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人,将眼泪洒向天际,将多情写入诗词。他是清代的贵族子弟,却倾心汉族文化;他的曾祖父被康熙曾祖父的军队所杀,他却成为康熙的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
纳兰性德一生以才情著称,自幼修文习武,工诗文,擅骑射。作品中感情细腻意境悠长。纳兰容若虽生于名门望族,性情却淡泊挚诚、率性求真,其笔下词作多以思乡、思亲、思友为线,清丽伤感、风雅隽永,被誉为“清代di一词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与影响力。
《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从纳兰的三百余首词中遴选六十首进行赏析,涉及纳兰性德词中的典故、格律、遣词用字、词外音情。在甄选时,尽量涵盖了更多词牌和选题,力求将纳兰的文学成就和精神生活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
这是一位诗词爱好者的倾心之作,更是献给广大纳兰词爱好者分享品味的礼物。
亭后西栗,原名冷飔,生于1987,自小与文字相熟,学生时代便尝试文学创作,于2006年起参与影视、动画剧本的策划和编写工作,并有少儿名著改编作品出版上市。曾于博客上作诗填词,日更两篇,权做练手;现赋闲在家终日伏案,以风起中文网为平台,出版《花开半夏暖倾城》,《缘来都是爱:那些盛开在青春的缱绻故事》,另有数部作品处于连载、成稿、策划中。
卷一
梦江南·江南好(上)
梦江南·江南好(下)
梦江南·昏鸦尽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采桑子(三首)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
谒金门·风丝袅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卷二
金缕曲·赠梁汾
南歌子·翠袖凝寒薄
南歌子 步韵纳兰《翠袖凝寒薄》
一络索·野火拂云微绿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长相思·山一程
遐方怨·欹角枕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
卷三
清平乐·上元月蚀
清平乐·青陵蝶梦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唐多令·雨夜
虞美人·峰高独石当头起
虞美人·风灭炉烟残灺冷
临江仙·卢龙大树
鬓云松令·咏浴
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
踏莎行·寄见阳
鹊桥仙·七夕
卷四
百字令·废园有感
沁园春·瞬息浮生
忆秦娥·龙潭口
减字花木兰·相逢不语
减字花木兰·相逢不语(异文)
海棠春·落红片片浑如雾
满庭芳·题元人《芦洲聚雁图》
忆王孙·西风一夜翦芭蕉
卜算子·塞梦
卜算子·咏柳
卷五
南乡子·秋莫村居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菩萨蛮·梦回酒醒三通鼓
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忆秦娥·长飘泊
临江仙·孤雁
水龙吟·题文姬图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采桑子·居庸关
虞美人·秋夕信步
梦江南·昏鸦尽
昏鸦尽①,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②。
心字已成灰③。
浅显注释:
①昏鸦:黄昏时分的乌鸦群。
②胆瓶:是一种长颈大腹的瓷瓶,形如悬胆,故称为胆瓶。上口较直,颈细长,缓慢过渡,肩以下渐丰,腹圆满。这种造型最早始于唐代,在宋代非常盛行。其身上小下大,稳而优美,是瓷器的经典造型,多用于插花、装饰。
③心字:即心字形的香。明代杨慎《词品·心字香》中收录了南宋范成大《骖鸾录》[1] 中对心字香制作工艺的叙述。番禺人每选白而馨香的半开茉莉,装于干净的容器中,将沉香木劈成薄片,与茉莉层层相间,之后密封,每日不等茉莉蔫软便更换花瓣,直到花期过尽,是为香成。这是此香的制作,而所谓心字,并非是将沉香木片制成心形,而是以香末在香炉间萦绕,使末迹为“心”字,
燃尽后,香灰不动,依旧呈“心”字形貌。
[1]《骖鸾录》:有版本中作《骏莺录》,但未查到范石湖有此作,不知“骏莺”是否为骖鸾二字繁体版“驂鸞”之讹误。
对章小赏:
乌鸦多群居,日间捕食、活动,薄暮时分飞回栖息之所,成群聚集。从薄暮时太阳欲落,到黄昏时太阳渐落,再到夕阳落尽,天色暗沉,都是乌鸦活动的时间。
纳兰就这样一只一只,一群一群地数着乌鸦飞走,在暮色昏沉中眺望,直到最后一抹黑色的影子在视线中消失。而这时,天已经黑了。
虽然站立了这么久,他却说是“小立”,可见这段等待的时间对于他来说,并不是最漫长的一次,在他日夜相继的苦等之中,一抹残阳从有到无,就如同在天地间眨了一下眼睛,短暂得无人知晓。可是,即使是这样短暂的等待,也让他生出无边的怅恨。
那么,什么是他最长久的等待呢?他又在等着谁?
这首词优美伤感,是纳兰词作的名篇之一,尤以“心字已成灰”为人们争相传诵。
“心字”,既是用香末写成的“心”字,也是纳兰的一颗痴心,所以,“心字已成灰”说的不仅是熏香燃尽,也道出了纳兰的心如死灰。
关于这首词的立意,也有很多种解法。比如“闺怨空房”“异乡客心”,或是纳兰自己对心爱之人的思念,其关键就在“恨”上。有何种“恨”,便有何种“情”,而这首词,似乎可以应对任意一种“愁”与“恨”。
词中以动静之比,将其意境无限拓展开去。
飞回巢的“昏鸦”,静立生恨的人;翻飞的“急雪”“柳絮”,静立的“胆瓶梅”;曾经吐露芬芳的心字熏香,如今黯然默对的灰烬。一动一静,皆是变革。
无论是“闺怨”还是“思乡”的解法,这首词的用意都是普遍而宽泛的,没有人知道它是代何人所怨,也没有人知道它是在何处所思,所有的解法中,只有一种传闻,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这首词是纳兰为其表妹舒穆禄雪梅所作。
纳兰与其表妹曾有婚约,但“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清《赁庑笔记》载)
这段当时的笔记记载了纳兰在表妹入宫后,发誓要见她一面,于是趁着国丧扮成喇嘛,与表妹终得一见,却因为宫禁森严,连一句话都不能说,更生悲伤。
这样一来,“胆瓶梅”变成了“雪梅”的代名词。
她曾住过的散发着芳香的闺阁,已经空无一人,春天多情的柳絮翻飞,仿佛是冬夜的雪片在阁前乘风而起,也像纳兰的心绪一般,纷乱无章。
夜晚的轻风翻过窗棂,滑进房间,吹拂着那曾插着梅花的瓷瓶,而房中那曾令人心旷神怡的熏香,早已燃尽,只留下轻如柳絮飞雪的香灰,安卧在香炉中,写成一个淡淡的心字。
这首词简单直白,意境和修辞亦不复杂,只有“恨因谁”一句是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因谁恨”。倒是对仗句中的几个意象颇有趣,值得细思。
急雪与柳絮,到底是柳絮如急雪乍翻,还是急雪乍翻状若柳絮?这是要参照后一句的“轻风吹到胆瓶梅”,若梅花是真,那么雪花也是真。
不过,如果这首诗作于冬季,在门窗紧扣的香阁前,第一,急雪之下的风不会轻,第二,风需要从窗缝和门缝钻进房里,才能触到瓶中的梅花,所以,这个说法可信度似乎不高。
如果是柳絮如雪,那便是春季之词,轻风可解,但梅花何来?只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从冬季一直留到春季的梅花残枝,一种是瓷器本身的花纹,最后一种便是纳兰表妹雪梅的指代。
无论是残枝,还是空无一物的瓷瓶,又或是表妹离去的倩影,对纳兰来说,都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而心内的惆怅,就像那一撮再也无法点燃的香灰,留一个心字,仅此为念。
步韵词祭
梦江南·步韵纳兰《昏鸦尽》
人间事,知我问凭谁。
满眼浮华空作恨,一襟寒泪枉凝梅。
蓬草敛成灰。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采桑子·居庸关
虞美人·秋夕信步
……
序言
曾有一个人,将眼泪洒向天际,将多情写入诗词。他是清代贵族子弟,却倾心汉族文化;他的曾祖父被康熙曾祖父的军队所杀,他却成为康熙的御前侍卫。他便是纳兰成德,也是我们常说的纳兰容若。
纳兰成德,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即1655 年,殁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 年,姓叶赫那拉,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这是关于纳兰最为简单的介绍,他曾避太子保成之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可是不知为何,人们却记住了纳兰性德这个名字。
其父纳兰明珠,为武英殿大学士,这位权倾一时的著名人物,因与康熙的密切关系,在现代关于康熙王朝的各类文艺作品中多有出现。甚至可以说,纳兰明珠已经成为康熙王朝的代名词之一。其母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属于正黄旗,是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纳兰曾祖父金台吉,为女真叶赫部首领,金台吉的妹妹孟古是努尔哈赤的妃子,也是皇太极的生母。从严格意义上说,康熙与纳兰算是表兄弟。
纳兰十七岁入国子监,被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时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成为贡士。却在康熙十二年(1673 年),也就是二十二岁时因病错过了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 年)补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
其后,纳兰拜徐乾学为师,并在之后的两年内主持编纂了《通志堂经解》。除了这部儒学汇编之外,纳兰还有《渌水亭杂识》《侧帽集》《饮水词》等流传于世。
二十二岁的纳兰,作为进士被康熙留在身边,成为三等侍卫,后又成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他的诗词和著述多次受到康熙赏识,但他本人却早已厌倦官场中的虚伪和功利,一心向往着山泽自由。
康熙十三年(1674 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感情非常好。三年后,卢氏难产去世,纳兰大悲,这也造就了他无人能及的悼亡诗词。
纳兰喜交友,而且喜交志同道合的挚友,他的友人大多是身处江南的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等。因为纳兰对朋友的真诚,以及他特殊、显赫的身份,引来许多名士才子。他所住的渌水亭,也就是今天北京什刹海北岸,宋庆龄故居中的恩波亭,也因有大量御用文人聚集而著名。
二十四岁时,纳兰将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之后又著《饮水词》,后人将这两部词集整理后,共得三百四十九首,合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暮春,纳兰在病中与好友聚会饮酒,之后一病不起,七日后逝世,年仅三十岁。
许多著名的作品或艺术品,都是在作者去世后很多年才为人们所知,但纳兰是幸运的,他的作品在当时便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并广为流传。
这是纳兰的一生,众所周知的一生,御前一等侍卫,人间行走三十年,身有千金富贵,心怀千古文章,他本身就是地位的象征,却一心盼望淡泊名利的生活。或许,正是因为陷其深,才能识其真,才会避之而不及。
纳兰的作品,多以哀伤凄婉为主,就像他的人生路一样哀伤凄婉。他将悼亡之声献给爱妻卢氏,却很少提及同样门当户对的官氏,反而是侧室颜氏为他生下了长子,甚至在卢氏之前。
现行的《纳兰词》共有五卷,但因篇幅关系,本书仅从纳兰的三百余首词中遴选六十首进行赏析。
因是选赏,所以在甄选时,尽量涵盖了更多词牌和选题,力求将纳兰的文学成就和精神生活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
不过,正是因为力图全面,有些词作未必是纳兰的经典篇章,选其入此书,只是因为它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出纳兰对友情的重视、对爱情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前辈的追思、对现状的怀疑以及对生命的感怀。
纳兰的词作中,还有几首非常精巧的回文作品,比如《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菩萨蛮·客中愁损催寒夕》。回文是指整首词的上句和下句用字完全相同,但顺序完全相反,如“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回文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形式,严格说,它是一种文字游戏,既是对创作者遣词造句能力的考验,也是其想象力和才情的展现。不过,相比其他词作,这种回文作品,并没有太多的赏析空间,故而没有选入本书。
最初接受这本书的撰稿,是源于自己对诗词的热爱,纳兰其人虽然著名,但直到认真坐下来,细读他的词作,想象和模拟他的心情,才真的明白,纳兰为何能得此盛誉,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从古至今,古诗雄浑,律诗严谨,小词清婉,长词奔放,是文学家们最喜爱的抒情方式。
好的诗词,是一张张画作。不,那不是画作,而是一张张彩色的照片,它们能截取最生动灵活的瞬息,写进文字,留成纪念。当时代翻覆,沧海已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时,这些文字中的画面,还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后人眼前,是为文字之妙,更为遣词造句者之功。
谨以此献给纳兰性德,也以此献给在纳兰之前两千年来每一名在文学世界中各据一位的文学家。
拿到《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毕竟关于纳兰性德的解读市面上已经不少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她写纳兰,不是写一个遥远的文人,而是写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书中所描绘的纳兰,他的温柔,他的敏感,他的深情,都如同昨日重现。尤其是书中对“风兰”这一意象的运用,简直是神来之笔。风兰的孤傲,风兰的幽香,恰恰契合了纳兰词中那种不张扬,却又直抵人心的情愫。作者的叙事方式很别致,她不直接给读者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引经据典,结合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纳兰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晦涩难懂的词句,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生动而充满哲理。我开始理解,为何纳兰的词能够流传千古,为何他的伤愁能够引起如此多人的共鸣。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纳兰性德,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以及那些在心底悄悄绽放的,悠远的芬芳。
评分一直觉得,关于纳兰性德的解读,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够触及他内心深处那份“悠美”的伤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伤”的表面。《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细腻的水墨画,将纳兰性德的人生片段,他的情感起伏,都描摹得淋漓尽致,却又保持着一种淡淡的距离感,不让你觉得过于沉重。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述角度,她没有试图去“纠正”历史,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温情的陪伴,仿佛她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员,亲历着纳兰的喜怒哀乐。书中的语言,有一种古典的美感,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读者的理解,使得那些古老的词句,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每一次读到她对纳兰词的解读,都仿佛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词句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伤愁”,也可以是一种对生命热爱的极致表达,一种对过往美好的深切眷恋。它不是让你沉溺于悲伤,而是引导你从中汲取力量,去欣赏生命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如同那朵独自芬芳的风兰,在寂静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这本《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真的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常常在深夜里,伴着窗外的月光,静静地阅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将我从现实的喧嚣中抽离,带入到一个更加细腻、更加诗意的世界。她对纳兰性德的理解,绝非流于表面。我读到的是他对故土的思念,是对逝去时光的眷恋,是对生命无常的慨叹。那些经典的词句,在书的字里行间,仿佛有了更鲜活的色彩,更深沉的韵味。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解释”纳兰,而是通过她的感悟,她的共情,将纳兰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他当年在塞北的孤寂,在江南的温情,在宫廷的无奈。书中的每一段,每一句,都像是他内心深处的一声叹息,又像是一朵缓缓盛开的风兰,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愁”这个字,原来愁也可以如此悠美,如此动人,它并非全然的颓废,而是一种对生命深刻的体悟,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珍视。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同样敏感、同样多情的心灵的,它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深的伤愁里,也藏着最动人的诗意。
评分我通常不是那种会沉迷于历史人物传记的读者,但《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文风非常独特,它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生硬的考据,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流淌,一种心境的描摹。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越了纳兰性德的人生轨迹,但她的导览方式却异常轻柔,不带一丝强迫。她善于捕捉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细节,将纳兰词中的意象,比如风兰、月光、落花,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在我的脑海中翩翩起舞。我尤其喜欢她对于纳兰词中“伤愁”的解读,认为那是一种“悠美”的伤愁,而非单纯的忧郁。这种区分非常微妙,却又至关重要。它告诉我,即便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情感的失落,依然可以保有对美的追求,对真挚情感的怀念。书中很多段落,我反复阅读,不仅仅是因为文笔优美,更是因为从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影子。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过往美好事物的追忆,都是我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这本书,让我感到被理解,被慰藉,它像是一位无声的朋友,静静地分享着属于我和纳兰共有的情感世界。
评分读罢《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仿佛被一阵清风拂过,又被一场细雨浸润。书中的文字,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激情,也不是直抒胸臆的呐喊,而是如同一位故人,低语着往昔的温柔与哀伤。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种淡淡的惆怅,一种浸入骨髓的缱绻。风兰,这个意象恰如其分,它不像牡丹般雍容华贵,也不像梅花般傲骨凌霜,而是静静地绽放,散发着不与人争的幽香,孤芳自赏,却也因此显得格外动人。书中对纳兰词的解读,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感性的共鸣。作者仿佛能走进纳兰的心灵深处,体味他那“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纯粹,感受他“肠断白蘋洲”的离愁别绪。字句的考究,意境的描摹,都如同在细细打磨一件温润的玉器,光泽内敛,却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每一次读到那些熟悉的诗句,在作者的笔下,它们似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重新在她心中回响,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这本书,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的甘醇与回味无穷。它不强求你立刻理解,而是邀请你一同沉浸,一同感受,一同在纳兰那悠美的伤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慰藉。
评分本商品是前段时间买的,因为本人一直在外面出差无时间评价,本次统一回复,本次购买的商品质量很好/口感很好/内容非常好,外包装完好无损显得很有档次/里面的内容很精彩狠了本人很多有益的启发,且时间方面均在保质期内,无临期品,很棒的一次购物经历,下次还会再来光顾的!!!
评分很不错,是正版书,不过怎么都感觉现在的书价虚高。
评分知识改变命运啊!
评分很不错的书,包装也精美无损坏,留下来慢慢看
评分感觉还是不错的,介绍的很详细
评分例行屯书,趁活动的时候。精神食粮不能断。
评分喜欢就拍了,还没有时间拜读。心得有待以后分享。
评分第二次购买。感觉还不错。老婆很喜欢。
评分质量好,便宜...喜欢看这两本诗书,美到极致的情感的倾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