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禮足徵 禮製文化的考古學研究

古禮足徵 禮製文化的考古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崇文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禮製
  • 文化研究
  • 中國古代史
  • 社會史
  • 曆史人類學
  • 足徵
  • 古禮
  • 儀式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38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746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4
字數:6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此書將考古與文獻有機結閤,研究瞭禮製的起源、三代和秦漢時期的禮製,闡述瞭中國古代獨特的禮製文化特徵,方法科學,結論有說服力,且在若乾學術問題上提齣瞭新的認識,如對神權、祖權和政權相結閤的發展曆程的分析,三代禮製文化的發展“不僅是物質文化的融閤和統一,而且是思想觀念上的融閤和統一”的見解的提齣等,體現瞭作者比較寬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文獻功底。

內容簡介

  書稿為專題性論集,是高崇文教授對考古學禮製文化研究的主要收獲,它分為四個部分:以考古新發現來研究中國古代禮與禮製的産生、形成和發展;中國古代都城禮製文化的形成研究;先秦兩漢喪葬禮製研究;禮器類型學及使用製度研究。考古學禮製文化一直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特彆是夏商西周直至戰國秦漢考古研究的重點,且這一研究課題內容非常豐富。

作者簡介

  高崇文,197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戰國秦漢考古、古代貨幣研究、古代青銅器研究。代錶論著有:《當陽趙傢湖楚墓》(主要執筆人。文物齣版社,1992年)、《兩周時期銅壺的形態學研究》(《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文物齣版社,1989年)、《西漢諸侯王墓車馬殉葬製度探討》(《文物》1992年第2期)。

目錄

序言…………………………………………………………………………………… (i )
前言…………………………………………………………………………………… (i)
壹 禮製文明篇
中國古代禮製文明的考古學觀察…………………………………………………… (3 )
江漢地區青銅禮製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48 )
商周禮製及其在考古學中的反映…………………………………………………… (60 )
貳 都城禮製篇
古代都城禮製文化的形成…………………………………………………………… (71)
東周列國都城的禮製文化…………………………………………………………… (82)
古代北京城規劃中的禮製文化……………………………………………………… (114)
叁 喪葬禮製篇
殷周時期殉葬與祭祖儀式的變遷…………………………………………………… (127)
試論先秦兩漢喪葬禮俗的演變……………………………………………………… (141)
中國古代陵墓製度的發展…………………………………………………………… (164)
試論周代棺槨構築程序及相關葬儀………………………………………………… (171)
淺談楚墓中的棺束…………………………………………………………………… (181)
楚“鎮墓獸”為“祖重”解……………………………………………………………(191)
西漢諸侯王墓車馬殉葬製度探討…………………………………………………… (201)
再論西漢諸侯王墓車馬殉葬製度…………………………………………………… (209)
西漢長沙王墓和南越王墓葬製初探………………………………………………… (217)
西漢“黃腸題湊”葬製再研究…………………………………………………… (225)
釋“便槨”、“便房”與“便殿” …………………………………………………(233)
論西漢時期的祭奠之禮……………………………………………………………… (242)
秦漢帝陵陵寢製度探討……………………………………………………………… (255)
漢代諸侯王與列侯大墓的發掘與研究……………………………………………… (281)
肆 青銅禮器篇
兩周時期銅壺的形態學研究………………………………………………………… (307)
試論晉南地區東周銅器墓的分期與年代…………………………………………… (365)
東周楚式鼎形態分析………………………………………………………………… (386)
楚器使用禮製考……………………………………………………………………… (408)
伍 江漢地區古文化與楚文化研究篇
長江中遊古代文明的發展與三苗傳說……………………………………………… (417)
從夏商時期江漢兩大文化因素的源流談楚文化起源……………………………… (427)
楚文化淵源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434)
楚文化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442)
清華簡《楚居》所載楚早期居地辨析……………………………………………… (447)
從考古發現談戰國時期秦楚關係…………………………………………………… (455)
春鞦楚墓特徵及其形成諸因素初探………………………………………………… (463)
楚墓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472)

好的,以下為您構建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古禮足徵:禮製文化的考古學研究》的相關信息: --- 《失落的文明迴響:新石器時代社會結構與宇宙觀的重建》 圖書簡介 引言:溯源與視角的轉換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群的深度考古學研究,重構彼時社會復雜的組織形態、精神信仰體係及其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模式。不同於傳統上側重於陶器類型學或單一遺址的斷代研究,《失落的文明迴響》試圖建立一個跨區域、跨文化層麵的綜閤分析框架,聚焦於聚落布局、墓葬製度的演變,以及作為社會凝聚力核心的“宇宙觀”如何在物質遺存中留下印記。我們相信,理解早期文明的“內在邏輯”,是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所在。 第一部分:聚落形態與社會層級:空間中的權力痕跡 本捲深入剖析瞭以紅山文化晚期、石峁文化及陶寺文化早期為代錶的幾處關鍵遺址的聚落結構。通過高精度三維測繪與地層學分析,我們揭示瞭大型中心聚落與周邊衛星聚落之間形成的不均衡關係。 中心聚落的規劃性與等級製: 重點探討瞭大型宮殿式建築群的選址邏輯。這些建築不僅在體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其內部空間劃分也暗示著嚴格的社會層級。分析集中於建築基址的夯土技術差異、隨葬品數量與質量的懸殊對比,以及權力核心區域與普通居住區的空間隔離程度。我們首次提齣瞭“多重權力中心模型”,用以解釋在單一中心聚落內部可能存在的權力製衡或更迭現象。 防禦體係的象徵意義: 對石峁遺址等地的石城牆遺跡進行瞭詳細解讀。這些龐大的防禦工程不僅具有軍事防禦功能,其修建的艱巨性本身便構成瞭一種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證明。我們對比瞭城牆內外齣土遺物的差異,探討瞭防禦工事在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閤法性方麵所扮演的意識形態角色。 聚落環境適應性研究: 結閤古環境學數據,分析瞭各文化群落如何根據水資源、土地肥力及地理屏障來優化其聚落布局,揭示瞭環境壓力對社會組織形態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死亡的敘事:喪葬儀式與身份認同的構建 喪葬考古是理解史前社會個體地位與群體價值取嚮的直接窗口。本書將注意力投嚮墓葬的空間排列、隨葬品組閤及其變異性,以期重構當時的身份認同體係。 墓葬的群體區位與祭祀場域: 考察瞭不同墓地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的選擇邏輯。例如,一些重要的傢族墓地往往被置於麵嚮特定山脈或河流的製高點,這暗示著地理空間與精神世界的關聯。我們特彆關注瞭祭祀坑與墓葬群的共存關係,探討瞭公共祭祀活動在社會整閤中的作用。 玉器與陶器的“語言”: 對玉器(特彆是豬龍、璧形器)和特殊紋飾陶器的齣土情況進行瞭細緻統計。玉器的分布呈現齣高度集中的特徵,其數量和精美程度與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呈正相關。通過對陶器紋飾的符號學分析,我們試圖破譯那些被重復使用的圖案(如“渦紋”、“聯珠紋”)在不同文化間傳播與演變的曆史軌跡。 個體生命周期與儀式: 關注成人墓與兒童墓的比例、閤葬與獨葬的比例變化。通過對特定墓葬中工具、武器、食物殘骸的分析,重建瞭早期社會個體從齣生到死亡所經曆的社會化過程與儀式節點。 第三部分:物質與彼岸:宇宙觀的考古學解碼 本捲是本書最具理論探索性的部分,緻力於將前兩部分積纍的社會結構信息,與彼時人群對世界的理解——即宇宙觀——聯係起來。 “天圓地方”的具象錶達: 分析瞭大型建築或祭祀遺址中圓形與方形結構的並置現象,並將其與同時期陶器上描繪的日月星辰圖案進行交叉比對。我們提齣,早期的宇宙模型並非抽象理論,而是通過具象的、可操作的建築和禮器得到固化和實踐的。 人與自然界的“中介”: 探討瞭動物形象在早期信仰體係中的地位。特彆是與權力相關的動物(如猛禽、鹿群)形象在不同文化中被賦予以不同意義。通過對動物骨骼被特意處理(如焚燒、斷肢)的痕跡分析,推斷齣這些動物在與“神祇”或“祖先”進行溝通的中介角色。 時間觀念的物質化: 考察瞭與農事周期、天文觀測相關的考古遺存,如觀測颱遺址的定位、特定日期(如鼕至、夏至)祭祀遺跡的集中齣現。這錶明早期社會的“時間”是與生産生活緊密結閤的,並被製度化的儀式所規範。 結論:從區域性發展到中華文明的早期整閤 《失落的文明迴響》通過對物質遺存的精細解讀,描繪瞭一幅復雜而動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圖景。它揭示瞭在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階段,社會組織、物質生産與精神信仰是如何相互作用,逐步孕育齣具有強大整閤能力的早期國傢形態的雛形。本書不僅為考古學界提供瞭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論模型,更為曆史學、人類學領域研究早期社會復雜化提供瞭堅實的實證基礎。它提醒我們,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迴響,依然在塑造著我們對自身文明起源的認知。 ---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禮製文化溯源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敘事節奏的精妙拿捏。它不像很多學術專著那樣闆著一副麵孔,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不同的曆史時期和考古現場。開篇的引人入勝,絕非靠華麗辭藻堆砌,而是通過幾個極具張力的曆史懸念切入,迅速抓住瞭讀者的好奇心。隨後,論證的展開層次分明,邏輯鏈條嚴絲閤縫。特彆是對某一特定禮儀形製在不同地域、不同階段的演變脈絡梳理,展現齣驚人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耐心,去追蹤那些微小的變化,並準確判斷它們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動因。這種娓娓道來、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使得即便對考古學背景知識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領略到中國禮製文化那種內在的韌性與變遷的張力。它成功地將枯燥的考證工作,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部作品在展示禮製文化“實踐性”方麵的突破。許多關於禮儀的探討常常停留在文本的闡釋層麵,但這部書將焦點明確地對準瞭實際操作中的細節。作者對不同儀式場景中,參與者的身體姿態、空間站位、乃至時間節律的細緻描摹,構築瞭一個立體的“禮儀劇場”。這不僅讓我們明白瞭古人“如何做”,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體會到他們“為何如此做”的內在心理動因。譬如,書中對喪葬禮儀中“等級位序”在空間布局上的物化體現的分析,展現瞭權力關係如何在無聲的儀式中被反復確認和強化。這種對“身體政治”與“空間禮儀”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研究充滿瞭生動的畫麵感和強烈的現場氣息。它將禮製從抽象的規範,還原為一套活生生的、需要通過身體力行來完成的社會實踐活動。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極為開闊,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它絕不僅僅滿足於描述“是什麼”和“怎麼樣”,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會這樣”的深層文化機製。我尤其贊賞其中對禮製與早期國傢形態構建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分析。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禮製如何從一種維護群體秩序的工具,逐漸演化為中央集權閤法性的基石。這種宏觀的理論建構,並非空中樓閣,而是緊密錨定在翔實的考古發現之上。例如,書中對於特定禮器組閤的“功能主義”解讀,不僅解釋瞭其在儀式上的用途,更揭示瞭它在社會階層固化中的潛颱詞。這種由物及製,再由製及政的分析路徑,為理解中國文明的連續性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分析框架。它讓讀者得以一窺中國古代社會在維持穩定與應對變革時,所依賴的那套無形卻強大的內在秩序。

評分

這部新作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對傳統禮儀的簡單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之旅。作者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嚴謹態度,將那些看似遙遠晦澀的古代禮製,通過對物質遺存的細緻剖析,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欣賞它跳齣瞭傳統史學過於依賴文獻的窠臼,轉而將目光投嚮那些沉默的器物、建築的布局乃至墓葬的形製。比如,書中對特定青銅器銘文與祭祀禮儀之間聯係的探討,就為我們理解早期社會的權力結構和信仰體係提供瞭全新的視角。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那種“讓文物開口說話”的匠心。那些原本冰冷的考古報告數據,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地觸摸到周代貴族的生活細節。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抽象文獻記載與具體物質證據的橋梁,使得“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滲透在日常起居、生老病死每一個環節的實在存在。這種跨學科的融閤,無疑極大地提升瞭對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

坦率地說,初翻此書時,我曾擔心其內容會過於專業化,晦澀難懂。然而,作者在行文風格上展現齣令人驚喜的親和力與敘事張力。文字精準有力,摒棄瞭不必要的學術術語堆砌,即使在論述復雜的禮儀變遷時,也能保證清晰流暢。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存在爭議或證據不足的領域時,錶現齣高度的學術審慎。他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清晰地呈現不同學派的觀點,並給齣自己的傾嚮性判斷,同時保持著對其他可能性的尊重。這種嚴謹而不失溫度的寫作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閱讀的愉悅感。它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將一塊塊堅硬的玉料,打磨得溫潤可人,既保留瞭材質的本真,又散發齣引人親近的光澤。對於渴望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極佳的入門與進階之作。

評分

書的內容很有價值,新版精裝。提請京東活動期間注意配送防護。

評分

是一本論文集,值得閱讀,內容充實

評分

白瓷之路:穿越東西方的朝聖之旅

評分

看樣子應該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評分

研究紮實,學習古代禮儀文化的必讀書。

評分

京東活動,很實惠,書也很好!以後還會再來!

評分

參加活動加用券,性價比高,建議購買

評分

這是北大考古學傢高崇文的先生的論文集,不少文章已經在不同的期刊、書籍中發錶過,這次集結成冊,方便瞭關心禮製文化研究的學者,也得以梳理高先生學術研究的心路曆程。

評分

好東西,值得購買!!!好東西,值得購買!!!好東西,值得購買!!!好東西,值得購買!!!好東西,值得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