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书简介:(共12种,此次出版11种)
谢冕:《1898:百年忧患》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
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
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
杨鼎川:《1967:文学的狂乱年代》(待出)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
这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这套书是“重写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堪称“大视野文学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散文的流畅。
这套书的主要作者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学者。
该套书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百年文学发展史的格局,以代表性的年份为书写核心,用回到历史场景和历史细节的写法,把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还原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环境。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这套书初版于1998年,之后几次再版,现早已成为经典的文学史教材,也是许多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的必读书目。
程文超(1955-2004),湖北人。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为北京大学与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导,著名学者、评论家。出版《意义的诱惑》等专著多部;《1903:前夜的涌动》荣获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2001),并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4)等多种奖项。
1903年2月20日。日本。横滨的轮船码头与横滨的街道一样,并没有显出与平日特别的异样。站在趸船上,再往前跨一步,便是那艘远洋客轮了。
梁启超跨了过去。
这一步,他跨得很不轻松。
可以说,从脚的跨出到落下,时光逝去了三年多。
三年多之前,他便迈出了去往美洲新大陆的步子。那是1899年年底,旧金山中国维新会成立,应该会同志邀请,梁启超离开日本,准备经由檀香山去往美国大陆。尽管这次出游的原因里另有微妙,但梁启超希望到美国考察之心实在是早已有之。因而那次行程仍然给梁启超带来兴奋。1899年12月20日,梁启超乘坐“香港丸号”向檀香山进发。那时的梁启超,二十几岁,生命和才华都正如大海的波涛,豪气冲天。船行海中,他觉得自己在时空上正处于“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乃“置身世界第一关键之津梁”。于是胸中万千块垒突起,斗酒倾尽、荡气回中肠,挥笔写下了《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歌中以颇为不凡的口气写道:“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①表达了自己去美国观光的宏愿和目的,从中可以见出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在渴望和拥抱着未来的美国大陆之行!
可惜那一次他并没有如愿。正遇淋巴腺鼠疫威胁着檀香山的神经,有关当局规定过往乘客不得登陆。梁启超不管不顾地登陆了,却因为实行强行检疫不能按期离岸。梁启超意外地在檀香山停留了半年。本想再去美国大陆,国内形势却发生急变。维新派领袖之一唐才常的汉口起义枪声即响,梁启超于7月密回上海。迎接梁启超的是起义失败和赴美大陆计划的搁置。梁启超去往美国大陆的脚步提起了,却并没有跨出。这一“跨出”直到三年多之后才完成。
这一“跨出”的并不轻松还远不在于时间意义,更在于其生命的意义上。这一步,标志着梁启超生命史上的又一次转折。这一转折非同小可。转折完成之后的梁启超虽然在政治、文化舞台上不断扮演过角色,但作为中国舆论界之执牛耳者,其“言论界之骄子”的地位已逐渐丧失,其在思想界那种振聋发聩的巨大影响已不复再来了。在当时的革命派眼中,曾是“同志”和朋友的梁启超落伍了。更不用说在以后的“五四”时期,梁启超只能代表过去的时代。革命派至少还把梁启超当作论敌,而在新青年那儿,梁启超连做论敌的荣幸都基本上失去了。
这似乎是一个谜。一位差不多成为革命派“同志”的人,在去另一个世界“问政求学”之后,怎么竟会变成一个“革命”思想上的落伍者呢?
更耐人寻味的是,梁启超与他的那次“跨出”,并没有真的消失。梁启超是这样一个人:在历史车轮前进时,他是一个被抛弃的落伍者。他只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表。但是,他之“落伍”,却并不像人们曾经否定的那样轻飘。他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都远远超越了他的否定者。多少年之后,当他又成为中外学者研究中国文化、中国问题的一个热点时,人们才更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提问题的“问题性”。
西方学者较早发现了梁启超的研究价值。美国学者勒文森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先后出版,成为汉学史上重要的学术著作。而中国学者对梁启超的兴趣再起则是因为世纪之交的触发:当又一个世纪之交来临时,人们发现,梁启超当年所提的问题,连同他发问时所用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再次凸现在历史的天幕上。
这种“凸现”又迫使我们思考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多年来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单向度描述,使我们无法真正理解世纪初的一些历史人物。比如梁启超,一个世纪之交的重要思想家,一个当之无愧的“天才”,为什么在历史变革面前会变得“保守”?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多向度和深刻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人物的艰难。被曲解了的历史简化了我们的思维、弱化了我们的智力。
重新理解梁启超对我们今天从简单进化论的、单向度的、浅表的历史观中走出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正面临着复杂的历史思考和历史性选择。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且富有弹性,显示出作者在跨学科研究上的深厚功底。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文学思潮时,巧妙地融入了社会学、传播学甚至早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工具,使得对“1903前夜”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复杂肌理。这种跨界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对如何看待文学史的演变有了全新的参照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上的探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性,他既清晰地阐述了主流观点,也细致地铺陈了对立的声音,不偏不倚,引人深思。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妙、复杂且充满启发性的新模型。
评分说实话,我对文学史类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太多作品最终会沦为僵硬的知识点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最打动我的是作者所流露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作者在梳理历史时,并没有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裁判者位置,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姿态,去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思想十字路口上的挣扎与抉择。这种“理解而非简单评判”的态度,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温度。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关于民族精神与艺术命运的深度对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进入了思想碰撞的层面。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仅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探究“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度阅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复古又现代的字体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书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我立刻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历史感。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能感觉到作者在梳理近百年文学脉络时的那种严谨与深邃。特别是关于“前夜的涌动”这个主题的界定,让我这个常年关注文学史研究的读者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传统文学史那样只是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文学思潮是如何暗流涌动、酝酿变革的。这种从“事件”而非“名人”切入的视角,非常新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洞察力,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文学“前夜”。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那种对学术前沿的探索精神,让人敬佩。
评分我最近在读这本关于中国文学百年变迁的书,感觉作者的文笔简直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埃,重现那些被时间磨损的文学瞬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的完美结合。比如,在探讨某个特定思潮的兴起时,他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立刻引出一个具体的、鲜为人知的作家或一篇小说的片段进行剖析,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抽象的文学史变得触手可及、生动鲜活。我常常在想,要达到这种水准,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去查阅那些尘封的档案和手稿啊。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那种纸张的触感,以及恰到好处的留白,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于任何真正热爱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应该只是被“收藏”,更应该被“啃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让人昏昏欲睡的教科书式写作。相反,作者似乎深谙戏剧冲突的魅力,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设置悬念,引导着读者的好奇心不断向前探寻。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加快了翻页的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于“涌动”的蛛丝马迹。这种文学史写作中少有的叙事张力,让冰冷的历史材料仿佛拥有了生命和呼吸。我特别期待后续章节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文学群体的比较研究,从目前的阅读感受来看,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的中心论述,而是努力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声音。这让我对“重写”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替换,更是补充和修正。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敢于挑战既定的文学谱系,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那段复杂而迷人的历史时期。
评分认真读一本书,对得起未来的自己,再努力一点,可以不用被淘汰。京东一如既往,服务好,速度快,要是活动力度大点就更好了。
评分钱理群的代表作,已经看过了,买了再看看。
评分京东购书,质量可靠,价格适中
评分这套书不错,值得阅读收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11本买齐了,就等1967年的那本早点出来
评分已出的就差这本了,终于有货了。
评分孔庆东老师的书,以前看过,人文社有重新出了。
评分1985年是个有意义的年份,值得关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