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便於廣大組織,包括生産型和服務型組織的相關人員,以及內、外部審核員理解和應用國際先進的環境管理體係標準,依據GB/T 24001-2016 idt ISO 14001:2015《環境管理體係要求及使用指南》,編寫瞭這本《2015版環境管理體係標準理解與應用》。
《2015版環境管理體係標準理解與應用》主要內容包括:概論、術語和定義部分,環境管理體係要求的理解和應用,環境管理體係審核,以及附錄環境管理體係審核思路和練習題參考答案。
在《2015版環境管理體係標準理解與應用》的編寫過程中,作者從滿足組織和內、外部審核員準確理解國際環境管理體係標準要求和如何實現正確、有效應用標準的實際需求齣發,理論結閤實際,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較為通俗易懂地介紹瞭與環境管理體係有關的知識和應用知識,包括相關過程的識彆和證據的保留,給齣瞭適量的示意圖和錶單格式提供參考。
《2015版環境管理體係標準理解與應用》適用於生産和提供或輸齣各種類型産品和服務的組織,同時,也適用於內、外部審核員學習參考,也可作為理工科大學環境管理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中國的環境狀況
第二節 環境管理標準修訂背景
第三節 環境管理體係的目的
第四節 成功因素
第五節 策劃-實施-檢查-改進模式
第六節 ISO 14001標準內容
第七節 環境管理體係範圍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術語和定義部分
第一節 與組織和領導作用有關的術語
第二節 與策劃有關的術語
第三節 與支持和運行有關的術語
第四節 與績效評價和改進有關的術語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環境管理體係要求的理解與應用
第一節 組織所處的環境
第二節 領導作用
第三節 策劃
第四節 支持
第五節 運行
第六節 績效評價
第七節 改進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環境管理體係審核
第一節 術語和定義
第二節 審核活動的準備
第三節 審核活動的實施
第四節 審核報告的編製和分發
第五節 審核的完成和審核後續活動的實施
附錄一 環境管理體係審核思路
附錄二 復習思考題參考答案
前言/序言
組織的成功來自有效和高效的管理,以及組織對所處環境和改善環境績效的貢獻。
國際標準化組織自1996年頒布用於管理目的的環境管理體係標準至今已有20年瞭。期間,國際標準化組織所屬的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ISO/TC207)在2004年對環境管理標準進行瞭修訂和再版。
自2004版IS014001《環境管理體係要求及使用指南》標準發布至今,世界環境狀況發生瞭巨大變化,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全球化,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
在當今世界上,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環境問題已不再是某個國傢和局部地區的事情。目前全球麵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和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壞、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酸雨汙染等,這些問題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關心的大問題。
1.全球氣候變化
近年來,世界各國均齣現瞭幾個世紀來曆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繁發生也給各國造成瞭巨大的經濟損失。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
科學傢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有:海平麵上升,陸地麵積減少、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係統、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影響人類健康等。
2.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目前,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麵積已超過2400萬平方韆米,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瞭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瞭35%。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如果平流層的臭氧總量減少1%,預計到達地麵的有害紫外綫將增加2%。有害紫外綫的增加會産生如下危害:一是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壞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二是破壞生態係統;三是引發新的環境問題。
3.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恐龍滅絕以來,地球曆史上還從未齣現當前如此之快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或許是它們在未受乾擾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倍。1600-1950年,已知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增加瞭4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1850-1950年間,平均每年都會有一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增加到滅絕名單上。
4.土地荒漠化
從1991年底為聯閤國環發大會所準備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荒漠化麵積已從1984年的34.75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92億公頃,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1/4,已影響到瞭全世界1/6的人口、100多個國傢和地區。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閤作用的結果。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産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減産,以及相應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和一係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難民。
5.森林植被破壞
森林破壞仍然是許多發展中國傢麵臨的嚴重問題,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開墾林地、采集薪材、大規模放牧、空氣汙染等。森林的不斷減少,將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一是導緻氣候異常;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三是導緻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四是加劇水土侵蝕;五是減少水源涵養,加劇洪澇災害。掠奪式地開發森林、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正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6.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
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導緻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過去的3個世紀裏,人類提取的淡水資源量增加瞭35倍。與淡水資源短缺相對應的是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農業消耗瞭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較低,許多灌溉係統60%以上的水在澆灌莊稼前就滲漏和蒸發掉瞭,並帶來土壤鹽漬化。水汙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汙染物的地麵徑流。另外,固體廢物滲漏和大氣汙染物沉降也造成對水體的交叉汙染。化肥和農藥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不閤理使用,使農業的地錶徑流汙染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成為湖泊等地錶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人類活動産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汙染物最終都進入瞭海洋,海洋汙染越來越趨於嚴重。目前,每年都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汙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直接流入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的淤泥和廢物帶入沿海水域。
7.酸雨汙染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礦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礦物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汙染物總量也不斷增加,酸雨分布有擴大的趨勢。歐洲和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最早發生酸雨的地區,但亞洲和拉丁美洲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酸雨汙染可以發生在其排放地500~2000韆米的範圍內,酸雨的長距離傳輸會造成典型的越境汙染問題。酸雨的危害主要錶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損害生物和自然生態係統;二是腐蝕建築材料及金屬結構。
深度剖析: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基石與實踐路徑 《綠色治理: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績效的深度融閤》 書籍簡介 在全球經濟與社會對可持續性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企業不再是單純追求利潤的經濟實體,而是肩負環境責任與社會義務的“公民”。本書旨在為企業管理者、環境專業人士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係統、前瞻性的理論框架與實操指南,闡述如何在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將環境責任內化為核心競爭力,並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效益的協同增長。 本書的視角超越瞭傳統的閤規管理範疇,深入探討瞭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最新發展趨勢,特彆是其與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框架的深度交織。我們認為,成功的現代企業必須將環境管理視為戰略決策而非成本中心。 第一部分:戰略環境管理的新範式 本部分聚焦於宏觀環境變化如何重塑企業的戰略思維。我們首先剖析瞭全球氣候變化、資源稀缺性、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重大環境挑戰對商業模式的顛覆性影響。 1. 宏觀環境風險與機遇識彆: 詳細介紹瞭如何運用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來預測不同氣候政策和環境法規變化對供應鏈、運營成本及市場準入的影響。本書提供瞭一套“壓力測試”工具包,幫助企業量化其環境脆弱性。 2. 價值鏈的綠色重塑: 重點探討瞭如何從産品設計之初就融入“搖籃到搖籃”(Cradle-to-Cradle)的理念。內容涵蓋瞭循環經濟的五大核心原則(再設計、再利用、再製造、再循環、減少),以及如何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如産品服務化PaaS)來降低對原生資源的依賴,同時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3. 利益相關者期望的演變: 分析瞭投資者、消費者、社區及監管機構對企業環境錶現日益提升的透明度和問責製要求。我們詳細解讀瞭“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原則在環境議題中的應用,即企業不僅要關注環境對自身財務的影響,更要關注自身運營對環境的實質性影響。 第二部分:ESG驅動下的內部管控與績效衡量 本部分轉嚮企業內部管理體係的升級與實踐,強調數據驅動和績效導嚮。 1. 精細化碳核算與脫碳路徑規劃: 摒棄瞭粗放式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本書引入瞭《全球溫室氣體核算體係》(GHG Protocol)的最新擴展應用,特彆是對範圍三(供應鏈上下遊)排放的精確追蹤技術。內容深入講解瞭基於科學減排目標倡議(SBTi)的減排路徑設定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實現實時監測和預警。 2. 生態足跡與資源效率優化: 提供瞭超越傳統能源管理的工具。具體包括:水資源風險評估模型、工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的項目實施案例分析,以及如何利用物聯網(IoT)技術優化生産流程中的物料流和能源消耗,實現“零廢棄”目標。 3. 環境績效報告與信息披露的規範化: 詳細對比和解析瞭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標準、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標準,以及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IFRS S1和S2準則在環境信息披露上的異同。強調如何構建一套既滿足監管要求,又能有效嚮資本市場傳達價值的綜閤性報告體係。 第三部分:治理、風險與創新文化構建 環境管理體係的成功實施,最終依賴於企業文化的塑造和強有力的治理結構。 1. 綠色治理架構的構建: 探討瞭董事會在環境戰略中的核心作用,包括設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將氣候風險納入全麵風險管理框架(ERM)的流程設計。強調高管薪酬與長期環境績效的掛鈎機製設計。 2. 綠色金融與投資: 闡述瞭如何利用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SLL)等金融工具為轉型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本書分析瞭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建議如何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和投資者關係。 3. 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 強調技術創新是實現深度脫碳的關鍵。內容涵蓋瞭企業內部的“綠色黑客鬆”組織模式、與初創科技公司的閤作策略,以及如何通過開放式創新來加速低碳技術(如CCUS、綠色氫能)的商業化應用。 結論:邁嚮韌性與價值共創的未來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認識到,在當前復雜的全球背景下,環境管理不再是“必須做的”,而是“實現長期韌性與超額迴報的必要途徑”。通過係統的理論闡述和大量的跨行業實踐案例分析,讀者將能夠構建起一套全麵、前瞻、可量化的企業環境管理戰略,確保企業在邁嚮淨零排放的徵程中,不僅能生存,更能引領行業發展。 本書適閤:企業CEO、首席可持續發展官(CSO)、環境健康安全(EHS)總監、風險管理部門負責人、可持續投資分析師,以及相關專業的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