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变态心理学:别怕,你不是变态!》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给读者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知识。本书介绍了众多变态心理,诸如抑郁症、躁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人格异常、多重人格、易性癖、异装癖、同性恋、偷窥癖、恋尸癖、虐恋、精神分裂等。
《变态心理学:别怕,你不是变态!》还介绍了这些变态心理的症状治疗方法,读者可以逐一对照,查看自己是否拥有某种变态心理,是轻微还是严重,能否控制在合理限度,是否需要求助心理医生。
内容简介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有意思的分支,探究的是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本书是变态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以形象、贴切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变态心理学知识,引领大家走向这座幽深的心理学殿堂。每一章就像殿堂前面的一级台阶,每上一级台阶,呈现给我们的都是变态心理世界不同的画面。
盛唐老师介绍了众多变态心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读者可以逐一对照,查看自己是否拥有某种变态心理,是轻微还是严重,能否控制在合理限度,是否需要求助心理医生。盛唐老师想告诉读者:别怕,你不是变态!有轻微变态倾向,也很正常,并不可怕!
作者简介
盛唐 知名心理作家,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学图书的策划和创作。盛唐老师策划出版心理图书30余部,代表作有《FBI心理课》《FBI记忆课》《FBI犯罪心理》《变态心理学》等,长期占据心理学图书畅销榜,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第一章 天堂与地狱的轮回——躁狂与抑郁
抑郁症是困扰整个世界的心灵癌症,但你知道如何判断抑郁症吗?得了抑郁症的人一定是神情沮丧,落落寡欢吗?躁郁症又是怎么一回事儿?
横行世界的心灵杀手——抑郁症
快节奏的代价——社会文化背景
把痛苦藏起来——隐秘的抑郁症
抑郁更喜欢缠上女人——性别差异
老年人的心灵隐痛——被忽略的人群
兴奋得发狂,痛苦得想死——躁郁症
工作狂还是轻躁狂——相似与差异
躁郁症从何而来——成因探究
第二章 一颗焦虑不安的心——焦虑症、恐惧症与强迫症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受着焦虑。作为一种心理障碍,焦虑有着形形色色的表现。杞人忧天属于哪种类型的焦虑?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有怎样的关系?
脱离实际的担忧——广泛性焦虑
失去控制的念头——强迫观念与行为
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社交恐惧症
令人恐怖的封闭空间——幽闭恐惧症
无法面对的密密麻麻——密集恐惧症
走不出灾难的阴影——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章 他(她)有点不正常——形形色色的人格异常
我们常说“这个人有点不正常!”心理学的说法应该是人格异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恋和自卑的心理,自恋型人格与自卑型人格与一般意义的自恋与自卑又有什么不同呢?表演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反社会人格、强迫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它们各自有怎么样的表现?多重人格的诡异之处又在哪里?
我才是最好的——自恋型人格
不喜欢跟人打交道——自卑型人格
生活就像在演戏——表演型人格
游走在人生的边缘地带——边缘型人格
谁都跟我过不去——偏执型人格
冷酷无情的连环杀手——反社会型人格
较真到钻牛角尖——强迫型人格
甘愿做别人的附属品——依赖型人格
现实版的变相怪杰——多重人格
第四章 出轨的“性”——性心理异常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性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变态心理学的视野中,聚焦的是各种性心理异常,例如易性癖、异装癖、同性恋、偷窥癖、恋童癖、恋尸癖、虐恋。口味有点重,喜欢清淡的请绕行。
男人身体女人心——易性癖
基友拉拉不是病人——同性恋
异性服装的诱惑——异装癖
宣泄被压抑的性——偷窥癖
伸向孩子的魔爪——恋童癖
对尸体的迷恋——恋尸癖
痛并快乐着——虐恋
第五章 睡不着,吃不香——睡眠、进食障碍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吃得香,睡得好。但一些不幸的人恰恰无法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失眠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痛,而嗜睡同样是生活的困扰。诡异的梦游,恐怖的梦魇,你了解其中的真相吗?厌食症与贪食症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就是睡不着!——失眠
就是睡不醒——嗜睡症
游走于梦境中——梦游
俗称“鬼压身”——梦魇
源于对肥胖的恐惧——厌食症
只有吃,才开心——贪食症
第六章 崩溃的精神世界——精神分裂
作为一种最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分裂意味着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彻底崩溃。精神分裂的症状错综复杂,衍生出紧张型、偏执型、清纯型、单纯型、残留型、未分化型等不同的类型。精神分裂患者是不幸的,他们需要社会的善待。
遗传还是受刺激——精神分裂
变成一个木偶——紧张型精神分裂
由多疑走向妄想——偏执型精神分裂
看上去呆呆的——单纯型精神分裂
混乱不堪的花季——青春型精神分裂
混合不同症状——未分化型
挥之不去的阴影——残留型精神分裂
精彩书摘
冷酷无情的连环杀手
——反社会型人格
1835年,德国的皮沙尔特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名词,用来代表那些在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出现异常,但是在智能、认知方面毫无障碍的患者。后来,“悖德狂”一词被“反社会型人格”代替,代表一种人格障碍类型。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在所有犯罪中,反社会型人格犯罪最多,这类人屡次犯下同一性质的罪行,作案手法残忍,情节非常恶劣。
反社会型的人格,又称为社会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严重的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表现为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对他人、对社会冷酷、仇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社会道德、法律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而且,这类人具有高度的攻击性,瞬间爆发情绪,即使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也会诱发其暴力行为;伤害他人之后,不会产生羞耻感,也不会从过去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
心理学家克莱克利在他的著作《正常的假面具》中系统地阐述了反社会型人格的16条特征,其中包括“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常常表现得非常迷人,甚至具有非凡的魅力,这也是生活中许多人会被反社会人格者吸引的原因。实际上,反社会人格者内心没有限制,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他们没有超我——没有社会、父母给设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和自己原始的欲望没有距离,他的情感是破碎的,却又是真实的、顺畅流露的,因此,和他们在一起会让人感到轻松。生活中过度压抑自己的人会觉得和这类人在一起非常愉快。但是,压抑程度适中的人则会觉得,他们的情感太肤浅,就像小孩子对食物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在他的《心理学应用》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罗杰是一位年仅27岁的囚犯,他被监狱的精神病专家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从小学开始,他就经常违反校规,不服从老师的管教,还用东西砸老师和其他同学。12岁时,他已经被开除过3次,进入教会学校后,他逃学,殴打老师,再次被开除。14岁时,他被整个城市的公立学校除名,不得已之下,父母将其送到了私立学校,两个星期后,他再次被开除。
反社会型人格成形于童年或者少年期。从童年期开始,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会表现出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反抗一切权威;少年时期,过早地出现性行为,或者性犯罪、酗酒、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规范;成年后,无责任感,对家庭不负责任。
这类人智力正常,但是从小就表现出失范行为,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情感冷淡,犯罪后毫无自责、悔恨之心,不负责任,说谎,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难以维持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表面看来,他们油嘴滑舌、善于耍手段,制造一些令人信服的假象,取得他人的信任,这些方法让他们的行为合理化,甚至具有社会责任能力。
和癔症相比,反社会型人格在性方面非常老练,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性乱交,成年之后,性交际成为其骗取钱财的手段,一旦成功,便可以随意抛弃对方。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松摆脱感情的羁绊,一方面由于其缺乏情感,另一方面由于其对任何伤害行为缺乏罪恶感。他们恋爱无数,经常结婚,结婚不久便离婚,81%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婚姻有问题,其中12%具有酗酒史;另一项研究发现,46%的反社会型人格结婚又离婚,对他们来说,婚姻就像是一场游戏。
根据精神病学家的研究,形成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包括早年丧父丧母、双亲离异、体质异常,童年期的生活环境恶劣,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其中,家庭破裂、被父母抛弃,或者成长于缺乏父母关爱的家庭中,更容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另外,如果父母对儿童的管教缺乏一致性,如朝令夕改,对一件事的判断前后不一致,会让儿童陷入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父母的言行失去了榜样作用,在没有可模仿对象的情况下,儿童或青少年对价值的判断易自相矛盾。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儿童会发展出冲动,对个人行为不负责任,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成反社会人格。
一个人格正常的人,在违反道德规范,或者触犯法律后,内心会感到痛苦、内疚,这种痛苦的情感体验会起到警惕作用,以防日后做出类似的行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在道德方面存在缺陷,他们没有道德观念,也没有自省能力,对于一个杀人狂来说,杀人本不是件大事,多杀几个,或者用残忍的手法杀人也无关紧要。
世界上的变态杀人狂几乎都具有反社会人格,加拿大虐杀碎尸、美国活人啃脸、湖南杀妻后用盐腌制的凶手都有人格障碍。在常人看来,他们的手段残忍;在杀人者看来,所有死者都是罪有应得的。
2001年,连杀14名女子的杀人狂华瑞茁被警察逮捕。在同事眼中,他是个踏实肯干的同事;在父母眼里,他是个孝顺的儿子,不到30岁的他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妻子能干,儿子懂事,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是一个杀人恶魔。
1993年,华瑞茁进入北京一家建筑集团公司成为一名工人,也顺利地成为北京人。第二年,经人介绍,他和一个叫秋艳(化名)的姑娘相识,很快就发展为恋爱关系,一年之后,华瑞茁打算和秋艳结婚,过安稳的生活。一天晚上,他却看见自己的女朋友正在和一个陌生男人亲热,原来,秋艳一直隐瞒自己的真实职业,她其实是一个卖淫女。这一事实对华瑞茁的打击巨大,他的世界瞬间崩溃了,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所有的感情和金钱都放在秋艳的身上,结果却换来人财两空。
失恋的伤口慢慢愈合,1998年,华瑞茁和一位四川女子结婚,后来又有了孩子。表面上看,理想的生活就在他的手中,继续走下去,他会收获幸福的人生。可是,心中的怨恨和愤怒却开始喷涌而出,秋艳对他的欺骗造成了永久的伤害,华瑞茁固执地认为,他有义务清理世间的污垢,将那些不洁的女人通通消灭掉。
从1998年到2001年,华瑞茁杀死了14个女子,他的做法是将浓妆艳抹的“小姐”骗上车,然后将其掐死、勒死,再抛尸到玉米地、水井、垃圾场或者粪池。在同一口水井中,竟然捞出了4具尸体,被杀女子的下体有的被插入钢筋棍,有的则是玉米秸,最深的达到胸腔。
华瑞茁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之前的女朋友秋艳。华瑞茁发现女朋友是做“小姐”的,和她大吵了一架后,秋艳消失在他的生活里,无影无踪。从此以后,华瑞茁认为所有的“小姐”都是骗子,都是肮脏的,她们都该杀。第一次杀人之后,华瑞茁发现并没有警察找上门,于是,他抱着侥幸的心理开始杀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杀到第十四个,才被警察抓到。
华瑞茁并不是精神障碍,也不是疯子,每一次杀人,华瑞茁都安排好既定路线:在路边和卖淫女搭讪,讲好价钱将其带到某个地点,发生关系后用钢丝、砖头将其杀死,抛尸过程中,他还能非常理智地保护自己,排除掉任何被人发现的可能。在两起室内杀人案中,他将现场伪装成入室抢劫,为了不惊动值班人员,他还特别开车从小道走;本来,他打算将尸体都抛在垃圾场,后来担心有些卸垃圾的车出现,遂更改了抛尸地点;将尸体抛在井里时,他还会在井盖和井洞之间放一根木头,防止井盖落下时声音过大,引来周围人的怀疑。
按照正常人的心理,热恋中的男子发现心爱的女友是卖淫女时,通常会悲伤、失望、沮丧、痛心、气愤,恋情以分手收场。但是,这一系列情绪会随着时间被淡忘,接下来,去谈新的恋爱,或者娶妻生子。可是,华瑞茁非但没有将这件事忘记,反而将其视为人生中的奇耻大辱,滋生了仇恨和报复心理。找不到前女友,他就将内心的愤恨发泄到无辜的女性身上,而且,他的杀人行为不是在冲动之下所为,可见其反社会人格的严重程度。
前言/序言
变态心理学,又称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探究的是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因此,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尤其关注变态心理学。本书是变态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以形象、贴切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变态心理学知识,引领大家走向这座幽深的心理学殿堂。每一章就像殿堂前面的一级台阶,每上一级台阶,呈现给我们的都是变态心理世界不同的画面。
抑郁症是困扰整个世界的心灵癌症,但你知道如何判断抑郁症吗?得了抑郁症的人一定是神情沮丧,落落寡欢吗?躁郁症又是怎么一回事儿?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受着焦虑。作为一种心理障碍,焦虑有着形形色色的表现。杞人忧天属于哪种类型的焦虑?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常说“这个人有点不正常!”心理学的说法应该是人格异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恋和自卑的心理,自恋型人格与自卑型人格与一般意义的自恋与自卑又有什么不同呢?表演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反社会人格、强迫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它们各自有怎么样的表现?多重人格的诡异之处又在哪里?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性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变态心理学的视野中,聚焦的是各种性心理异常,例如易性癖、异装癖、同性恋、偷窥癖、恋童癖、恋尸癖、虐恋。口味有点重,喜欢清淡的请绕行。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吃得香,睡得好。但一些不幸的人恰恰无法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失眠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痛,而嗜睡同样是生活的困扰。诡异的梦游,恐怖的梦魇,你了解其中的真相吗?厌食症与贪食症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作为一种最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分裂意味着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彻底崩溃。精神分裂的症状错综复杂,衍生出紧张型、偏执型、清纯型、单纯型、残留型、未分化型等不同的类型。精神分裂患者是不幸的,他们需要社会的善待。
《变态心理学》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心智深层奥秘的力作,旨在解构那些偏离常轨、挑战社会认知的心理现象,并追溯其可能根源。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类“异常”,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那些被边缘化或被误解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日益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对“正常”的定义也在不断被挑战和重塑。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心理学的迷雾,探寻那些构成人类经验光谱另一端的复杂情境。我们关注的并非是制造恐慌或猎奇,而是怀着求知与理解的初心,试图拨开迷雾,揭示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在何种程度上偏离了我们普遍认知中的“常态”。 本书首先将考察“变态”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与历史演变。我们不仅要审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反常”心理的界定差异,更要深入探讨心理学界内部关于“正常”与“异常”界限的争论。从统计学上的偏差,到对社会功能的损害,再到个体的主观痛苦,我们将多维度地分析界定变态心理的诸多标准,并反思这些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与局限。理解这些概念的演变与争议,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随后,本书将聚焦于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变态”心理现象。这并非旨在提供一本“症状百科全书”,而是通过深入剖析,展现不同心理障碍背后共通的心理机制、认知模式以及情绪体验。我们将从精神分裂症的思绪混乱,到抑郁症的深重绝望;从焦虑症的无处不在的担忧,到强迫症的无法摆脱的念头;从人格障碍的稳定而僵化的行为模式,到应激相关障碍在创伤下的反应。每一个章节都将力求细致地描绘这些状态下的个体感受,还原其真实的心理世界。 在探讨具体病症的同时,本书会着重分析其可能形成的内外因素。从遗传 predisposition(易感性)到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将梳理生理层面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童年经历、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文化压力、人际关系以及创伤性事件,也将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坚信,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因此,本书将努力呈现这种多重因果的动态 interplay(相互作用)。 特别地,本书将对“心理创伤”及其深远影响进行专项论述。童年期的虐待、忽视,成年后的重大生活变故,或是在极端压力下的经历,都可能在个体心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我们将探讨创伤如何改变大脑的发育,如何扭曲个体的认知框架,如何影响情绪的调节能力,以及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其人际关系和对世界的看法。理解创伤的机制,对于理解许多“变态”心理的形成与维持至关重要。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人格障碍”。与偶发的精神疾病不同,人格障碍通常表现为稳定而持久的、严重偏离个体文化期望的行为模式。我们将深入剖析偏执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自恋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分析其核心特征、认知偏差、情绪失调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典型表现。理解人格障碍,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并非所有“异常”都源于突发的心理危机,有些则根植于个体根深蒂固的性格结构。 我们还将触及“成瘾行为”的心理动力学。无论是物质成瘾,还是行为成瘾,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对痛苦的逃避、对快感的追求,以及神经回路的重塑。本书将探讨成瘾的认知、情绪与生理机制,分析其个体与社会层面的成因,并审视戒断过程中的心理挑战。 除了分析具体病症,本书更关注“变态心理”的普遍性议题。例如,我们将在“非典型性思维”章节中,探讨妄想、幻觉等现象背后的心理学解释,并考察这些现象在特定情境下(如宗教体验、艺术创作)可能呈现的另一面。在“异常情感”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极端情绪状态,如狂躁、抑郁、恐惧,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与行为决策。 本书的叙述风格将力求严谨而不失温度,专业而不乏可读性。我们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的分析,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体悟的知识。我们会引用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研究,也会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动态、前沿的知识图景。 同时,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也触及了“变态心理”的临床干预与治疗。虽然这不是一本治疗手册,但了解不同治疗方法(如精神动力学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的基本原理与适用范围,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如何应对这些心理挑战,以及个体如何寻求帮助与康复。我们将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师生关系、信任建立等非技术性因素的价值。 更深层次地,本书希望引发读者对“正常”与“病态”二元对立的批判性思考。在许多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甚至是社会建构的。一些被视为“病态”的特质,在某些语境下可能转化为创造力、坚韧不拔,或独特的视角。我们鼓励读者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人类多样性的心理体验,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在努力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本书将秉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尊重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我们不以标签化的方式去定义和评判任何人,而是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探究,增进我们对人类复杂心智的理解。我们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洞察,更强的同理心,以及对人类心理世界的更全面认识。 最终,《变态心理学》旨在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我们对“异常”的好奇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它是一次求知之旅,一次对人类心智边界的探索,一次对生命复杂性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