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关键基础理论及技术丛书·传动与控制:高端液压元件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Hydraulic Component]

高端装备关键基础理论及技术丛书·传动与控制:高端液压元件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Hydraulic Compon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訚耀保 著
图书标签:
  • 液压元件
  • 液压技术
  • 传动与控制
  • 高端装备
  • 工程技术
  • 机械工程
  • 液压系统
  • 理论与实践
  • 工业自动化
  • 精密制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4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593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高端装备关键基础理论及技术丛书·传动与控制
外文名称: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Hydraulic Componen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端装备关键基础理论及技术丛书·传动与控制:高端液压元件理论与实践》系统地论述高端液压元件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有:高端液压元件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新型工作介质,射流管伺服阀及冲蚀磨损数值模拟方法,射流管压力伺服阀,偏转板伺服阀,直接驱动式电液伺服阀,飞行器单级溢流阀,极端小尺寸双级溢流阀,飞行器液压减压阀,非对称液压阀与对称不均等正开口液压滑阀,增压油箱与液压附件,双边气动伺服阀与四边气动伺服阀等。书后附有我国电液伺服阀代表单位的系列产品结构与参数。
  《高端装备关键基础理论及技术丛书·传动与控制:高端液压元件理论与实践》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侧重系统性、专业性、前沿性,前瞻性理论与实践案例紧密结合,国家重大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案例丰富、翔实。
  《高端装备关键基础理论及技术丛书·传动与控制:高端液压元件理论与实践》可供从事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和武器系统用高端液压气动元件和装置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管理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供航空、航天、舰船、机械、能源、海洋、交通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訚耀保,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国外参与流体控制、先进流体计测器件研究10余年。自2005年归国以来,组建了一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的核心团队,生持国家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和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余项。先后担任某重点国防工程小组副组长、组长、高级工程师、主管设计师,主要从事极端环境下流体传动与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详细研究了非对称气动伺服阀及高速气动控制理论、先进流体测试技术(超声波流量计与雷达液位计)和液压与气动基本理论等,从事两个重点国防型号研制工作,积累了多项导弹燃气液压能源与伺服控制核心理论技术,取得了导弹燃气涡轮泵液压能源与伺服控制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出版专著2部,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实质审查专利10余项,发表公开论著百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液压元件的由来
1.1.1 流体静力学
1.1.2 柱塞机械与液压泵液压马达
1.1.3 溢流阀
1.1.4 蓄能器
1.1.5 增压油箱
1.2 电液伺服元件及其演变过程
1.3 高端液压元件及其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工作介质
2.1 液压油
2.2 磷酸酯液压油
2.3 喷气燃料(燃油)
2.4 航天煤油
2.5 自然水(淡水与海水)
2.6 压缩气体(空气、氮气、惰性气体)
2.7 燃气发生剂
参考文献

第3章 射流管伺服阀
3.1 概述
3.2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压力特性
3.2.1 数学模型
3.2.2 压力特性
3.3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冲蚀磨损数值模拟
3.3.1 射流管伺服阀冲蚀机理
3.3.2 射流管伺服阀冲蚀磨损理论
3.3.3 射流管伺服阀冲蚀磨损仿真
3.3.4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压力伺服阀
4.1 概述
4.1.1 压力伺服阀的由来
4.1.2 压力伺服阀的工程应用案例
4.2 压力伺服阀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4.2.1 弹簧式单级减压阀
4.2.2 喷嘴挡板式压力伺服阀
4.2.3 射流管压力伺服阀
4.3 带动压反馈的射流管压力伺服阀数学模型与特性
4.3.1 力矩马达与反馈杆组件力矩方程
4.3.2 射流管阀前置级控制压力方程
4.3.3 反馈阀芯组件力平衡方程
4.3.4 滑阀力平衡方程
4.3.5 压力特性与频率特性
4.3.6 射流管压力伺服阀控单作用液压缸
4.3.7 油温对射流管伺服阀力矩马达振动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偏转板伺服阀
5.1 偏转板伺服阀的由来与演变
5.2 偏转板伺服阀工作原理及特点、应用
5.2.1 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
5.2.2 主要特点与应用
5.3 偏转板伺服阀压力特性
5.3.1 接收器有效接收面积
5.3.2 压力特性模型
5.3.3 压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5.3.4 工程应用案例
5.4 偏转板伺服阀数学模型与频率特性
5.4.1 力矩马达与反馈杆组件
5.4.2 偏转板射流前置级模型
5.4.3 圆柱滑阀功率级模型
5.4.4 偏转板伺服阀频率响应特性
5.5 偏转板伺服阀前置级流场
5.5.1 偏转板伺服阀前置级流场模型
5.5.2 流场分布规律
5.5.3 偏转板伺服阀气穴现象与改善措施
5.5.4 工程应用案例
5.6 偏转板伺服阀旋涡现象
5.6.1 流体绕曲面流动的旋涡现象
5.6.2 偏转板伺服阀的旋涡现象
5.6.3 偏转板伺服阀的卡门涡街现象
参考文献
……

第6章 直接驱动式电液伺服阀
第7章 飞行器单级溢流阀
第8章 极端小尺寸的集成式双级溢流阀
第9章 飞行器液压减压阀
第10章 非对称液压阀
第11章 对称不均等正开口液压滑阀
第12章 增压油箱与液压附件
第13章 双边气动伺服阀
第14章 四边气动伺服阀

附录

前言/序言

  纵观世界液压元件发明史,经历了从原理到元件、从复杂高端元件到一般工业基础件的发展过程。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15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现静止流体可以传递力和功率的规律以来,欧洲人和美国人在16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相继发明了各种液压元件。如1795年英国人Joseph Braman发明水压机,1905年将工作介质由水改为油,1911年英国人H.S.Hele-Shaw申请径向柱塞泵与马达专利,1935年瑞士人Hans Thoma发明斜轴式轴向柱塞泵与马达,1931年美国人H.F.Vickers发明先导式溢流阀并用于液压泵的压力控制,1942年美国人Jean Mercier发明皮囊式蓄能器,1950年美国发明自增压油箱与冷气挤压式液压能源为飞行器供油。
  20世纪40年代以来,高端电液伺服元件原理相继诞生。德国Askania发明射流管阀,美国Foxboro发明单喷嘴挡板阀,德国Siemens发明双喷嘴挡板阀。1946年英国Tinsiey获得两级阀专利,美国Raytheon和Bell发明两级电液伺服阀,1957年R.Atchley研制两级射流管伺服阀,1970年MOOG公司开发两级偏转板伺服阀。从此拉开了高端液压元件及其在重大装备、航空航天及舰船等领域的应用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于军事和宇航开发的需要,美国空军先后组织四十余个早期机构,研制了各种形式的单级和双级电液伺服阀,形成了电液伺服元件新结构、新原理、试制产品,并撰写了包括各类电液伺服元件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功率键合图、实验等内容的国防科技报告,但保密30~50年。高端装备高新技术,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多年来,极端温度、极端尺寸、极端环境、高性能的高端液压元件理论和技术已经被列为各国重点研究的课题,公开著作尚不多见。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已列为《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的重点突破瓶颈之一。针对百余年来高端装备一直被国外垄断的现状,本书作者结合多年来从事重大装备和武器系统研制过程中的实践成果,包括作者所承担的国防武器系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系统地及时地总结了二十余年潜心研究高端液压元件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案例,涉及航天能源与舵机、航空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装备等方面。全书共分为14章。第1章绪论,着重阐述液压元件的由来,电液伺服元件和高端液压元件的演变过程,主要介绍世界液压元件的产生背景及过程。第2章工作介质,介绍新型液压油、磷酸酯液压油、喷气燃料(燃油)、航天煤油、自然水(淡水与海水)、压缩气体(空气、氮气、惰性气体)、燃气发生剂与燃气介质等的成分和特性。第3、4章射流管伺服阀和压力伺服阀,叙述射流管伺服阀数学模型、压力特性、射流负压现象以及前置级冲蚀磨损数值模拟方法,压力伺服阀结构与特性。第5章阐述偏转板伺服阀原理与静动态特性,流场规律与卡门涡街现象。第6章直接驱动式电液伺服阀,包括由来、旋转直接驱动式电液伺服阀、大流量电气四余度液压双余度两级直接驱动伺服阀。第7、8、9章介绍飞行器单级溢流阀、极端小尺寸的集成式双级溢流阀、飞行器液压减压阀,着重介绍新结构和整体集成式一体化设计方法,包括新原理、振动环境下的数学模型、双级溢流阀稳定性与极端尺寸之间的关系,典型应用案例。第10、11章描述非对称液压阀和对称不均等正开口液压滑阀的新原理、阀特性与阀控缸特性。第12章介绍闭式液压系统增压油箱与液压附件结构与原理。第13、14章阐述双边气动伺服阀与四边气动伺服阀结构、特性及气动阀控缸典型案例。为便于读者了解电液伺服阀结构、性能,附录列出了电液伺服阀术语与定义,以及我国电液伺服阀高端产品。本书旨在为我国重大装备和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前瞻性基础理论和实践案例,也希望为探索高端液压元件目前未知的基础理论、技术途径或解决方案,破解重大装备、重点领域整机核心元件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原始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来在国外和国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系统地凝练、归纳而成,包括作者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郭生荣、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傅俊勇等同仁的共同研究成果。附录由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张鑫彬、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方向、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牛世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王书铭、上海衡拓液压控制技术有限公司金瑶兰、上海诺玛液压系统有限公司曹涌提供素材编写而成。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济大学訚耀保教授研究室博士研究生原佳阳、王玉、李长明、张曦,硕士研究生张鹏、傅嘉华、张晓琪、张阳进行成果归纳工作,2009-2016年硕士生进行资料整理工作。本书作为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教材、硕士研究生教材已在教学中连续使用。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传动与控制:高端液压元件理论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业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高端液压元件。液压技术以其传动平稳、力能效率高、响应快速、结构紧凑等独特优势,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制造、自动化生产、新能源等众多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深入剖析了高端液压元件的设计原理、性能特点、应用机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高端液压元件的理论基础,从流体力学、材料科学、机械设计等基础学科出发,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液压元件的工作机理。内容涵盖了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高性能液压泵理论与设计: 变量叶片泵与变量柱塞泵: 详细阐述了其变量机制、压力补偿、流量控制原理,以及在高压、高转速、低噪声等极端工况下的设计优化方法。讨论了非接触式密封技术、低摩擦材料应用等先进技术。 齿轮泵的改进技术: 针对传统齿轮泵的脉动、泄漏等问题,介绍了新型齿形设计、高精度制造工艺以及特殊材料应用,以提升其效率和寿命。 电液比例泵与伺服泵: 深入研究了电控变量技术,包括电磁驱动、压电驱动等,及其与微处理器控制系统的集成,实现液压系统的高精度、高动态响应控制。 2. 先进液压马达的理论与应用: 柱塞马达(轴向与径向): 分析了不同结构形式(如斜盘式、曲轴式)的特点,以及影响其扭矩、效率、调速性能的关键因素。探讨了低速大扭矩马达的设计与制造。 液压马达的可靠性与耐久性: 讨论了密封技术、轴承选型、润滑方式对马达寿命的影响,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策略。 3. 精密液压阀的理论与控制: 方向控制阀(电磁换向阀、先导控制阀): 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阀芯结构、密封原理,以及影响换向速度、泄漏、冲击的关键参数。重点关注电液伺服阀和比例方向控制阀的动态性能与控制精度。 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 分析了其稳压、限压、调压原理,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探讨了如何实现快速、稳定的压力控制,以及抗冲击设计。 流量控制阀(节流阀、调速阀): 阐释了其流量调节机理,并重点介绍了电控流量阀及其在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比例阀与伺服阀的技术进展: 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实现复杂运动轨迹控制、高精度定位、动态补偿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以及数字控制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4. 新型液压附件与集成化技术: 高压蓄能器: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蓄能器(气囊式、活塞式)及其在能量储存、压力波动吸收、应急供能等方面的应用。 过滤器与油液净化技术: 强调了油液清洁度对液压元件寿命和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性,介绍了各种过滤元件的性能参数和选择原则,以及在线监测与净化技术。 液压集成块与模块化设计: 探讨了如何通过集成化设计,减少管路连接、降低泄漏风险、提高系统紧凑性和美观度。 5. 现代液压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建模与仿真技术: 介绍了基于Matlab/Simulink等软件的液压系统建模方法,以及仿真在系统性能评估、故障诊断和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 探讨了基于传感器数据和智能算法的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以及预测性维护策略。 能量效率与节能技术: 关注液压系统的能耗问题,介绍了变频驱动、能量回收、低损耗元件等节能技术。 本书特点: 理论严谨,内容扎实: 建立在坚实的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之上,为读者提供深入的理论理解。 技术前沿,紧跟发展: 涵盖了当前高端液压元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如智能控制、微液压、新能源液压等。 实践导向,案例丰富: 结合大量工程实例和应用场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解决方案。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配备了丰富的插图、图表和性能曲线,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机械工程、自动化、能源动力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液压系统设计、研发、制造、维修和技术支持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同时,对于对高端液压技术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行业从业者,本书也将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学习本书,读者能够全面掌握高端液压元件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推动液压技术创新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我希望理论部分能够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实践部分则能印证和深化理论的理解。例如,当书中推导某个液压元件的数学模型时,我希望能看到在后面的实践章节中,有相应的实验数据或工程案例,来验证这个模型的准确性。反之,当介绍一个复杂的工程应用时,我希望能够追溯到其背后的理论原理。我期待看到书中提供一些“为什么”的答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比如,为什么特定的伺服阀设计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响应速度?为什么某种比例控制策略能够保证极高的定位精度?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图表、曲线、对比分析等方式,直观地展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包含一些“填坑”的内容,即解决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难题,或者克服了实践中遇到的某些技术瓶颈。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最佳实践”的建议,指导读者如何更好地设计、选型、调试和维护高端液压元件,那就更能体现其指导意义。我也期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对常见误区或错误做法的纠正,帮助读者少走弯路。

评分

理论的深度固然重要,但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应用分析。我希望作者能够从实际工程项目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端装备,如航空发动机的燃油系统、高精度机床的伺服驱动、重型工程机械的行走和工作机构、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等,来展示液压元件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应用。我希望看到详细的系统设计图,包括液压回路图、元件选型依据、控制策略等。同时,我期待作者能够分析在这些实际应用中,高端液压元件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在极端温度、高压、振动、腐蚀等工况下的可靠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来克服这些困难。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测试数据和性能曲线,来验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展示元件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故障分析和排除的案例,能够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排查和解决,那就更具实用价值了。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提及了近年来液压技术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最新发展,比如集成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关于“高端液压元件”的定义和分类。在我的理解中,“高端”不仅仅是指性能参数的极致追求,更包含了在复杂、极端环境下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智能化、集成化、节能化等方面的突破。我希望书中能对不同类型的液压元件,比如伺服阀、比例阀、柱塞泵、马达等,进行细致的划分,并且对每一类元件在“高端”层面的特征进行深入阐述。例如,在伺服阀部分,我期待看到关于其响应速度、精度、抗污染能力、稳定工作范围等方面的详细解读,以及不同结构形式(如滑阀式、喷嘴挡板式)的优劣分析。对于比例阀,我希望了解其流量或压力的控制精度、动态响应特性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型考量。在泵和马达方面,我更关注其在高压、低速或高速下的效率、噪音、寿命以及在能量回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书中如果能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新型密封材料、精密加工工艺、先进控制算法的应用,来解释这些“高端”特性的实现原理,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高端液压元件技术发展上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比如欧美在精密制造和材料科学上的优势,以及我们在集成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探索。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技术丛书,除了理论和应用,还应该对元件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有所涉及。我希望本书在介绍高端液压元件时,能够适当地探讨其背后的制造技术。例如,对于高精度伺服阀的阀芯和阀套,其配合精度直接影响到泄漏和控制精度,我希望能了解到相关的精密加工技术,比如超精密磨削、珩磨、抛光等,以及它们对元件性能的具体影响。同样,对于高压柱塞泵的柱塞、缸体、配油盘等关键零件,我希望知道其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表面处理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工艺如何保证元件在高压、高速运转下的强度、耐磨性和密封性。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提及了先进的检测手段,例如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显微镜观察、无损检测等,以及这些检测如何保证元件在出厂前的质量。如果书中能够对一些关键的制造难点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那就更能体现其“高端”的价值。我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关于产品可靠性测试的知识,比如疲劳寿命测试、高低温冲击测试、振动测试等,以及这些测试如何为产品的质量保驾护航。

评分

对于“传动与控制”这个大主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液压技术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它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电子控制等其他技术如何协同工作。我期待看到液压系统在实现复杂运动轨迹、精确力/位移控制、能量传递和储存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例如,在机床领域,我希望了解液压伺服系统如何实现高精度、高刚度的定位和进给,以及与电主轴、数控系统如何配合。在工程机械领域,我希望看到液压系统如何通过流量分配、压力补偿等技术,实现不同作业载荷下的平稳、高效作业,并与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协同工作。书中如果能够对不同传动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重点突出液压技术在高端装备中的不可替代性,那就更能说明本书的价值。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对液压系统的能量效率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如何通过优化设计、采用变量泵、能量回收技术等来降低能耗,这在当前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尤为重要。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液压与电子、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案例,比如利用传感器和大数据进行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封面的插画,如果能巧妙地融入一些液压元件的抽象形态,或者代表着力量与精密的线条,那就更能烘托出“高端”二字了。我尤其期待书的装帧质量,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还有书脊的牢固程度,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本书的诚意。我希望它拿到手里时,能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仿佛捧着的是一份珍贵的知识宝库。翻开扉页,如果有一位在这个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题写一段序言,那将是对这本书价值的最好肯定。我设想这篇序言不仅会概括全书的重点,更会点明液压技术在现代高端装备中的重要性,以及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独特贡献。同时,序言的语言风格如果能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科普的趣味性,那将是锦上添花,能迅速勾起读者深入探索的兴趣。我还会关注书的目录设计,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逻辑顺序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目录应该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掌握全书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部分。例如,我期望看到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元件的深入剖析,再到系统集成与应用案例的呈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如果目录中能包含一些“前沿展望”或“未来趋势”这样的章节,那就更好了,这会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在引领未来。

评分

在我阅读过程中,我会非常留意书中对“高端”的理解是否与时俱进。液压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我希望本书能够反映出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发展方向。例如,关于智能化液压系统,我期待书中能介绍集成传感器、微处理器和通信接口的智能液压元件,它们如何实现自诊断、自适应控制和数据互联。对于新能源领域,我希望看到书中对电动化液压系统、混合动力液压系统等前沿技术的探讨,以及它们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我也关注书中是否提及了对新型材料在液压元件中的应用,比如高性能密封材料、耐磨合金、复合材料等,以及这些材料如何提升元件的性能和寿命。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未来液压技术的发展进行一些展望,比如在微流控、纳米技术与液压结合的可能性,或者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液压系统优化设计等。一本能够引领未来技术方向的书,其价值将远超于对现有技术的梳理。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提及了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行业规范,这对于理解和掌握高端液压技术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书籍,我对书中理论推导的严谨性和深度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述每一个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并辅以必要的数学模型和公式推导。例如,在分析一个液压泵的流量特性时,我期望看到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入输出关系,而是能够深入到内部腔体的流动、泄漏、容积效率等细节的分析。对于复杂元件如伺服阀,我希望能够看到其控制回路的详细分析,包括电液转换、液力放大、反馈机制等,并且能够理解不同参数(如阻尼、死区、增益)对阀性能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运用了现代控制理论,比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来解决液压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性问题。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仿真分析过程,展示如何利用软件(如MATLAB/Simulink, AMESim)来模拟液压元件和系统的行为,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些理论推导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解释为什么特定的理论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元件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经典问题和对应的解题思路,那就更具启发性了。

评分

在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会去翻阅它的引言部分。我希望引言能够清晰地阐述本书的写作宗旨、目标读者以及其在当前高端装备领域中的理论和技术价值。一个好的引言应该能让我迅速理解这本书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它试图通过哪些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例如,它是否旨在填补国内在某个特定高端液压元件理论研究上的空白?或者,它是否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系统性地介绍给国内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我还会留意引言中对“高端”二字的界定,它所指的“高端”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元件的性能指标,还是其在特殊工况下的可靠性,抑或是其在智能化、集成化方面的应用?同时,我希望引言能够明确指出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如何平衡,是偏重于理论推导,还是更侧重于工程应用案例的分析?如果引言能够提及本书的创新之处,比如采用了新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元件行为,或者提出了独特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理论,那我肯定会非常兴奋。我还希望作者能在引言中解释为什么选择“传动与控制”这个大的主题下,专门聚焦“高端液压元件”的理论与实践,并阐述液压技术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评分

最后,我非常看重一本书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即使是高端技术,如果语言晦涩难懂,排版混乱,那么它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兼顾学术的严谨性和工程的实用性,避免过多的理论术语堆砌,或者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期望看到清晰的逻辑结构,流畅的叙述,以及恰当的比喻和类比,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书中如果能够配以高质量的插图、示意图、照片,来直观地展示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那就更好了。例如,对一个复杂的液压回路,如果能够配以详细的图示和解释,将会大大降低理解难度。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有清晰的术语表和索引,方便读者在需要时查找相关信息。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在线资源链接,比如相关的技术文档、软件工具、研究论文等,那就更能体现作者的用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我愿意反复翻阅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一本真正优秀的图书,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