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本书集结了国内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和科学家共同描述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航天的悬念和问题,在向青少年普及宇宙和航天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
潘家铮,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木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原资深院士、科幻作家。是中国一位院士科幻作家。凌晨,中国著名科幻、科普作家。
序曲 仰望苍穹
史诗篇 冲出大气层
探索太空的先驱:早期的理论与实践
人类的一大步:太空探索的半个世纪
伟大的工程:“阿波罗” 登月行动
迟缓的脚步:比金子还贵重的飞船
神舟,梦想成真:中国航天人在行动
神舟系列知多少
首次载人飞行
中国登月并不遥远
成长的代价:太空事故与灾难
科技篇 深入太空
登天之路:准备好了就出发
准备之一:载人航天器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得说,那本聚焦于人类大脑和意识的读物,简直是烧脑的艺术品!它不是简单地介绍神经元结构,而是深入探讨了“意识的本质”这个终极难题。作者的论证逻辑链条之严密,让我不得不佩服。书中提到了意识的“涌现性”,以及量子力学与大脑活动之间那些令人费解的关联,读起来像是在走一个极其复杂的迷宫,每解开一个结,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不过,说实话,有些段落我可能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真正消化,这要求读者有一定的专注度和基础知识储备。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它显得如此珍贵,它迫使你跳出日常思维的桎梏,去思考“我是谁,我如何感知世界”这样根本的问题。这哪里是科普书,分明是认知科学的入门教材啊!
评分另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那个分册,书名似乎叫《蓝色星球的低语》。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以一个拟人化的视角,讲述了地球生命从最初的单细胞到如今复杂生态系统的“心路历程”。它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描述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如何在挣扎中进化,那种顽强的生命力看得我热泪盈眶。特别是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那一段的描写,简直是史诗级的画面感,仿佛能听到亿万年前海洋中的生命在悄悄苏醒。这本书的插图也极其精美,那些复原的古代生物化石栩栩如生,让我对地球历史上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位关心我们“家园”的朋友收藏。
评分我必须提及那本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导论,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解构了宇宙的开端。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即便是对广义相对论的复杂概念进行阐述时,也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活化的场景,比如用一个正在吹大的气球来解释宇宙的膨胀。最妙的是,这本书巧妙地平衡了科学证据和未解之谜,它没有给出所有答案,反而用开放性的讨论引导读者去思考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读完后,那种“我们所知甚少,但探索永无止境”的激动人心的感觉,久久不能平息。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物理定律,渲染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
评分最近翻阅了关于新能源技术的那一卷,感觉是这套书系里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本。它没有回避当前能源危机的严峻性,但更侧重于描绘未来的蓝图。书中详细对比了聚变能、高效太阳能捕获以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最新突破,数据翔实,图表清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技术伦理”的探讨,没有盲目乐观,而是理智地分析了任何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这种兼具科学严谨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深信不疑。它不只是告诉你“有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负责任地去做”,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评分哇,这套书简直是科学爱好者的盛宴!我最近刚读完《星际穿越的奥秘》,那本书对黑洞、虫洞的物理学原理描绘得既深邃又易懂,简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简直是个语言大师,把那些枯燥的数学公式转化成了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我仿佛能亲眼看到时空扭曲的景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时间膨胀”效应的解释,引用了大量真实案例和科幻构思,让我对我们所处宇宙的宏大与奇妙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科普,更像是一次哲学思辨的旅程,它不断抛出问题: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宇宙的尽头在哪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对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现在都能侃侃而谈几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