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图解典藏版)》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中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全书分为古代文明时期、中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大战时期五大篇章,精彩扼要地讲述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讲述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     
目录
   古代文明时期  
古埃及王国的统一  
苏美尔城邦的兴衰  
萨尔贡的征服  
印度哈拉帕文化  
《汉谟拉比法典》  
腓尼基人环航非洲  
米诺斯的迷宫  
铁列平改革  
《吉尔伽美什》史诗  
图特摩斯三世  
迈锡尼的狮子门  
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  
银板合约  
犹太王大卫  
荷马和《荷马史诗》  
军事强国亚述  
斯巴达的教育  
大政治家梭伦  
“巴比伦之囚”  
古巴比伦城和空中花园  
居鲁士大帝  
大流士一世改革  
《摩诃婆罗多》  
狼孩与罗马城  
激战马拉松  
温泉关之战  
萨拉米斯海战  
雅典的民主  
伯罗奔尼撒战争  
苏格拉底之死  
博学的亚里士多德  
马其顿的年轻统帅  
征服波斯  
亚历山大之死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第一次布匿战争  
坎尼之役  
斯巴达克起义  
恺撒大帝  
元首屋大维  
“魔鬼”尼禄  
罗马和平  
君士坦丁大帝  
西罗马帝国覆灭  
……        
精彩书摘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图解典藏版)》: 
  古埃及王国的统一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事实也证明,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的辉煌文明。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从南向北,流人地中海。它流经埃及的那一段只占全长的1/6。 
  一般来说,河水泛滥不是件好事,但对于古埃及人来说,那却是尼罗河赐给他们的礼物。每年的7月,尼罗河的发源地就进入了雨季,暴雨使尼罗河的水位大涨。7月中旬的时候,水势最大,洪水漫过河堤,淹没了尼罗河两岸的沙漠。11月底,洪水渐渐退去,给两岸的土地留下厚厚的肥沃的黑色淤泥,聪明的古埃及人就在这层淤泥上种植庄稼。虽然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干旱少雨,但是由于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根本不用为农业灌溉发愁,所以古埃及人称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两岸也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 
  古埃及人是由北非的土著人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大约在距今6000年,古埃及从原始社会进人了奴隶社会,尼罗河两岸出现了42个奴隶制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的农村构成的小国)。古埃及人称之为“塞普”,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翻译成“州”。 
  这些奴隶制城邦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形成两个王国。南部尼罗河上游的谷地一带的王国叫作上埃及王国,国徽是白色的百合花,保护神是鹰神,国王戴白色的王冠,由22个城邦组成。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的王国叫下埃及王国,国徽是蜜蜂,保护神是蛇神,国王戴红色的王冠,由20个城邦组成。 
  两个王国为了争霸、统一,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在国王美尼斯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美尼斯亲率大军,征讨下埃及,下埃及迎战,两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激战。美尼斯率领军队与下埃及的军队厮杀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下埃及国王和一群俘虏跪在美尼斯面前,双手捧着红色的王冠,毕恭毕敬地献给美尼斯,表示臣服。美尼斯接过王冠,戴在头上,上埃及的军队举起兵器,齐声呐喊,庆祝胜利。从此,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美尼斯就在决战胜利的地点修建了一座城市——白城,希腊人称之为孟菲斯,遗址在今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美尼斯还派奴隶在白城周围修建了一条堤坝以防止尼罗河泛滥时将城市淹没。埃及统一后,下埃及人从未停止过反抗,直到400年后,统一大业才真正完成。 
  ……      
前言/序言
       
				 
				
				
					《地球的奥秘:一部跨越时空的自然科学探索史》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人类历史的纵向梳理,而是以地球本身及其孕育的生命、地质变迁、乃至宇宙背景为核心,构建了一部宏大而精微的自然科学通史。它旨在带领读者跳出人类文明的框架,以“时间”和“尺度”的全新维度,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地球演化史上的关键阶段和核心科学领域,辅以大量前沿的科学发现、详尽的图表解析和实地考察案例,力求展现自然界运作的内在逻辑与磅礴气势。  ---   第一部:创世之初——宇宙尘埃与行星的熔炼  本部分聚焦于地球的“前传”——宇宙的起源和太阳系的形成。我们将追溯至大爆炸的余晖,探讨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如何播撒了构成行星的重元素。  核心内容包括:     宇宙的骨架: 详细解析标准宇宙学模型,从暗物质到暗能量,揭示我们对宇宙结构理解的最新进展。书中会通过精细的模拟图景,展示星系团的形成过程,以及黑洞在宇宙尺度上的引力作用。    太阳系的拓扑结构: 探讨星云假说如何解释行星的排列与成分差异。重点分析早期太阳风暴对形成岩石行星(如地球)和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的影响。    地球的诞生与“大撞击”假说: 细致重构地球形成初期,遭受忒伊亚(Theia)撞击,从而孕育出月球的灾难性事件。我们深入分析撞击的物理机制、能量释放以及对地球早期岩浆海洋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地幔与地核的形成: 阐述分异作用(Differentiation)如何使密度较大的物质沉降形成铁镍地核,以及地核发电机理论(Geodynamo Theory)的基石,解释地球磁场的起源及其对保护早期生命的重要性。  本章的侧重点在于宏观物理学和天体化学的交叉领域,用严谨的物理模型解释行星尺度的构建过程。  ---   第二部:生命的摇篮——深海热泉与单细胞的崛起  本部分将时间轴推进到地球冷却并拥有液态水之后,探索生命起源这一科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我们不从神话或哲学入手,而是聚焦于地球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证据链。  核心内容包括:     冥古宙与太古宙的环境: 描绘早期地球的大气成分(无自由氧)、极端的高温环境以及频繁的火山活动。分析火山喷气口和深海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作为生命起始点的关键化学条件。    化学演化与“原始汤”的争议: 详尽介绍米勒-尤里实验的后续研究,以及关于生命起源于地表还是深海的最新争论。重点剖析RNA世界假说及其对自我复制机制的解释。    原核生物的胜利: 阐述最早的细菌和古菌如何利用化学能(如硫化氢)生存。通过电子显微镜图像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展示蓝藻(Cyanobacteria)如何进化出光合作用。    大氧化事件(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详细分析大气中氧气浓度上升对地球环境的剧烈影响——既是生命的“毒药”,也是复杂生命的基础。探讨沉积岩中铁的氧化证据(条带状铁矿)。  本章强调化学反应如何驱动生物演化,以及微生物在塑造地球环境中的巨大力量。  ---   第三部:板块的律动——地质世纪与超级大陆的兴衰  本部分转向地球的固体物理学和地质学,探讨地球内部的能量如何塑造了地表的地貌、气候和生物圈的分布。  核心内容包括:     板块构造学的核心机制: 深入剖析地幔对流、俯冲带和洋中脊的动力学过程。通过地震波层析成像(Seismic Tomography)的最新成果,展示地幔柱(Mantle Plumes)的结构。    超级大陆循环(Supercontinent Cycle): 追溯盘古大陆(Pangaea)乃至更早的罗迪尼亚(Rodinia)大陆的形成、聚合与裂解过程。分析大陆漂移对全球气候(如雪球地球事件)和生物多样性的周期性影响。    火山活动与气候反馈: 探讨超级火山爆发(如西伯利亚暗色岩)如何向大气释放巨量气体,引发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对比不同地质时期火山物质的同位素特征。    造山运动与沉积记录: 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等大型山脉的形成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风化作用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长期调节机制。  本章旨在揭示地球并非一个静态的球体,而是一个拥有复杂内部热力学引擎的动态系统。  ---   第四部:生命大爆炸——寒武纪的“物种工厂”与生物多样性的爆发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特别是生命形态从简单到复杂的转折点。重点在于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的证据。  核心内容包括: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谜团: 细致考察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向早期多细胞动物的过渡。分析是什么环境因素(如氧气、捕食压力、HOX基因的出现)触发了动物门类的集中分化。    海洋的统治者: 描绘三叶虫、奇虾等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态位。重点分析它们化石记录的完整性与局限性。    脊椎动物的崛起与登陆: 详细追踪鱼类如何演化出四肢,以及泥盆纪两栖动物登上陆地的关键生理学和生态学挑战。    二叠纪末大灭绝的剧毒: 深入分析“大死亡”事件,聚焦于西伯利亚暗色岩释放的硫化物和温室气体如何导致海洋酸化和生物系统崩溃。  本章通过对比不同地质时代的生态系统,展示自然选择在极端压力下的筛选效应。  ---   第五部:地球的未来——冰期、人属与行星边界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近代地质学,探讨过去数十万年的气候变迁、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出现,以及地球系统面临的长期挑战。  核心内容包括:     冰期/间冰期的驱动力: 解释米兰科维奇旋律(Milankovitch Cycles)如何通过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周期性地驱动冰盖的扩张与退缩。分析冰芯记录所揭示的过去的气候敏感性。    新生代哺乳动物的兴盛: 简述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如何迅速占领生态位,以及猿类在大裂谷的演化历程。    人类世的科学定义: 探讨“人类世”是否应被正式确立为新的地质年代,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如塑料污染、核辐射痕迹、氮磷循环干扰)在岩石记录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行星保护与长期展望: 讨论未来数百万年内,太阳光度增加、地球构造活动的可能趋势,以及人类文明对地球系统稳定性的干预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叙事结构模仿了地球本身的时间尺度,从数十亿年的深时(Deep Time)视角出发,层层递进到数百万年的物种演化,最终落脚于我们当前所处的地质时刻。它摒弃了以人为中心的叙事,强调物理定律、化学反应和随机事件在塑造地球面貌中的主导地位。书中配有大量由专业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共同创作的、基于最新科研数据的三维复原图和数据可视化图表,力求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展现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