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俚語俗諺

金瓶梅俚語俗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李布青 著
圖書標籤:
  • 明清小說
  • 古典文學
  • 世情小說
  • 市井生活
  • 語言文化
  • 方言俗語
  • 風俗研究
  • 文學研究
  • 金瓶梅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928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197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5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金瓶梅詞話》是中國明代四大奇書之一,故事生動、語言豐富、人物鮮活,流傳至今,警世驚奇!《金瓶梅俚語俗諺》是一部研究語言文學的專著,對《金瓶梅詞話》原著的諺語、歇後語進行瞭考證研究,對它們的實際意義作瞭必要的詮釋與詳解。

  本書的詞目條文對漢語文學研究者、古典文學愛好者、寫作創作者、學生,都不無裨益,有些詞條更是錶現瞭一定的生活哲理,對當今社會各個階層的讀者具有開悟、啓迪之警,於現實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人生價值!


作者簡介

  (加)李布青(本名李國清),男,1957年3月生於北京。師從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現首都師範大學)宋浩慶教授,文化部《紅樓夢》研究所研究員鬍文彬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蔣和森先生。1991年之前齣版各種著述20餘種,1988年10月齣版《金瓶梅俚語俗諺》受學術界注意,《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等媒體發文評論,稱為該領域“填補瞭語言文字類研究的一項空白!”1991年8月接受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係、世界著名漢學傢葉嘉瑩女士邀請,前往溫哥華訪學研究。

目錄

序……………………………………………………蔣和森

凡例…………………………………………………

音序索引……………………………………………

筆劃索引……………………………………………

正文…………………………………………………

跋……………………………………………………宋浩慶

後記 ………………………………………………


精彩書摘

  《金瓶梅俚語俗諺》:
  賣瞭兒子招女婿——彼此騰倒著做(34·424)
  比喻換瞭一種做法還一樣,瞎摺騰。第三十四迴:“金蓮(對平安嚮西門慶)罵道:恁賊沒廉恥的昏君強盜,賣瞭兒子招女婿,彼此騰倒著做。”
  賣蘿蔔的跟著鹽擔子走——好個閑(鹹)嘈心(20·230)
  閑:諧音鹹。比喻與己無關的事倒熱心去做。第二十迴:(金蓮嚮玉樓說春梅)“俺的小肉兒,正經使著她,死瞭一般懶待動彈。不知怎的聽見乾貓兒頭差事,鑽頭覓縫,乾辦瞭要去,去的那快!見她房裏兩個丫頭,你替他走,管你腿事?賣蘿蔔的跟著鹽擔子走,好個閑嘈心的小肉兒。”
  賣鹽的做雕鑾匠,我是那鹹(閑)人兒(37·466)
  鹽:成味,白色。諧音閑。雕鸞匠:工匠、銀匠,銀是白色。但銀和鹽根本就不是一迴事兒。比喻自己和彆人條件不一樣,很忙,根本就不願多管閑事。第三十七迴:(馮媽媽對李瓶兒說道)“賣鹽的做雕鑾匠,我是那鹹人兒?李瓶兒道:媽媽子,你做瞭石佛寺裏長老,請著你,就是不閑。成日賺的錢,不知在哪裏?”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69·977)
  棧道:古代在山崖上用木材架修成的道路。陳倉:古縣名,當關中、漢中間的交通要衝,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見《史記》。比喻掩入耳目,攻其不備。第六十九迴:(伯爵對西門慶說道)“如今就是老孫、祝麻子,見哥也有幾分慚愧,此是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
  ……
《俚語俗諺的人生百味》 《俚語俗諺的人生百味》並非一部小說,也不是一本學術專著,它是一部關於中國民間智慧與生活哲學的百科全書。本書深入淺齣地梳理和解讀瞭流傳於中華大地韆百年的俚語俗諺,旨在展現這些凝練的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深刻人生洞察、社會倫理觀念以及生動的生活圖景。 一、 俚語俗諺的起源與演變 俗語,又稱俚語、諺語,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概括齣來的、富有哲理或教誨意義的固定短語。它們往往以簡潔精煉的形式,道齣瞭事物的本質,反映瞭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普遍認知。 本書認為,俚語俗諺的産生並非偶然,而是特定曆史時期、特定社會環境下的必然産物。在沒有發達的教育體係和傳播媒介的古代,這些簡短的句子成為瞭知識和經驗傳遞的主要載體。從口耳相傳到文字記錄,俚語俗諺不斷地被豐富、被修改、被賦予新的含義,它們如同活著的曆史,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映射著民族性格的演進。 作者在書中追溯瞭俚語俗諺的起源,從先秦時期的樸素錶達,到漢唐時期的成熟定型,再到明清時期的大放異彩,勾勒齣瞭一條清晰的演變脈絡。通過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本書闡釋瞭為何某些俚語在特定時期特彆流行,以及它們如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演變,甚至産生新的解讀。例如,與農業生産相關的俚語,在古代社會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們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指南;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這些俚語的字麵意義或許已經淡化,但它們所蘊含的處世智慧和人生經驗,依然能夠被現代人所藉鑒。 二、 俚語俗諺的分類與解讀 為瞭係統地呈現俚語俗諺的豐富內涵,《俚語俗諺的人生百味》將這些民間智慧按照不同的主題和功能進行瞭細緻的分類。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而是注重對其進行深入的解讀和闡釋。 處世智慧類: 這類俗語涵蓋瞭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的方方麵麵。例如,“多個朋友多條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這些句子不僅是為人處世的準則,更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心理洞察。本書通過對這些俗語的剖析,揭示瞭古人對於“閤縱連橫”的策略運用,以及在復雜人際關係中如何保持清醒和獨立。 人生哲理類: 這一類彆觸及瞭生命、命運、時間、得失等宏大議題。諸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吃一塹,長一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它們以簡潔的語言道齣瞭人生的無常與變幻,勸誡人們以平和的心態麵對順境與逆境。本書強調,這些哲理並非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地引導人們在理解生命本質的基礎上,學會適應、學會堅韌、學會珍惜。 生活經驗類: 這類俗語來源於具體的生産生活實踐,是經驗的結晶。例如,與農事相關的“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榖雨前後,種棉種豆”;與健康養生相關的“藥補不如食補”、“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以及關於節儉、勤勞的各種勸誡。本書通過對這些俗語的解析,展現瞭中國古代人民的聰明纔智和精打細算的生活態度,也為現代人提供瞭實用的生活指導。 道德倫理類: 許多俗語蘊含著鮮明的道德評判和倫理規範。例如,“偷雞不成蝕把米”、“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言必信,行必果”等,它們通過生動的例子或直接的告誡,強調瞭誠信、感恩、責任等普世價值。本書認為,這些道德規範的背後,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根本需求。 警示勸誡類: 有些俗語則帶有強烈的警示意味,旨在提醒人們避免走入歧途。例如,“不見棺材不落淚”、“玩火自焚”、“好瞭傷疤忘瞭疼”等,它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瞭某些行為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勸誡人們引以為戒,防微杜漸。 在對每一類俚語俗諺進行解讀時,本書都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作者不僅解釋瞭俗語的字麵含義,更挖掘瞭其深層的文化意涵、曆史淵源以及在不同語境下的適用性。同時,本書也注意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俗語的意義可能發生瞭變化,甚至齣現瞭新的解讀,本書對這些演變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 三、 俚語俗諺的現代價值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俚語俗諺的人生百味》認為,這些古老的民間智慧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首先,俚語俗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最樸素、最接地氣的方式,承載瞭民族的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閱讀和理解這些俗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中華文化的根脈,增強文化自信。 其次,俚語俗諺是寶貴的人生經驗庫。在復雜的現代社會,許多人麵對睏惑和挑戰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而那些經過曆史沉澱的俚語俗諺,往往能以其簡潔的智慧,為我們提供深刻的啓示,幫助我們撥開迷霧,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它們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用樸實的語言點撥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種種關隘。 再次,俚語俗諺是漢語的瑰寶,能夠豐富我們的語言錶達。在日常交流中恰當地運用俚語俗諺,能夠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也能更好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本書也鼓勵讀者在學習和理解的基礎上,嘗試在適當的場閤運用這些俗語,讓它們重新煥發活力。 最後,俚語俗諺能夠促進跨文化交流。當外國友人學習漢語時,理解和掌握中國的俚語俗諺,是深入瞭解中國文化、體會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的關鍵一步。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俗語的係統梳理,為外國朋友提供一個認識中國民間智慧的窗口。 四、 寫作特色與讀者收益 《俚語俗諺的人生百味》在寫作上力求做到: 通俗易懂: 語言風格樸實自然,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力求讓普通讀者都能輕鬆理解。 內容詳實: 涵蓋範圍廣,解讀深入,配以豐富的例證,讓讀者能夠全麵瞭解俗語的方方麵麵。 結構清晰: 分類科學,邏輯嚴謹,便於讀者按需查閱和深入學習。 貼近生活: 強調俗語在現代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使之不至於淪為博物館裏的展品。 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 拓展視野: 領略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智慧結晶。 提升修養: 學習古人的人生經驗和處世之道,豐富人生智慧。 改善溝通: 掌握更生動、更富有錶現力的語言錶達方式。 增強自信: 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 總之,《俚語俗諺的人生百味》是一本集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於一體的民間智慧讀物。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由韆百句俚語俗諺構築的豐富多彩的語言世界,從中汲取人生養分,感悟生活真諦,體味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魅力。本書相信,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浪潮中,這些古老而鮮活的民間智慧,永遠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芒,值得我們去珍視、去傳承、去發揚。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它的厚度和分量都讓我感到很驚喜,這預示著它內容相當豐富。我一直認為,語言是理解一個時代、理解一部文學作品最直接的窗口,《金瓶梅》作為一部反映明代市井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其語言的獨特性無疑是其魅力所在,但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處理這些“接地氣”的語言,是僅僅羅列詞條,還是會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和社會背景?我期望它能超越簡單的釋義,為我揭示這些俚語俗諺是如何反映當時社會風貌、人情世故,甚至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錶達的。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不僅能夠幫助我理解《金瓶梅》,更能讓我對明代社會文化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希望它能提供豐富的例證,讓我看到這些俗語在原文中的具體運用,這樣纔能真正做到學以緻用,將這些“活”的語言融入我的閱讀體驗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吸引人,封麵色調沉穩又不失雅緻,觸感也很好。我一直對古典小說中的語言魅力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反映市井生活、蘊含人生哲理的俗語諺語。一直以來,《金瓶梅》對我來說就像一座寶藏,但其中夾雜的俚語和俗諺常常讓我望而卻步,需要反復查閱資料纔能理解。所以,當看到《金瓶梅俚語俗諺》這本書時,我立刻就心動瞭。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不僅解釋那些我似懂非懂的詞句,更能挖掘齣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生活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金瓶梅》的語境,感受作者筆下人物的情感,體會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把打開古典文學大門的鑰匙,讓我能夠更自由地徜徉在文字的世界裏,品味那些穿越時空的精妙。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俚語俗諺的溯源和解釋是否到位,以及是否能結閤具體的文本例子進行說明,這樣理解起來會更加透徹。

評分

從這本書的書名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充滿瞭生活化的親切感。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學作品,其語言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俚語俗諺更是這種信息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金瓶梅》這部小說,我早就有所耳聞,但一直苦於其語言的艱深,特彆是其中大量的方言俗語,讓我望而卻步。 《金瓶梅俚語俗諺》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架起瞭一座橋梁。我期待它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語言的迷霧,去探索《金瓶梅》的世界。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提供字麵上的解釋,更能引導我理解這些俗語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它們是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如何推動情節發展,又如何在不經意間透露齣作者的匠心獨運。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金瓶梅》的語言産生新的認識,甚至激發齣更深入的閱讀興趣,那它無疑就是一本極具價值的著作。

評分

我最近剛開始接觸《金瓶梅》這部小說,之前隻聽說過它的名聲,對其內容和語言風格一直有些好奇又帶著些許畏懼。尤其是我發現,書中充斥著大量我從未見過的俚語和俗語,這些詞句讀起來頗具特色,但往往讓我的閱讀過程時斷時續,很多時候隻能囫圇吞棗地跳過。 《金瓶梅俚語俗諺》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我設想它會成為我閱讀《金瓶梅》的絕佳伴侶,能夠為我逐一破解這些語言上的“暗語”,讓我能夠更順暢、更深入地理解書中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係統地梳理這些俚語俗諺,不僅給齣解釋,最好還能說明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和文化背景。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擺脫對詞典的依賴,讓我能更專注於故事本身和人物塑造,那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詳盡的注釋,讓《金瓶梅》這部巨著在我麵前不再是模糊不清的剪影,而是鮮活生動的畫捲。

評分

我拿到這本《金瓶梅俚語俗諺》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我一直覺得,對古典小說的研究,有時候恰恰是從這些看似“粗俗”的俚語俗諺中纔能窺見其最真實的麵貌。《金瓶梅》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就像是一麵鏡子,真實地映照齣那個時代的社會百態和人情冷暖。但是,這麵鏡子上的許多紋路,我卻看不懂。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撥開迷霧,讓我能看清這些俚語俗諺的真容。我希望它不僅能夠解釋這些詞語的意思,更能夠揭示它們為何會産生,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語境下的具體功能和意義。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這些語言現象背後所反映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嚮,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詞典,而是一部關於《金瓶梅》語言生態的深刻解讀。我設想這本書能夠讓我帶著新的視角,重新審視《金瓶梅》這部偉大的小說,發現其中更多隱藏的精妙之處。

評分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評分

有些俚語解釋的不符閤語境

評分

幫助理解明代民間口語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五星星星!

評分

好書,新書,值得購入。必須錶揚一下。

評分

書籍做活動購買,性價比高

評分

滿意

評分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評分

淺顯易懂,有的不是俚語俗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