普通纵火案
斗鸡江湖
微笑的尸体
一个执拗的低音
文|正午_郭玉洁
正午创办的时候,媒体正四处唱着哀歌。在政治、资本的意志下,纸媒关闭、紧缩,新媒体看似时髦却总是焦虑于盈利模式,媒体人纷纷转型,更常见的词是,创业。频繁变动的年代,人们已经习惯了一种临时状态:走一步,看一步。如今这种状态更为焦灼。在这样的氛围中,正午存活下来,并赢得好评,实在很难说清多大程度上是读者厌倦了喧哗,因此辨认出了一个“执拗的低音”?
创办正午的几个编辑、记者,之所以留在媒体的逆流,除了别无所长,还因为我们都着迷于非虚构叙事这门技艺——在现实生活、作者和读者之间,制造出一个文字的场,三者互相牵引,紧张又优美。这一制造的过程,从发现选题、采访、研究、写作、编辑到面对读者,现实感和创造性溶于一体,很有挑战,也很有乐趣。
由此产生的文体,我们简单地称为非虚构,而不再缠绕于此前的纷繁命名,纪实、特稿,等等。这意味着,只要没有事实层面的虚构,只要是好的写作,不拘任何形式。说到底,最重要的是你为读者讲述了什么,是否言之有物,又是否寻找到了合适的形式。而情书、墓志铭、学术散文、一次谈话、一段口述,都可能是充满理解力、感受力,在宽广层面的非虚构写作。
这种命名也解放了媒体逐渐建立起来的选题等级:官员、商人和热点优先,成功者的故事优先。有时,我们会捡起其他媒体弃而不用的选题,它们或者是普通人的故事,“不够重要”,或者是“不像新闻”。尽管这是我们可以感知的现实,尽管写作者对题材充满感情,但是因为不“主流”,就有不被讲述、进而被遗忘的危险。历史的书写,从来如此。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曾经讲述自己为什么写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母亲的表弟曾经顽强地抵抗纳粹突击队,坚持到最后一刻,失败后,他和其他抵抗的民众“在行刑队面前消失了”,他的名字再也没有人提起,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格拉斯决心让他活在自己的写作里,在他作品的碎片中,到处长眠着母亲心爱的表弟。
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
本书所收录的,就是这些尝试的例证。
我一直对那种探索未知领域的题材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没有采用那种老套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聚焦于一群在极端环境下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作者对科学细节的考据相当扎实,即便是外行也能感受到那种基于现实逻辑构建的严谨性,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角色的塑造立体而真实,每个人都有其明显的优点和难以磨灭的缺陷,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火花和张力,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过瘾。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团队协作与人性考验的描写,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暴露无遗,这种对比处理得非常高明。不过,说实话,有些技术性的描述略显冗长,虽然是为了增加真实感,但偶尔会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感到一丝吃力,需要放慢速度仔细品味。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知识性与娱乐性兼备的佳作,拓宽了我对特定领域想象力的边界。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切换得非常流畅自然,让我体验了一场仿佛身临其境的冒险。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密闭空间下的压抑感,那种感觉就像是周围的空气正在一点点被抽走,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异常珍贵。书中对某些特定场景的描绘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比如光线如何在深邃的介质中折射、微小的粒子如何悬浮等等,画面感极强,仿佛直接用高清镜头记录了下来。人物的情感线处理得非常细腻,没有滥用煽情的桥段,而是通过环境的压力和细小的互动,自然而然地催化了情感的爆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紧张情节中穿插的那些充满诗意的独白,这些哲思性的穿插,让整个故事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进行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旅程,身心俱疲,却又充满了收获。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有点慢热,节奏把握得非常缓慢,以至于我一开始有点担心会陷入平淡的泥潭。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发现作者是在为后续的爆发做极其精心的铺垫。这种由慢到快的转变处理得非常老道,它并非是突然的加速,而是通过不断累积的微小异常,最终汇集成一场无法阻挡的洪流。角色之间的对话极其精妙,充满了潜台词和未说出口的张力,很多关键信息都是通过角色之间的试探和回避传递出来的,这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解读能力。这本书在处理“不可知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将最终的解释权交还给了读者,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空间。对于喜欢深度挖掘、热衷于推理和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线索和不同的感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震撼。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小说那样追求刺激的感官冲击,而是走了一条更深沉、更具哲学意味的路线。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毫不留情地剖开了社会结构中的裂痕和阶层固化的冰冷现实。语言风格偏向冷峻和克制,但恰恰是这种克制,让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绪更加汹涌澎湃。很多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隐喻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宏大,关于记忆、身份认同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这些思考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唯一的“不足”或许是,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跟进作者的思绪,如果你只是想找点轻松的东西读,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沉重。但对于寻求思想撞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本小说简直是部视觉盛宴,文字功力非凡。作者对环境氛围的描绘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仿佛我真的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气息,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关键情节的铺陈极其到位,每一次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挣扎的细腻刻画,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在道德边缘徘徊的抉择,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幽微。阅读过程中,我完全沉浸在了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几乎忘记了现实中的一切。情节的推进丝丝入扣,充满了悬念,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哪怕代价是牺牲睡眠时间。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趣,多线叙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那个共同的终点。这绝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作品,它会像一枚小小的钉子一样,时不时地提醒你,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隐藏着怎样深刻的秘密和沉重的代价。
评分等了很久,终于到货了。
评分内容一般,不如在公众号上挑喜欢的看看了。
评分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情怀,文艺,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喜欢,毕竟里面文章类型不一样吧,又或许我本来就是假的文艺青年。
评分优惠力度较大,快递速度快,值得下次购买!
评分不错的。
评分购物方便,质量保证,服务周到。
评分好好好,京东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喜欢正午系列,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