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图鉴

野花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彦荣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
  • 野花
  • 图鉴
  • 自然
  • 科普
  • 园艺
  • 花卉
  • 摄影
  • 植物学
  • 户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7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1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图鉴系列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野花图鉴》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章,将179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野花介绍给广大读者。通过别名、科属、性味、归经、生长习性、分布、花期、小贴士等版块来全面揭开野花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付彦荣

园艺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多年从事园艺领域研究与教学工作,现任职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内页插图

目录

10植物的结构

12解开野花的“秘密”

16野花的生长环境

18野花的主要用途

第一章草本植物

22顶冰花

23石蒜

24杓兰

26凤眼莲

27薤白

28有斑百合

29紫萼

30贝母

31射干

32唐菖蒲

34蝴蝶花

35水烛

36饭包草

37鸭跖草

38雨久花

39铃兰

40野韭菜

41雄黄兰

42鸭舌草

42卷丹

43山丹百合

43崂山百合

44球兰

45落新妇

46月见草

47柳兰

48千屈菜

49旋覆花

50锦葵

51黄秋葵

52冬葵

52野菊花

53车轴草

54百脉根

55紫花苜蓿

56宝盖草

57薄荷

58紫苏

59益母草

60夏枯草

61藿香

62活血丹

63罗勒

64酢浆草

65红花酢浆草

66蓖麻

67田紫草

67大狼毒

68花荵

69紫花地丁

70景天三七

71八宝景天

72桔梗

73款冬

74蒲公英

75南美蟛蜞菊

76小米草

77紫菀

78野艾蒿

79蒌蒿

80菊芋

81刺儿菜

82薄雪火绒草

83苦荞麦

84水蓼

85马鞭草

86棣棠花

87委陵菜

88翻白草

89龙牙草

90银莲花

90紫茉莉

91乌头

92驴蹄草

93白头翁

94龙葵

95耧斗菜

96獐耳细辛

97金莲花

98曼陀罗

99酸浆

100诸葛菜

101接骨草

102蔊菜

103剪秋罗

104罂粟

105白屈菜

106水苦荬

107直立婆婆纳

108毛蕊花

110野胡萝卜

111老鹳草

112马齿苋

113太阳花

114南苜蓿

115鹿蹄草

116缬草

117珍珠菜

118肿柄菊

119波斯菊

120毛茛

121麦仙翁

122紫堇

123柳穿鱼

124堇菜

124展枝沙参

125黄芩

125蓝刺头

126地榆

126附地菜

127狼把草

127含羞草

128瞿麦

128甘露子

129铁筷子

129野西瓜苗

130地笋

130金纽扣

131大尾摇

131鬼针草

132杏叶沙参

132秋海棠

133抱茎苦荬菜

133牛膝菊

134鳢肠

134一年蓬

135鼠曲草

135辣蓼

136黑种草

136天仙子

137假酸浆

137大叶碎米荠

138女娄菜

138青葙

139牛繁缕

139肥皂草

140土丁桂

140延胡索

141过路黄

141香薷

第二章藤本植物

144牵牛花

146紫藤

147铁线莲

148啤酒花

149萝藦

150吊灯花

151五叶木通

152白花铁线莲

152蝴蝶草

153田旋花

第三章灌木植物

156杜鹃花

157东北茶藨子

158金合欢

159连翘

160迷迭香

161牡荆

162金丝桃

164假连翘

165绣线菊

166毛樱桃

167风箱果

168金银花

169金露梅

169野牡丹

170油茶

172卫矛

173百里香

174牛角瓜

175醉鱼草

176美丽胡枝子

176黄荆

177结香

177荚迷

第四章乔木植物

180鸡蛋花

182野杏

183木棉

184紫丁香

185毛泡桐

186稠李

188术语表

190索引


精彩书摘

植物的结构

植物一般由花、叶、种子、果实、茎、根构成,其中,花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花的构造,那就必须要了解植物的构造。

花,也被称为“花朵”,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可利用色彩和气味吸引昆虫传播花粉,以达到繁殖的目的。它一般以单生和簇生的形式生于植物之上,又根据雌蕊和雄蕊是否生于同一花上,可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如果雌蕊和雄蕊生于同一花上,这样的花被称为“完全花”或“两性花”,如果雌蕊和雄蕊生于不同的花上,花就被称为“不完全花”或“单性花”,不完全花也包括缺花萼、花冠等。

叶,被称为“叶子”,是维管植物的营养器官,也是种子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重要器官。它通常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且每个部分还可细分,只有各部分都发挥自己的功能,才能保证植物的正常运行。此外,因大多数叶子中含有一种叫“叶绿素”的物质而使它呈现出绿色,但也些植物的叶子是其他颜色的。

种子

种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一般由胚珠经传粉受精而成。它通常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表面光滑发亮,有的则粗糙暗淡,还有的具有翅、冠毛、刺、芒和毛等附属物,这些都是为了种子的传播。

果实

果实是指被子植物经传粉受精后,由雌蕊或在花的其他部分参与下形成的器官,由果皮和种子构成,一般一个果实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种子。它可分为三类,即单果、聚合果和聚花果;单果是由一朵花中的单个雌蕊子房所形成,如毛桃、欧李等;聚合果是由一朵花中的数个或多个离生雌蕊子房及花托共同形成,如蛇莓等;聚花果,又叫复果,是由整个花序许多花的子房或由其他器官参与而形成,如无花果等。

茎是维管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叶、花、果实都生长在它的上面。它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支撑叶、花、果实的功能,有的还可进行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以及繁殖后代。茎一般为圆柱形,也有少数植物的茎呈其他形状,如有些仙人掌科植物的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此外,植物的茎会经常分枝,这不仅能增加植物的体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吸收外界物质,还有利于繁殖后代。

根一般是指植物的地下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固持植物体、吸收水分、运输水和矿物质以及储藏养分。植物的根可分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主根是种子萌发时的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的幼根并向下垂直生长而生成的根。侧根是主根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从它的内部生出的支根。不定根是在茎、叶或老根上生出的根;这些根反复多次分支,最后形成整个植物的根系。

解开野花的“秘密”

野花的构造

花朵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繁殖后代是它的主要功能。它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有的花有花柄,有的花没有花柄;无柄花是指没有任何枝干支撑、单生于叶腋的花,但大多数花是有花柄的,花柄一般是指与茎连接起支撑作用的小枝,如果花柄有分支且各分支均有花着生,那么各分支就被称为小梗;花柄之上还有花托,花托膨大,且花的各部分轮生于其上。

花萼:所有萼片的总称,通常为绿色,位于花的最外层。

花冠:由花瓣组成,薄且软,常用颜色吸引昆虫以帮助授粉,位于花萼的内部或上部。

雄蕊群:一朵花内雄蕊的总称,雄蕊又通常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着生于花丝顶部,这是形成花粉的地方,花粉中则含有雄配子。

雌蕊群:一朵花内雌蕊的总称,通常一朵花只有一个雌蕊,但有的也有多个雌蕊。雌蕊由心皮组成,内含子房,而子房室内的胚珠含雌配子。

花梗(花柄):又被称为花梗,它是连接茎的小枝,起支撑花的作用,长短不一。

花托:位于花梗顶端,略膨大,形状多样,可着生花萼、花冠等。

花被:由花萼和花冠组成。根据花被的不同,花可分为两被花、单被花、无被花(裸花)三类。

野花的形状

花及花序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适应性变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花形,在约25万种被子植物中,就有约25万种花形。

不管从任何角度,有些花都能被中央轴线一分为二,其所得的两半都是对称相等的,这种花就称为辐射对称花或整齐花,如月季和桃花。

此外,还有些花只能在一个角度可分为两个对称面,这种花则被称左右对称花或不整齐花,如金鱼草和兰花。

常见的花形可分为以下几种:高脚碟状、辐状、舌状、漏斗状、唇状、钟状、坛状、蝶状等。


前言/序言

花,也被称为“花朵”“花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但在生物学上,它是植物的重要器官之一,一般认为只有被子植物才有这一器官。花的外形千差万别,但它的形态结构却是一样的,主要由花梗(花柄)、花托、花萼、花冠、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组成。由于花的形态结构较稳定,人们通常把花作为辨别不同植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人们根据花的不同特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根据花瓣数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通常有4或5(4或5的倍数)片花瓣,单子叶植物则有3(3的倍数)片花瓣;根据雌蕊和雄蕊是否生于同一花上,可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如果雌蕊和雄蕊生于同一花上,这样的花被称为“完全花”或“两性花”;如果雌蕊和雄蕊生于不同的花上,花就被称为“不完全花”或“单性花。”

花,作为植物器官的一部分,其功能就在于繁殖。花的传粉过程,即受精过程。如果是雌雄同株,植物只需将花粉从花药移到柱头即可,而如果是雌雄异株,则需将一株植物的花粉移到另一株植物上。植物为了顺利地传播花粉,一般需借助媒介,可分为风媒和虫媒。风媒,即借助风力自然传粉,这种方式比较简单;虫媒,则需利用虫类、鸟类等动物传粉,因此,这种花与传粉动物的关系密切,为了吸引传粉动物,它们会从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并且共同进化,以适应对方需求。

我国从西周开始就有了花卉栽培,《诗经》中多次出现与花有关的语句,如《桃夭》篇,就有对桃花的描写。现存的大多数花卉品种都是由野花经人工驯化栽培而来的,如最早的野生菊花只有黄色一种,但经过人工栽培,则逐渐进化出了粉色、紫色、绿色等颜色,因此,野花与观赏花卉关系密切,了解野花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观赏花卉的来源和结构,使我们在栽培过程中更得心应手。



《野花图鉴》:生命在低语,色彩在绽放 在这幅由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宏伟画卷中,野花以其不加雕饰的纯粹与顽强的生命力,点缀着广袤的土地。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季节的更替,记录着风雨的洗礼,也承载着无数微小生命的生存智慧。《野花图鉴》并非仅仅是一册静态的图谱,而是一扇通往野外世界生动脉搏的窗口,是一次深入探索生命多样性与顽韧性的邀请。它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最原始的敬畏与好奇,带领大家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角落,发现隐藏着的惊艳与诗意。 本书的内容,宛如一首关于生命赞歌的史诗,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生长在田野、山林、河畔、甚至石缝中的野花。它们没有被人类精心栽培,却以最自在、最蓬勃的姿态,展现着生命的本真。本书的编撰团队,历时数载,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野花,并以最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富感染力的文字,将它们的独特魅力一一呈现。 一、 视觉的盛宴:定格瞬间之美 《野花图鉴》以其高质量的摄影作品作为核心驱动力。每一张照片都凝聚了摄影师对光影、构图和细节的极致追求,力求将野花的瞬间之美,以最真切、最动人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从清晨沾满露珠的娇嫩花瓣,到午后阳光下摇曳生姿的纤细花枝,再到黄昏时分在微风中低语的花丛,每一个画面都饱含着对自然的深情凝视。 本书的图片并非是简单的“到此一游”式记录,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我们注重展现野花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下的独特样貌。你将看到,在肥沃的草原上,野花们如繁星般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壮丽的色彩地毯;在贫瘠的岩石缝隙中,它们顽强地伸展枝叶,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在潮湿的河岸边,它们汲取着自然的滋养,展现出湿润而富有生机的姿态。 每一朵花,无论其大小、颜色或形状,都在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我们细致地捕捉它们花瓣的纹理、花蕊的形态、叶片的脉络,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点点滴滴。这些影像,不仅是对自然的忠实记录,更是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深刻体悟。它们是无声的诗,是流动的画,是唤醒感官的钥匙。 二、 知识的宝库:解密生命密码 除了视觉上的享受,《野花图鉴》更是一部严谨的知识宝库,它将科学的严谨与大众的易懂相结合,深入浅出地剖析每一株野花的“生命密码”。 在书中,每一株被收录的野花都配有详细的科学描述。这包括其科属分类,帮助读者理解它在植物王国中的亲缘关系;拉丁学名,这是植物命名的国际通用语言,确保了科学的准确性;形态特征,从植株的高度、叶片的形状、花朵的结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与排列等)到果实的类型,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描述,如同为每一种野花绘制了一份精准的“基因图谱”,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辨认它们的身份。 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深入探索“为什么”。我们关注野花的地理分布,了解它们在哪些区域繁衍生息,以及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通过分析它们的分布,我们可以窥见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对植物生存的决定性影响。 我们还探讨了生长习性,例如它们偏爱阳光充足的环境还是荫蔽的角落,是喜欢湿润的土壤还是干燥的土地,是耐寒还是喜暖。这些信息对于理解野花如何在各自的生态位上生存至关重要。 此外,本书也涉及了野花的繁殖方式,无论是通过种子传播,还是通过地下茎进行无性繁殖,都展现了生命延续的智慧。我们还会提及一些与人类相关的知识,例如药用价值(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食用价值(哪些野花可供食用,食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观赏价值(作为园林植物的潜力)。当然,我们也清晰地标注了有毒植物,提醒读者注意识别,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读者不仅能够认识这些野花,更能理解它们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策略。 三、 故事的讲述:自然的絮语与智慧 《野花图鉴》不仅仅是一册冷冰冰的百科全书,它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讲述者。在每一株野花的介绍中,我们都力图融入与之相关的自然故事、民俗传说,甚至是文学意象,让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富有人文关怀。 例如,当我们介绍某种在春天最早绽放的野花时,我们会讲述它如何突破寒冬的桎梏,用嫩绿与芬芳宣告春的到来;当我们介绍生长在高山上的野花时,我们会描绘它如何在稀薄的空气和凛冽的风中,顽强地扎根,展现生命的坚韧;当我们介绍某种有着特殊花色的野花时,我们可能会追溯它背后可能存在的传粉者之间的协同进化故事,或者它在当地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野花与昆虫、鸟类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小故事,例如某种野花特有的传粉方式,或是某种鸟类如何以其果实为食。这些故事,如同为野花们注入了灵魂,让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此外,本书还会提及一些与野花相关的民间智慧和古老传说。也许是关于某种野花的祈福习俗,也许是关于它在诗人笔下的意象,亦或是它在农谚中的地位。这些人文色彩的融入,能够极大地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让大家在认识野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中华民族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深厚情结。 四、 探索的邀约:从书本走向自然 《野花图鉴》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走出书房,亲身去探索那片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我们相信,当读者通过书本对野花产生初步的了解和兴趣后,便会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它们、认识它们、甚至守护它们。 本书的编排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每个章节的末尾,或者在一些专题的介绍中,我们会给出一些建议,例如: “野花观察入门”:指导读者如何开始自己的野花观察之旅,包括选择合适的季节、地点,以及携带的简单工具(如放大镜、笔记本、相机等)。 “野花分布地推荐”:根据书中介绍的代表性野花,推荐一些容易找到这些植物的区域,并简要介绍当地的生态特色。 “野花摄影小贴士”:提供一些拍摄野花的技巧,帮助读者捕捉到更精彩的瞬间。 “野花保护的重要性”:强调保护野花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呼吁读者尊重自然,不随意采摘,不破坏环境。 通过这些引导,我们希望《野花图鉴》不仅能成为一本静态的参考书,更能成为一本激活读者探索欲望的“行动指南”。我们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对比、去验证、去发现新的惊喜。每一次在野外发现书中熟悉的野花,都会带来一种特别的喜悦,一种与自然心灵相通的默契。 《野花图鉴》是一次对平凡生命的致敬,一次对自然之美的礼赞。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份来自大地深处最朴素、最动人的芬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一同回归自然,在野花的低语中,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活力。本书,便是你开启这场奇妙旅程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种注重细节考据的书籍一向有种特别的偏爱,因为很多市面上的同类读物,往往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含糊其辞,让人欲求不满。然而,这本书在每一个物种的介绍后面,都附带了一个极为详尽的“野外识别要点”小框。这个小框里,不仅会强调区分相似物种的关键特征(比如叶脉数量、花序的微小差异),还会明确指出该物种在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出现的形态变化,这对于实际操作中的识别工作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曾拿着它去郊外进行过几次验证,发现即便是那些在描述中说得模棱两可的特征,在这本书里也得到了清晰的界定。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植物的命名历史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解释了某些俗名和学名之间的渊源和演变,这无疑为那些对植物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止步于“这是什么”,更深入地探究了“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人们是如何认识它的”。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交集点,让它不再是简单的识别手册,而是一部浓缩的植物学发展史侧写。

评分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知识洪流。封面设计走的是极简主义路线,留白很多,只有烫金的书名在深色的背景下若隐若现,透露着一种老派的、对内容本身的自信。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的植物学专著,里面充斥着拉丁文和复杂的细胞结构图,毕竟“图鉴”二字听起来就带着严谨的意味。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立刻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冷冰冰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的生态系统之中。他对光照、土壤酸碱度和水分梯度的描述细致入微,简直可以作为野外考察的活地图来使用。书中穿插的手绘插图更是令人惊叹,那些线条的力度和色彩的把握,完全可以单独拿出来装裱。特别是关于几种高山植物的生长习性的描述,那种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顽强绽放的生命力,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高寒的垭口,呼吸着稀薄却清冽的空气。整本书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保证了信息量的同时,又给予了眼睛足够的休息空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今的出版物中已属罕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自然韧性的史诗。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对这种“大部头”题材的书本抱持着很高的期望,但又怕它过于枯燥,毕竟自然科学类的书籍,要么就是太通俗以至于流于表面,要么就是太专业以至于曲高和寡。这本书巧妙地找到了一个令人愉悦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灵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生硬感。比如,在介绍某种生长在河岸边的湿地植物时,作者会引用当地一句古老的谚语,或者讲述一个与这种植物相关的民间传说,瞬间让原本抽象的植物学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植物传播机制的章节,作者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风力传播比作一场盛大的“空中芭蕾”,将昆虫传粉描述为一场精心策划的“甜蜜约会”。这种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植物学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而且,书中收录的不少罕见物种的野外照片,清晰度极高,色彩还原度令人称赞,即便是用普通打印纸印刷,细节也纤毫毕现,这对于需要对比辨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这本书成功地将科学的精确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熔于一炉,读完后,你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对自然界万物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宁静而富有哲思的,它没有试图用惊世骇俗的发现来吸引眼球,而是通过对日常可见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度挖掘,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冥想式的观察状态。比如,在描述那些依附在岩石缝隙中生存的苔藓和地衣时,文字的节奏明显放缓,语调变得沉稳而古老,仿佛时间感都被拉长了。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它们在漫长地质变迁中扮演的“先驱者”角色,那种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生态地位,读来让人不禁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书中收录的插图也并非都是精确的科学绘图,有一部分是用水墨晕染的方式呈现的局部特写,笔触简练却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捕捉植物在特定光线下呈现出的那种微妙的色彩层次变化。这种艺术处理,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从纯粹的知识获取,升华为一种审美享受和精神滋养。读完它,你会发现自己对“路边的小草”的注意力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学会了从更宏大和更细微的尺度上去理解生命的运作逻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品味的体现,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特种纸张,摸起来有一种泥土的质感,似乎能将户外的气息带入室内。然而,让我真正产生“相见恨晚”感觉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创新。它没有遵循传统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死板分类法,而是构建了一套基于“栖息地特征”和“季节性变化”的叙事框架。比如,它会先带你走一遍春日融雪后的山坡,详细介绍那时能看到的几种先锋植物;然后视角一转,又把你带到盛夏时节的干燥灌木丛中,探讨那些耐旱的生存策略。这种动态的、跟随自然节律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让人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固定的图谱,而是在经历一场为期一年的自然探索之旅。其中关于植物防御机制的章节尤其引人深思,那些关于毒素、刺毛和伪装的描述,揭示了自然界中无声的战争和精妙的化学防御体系,充满了生存斗争的张力。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结构是流动的、有机生长的,而非僵硬的、模块化的,这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发现的乐趣。

评分

屯书,暑假要看的书

评分

38雨久花

评分

28有斑百合

评分

过于简单,说明的文字太少,这一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书均如此

评分

39铃兰

评分

全部买下来了。。五本一套都是喜欢?的。

评分

44球兰

评分

35水烛

评分

书的包装、纸质都很好,印刷清晰,喜欢在京东买书,速度快,优惠多,一次买了很多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