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小说就是你的一面镜子
雨果在为巴尔扎克写的悼词中说:“(巴尔扎克小说)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zui阴沉和zui悲壮的理想。”
◆傅雷精心挑选,适合中国读者的14部巴尔扎克必读名著
傅雷曾写信告诉郑效洵说:“《人间喜剧》共包括九十四个长篇;已译十五种(<猫儿打球号>译稿遗失)。虽不能囊括作者全部精华,但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的zui优秀作品,可谓遗漏无多。法国一般文艺爱好者所熟悉之巴尔扎克小说,甚少超出此项范围。”
◆读了4、5遍,改了6、7稿,傅雷倾注20年心血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集》!
傅雷全部译作有34部,约500万字,其中巴尔扎克的作品共占15部。他一半的精力都倾注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之中了。从1944年开始翻译《亚尔培·萨伐龙》,到1965年译完《猫儿打球号》,整整耗费20年时间。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自言:“想译一部喜欢的作品要读到四遍五遍,才能把情节、故事记得烂熟,分析彻底,人物历历如在目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也能慢慢咂摸出来。”
傅雷的译作从初稿到定稿,起码要修改6、7遍以上。《高老头》更是经历3次重译。
◆傅雷翻译基本法门:
1.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2.译文力求达到“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3.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4.力倡在翻译之前“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忠实于原作。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总共有91部作品,细致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全套书字数多达几百万,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规模实在过于庞大。本套《巴尔扎克作品集》采用法语翻译界泰斗傅雷先生所精选精译的巴尔扎克必读作品14种。傅雷是“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的终身会员,从1944年开始翻译巴尔扎克作品。他所挑选的作品不仅是“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的zui优秀作品”,也是“法国一般文艺爱好者所熟悉之巴尔扎克小说” 。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 de Balzac,1799—1850),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巴尔扎克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他中学毕业后,遵照父亲的意愿进大学学习法律,同时旁听文学课和哲学课,还在律师事务所当文书。1819年他大学毕业,却不愿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而是决心以写作为生。他早期的创作屡屡失败。为了生计他只能迎合社会风气,用化名写了大量情节离奇的流行小说。
直到1829年,巴尔扎克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才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终于使他名声大振。此后20年,巴尔扎克总共写了90多部作品,合称《人间喜剧》。这些作品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致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活动场所的生活画面。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法语翻译界泰斗、文艺评论家。
傅雷于1928年到法国巴黎大学留学,除主修文艺理论外,常到博物馆、艺术馆揣摩艺术大师们的不朽名作。1929年夏,完成第一篇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1931年回国任职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1933年9月母亲病故,他辞去教职,专心翻译。自此日积月累,译作等身,成为一代法语翻译巨擘。1966年9月,由于受到诬陷和迫害,傅雷与夫人自杀离世。
傅雷一生译著宏富,他的译文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他500多万字的译作均为精品,把中文翻译法语作品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他倾力译介巴尔扎克的作品,为后人誉为“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所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至今仍是公认的推荐译本。
我从开始学翻译,就特别崇拜傅译。
——钱锺书
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要求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杨绛
我的翻译生涯一开始就受傅雷影响了。我译《红与黑》首句就是偷的傅译《邦斯舅舅》的译法。傅先生的成功在于传神,他曾说的“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理想的译文仿佛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等都对我影响很大。
——罗新璋
他的译笔不仅流利畅达,并且带着火一样的热情,能够深深地打动中国的读者。
——黄苗子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楼适夷
第一册:夏倍上校 奥诺丽纳 禁治产
第二册:亚尔培·萨伐龙 高老头
第三册:欧也妮·葛朗台 于絮尔·弥罗埃
第四册:都尔的本堂神甫 比哀兰德 搅水女人
第五册:幻灭(上)
第六册:幻灭(下)
第七册:贝姨
第八册:邦斯舅舅
第九册: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坦白讲,初次捧读这套鸿篇巨制时,我曾担心自己能否坚持下来,毕竟篇幅巨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故事的引力所牵制,那种对情节发展的渴望,甚至超过了对日常休息的留恋。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长段的场景描写时,原本以为会感到拖沓,但实际上,这些细节的堆砌恰恰是构建世界观的基石。比如对某个宅邸内部陈设的描摹,或者对某个贵族家庭晚餐的详尽叙述,都精准地暗示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潜在的命运走向。这种叙事上的“慢工出细活”,反而培养了一种沉下心来品味文学的耐心,让人体会到真正史诗级作品的厚重感和不可替代性。
评分说实话,最初被吸引是冲着傅雷先生的译本去的,毕竟“傅雷家书”的余韵还在,对他的文字功力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阅读的过程,更像是被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牵引着,走进了巴尔扎克那个波澜壮阔的社会群像之中。傅雷先生的译文,绝非简单的词语对应,他成功地捕捉到了法兰西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复杂、细腻且充满张力的叙事腔调。那些关于金钱、欲望、爱情与幻灭的描写,经过他的笔触,瞬间鲜活了起来,没有丝毫的生硬或晦涩,反倒是带着一种独有的、近乎诗意的批判力度。尤其是对人物内心独白的刻画,那种层层剥离、直击人性的深度,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高老头的悲剧,目睹了葛朗台的吝啬如何吞噬了他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册的封面都透露着一种古典而厚重的气息,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讲究,字号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印制的一些关于巴尔扎克生平的简短介绍和那个时期的巴黎风貌插图,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对于我这种既注重阅读体验又对书籍收藏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大的满足。它不仅仅是一套文字的集合,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值得珍藏的实体艺术品,每次将它从书架上取下,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和经典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阅读故事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堂关于人性与社会结构的微观历史课。巴尔扎克的笔下,没有绝对的英雄或恶棍,每个人物都沾染着时代的烙印,他们的挣扎、妥协和最终的归宿,都深深植根于那个特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和权力结构之中。读完《幻灭》,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和价值体系,是否也暗藏着同样的“巴尔扎克式”的陷阱。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微之处,从巴黎的沙龙到省城的世俗,从法律界的腐败到金融界的倾轧,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真实的十九世纪法国浮世绘。这套书强迫我跳出日常琐碎,去思考更宏大、更永恒的主题。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读者角度来看,这套九册的套装,为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以沉浸式的“巴尔扎克宇宙漫游指南”。它不像单行本那样零散,而是成体系地展示了“人间喜剧”的磅礴架构。我发现,尽管各个故事的主角和背景不尽相同,但背后却有着精妙的呼应和主题的串联,像是无数条河流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理解起来更加立体,我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个角色在前一部作品中的命运轨迹,在后续的作品中如何被再次提及或侧面烘托。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这位文学巨匠创作意图和思想体系的爱好者而言,这种集合式的出版形式,简直是省去了太多自己搜集整理的麻烦,提供了最高效、最纯粹的阅读路径。
评分书的质量特别好,都是正版,价格也实惠,一次买了很多,够看一阵子了
评分2.楼下就有e栈,快递就是送到其它楼栋的丰巢里,找了好半天。
评分《约翰·克利斯朵夫》译本较多,有韩沪麟译本、许渊冲译本等,百年之间,就有这么多译本,这也可从另一方面证明该书的魅力和影响力。三人译本各有千秋,现在一般认为傅雷译本最为经典,如有条件,可将诸多版本对照看。当然,如果外语水平可以,还是直接找原著是最好的。
评分京东自营货品,质量保证,包装完好,没有异味,打折促销,价格实惠,很想多买些留作收藏,但是书柜太满,无地儿放置,很是郁闷,收拾一下,导出空间,下次打折促销再选
评分印制的挺好的,拿着手感也挺好的
评分傅雷不愧是翻译大家,果然语言妙趣横生,喜欢、珍藏。棒!棒!!
评分满满的一箱,好友分量,书页的质感也很好,可以慢慢消磨时光了
评分《名人传》是傅雷先生的精心译作,可以发现,此书译文非常流畅明丽,完全没有一般翻译常见的晦涩和难懂,这也给我读此书带来很大便利。
评分首先第一个不同点就是本书不是专门书写一个名人,而是介绍了贝多芬,弥盖朗琪罗以及托尔斯泰这三位名人,可以说这三位名人生活的国度虽然不一样,所处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影响的领域更不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