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陈设设计等多个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本、专科的教学,同时也可以为家具企业、设计公司的专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及相关爱好者的培训或学习提供参考。 1.系统阐述家具设计、室内陈设相关理论;
2.着重讲解家具功能、造型、材料与结构设计,及家具与陈设设计程序与方法;
3.理论结合实际,内有多个经典案例解析;
4.引入国内外诸多家具与陈设的新观念、新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适应我国家具与陈设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其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内容涵盖家具与室内陈设概论、家具与室内陈设的发展及风格特征、人体工程学与家具功能设计、家具的造型设计、家具的材料与结构设计、家具与室内陈设设计的程序与方法等。在章节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梳理家具与陈设的关系,对家具与室内陈设所涉及的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予以充分的安排,并通过经典设计案例解析,让读者能够全面而直观地掌握家具与陈设的知识。同时,在各章节中引入国内外诸多家具与陈设的新观念、新成果,以反映出当代家具和陈设行业的科技及文化成就,以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内容。
作者简介
韩勇,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重点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带头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术史》《美学研究》《室内设计研究》《设计与生态》《美术史论》《艺术概论》《家具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概论
1.1家具设计概述/ 002
1.1.1家具的概念/ 002
1.1.2家具的分类/ 003
1.1.3家具设计的内涵/ 008
1.1.4家具设计的原则/ 009
1.2室内陈设设计概述/ 012
1.2.1室内陈设设计的概念/ 012
1.2.2室内陈设设计的分类/ 013
1.2.3室内陈设设计的内涵/ 016
1.2.4室内陈设设计的原则/ 016
1.3家具与陈设设计的关系/ 018
1.3.1家具在室内陈设中的地位/ 018
1.3.2家具在室内陈设中的作用/ 019
课题训练/ 022
第2章家具与室内陈设的发展及风格特征
2.1外国家具与室内陈设的发展及风格特征/ 024
2.1.1古代家具与室内陈设/ 024
2.1.2中世纪家具与室内陈设/ 027
2.1.3近世纪家具与室内陈设/ 028
2.1.4现代家具与室内陈设/ 035
2.2中国家具与室内陈设的发展及风格特征/ 043
2.2.1传统家具与室内陈设/ 044
2.2.2近现代家具与室内陈设/ 058
2.2.32010年至今的家具与陈设/ 059
2.3家具与陈设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059
2.3.1智能化/ 059
2.3.2模块化/ 060
2.3.3生态化/ 060
2.3.4民族化/ 060
课题训练/ 060
第3章人体工程学与家具功能设计
3.1人体工程学的概念与作用/ 062
3.1.1人体工程学的概念/ 062
3.1.2人体工程学在家具功能设计中的作用/ 062
3.2人体机能与家具功能设计/ 063
3.2.1人体系统/ 063
3.2.2人体基本动作/ 064
3.2.3人体尺寸/ 065
3.2.4人体机能影响下的家具功能设计/ 066
3.3不同功能家具的基本尺度与设计要求/ 067
3.3.1坐具的基本尺度与设计要求/ 067
3.3.2卧具的基本尺度与设计要求/ 072
3.3.3凭倚类家具的基本尺度与设计要求/ 074
3.3.4储藏类家具的基本尺度与设计要求/ 075
课题训练/ 077
第4章家具的造型设计
4.1人的感觉特性/ 080
4.1.1视觉/ 080
4.1.2听觉/ 083
4.1.3触觉/ 085
4.1.4嗅觉/ 087
4.2家具造型设计概述/ 088
4.2.1造型设计/ 088
4.2.2家具造型设计/ 090
4.3家具造型设计的基本要素/ 092
4.3.1形态/ 092
4.3.2色彩/ 102
4.3.3质感/ 103
4.4家具造型设计的美学法则/ 105
4.4.1尺度与比例/ 106
4.4.2统一与变化/ 110
4.4.3韵律与节奏/ 112
4.4.4均衡与对称/ 113
课题训练/ 114
第5章家具的材料与结构设计
5.1家具材料/ 116
5.1.1天然木材/ 116
5.1.2木质人造板/ 118
5.1.3竹材/ 122
5.1.4藤材/ 123
5.1.5金属材料/ 124
5.1.6玻璃/ 125
5.1.7塑料/ 126
5.2木质家具的结构设计/ 127
5.2.1木质家具的接合方式/ 128
5.2.2木质家具的基本构件/ 132
5.2.3框式家具的结构设计/ 136
5.2.4板式家具的结构设计/ 138
5.3软体家具的结构设计/ 143
5.3.1坐类软体家具的结构/ 143
5.3.2软体床垫的结构/ 145
5.4金属家具的结构设计/ 147
课题训练/ 150
第6章家具与室内陈设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6.1家具与室内陈设设计的程序/ 152
6.1.1设计需求研究与分析阶段/ 152
6.1.2设计战略与概念生成阶段/ 153
6.1.3设计与评估修改阶段/ 154
6.1.4设计深化与细节研究阶段/ 154
6.1.5生产施工阶段/ 154
6.1.6生产施工后续阶段/ 156
6.2家具与室内陈设设计的类型与方法/ 156
6.2.1设计的类型/ 156
6.2.2设计的方法/ 160
6.2.3家具与陈设设计案例解析/ 164
课题训练/ 172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家具设计与陈设艺术,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载体,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如同建筑、绘画、音乐一样,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诞生、发展,成为我们生活和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家具设计与陈设艺术已不单纯是简单的日用消费品,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集实用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全新消费品,既能满足大众基本使用需求的功能性,还能提升空间意境,丰富人的感官体验与享受。
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从造物开始的。中外家具的发展史,是人类造物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家具从古埃及和古希腊开始,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家具造型都是紧随着建筑和室内装饰的风格而来,其中埃及、希腊、罗马的建筑,对西方古典家具的风格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自1870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家具进入工业化的生产阶段,开启了西方现代家具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现代家具从设计和生产技术上都趋向成熟。
我国家具的发展,从汉代到宋代经历了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程。元、明、清时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红木家具,已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瑰宝,进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具发展迅速,家具产业进入市场化的发展轨道。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潮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东方家具体系,在国际家具舞台上,不断绽放奇光异彩。
室内陈设指在不改变建筑物及室内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空间中可移动、可拆换的陈设物品进行二次设计和强化。陈设艺术依托于室内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强化和补充空间的功能性作用,营造出具有高舒适度、高艺术性、高品质的室内环境。不同的陈设艺术品配合室内空间的整体氛围,以满足人们对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需求。特别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通过合理的家具设计与陈设艺术,创造一种更加合理、舒适、美观的室内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广大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这正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
本书对家具与陈设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编写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中外家具史和当今最前沿的设计艺术信息,结合所做的课题研究,对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和解决方案。由于精力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韩勇
2017年1月
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论 丛书定位: 本丛书旨在系统、深入地探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方法,特别关注人居环境、城市更新、景观规划以及室内外空间设计中的交叉学科问题。本册聚焦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杂性、社会性与设计策略,为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体系。 本书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理论与时代语境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核心概念的演变历程,从古典广场到现代公园,再到数字化时代的交互空间,梳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权力结构与文化内涵。 1.1 概念溯源与功能重构: 探讨从雅典的“Agora”到欧洲的“Place Publique”,再到当代城市肌理中“第三空间”的理论构建。重点分析在后工业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空间如何从单纯的物理载体转向社会交往、文化表达和公民参与的媒介。 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危机与挑战: 分析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面临的普遍问题,如:空间碎片化、功能单一化、使用权被商业挤压(“去公共化”现象)、安全焦虑导致的过度管制,以及技术介入(如监控系统、智能设施)对空间体验的潜在影响。讨论如何平衡效率、安全与自由使用之间的矛盾。 1.3 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再发现: 深入研究空间的环境叙事能力。借鉴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等学者的理论,探讨如何在尊重场地原有历史文脉、自然禀赋和社会记忆的基础上,塑造具有独特认同感的城市节点。本章将详细解析“场所精神”的物质层面(形态、材料、尺度)与非物质层面(仪式、传说、日常行为)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范式与策略 本部分从操作层面切入,系统梳理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论。 2.1 尺度与边界的控制: 宏观规划层面: 城市公园、滨水空间、交通枢纽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布局策略。探讨如何通过蓝绿网络整合碎片化的公共区域,形成连续的城市公共生活带。 中观场所层面: 街道、步行区、社区中心广场的设计参数。详细分析街道断面设计中人行道、慢车道、停留区与车行道的比例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家具和植栽界定半私密区域。 微观节点层面: 休息设施、标识系统、照明设计在提升空间可达性、安全性和趣味性中的作用。 2.2 动态性与适应性设计: 强调公共空间必须具备应对时间变化和使用需求弹性。探讨“涌现式设计”的理念,即空间设计应预留弹性,允许使用者在未来通过临时活动、艺术装置或用户自建等方式,持续地“激活”和“再定义”空间。分析可转换结构、模块化设施在实现空间灵活适应性中的应用。 2.3 社会公平与可达性设计(Universal Design): 严格遵循无障碍设计标准,并超越其基础要求,探讨社会公平性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这包括对弱势群体(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考量、空间使用权的平等分配,以及文化多元性在标识、艺术介入和活动组织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新兴环境下的公共空间实践与前沿探索 聚焦于当代技术和社会趋势对公共空间设计带来的新课题。 3.1 数字化介入与智能环境: 研究物联网(IoT)、传感器技术如何融入公共空间,以优化资源管理(如照明、灌溉)和提升用户体验(如实时信息发布、环境监测)。同时,审视虚拟现实(VR/AR)技术在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展示、公众参与规划以及空间叙事中的潜力与局限。 3.2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深入探讨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重点分析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如何作为功能性景观元素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以增强城市韧性,同时提供休憩与教育功能。 3.3 公民参与式设计与共创(Co-creation): 阐述从“为民设计”到“与民共创”的设计流程转型。详细介绍参与式规划工具(如沙盘推演、视觉偏好调查、临时干预测试)的应用方法,强调设计过程的透明度和民主性,确保最终建成空间能够真实反映社区的需求与愿景。 第四部分:案例研究与设计方法论总结 选取全球范围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项目(如:首尔清溪川复兴、纽约高线公园、哥本哈根超级自行车道系统等),从设计理念、技术应用、社会反馈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提炼出可复制的设计原则。最后,本书将总结出一套整合了社会学、生态学、人机工程学和美学原理的、适用于当代复杂城市环境的设计方法论框架。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关注公共空间的物质形态,更着重于其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的重塑。它强调设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而非仅仅是美学表达的手段。通过严谨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全球案例,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传统的景观或广场设计视角,进入到城市系统性、交互性和持续性维护的深度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