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北京1:帝王家的那点事儿

谜案北京1:帝王家的那点事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谜案北京》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悬疑
  • 清史
  • 帝王
  • 北京
  • 侦探
  • 推理
  • 文化
  • 小说
  • 民国
  • 家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258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61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谜案北京”系列更加注重历史故事的挖掘和历史真相的还原,力求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展示老北京的人文魅力。

内容简介

  我们的首都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蕴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众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古老民居以及神话传说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可以说,老北京是一座文化宝库,折射出中华文化的万丈光芒,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解读。“北京故事”系列图书将从建城历史、城门牌楼、皇城宫殿、王府民居、后宫生活、名胜古迹、会馆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衣食住行、方言俚语等多个方面对老北京文化进行全面解读,以讲故事为主,同时配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用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讲述每个建筑、每个街道、每间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谜案北京①:帝王家的那点事儿》计划包括帝都历史、皇城宫殿、帝王秘史、后宫逸事、陵墓祠堂等几个部分。

目录

帝王秘史
明朝紫禁城第一帝——明成祖朱棣 / 2
“肥胖皇帝”——明仁宗朱高炽 / 7
“蟋蟀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 11
身世是个谜——明英宗朱祁镇 / 16
千古畸形之恋——明宪宗朱见深 / 21
只娶一妻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 / 25
颁行“禁猪令”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 28
不敢住紫禁城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 / 33
亲王变皇帝——明穆宗朱载垕 / 37
传奇皇帝——明神宗朱翊钧 / 40
“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 / 44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 48
上吊的皇帝——明思宗朱由检 / 54
清朝的奠基者——清太祖努尔哈赤 / 58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 61
皇帝当和尚?——清世祖福临 / 67
向天再借五百年——清圣祖玄烨 / 72
疑案重重的皇帝——清世宗胤禛 / 78
“古稀天子”——清高宗弘历 / 84
遭雷劈的皇帝——清仁宗颙琰 / 93
清朝最不幸的皇帝——清文宗奕 / 99
死于性病的皇帝——清穆宗载淳 / 104
被“亲爸爸”放弃的孩子——清德宗载湉 / 111
最后的帝王——宣统帝溥仪 / 117
后宫逸事
放眼看后宫 / 124
姐弟恋,明宪宗独宠万贵妃 / 130
天降贵人,孝庄皇后 / 137
生死恋,顺治帝情迷董鄂妃 / 140
《甄嬛传》中看历史——雍正帝的后宫 / 145
《还珠格格》中看历史——乾隆帝的后宫 / 150
井底情——光绪和珍妃局促的爱情 / 155
溥仪——不幸的皇帝,失败的丈夫 / 161
慈禧太后,种种解不开的谜团 / 169
宫女太监,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 / 189
陵墓祠堂
金陵 / 206
明十三陵 / 219
清朝陵墓 / 243

前言/序言

  前言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它聚集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和瑰宝,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的北京,称谓众多,有60多个,而有关“北京”的明确记载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帝尧的后代于蓟,封周宗世召公于北燕,之后燕吞并了蓟,并以蓟为都城,建立起了燕国,这就是北京最早的雏形。   秦、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因政权更替变迁的“主战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一带,因此北京并没有成为主要城市,但随着蒙古人建立元朝的开始,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史称“元大都”。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可以说是元大都缔造了如今的北京城。此外,元大都还留下了当今最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   明灭元后,朱元璋定都南京,但很快,在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明朝政权,并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靖难之役”可以说是明王朝的一次新的开始,也是北京城一次新的开始。   清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后,其都城依然是北京,甚至连宫殿也沿用了明朝的建筑。在清朝,北京城终于完善成熟了起来。   辛亥革命后,中国彻底告别了封建旧制度。历经了民国的军阀混战,历经了抗日战争的连天炮火,北京城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获得新生,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它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胡同、每一个角落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封存了多少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北京作为一座有着8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它流传了太多帝王家的事儿,整个城市,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本书从帝王秘史、后宫逸事、陵墓祠堂三个方面,搜罗明清之际流传在北京城的帝王家的那点事儿,雅俗共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以猎奇、探秘的形式将坊间传闻转变为一个个生动、新奇的故事,让读者在一种“悦读”的氛围中,既能对北京城、对帝王家的谜案重重有个清晰的认知,又能愉悦身心,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感受。
迷雾长安:盛唐秘史录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翰墨轩 出版年份: 暂定 字数: 约三十万字 --- 卷一:骊山雪夜与玉面郎君 大唐开元年间,天下太平盛世,长安城如同镶嵌在沃野之上的一颗巨大明珠,光芒万丈。然而,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历史的沉重与宫廷的幽微,如同盘根错节的藤蔓,悄然伸向了帝国的深处。 本书并非帝王家的陈词滥调,而是聚焦于那些被正史轻轻带过,却在民间巷议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边缘人物”与“隐秘事件”。我们的故事,始于骊山脚下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 第一章:玄宗的侧影 彼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处于其统治生涯的巅峰,意气风发,广开言路。但在这位雄主的光环之下,却有一个几乎无人察觉的秘密——他对于古老谶语的迷恋,以及对“太微垣”星象的偏执。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沈归,一个在太史局中籍籍无名,却精通天文、熟谙古音律的年轻术士。他并非科班出身,而是由一位隐居的道士秘密引荐入宫。沈归的出现,打破了宫廷术数领域的沉寂。他带来了关于“未来之变”的几卷残破古籍,这些记载不仅涉及气象变化,更隐晦地指向了玄宗晚年将面临的巨大动荡。 第二章:雍王府的旧事 另一条线索,则指向了彼时还只是藩王的李瑁,即后来的雍王。雍王府内,气氛与长安城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雍王侧妃柳玉娘,一个出身江南望族却因故沦为歌姬的女子,她身上带着一桩悬而未决的旧案——她兄长在边关的离奇失踪,被官方定性为叛逃,但柳玉娘坚信其中必有蹊跷,而线索似乎指向了边镇一处被废弃的矿井。 沈归奉命前往雍王府校对一批新近征集到的古碑文,正是在此时,他与柳玉娘相遇。两人发现,他们追寻的某些秘密,似乎在不经意间产生了交集,而这些交集,都指向了盛唐初期,李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某个“未竟之局”。 第三章:长安西市的阴影 长安城,这座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白昼之下是胡姬的歌舞和各国使节的喧嚣,夜晚,却被无数无法言说的交易和秘密所笼罩。 一位名叫阿蛮的突厥裔孤儿,在西市经营着一家不起眼的香料铺。阿蛮看似卑微,却是城中地下信息网络的关键节点。他无意中截获了一批流动的信鸽,信鸽携带的密文并非军事机密,而是一系列关于“玉石贸易”的账目,这些账目牵扯到的金额之巨,足以动摇国库。更令人不安的是,账目末尾,赫然签着一个已经逝去多年的“前朝旧臣”的名字。 沈归和柳玉娘为了追查兄长失踪的真相,不得不潜入这片充满危险的地下世界。他们发现,玉石贸易的背后,是一场涉及高层官员、边疆将领以及神秘宗教团体的复杂网络。 --- 卷二:天枢秘档与安禄山的崛起 故事的后半部分,视角逐渐从宫闱的边缘转向了边疆与权力中心的博弈。安史之乱的阴影开始在塞北聚集,而长安城内的精英们,却沉浸于对宫廷艺术和玄学研究的痴迷中,对迫在眉睫的危机浑然不觉。 第四章:河西走廊的边防 沈归受命秘密前往河西走廊,名义上是协助修缮一处边塞烽火台的历法计时系统,实则是调查一桩关于军粮被克扣的举报。在那里,他遇到了裴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将。 裴固对沈归讲述了边军的真实处境:兵士缺饷,物资匮乏,而远在长安的节度使,却日益骄奢淫逸,甚至私下与胡商勾结,进行走私活动。裴固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一个在河西地区活动的神秘组织,代号“青铜马”,他们负责洗白走私所得,并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某些“不臣之心”。 第五章:太子的密信 此时的太子李亨,虽然表面上对父皇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已开始布局自己的政治联盟。他秘密召见了沈归,不是询问星象,而是要他解读一份从宫中流出的残破奏折。奏折中提到,某位权臣(此人并非安禄山,而是另有其人)曾向吐蕃秘密提供过一份关于大唐水利工程的图纸。 太子希望沈归利用他的术士身份,查清这份图纸的真正用途,以及泄密者的动机。柳玉娘则利用她在西市的人脉,成功地锁定了一批用于购买图纸的特殊铜钱——这些铜钱带有极细微的、只有特定工匠才能识别的暗记。 第六章:玉娘的抉择与回响 柳玉娘终于找到了兄长失踪的真相。原来,她的兄长并非叛逃,而是发现了雍王府内某位幕僚与走私集团的勾结,在试图揭发时被灭口,并将尸体伪装成了叛逃士兵。 真相大白之际,柳玉娘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将真相公之于众,彻底摧毁自己所依附的雍王府,还是为了自保,将秘密深埋心底。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她与沈归未来合作的深度与走向。 在故事的最后,沈归发现,当年骊山雪夜的占卜,并非单纯的吉凶预兆,而是指向了某位皇室血脉中隐藏的“异端”血统。所有的线索,无论是边疆的军粮,西市的铜钱,还是宫中的秘档,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一个酝酿已久的阴谋,正以一种缓慢而不可逆转的态势,吞噬着这个看似强盛的王朝。 本书特点: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骨架,辅以细腻的民间传说和政治角力为血肉。它不着重描写帝王的宏伟,而是深入剖析盛唐由盛转衰之际,那些行走在历史边缘的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试图抓住一丝真相的微光。故事结构如同多层嵌套的迷宫,悬念迭起,结局出乎意料,揭示了“太平”二字背后,需要多少无人问津的牺牲与罪恶来维系。 --- (总字数: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的“温度”该如何传递。很多历史书籍,读完后大脑里塞满了事实和日期,但内心却毫无波澜,仿佛在看一份冰冷的数据报告。这本书如果能成功,那一定是因为作者找到了某种方式,让那些逝去的人物“活”了过来。这可能需要高超的心理洞察力,去揣摩他们在特定压力下的真实反应。比如,在面对抉择的瞬间,他们的犹豫、权衡、最终的妥协或坚持,这些微小的心理活动,恰恰是历史中最富有人性的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够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之中。只有当读者能够从历史人物的困境中,看到自己人性的影子时,这本书才真正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共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亘古不变的欲望、野心与爱恨纠葛。

评分

这本新书的问世,让我这个老读者着实兴奋了一阵。它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注目,那种老照片的质感,搭配着略显斑驳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里。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搜集那些尘封的史料,才能营造出如此逼真的年代感。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驾驭那些复杂的历史人物关系,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惊涛骇浪的政治博弈。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就在于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细节,如果作者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哪怕只是片段,那这本书的价值就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看看作者的笔触是否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历史的肌理,同时又保有文学的温度。这本书的厚度也相当可观,看得出来,内容绝对是充实的,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作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引人深思的解读视角。

评分

从这本书的选材来看,我就知道作者的胆识非凡。要触碰那些敏感且根深蒂固的传统叙事,无疑需要极强的专业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定论”了的事件和人物。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面的,很多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深入研究后才发现,其背后的逻辑链条可能存在巨大的漏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去神化”的视角,将那些被神坛供奉的形象拉回人间,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的私心、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矛盾。如果作者能够引入一些新的史料佐证,哪怕只是侧面印证,都会让整本书的说服力大大增强。阅读历史,不应该只是背诵已经写好的答案,而应该是一场持续的质疑和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提问者”,挑战我们固有的历史观,激发我们去主动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一种很沉稳的印象,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显得非常内敛和庄重,这很符合它所承载的主题深度。我个人非常注重阅读的沉浸感,而一本好的书,其纸张的触感、油墨的质量,乃至装订的牢固程度,都是构成这种体验的重要元素。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为纸张的反光刺眼而感到疲劳,也不会因为翻页不顺畅而打断思路。一本严肃的作品,在物理形态上也要体现出对读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书中能附带一些清晰的地图、家族关系图,或者年代大事记的索引,这些辅助材料对于梳理复杂的人物脉络至关重要。如果作者能精心编排这些图表,无疑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巨大福音,它能帮助我们将零散的信息点串联成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避免在阅读中迷失方向。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题材的书籍一向是抱持着谨慎的乐观态度的。市面上同类作品太多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要么就是为了追求戏剧性,把历史人物刻画得如同漫画一般扁平化,失真严重。因此,这本书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作者如何在“真实”和“可读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我特别关注作者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好的历史故事,其节奏感应该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时而紧凑,时而舒缓,让读者的心弦跟着情节的张弛而波动。如果作者能运用一些现代的叙事技巧,比如多线索并行叙事,或者巧妙地设置悬念,那无疑会大大增加阅读的愉悦感。我希望读完之后,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物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挣扎与抉择。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应有的风范,它应该能超越时空,与今天的我们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