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三体》之外,一网打尽刘慈欣实力作品
·刘慈欣经典代表作结集字字精彩且别具意义
·中国科幻之王崛起见证精选获奖纪念版
·精选特种封面纸张棒棒哒手感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柔韧质地更便于珍藏
内容简介
一种计算机模拟技术,文中提到的超弦计算机运算能力强大到可以模拟出不同宇宙创生及其以后的所有事情,因此我们所在的宇宙的模型也被模拟出来,利用该模型,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暴露在控制计算机的人的面前,世界终于透明下来,一切黑暗都将无处躲藏。可是!!伟大的镜像时代到来了,罪恶真的就结束了么?……
作者简介
刘慈欣,新生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写作以“硬”著称,却有着柔软的内核。深厚的人文关怀使其作品气质独树一帜,是中国科幻写作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精彩书评
刘慈欣的写作唤起了探索的刺激和宏观的美景。
——《纽约客》
刘慈欣的文学功力在于他将其跳跃式的想象力与出人意料的套路叙述结合在一起。
——《华盛顿邮报》
他用一系列强有力的作品,让科幻突破传统的势力范围,拥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他用一部经典,让西方领略到中国幻想的强悍,让中西方科幻交流从此由单向变成了双向。他用一座雨果奖奖杯,重塑了中国科幻。功勋卓著。
——第26届科幻银河奖颁奖辞
目录
镜子 (本篇第十六届银河奖)
山(网友票选人气最高中篇作品)
诗云(本篇获第十五届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流浪地球(本篇第十二届银河奖 已投拍电影 刘慈欣本人改编剧本)
中国太阳(本篇获第十四届银河奖)
带上她的眼睛(本篇获第十一届银河奖)
地球大炮(本篇获第十五届年银河奖)
思想者(大刘少有的暖心文字)
朝闻道(本篇一于《科幻世界》发表,便引来读者巨大反响)
乡村教师(刘慈欣唯一自评特别的作品,已投拍电影,并入选中学编写教材)
混沌蝴蝶 (个人命运的诗化悲剧)
吞食者(第十四届银河奖读者提名奖,本篇被誉为《三体》前传)
全频带阻塞干扰((俄罗斯特别版)获第十三届银河奖)
地火(奇妙科幻与沉重现实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梦之海(本篇获第十五届银河奖,超技术的极致描写)
赡养上帝(“疯狂的外星人”《赡养人类》姊妹篇本篇获第一届柔石小说奖)
赡养人类(“疯狂的外星人” 《赡养上帝》姊妹篇本篇获第十七届银河奖)
微纪元(告别宏人时代,已确定又大刘本人担纲改编电影)
天使时代(原名《波斯湾飞马》探讨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生存危机)
超新星纪元(独家奉献短篇版,获赵树理文学奖,已确定将搬上大银幕)
信使 (时空跃迁的暖心之作——“人类是有未来的”)
坍缩(“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
纤维(“宇宙一分为二,我看到的是另一种可能的纤维世界。”)
西洋(“这又是新大陆多梦的一夜。”)
微观尽头(“没有任何预兆,比眨眼的速度更快,宇宙再次被反转……”)
2018年(“不管好坏,我们将是第一批真正触摸永恒的人。”)
命运(“我们就是这样误入了一个时间蛀洞。”)
光荣与梦想(“轰然一声,光荣与梦想熊熊燃烧起来。”)
鲸歌(“这是大海的灵魂在歌唱。”)
太原诅咒(“晨曦初露时,操作开始……”)
圆圆的肥皂泡(“天空成了梦的天空”)
白垩纪往事(独家奉献短篇版,“没有人知道,在这宁静的一刻,地球的历史已被扭向另外一个方向……”)
精彩书摘
升机低空掠过炎热的沙漠,热浪让亚历山大窒息。但这个黑人飞行员却满不在乎,一路说个不停。他对这个奇怪的白人很感兴趣,从努瓦克肖特机场一下班机这人就租了他的轻型直升机,然后从机场旁的一家饭店买了一个冰柜,又买了一大块冰放到冰柜中,把冰柜放进直升机,还带了让他带了一把大铁锤。这人说不出目的地,只是让直升机按他指的方向向内地沙漠飞去。他一路上一直把一部形状奇怪的大电话放在耳边,那电话还连着一个象游戏机一样的东西,那东西飞行员在为一支铜矿勘探队工作时见过,知道它是卫星全球定位仪。
“嗨,朋友,你好象是从开罗来的?!“飞行员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用生硬的法语大声说。
“我从巴尔干来,在开罗换乘飞机。“亚历山大心不在焉地回答。
“你说什么?是巴尔干吗?!那儿在打仗呢!“
“好象是吧。“
耳机中,烈伊奇在六千公里外告诉亚历山大,他的位置指示清晰,敏感点现在很稳定,飘移很慢,距他只有五公里了。
“美国人在那里扔了很多炸弹,还有战斧导弹,呲----轰!喂,朋友,你知道一枚战斧多少钱吗?“
“一百五十万美元吧,我想。“
亚历山大,注意,只有三千五百米了。
“哇,白人真阔气,干什么都阔气。那么多钱在这里可以建一个种植园,或一个水库,能养活很多人呢!“
亚历山大,三千米!
“美国为什么打仗?你不知道?!哦,听说米洛舍维奇在那个叫科索沃的地方杀人,杀了四十多人。。。。。。“
两千米,亚历山大,它又漂移了,向左!
“左转一些!“
“。。。。。。什么?左转?好,好了吗?“
好了吗烈伊奇,呵,过了些,
“过了些,再向回转一下!“
“你应该说清方位角。。。。。好了吗?!“
好了吗烈伊奇?好了亚历山大,正对,还有一千五百米!
“好了,把定,谢谢朋友!“
“不用谢。你给的价钱公道!哦,刚才说杀了四十多人,可,你记得吗,前两年非洲也在杀人。。。。。。“
一千米!
“。。。。。。在卢望达。。。。。。“
五百米!
“。。。。。。杀了五十万人。。。。。。“
一百米!
“。。。。。。谁管了?。。。。。。“
亚历山大,你在敏感点上了!
“降落!“
“。。。。。。你们大概已经忘了那事儿。。。。。。什么,降落?在这儿?好的!但愿沙子别把滑撬陷住。。。。。。好了,你到了,等会儿再出去,你会迷了眼的!“
亚力山大同黑人飞行员一起把冰柜抬到沙漠上,然后又把已开始溶化的大冰块取出来放到沙地上,四周,沙漠在热气中微微颤动。
“嘿,这玩艺烫手呢!“飞行员笑着说,亚历山大在冰块前举起了铁锤。
为了苦难中的祖国,我扑动蝴蝶的翅膀。。。。。。
他半闭双眼,用塞尔维亚语默诵。然后,他挥动铁锤猛砸冰块,冰块很快碎成一片晶莹的碎块,在沙地上迅速溶化,如同飞逝的梦幻。一股沁人心肺的凉气升腾扩散开来,很快被这炎热的空气吞没了。
“你到底在干什么朋友?“飞行员看着这情景一脸茫然。
“一种仪式,一种图腾仪式,象你们在火上的舞蹈。“亚历山大擦着汗笑着说。
“那这仪式,还有你那神秘的咒语,是向你的神祈求什么?“
“阴雨和大雾,盖住我遥远祖国的阴雨和大雾。
……
《信使》、《蝴蝶》、《镜子》:宇宙深处的低语与回响 刘慈欣,这位中国科幻文学的巨匠,以其宏大的想象力、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探索,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幻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信使》、《蝴蝶》、《镜子》这三部作品,便是他笔下星辰大海中璀璨的明珠,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文明、时间和空间交织的宏大叙事,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宇宙,触碰那些最古老、最令人敬畏的谜团。 《信使》:以微观之核,窥探文明之生灭 《信使》的故事,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微粒”开始。这个微粒,并非我们日常理解的物理粒子,而是承载着某个未知文明信息的,一种近乎于生命体的存在。它的诞生,源于一个遥远的、早已消逝的文明最后的希望,它被赋予了一个使命:穿越无垠的黑暗,将文明的火种,将生命的记忆,传递给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 这个微粒的旅程,是孤独的,是漫长的。它在宇宙的虚空中漂流,经历着星际尘埃的洗礼,穿越着星系的引力漩涡,甚至可能目睹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在它短暂而又无限的生命周期里,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其母体文明最后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对宇宙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然而,宇宙并非只有温情与希望。《信使》的叙事,也充满了冷峻与残酷。在广袤的宇宙尺度下,任何一个文明的兴衰,都显得如此渺小,如此脆弱。这个微粒的传递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可能遭遇宇宙射线,可能被黑洞吞噬,甚至可能被其他更强大的文明所发现,并因此改变其命运。 故事的精妙之处在于,刘慈欣并没有将微粒的传递过程描绘得过于具象化,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于对“信息”本身的探讨。信息,在宇宙中是否拥有独立的生命?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纯粹的生命形式?而传递信息,本身是否就是一种生命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在《信使》的字里行间,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微粒所承载的文明,它们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走向灭亡?它们是否也经历过与我们相似的辉煌与挣扎?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微粒模糊的记忆碎片之中,等待着被有缘的读者所解读。而当微粒最终抵达它的目的地,它的信息又会被如何接收?是新的生命的萌芽,还是又一个文明的开始?《信使》在开放性的结局中,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宇宙的深处,去追寻那属于未知文明的低语。 《蝴蝶》:时间之殇,个体之渺,宇宙之宏 《蝴蝶》的故事,则以一个更加贴近人类视角的叙事,探讨了时间的伟大与渺小,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面前的无力感。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普通人,他身处一个看似平静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隐藏着一个足以颠覆一切的秘密——一个关于时间的巨大阴谋。 这个阴谋,并非简单的时空穿越,而是一种对时间本身的操纵,一种对因果律的挑战。在故事的设定中,存在着某种力量,它能够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去“编辑”时间,去“修改”历史。这股力量的动机,依然充满了神秘,但其行为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当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当过去、现在、未来变得模糊不清,当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人类的自由意志将何去何从?个体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蝴蝶》正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去揭示这种时间错乱所带来的巨大恐慌与绝望。 “蝴蝶效应”这个词,在《蝴蝶》的故事中,得到了最极致的体现。一个微不足道的决定,可能引发一场席卷整个宇宙的巨变。主人公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试图去修正错误的举动,都可能让事情朝着更加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他如同一个被困在时间迷宫中的旅人,越是想要摆脱困境,就越是深陷其中。 刘慈欣在《蝴蝶》中,并没有回避对人性弱点的刻画。面对无法理解的巨大力量,人们的恐惧、贪婪、以及那份微弱的希望,都被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而当一切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时,个体如何去面对自身的渺小?如何去定义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是《蝴蝶》试图留给读者的深刻拷问。 《蝴蝶》的叙事,常常在宏大与微观之间切换。它既描绘了宇宙深层法则被扰动的惊悚,也聚焦于个体在洪流中的渺小挣扎。主人公的命运,成为了一个缩影,映射着人类在面对未知与不可控时,所经历的痛苦与迷茫。这个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时间的本质,以及我们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 《镜子》:多重宇宙的折射,存在之辩的极致 《镜子》,无疑是刘慈欣作品中,对存在主义哲学和多重宇宙理论进行最直接、最深刻探索的一部。故事的设定,大胆而又惊人: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世界,可能仅仅是无数个平行宇宙中的一个,而这些平行宇宙,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映照”,相互影响。 “镜子”这个意象,在故事中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含义。它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反射,也是哲学意义上的映射。我们所看到的“镜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意识的,是存在的。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镜子”,我们看到的,可能不仅仅是自己,更可能是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另一个“自己”的镜像。 《镜子》的核心,是对“存在”的质疑。如果存在无数个与我们相似的宇宙,每一个宇宙中的“你”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那么,哪个“你”,才是真正的“你”?存在的意义,是否会因为这种无限的复制与叠加,而变得稀释?甚至,如果存在一个“终极的镜子”,它映照出的,是否就是一切现实的本源? 故事的叙事,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色彩。刘慈欣通过一系列精巧的构思,将读者带入一个层层嵌套的现实结构之中。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可能只是一个更大的“现实”的“镜子”,而那个更大的“现实”,又可能只是另一个“现实”的“镜子”。这种无限的递进,挑战着我们对“真实”的认知。 《镜子》中的人物,往往是在追寻某种“真相”,某种“存在”的最终答案。他们可能是在试图理解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个宇宙,他们的人生轨迹为何与“镜子”中的另一个自己有所不同。这种追寻,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孤独与困惑,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用现有知识体系去解释的庞大谜团。 故事中,刘慈欣巧妙地将科学理论(如多重宇宙理论、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等)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科学硬度,又富含人文关怀的叙事。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在我们有限的感知范围内,我们所能触及的“现实”,究竟有多少?我们对“存在”的理解,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局限? 《镜子》的阅读体验,是令人震撼的。它像一面巨大的宇宙之镜,将读者自身的思考映照出来,迫使我们去面对那些关于生命、关于宇宙、关于存在的终极问题。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可能仅仅是无数个可能性的一个,而真正的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阔,更加神秘。 宇宙深处的低语与回响 《信使》、《蝴蝶》、《镜子》这三部作品,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共同奏响了一曲关于宇宙的宏大交响乐。 《信使》以信息的传递为线索,探讨了文明的延续与消亡,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蝴蝶》以时间的错乱为载体,深刻揭示了个体在宇宙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以及对自由意志的拷问。 《镜子》则以多重宇宙为背景,将存在的哲学辩证推向极致,挑战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它们都展现了刘慈欣一贯的风格:宏大的世界观,严谨的科学设定,深邃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他笔下的宇宙,不是一个空洞的舞台,而是充满了生命、智慧、以及无数未知的奥秘。 阅读这套作品,就像在浩瀚的星河中进行一次精神的旅行。你会感受到宇宙的浩渺与自身的渺小,也会感受到文明传承的希望与个体存在的价值。你会对时间、空间、生命、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这三本书,不仅仅是科幻小说,更是对人类自身、对宇宙未来,一次次深沉的叩问。它们将伴随你,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在宇宙深处,聆听那永恒的低语,感受那不息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