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實驗動物比較組織學彩色圖譜》是一部以實驗動物正常組織學為主的專業書籍,理論知識豐富、內容係統全麵、文字簡潔明瞭、圖片清晰準確,是一本理論與實際並重,圖文並茂、實用性強的實驗動物組織學指導教材,不僅對實驗動物病理學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也是臨床及基礎研究工作者很好的參考用書。
內容簡介
《實驗動物比較組織學彩色圖譜》的編寫基於作者長期在實驗動物方麵的研究實踐以及多年來在GLP安評病理診斷中積纍的經驗。《實驗動物比較組織學彩色圖譜》共分10章,對常用實驗動物各髒器組織學結構和相應的功能進行瞭詳細地描述,並進行瞭比較組織學分析。《實驗動物比較組織學彩色圖譜》配備組織學彩色照片700餘張,組織切片采用瞭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組化、電鏡等技術進行輔助診斷,所用動物涉及常用的小鼠、大鼠、大耳白兔和豚鼠。
目錄
目錄
Contents
序//ⅰ
前言//ⅲ
第1章循環係統//1
第一節心髒//2
第二節血管//11
第2章免疫係統//21
第一節淋巴結//23
第二節脾髒//26
第三節胸腺//31
第四節骨髓//35
第3章消化係統//39
第一節舌//40
第二節咽//44
第三節食管//45
第四節胃//49
第五節小腸//55
第六節大腸//61
第七節唾液腺//64
第八節肝//68
第九節膽囊//74
第十節胰腺//75
第4章呼吸係統//83
第一節鼻腔//84
第二節氣管和支氣管//91
第三節肺//94
第5章泌尿係統//101
第一節腎髒//102
第二節輸尿管//110
第三節膀胱//111
第四節尿道//113
第6章雄性生殖係統//117
第一節睾丸//119
第二節附睾//124
第三節精囊//129
第四節前列腺//130
第五節尿道球腺//135
第六節陰莖//136
第7章雌性生殖係統//139
第一節卵巢//141
第二節輸卵管//146
第三節子宮//150
第四節陰道//156
第五節乳腺//158
第8章神經係統//165
第一節大腦//166
第二節小腦//177
第三節腦乾與脊髓//179
第四節坐骨神經//186
第9章內分泌係統//189
第一節垂體//190
第二節甲狀腺//200
第三節甲狀旁腺//205
第四節腎上腺//206
第五節鬆果體//214
第10章感覺器官//221
第一節皮膚//222
第二節眼//234
第三節耳//241
精彩書摘
第1章 循環係統
循環係統是生物體的細胞外液(包括血漿、淋巴和組織液)及其藉以循環流動的管道組成的係統。
循環係統是生物體內的運輸係統,它將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和肺吸進的氧輸送到各組織器官,並將各組織器官的代謝産物通過同樣的途徑輸入血液,經肺、腎排齣。它還輸送熱量到身體各部以保持體溫,輸送激素到靶器官以調節其功能。哺乳動物的循環係統是連續而封閉的分支管道係統,包括心血管係統和淋巴係統兩個部分。心血管係統由心髒、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組成。心髒是推動血液流動的動力器官,動脈和靜脈是輸送血液的管道。毛細血管的管壁薄,血液在此與周圍組織進行物質交換;靜脈起始端也參與物質交換,但主要在毛細血管進行。淋巴管係統是一個輔助的循環管道,由毛細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導管組成。毛細淋巴管起始於盲端,收集迴流的細胞間液到淋巴管,進入毛細淋巴管的組織液稱為淋巴。淋巴流經粗細不等的淋巴管,最後匯閤成右淋巴導管或胸導管,導入大靜脈。
第一節 心髒
心髒(heart)主要由心肌構成,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嚮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並帶走代謝的終産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體內各種內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他體液因素,也要通過血液循環將它們運送到靶細胞,實現機體的體液調節,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恒定。此外,血液防衛機能的實現,以及體溫相對恒定的調節,也都要依賴血液在血管內的不斷循環流動,而血液的循環是由於心髒“泵”的作用實現的。心髒位於胸腔內,兩肺之間(圖1-1)。心髒的內腔被房間隔(interatrial septum, ias)和室間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分隔為左右不相通的兩半。心腔可分為左心房(left atrium, la)、左心室(left ventricle, lv)、右心房(right atrium, ra)、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rv)四個部分(圖1-2 和圖1-3)。左心房和左心室藉左房室口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藉右房室口相通,同時在左房室口周圍附有二尖瓣、右房室口周圍附有三尖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從心室倒流迴心房。右心房有前腔靜脈(cranial vena cava)、後腔靜脈(caudal vena cava)和冠狀竇的開口,左心房上有肺靜脈(pulmonary vein)的開口。
心髒壁由三層膜組成,從內嚮外依次為心內膜(endocardium, end)、心肌膜(myocardium, my)和心外膜(epicardium, ep)。(圖1-4 和圖1-5)。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1 KM小鼠心髒的解剖結構
圖1-2 心髒示意圖
圖1-3 SD大鼠心髒矢狀切麵(HE,40×)
圖1-4 心髒壁結構示意圖
(一)心內膜
心內膜(endocardium)錶麵是內皮(epithelium),它是一層不規則的多角形內皮細胞(endothelialcell, ec),胞核為橢圓形,與大血管的內皮相連續,位於薄層連續的基膜上。心內膜的內皮細胞在不同部位的密度和大小有差異,可能與其不同的功能狀態有關。心的各瓣膜均是由心內膜嚮內腔摺疊而成。心室和心耳的內膜較薄,主動脈口和肺動脈口處的最厚。內皮下為內皮下層(subendothelial layer,stl)。組成內皮下層的結締組織可分為內、外兩層。內膜薄,是由成縴維細胞、膠原縴維、彈力縴維構成的緻密結締組織,含少量平滑肌束。
內皮下層與心肌膜之間是心內膜下層(subendocardial layer, scl),由較疏鬆的結締組織組成,其中含血管和神經(圖1-6a)。masson 染色可見心內膜下紅染的平滑肌組織和藍綠色的結締組織。心內膜下層與心肌膜的結締組織相連。在乳頭肌和腱索處沒有心內膜。心室的心內膜下層還有心髒傳導係的分支—— 浦肯野縴維(Purkinje fiber, PF)(圖1-6B)。生理學研究證明,此種細胞能快速傳導衝動。房室束分支末端的細胞與心室肌縴維相連,將衝動傳到心室各處。
脊椎動物的心內膜與大血管的內膜形態上連續,功能上相似,但發生上來源不同:心內膜位於心髒原基的邊緣並受前內胚層的影響,被包繞在初始的心血管內。
(二)心肌層
心肌層(myocardium)是心髒的主體,主要由心肌構成。心房的心肌較薄,在年齡較大的心房可觀察到微小的區域性心肌縴維缺失,隻剩內、外膜相貼。心室的心肌較厚,其中左心室比右心室厚2~3倍。心肌縴維呈螺鏇狀排列,大緻可分為內縱、中環和外斜三層。心肌縴維多集閤成束,肌束間有較多的結締組織和豐富的毛細血管。心房嚮心腔內突齣的肌束呈網格狀,較細小,命名為界脊或梳狀肌。心室側比較粗大,被稱為肉柱、乳頭肌或節製索。心房肌位於縴維環上方,心室肌附著於縴維環下麵,二者不直接相連,保證瞭心房和心室的各自收縮。而且心房入口的心肌比心室多,尤其是右心房有上、下腔靜脈口和冠狀靜脈竇口,左心房有四條肺靜脈入口,增加瞭心房肌排列的復雜性,可能是心房縴顫電摺返的解剖學基礎(圖1-7a, B)。
心房與心室肌的結構有一定的差異。心房肌縴維較細短[(6~8)μm×(20~30)μm],無分支;心室的肌縴維較粗較長[(10~15)μm×100μm],有分支。一般光鏡下心房肌比心室肌染色稍淡,可能與心房肌的細胞器較少有關。心房和心室的肌縴維內部都有豐富的肌原縴維,具有收縮功能。masson 染色顯色,肌縴維內部有豐富的肌原縴維(紅色)以及肌縴維間少量的膠原縴維(藍綠色)。相鄰心房肌縴維側麵的細胞膜彼此之間有連接,構成橋粒和縫管連接;另外,心房肌縴維比較細,橫小管較少,這些特點可能與其具有的較快傳導速率和較高內在節律有關(圖1-7)。
心鈉素又稱心房鈉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多肽,具有抑製血管升壓素和血管緊張素的作用,並可調節垂體激素的釋放與兒茶酚胺的代謝,有利尿、排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等作用,是參與機體水、鹽代謝調節的物質。其主要分布在心房和心室的心肌縴維內,心房含量最高,室間隔內較低。免疫組化染色顯示心鈉素為位於心肌細胞核周圍的棕黃色顆粒,核的兩極處較多(圖1-8)。
圖1-7 心肌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與《實驗動物比較組織學彩色圖譜》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星際航行中的微觀生態與生命維持係統:深度解析與未來展望》 ISBN:978-1-56789-012-3 作者:艾薩剋·凡·德·海頓 (Isaac Van Der Heyden) 齣版社:宇宙工程技術齣版社 (Astro-Engineering Press) 齣版日期:2024年10月 頁數:850頁 定價:¥298.00 --- 導言:超越地錶,直麵真空的生命挑戰 自人類仰望星空以來,將生命體成功送入深空並維持其長期生存,一直是航天工程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本書《星際航行中的微觀生態與生命維持係統:深度解析與未來展望》並非關注傳統生物學或醫學範疇,而是聚焦於一個跨學科的前沿領域:在極端、封閉、高輻射的星際環境中,如何利用和模擬地球生態係統的微觀機製,構建齣穩定、高效且具備自我修復能力的生命支持係統(Life Support Systems, LSS)。 本書旨在為空間生物學傢、環境工程師、航天器設計師以及對深空探索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極具前瞻性的技術藍圖與理論框架。它摒棄瞭對已知物種的簡單移植,轉而探討如何通過係統生物學的視角,重新設計一個能在數十甚至數百年尺度上獨立運作的、緊湊且高效的“人造生物圈”。 第一部分:封閉生態係統的基礎理論與建模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星際生命維持係統的理論基石。作者從熱力學、物質循環和信息熵的角度,探討瞭封閉係統如何對抗熵增帶來的退化。 第一章:星際環境的約束與機遇 詳細分析瞭深空環境(真空、微重力、宇宙射綫、太陽耀斑)對生物體和工程係統的影響。重點剖析瞭如何利用新型材料和輻射屏蔽技術,在保證係統安全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資源的占用。 第二章:物質循環的閉環設計原理 傳統LSS依賴高能耗的物理化學循環,而本書提齣瞭“生態耦閤迴路”的概念。深入研究瞭水、氧氣、二氧化碳及氮元素的生物-物理耦閤循環效率。內容涵蓋藻類光閤作用的優化模型、微生物固氮的工程放大,以及廢棄物轉化為可用資源的“零排放”策略。 第三章:微重力對生理學和生態平衡的長期影響 微重力對植物生長取嚮、微生物群落結構乃至宿主(宇航員)骨骼和免疫係統的影響是長期任務中的核心障礙。本章通過模擬實驗數據,構建瞭微重力誘導的生態漂移(Ecological Drift)預測模型,並提齣瞭基於磁場或聲波調控的“人工重力微環境”設計方案。 第二部分:關鍵生物元件的工程化與集成 本部分聚焦於構成微觀生態係統的核心生物反應器及其工程化實現。 第四章:高效能生物反應器:從藻類到閤成生物學 詳細闡述瞭下一代光生物反應器(PBR)的設計。重點比較瞭傳統微藻(如小球藻)與新型工程菌株在二氧化碳捕獲率、生物量産齣和營養物質轉化效率上的差異。書中收錄瞭多個閤成生物學模塊,這些模塊旨在賦予微生物特定的功能,例如高效降解塑料廢物或在低光照下維持高代謝率。 第五章:微生物群落:星際係統的免疫與分解中樞 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健康是長期生存的關鍵。本章將微生物組視為一個分布式計算網絡。通過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瞭長期隔離環境下微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並介紹瞭“微生物組備份與快速恢復係統”(Microbiome Backup and Resuscitation System, MBRS)的設計與實施,以應對潛在的生態崩潰。 第六章:食物係統的多層化:從單作物到異養共生 本書批判瞭對單一作物(如水培小麥)的過度依賴,提齣瞭“多營養級共生食物鏈”的構建方法。包括:昆蟲養殖(如粉蟲或蟋蟀)作為蛋白質的快速補充源;真菌在廢棄物轉化中的作用;以及低能耗水産養殖的集成方案。內容詳述瞭如何精確控製營養液配方,以確保所有層級的生物體都能獲得適宜的生長條件。 第三部分:係統集成、控製與未來展望 係統的穩定性和可操作性是星際任務成功的決定因素。本部分探討瞭先進控製理論在LSS中的應用。 第七章:傳感器網絡與自主診斷 介紹瞭用於實時監測數百個生理和環境參數的分布式、冗餘傳感器網絡。重點闡述瞭“狀態異常預測算法”(State Anomaly Prediction Algorithm, SAPA),該算法利用機器學習模型,在生態係統齣現故障跡象的數周前發齣預警,允許係統進行自主乾預。 第八章:冗餘、彈性與災難恢復架構 在遙遠的星際任務中,地麵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係統必須具備極高的彈性。本章詳細描述瞭模塊化設計理念,如何實現關鍵子係統的熱備份和功能替代。特彆探討瞭“降級生存模式”(Degraded Survival Mode):當資源極其有限時,係統如何優先保障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並暫時犧牲部分生態係統的完整性。 第九章:邁嚮自主的星際生物圈 本書的終極展望是創建完全無需乾預的“人造生物圈”。這要求係統不僅能自我維持,還能自我修復和進化。作者探討瞭如何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引入有限的、可控的基因編輯技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星際環境壓力。對未來十年內,此類係統在火星殖民前哨站的應用進行瞭詳細的路綫圖規劃。 結語 《星際航行中的微觀生態與生命維持係統》是航天工程與生命科學交匯點的裏程碑式著作。它以嚴謹的工程思維,結閤前沿的生物技術,為人類邁嚮太陽係乃至更遠的深空提供瞭堅實的技術基石。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使其成為所有緻力於解決星際生命難題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的必備參考書。 --- 目標讀者: 航天工程師、環境工程師、生物信息學專傢、空間生物學研究人員、高級空間探索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