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傢顧沅編撰,廣搜博采,參閱大量文獻,於同類著作中後齣轉精。
2.收錄孔子及由漢至清曆代配祀孔廟者144人之畫像及傳記,四聖十二哲,先賢名儒,中華文脈,盡萃於斯。
3.對孔廟陪祀者著錄極為全麵的一部圖錄類古籍,首次齣版標點整理本。
儒釋道以“三教”並稱,始於南朝梁武帝蕭衍《會三教詩》。至元明清時,同時供奉孔子、釋迦、老子的“三教堂”,以及將三者繪入一圖的“三教圖”等大量齣現,說明在民眾心目中,已將儒釋道三者視為一體。雖然稱儒傢為教有失嚴謹,但儒釋道三傢韆餘年來相激相融、交匯互補,共同構築瞭中華文化的基本格局直至今日,應無疑問。
“圖像儒釋道係列”選取明清至近代三種古版畫,圖文相配,一像一傳。分彆為明人洪應明編撰之《仙佛奇蹤》、清人顧沅編撰之《聖廟祀典圖考》、近代高僧虛雲大師重輯之《佛祖道影》。三書均為名傢撰文、精美版刻,由中華書局編輯部組織整理,改為簡體橫排,標點精校,重要異文以簡注說明。讀者可於輕鬆愉快的欣賞畫像、品讀傳記中,玩味三傢旨趣。
《聖廟祀典圖考》為清人顧沅編撰、孔繼堯繪圖,共五捲,收錄孔子及由漢至清曆代配祀孔廟者144人之畫像,包括孔子弟子及曆代名儒,並均附有人物小傳。本書版刻畫像生動,傳文記人物生平及曆代配祀孔廟情況,兼具觀賞價值及史料價值,亦可視為曆代名儒之圖文列傳。
顧氏此書,因前人諸書之互異缺略,廣蒐博采,並參閱《白水碑》、《孔子傢語》等文獻,正其訛謬,訂其異同,以清代所頒定從祀位次為準,補入多篇傳記。並訪求漢唐以來諸先賢畫像繪入,若無舊像可循,則付之闕如。書前有康熙、乾隆禦製贊文,書後附《崇聖祠考》一篇記孔子父祖及諸從祀者事跡,並附古本《聖跡圖》一捲。
本次齣版,以道光六年(1826)吳門賜硯堂顧氏刻本為底本,據相關史料文獻校正部分文字,校記以小字隨文括注。收錄原書主體圖傳部分,將《崇聖祠考》作為附錄,《聖跡圖》已有多種版本單行,故本書不再收錄。影印原書人物繪像,小傳文字簡體橫排並加以標點,以便讀者閱讀使用。
[清]顧沅,字湘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道光間曾官教諭,為著名藏書傢,建有藝海樓收藏古籍及金石,學者楊仲羲稱其藏書“不及四庫者六百餘種,而四庫未及者二韆餘種”,著述及編刻宏富,有《賜硯堂叢書》、《聖廟祀典圖考》、《古聖賢像傳略》、《吳郡五百名賢圖傳贊》等。
[清]孔繼堯,字硯香,號蓮鄉,江蘇昆山人,善刻花鳥,尤工人物,顧氏所編刻之書多由其摹繪畫像。
捲首
禦製序贊
序
捲一 聖像四配十二哲像
至聖先師孔子像
復聖顔子像
述聖子思子像
宗聖曾子像
亞聖孟子像
先賢閔子損像
先賢冉子雍像
先賢端木子賜像
先賢仲子由像
先賢蔔子商像
先賢有子若像
先賢冉子耕像
先賢宰子予像
先賢冉子求像
先賢言子偃像
先賢顓孫子師像
先賢硃子熹像
捲二 東廡先賢像 一位至三十六位
先賢蘧子瑗像
先賢澹颱子滅明像
先賢原子憲像
先賢南宮子適像
先賢商子瞿像
先賢漆雕子開像
先賢司馬子耕像
先賢巫馬子施像
先賢顔子辛像
先賢曹子卹像
先賢公孫子龍像
先賢秦子商像
先賢顔子高像
先賢壤子駟赤像
先賢石子作蜀像
先賢公夏子首像
先賢後子處像
先賢奚子容蒧像
先賢顔子祖像
先賢句子井疆像
先賢秦子祖像
先賢縣子成像
先賢公祖子句茲像
先賢燕子僅像
先賢樂子欬像
先賢狄子黑像
先賢子衊子忠像
先賢公西子蒧像
先賢顔子之僕像
先賢施子之常像
先賢申子棖像
先賢左子丘明像
先賢秦子冉像
先賢牧子皮像
先賢公都子像
先賢公孫子醜像
捲三 東廡先賢儒像 三十七位至六十四位
先賢張子載像
先賢程子頤像
先儒公羊子高像
先儒子國子安國像
先儒毛子萇像
先儒高堂生像
先儒鄭子康成像
先儒諸葛子亮像
先儒王子通像
先儒陸子贄像
先儒司馬子光像
先儒歐陽子修像
先儒鬍子安國像
先儒尹子焞像
先儒呂子祖謙像
先儒蔡子沉像
先儒陸子九淵像
先儒陳子淳像
先儒魏子瞭翁像
先儒王子柏像
捲四 西廡先賢像 一位至三十六位
捲五 西廡先賢儒像 三十七位至六十四位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可謂匠心獨闢,它沒有采取簡單的編年體或斷代史的敘事方式,而是圍繞著“祀典”這一核心脈絡,展開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作者的考據功夫令人嘆服,大量的引文和旁證,使得每一個論斷都有據可依,其嚴謹的治學態度,體現瞭對曆史的尊重與敬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之間祀典差異時的那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調,既能清晰地指齣其演變和分流,又不會輕易地給齣褒貶的價值判斷,真正做到瞭還曆史以本來麵目。讀罷全書,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纍積,更是一種對曆史連續性和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它像一把精密的鑰匙,開啓瞭我對古代國傢意識形態構建和精神世界探索的大門。對於那些熱衷於深挖典章製度源流的學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照係和研究範式,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絕非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其所帶來的智識上的滿足感,是任何快餐式閱讀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坦白說,初捧此書時,對其篇幅和內容的廣博略感壓力,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那種被作者帶領著探索古代神聖空間的體驗,很快就吸引瞭我。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控製得相當精妙,在鋪陳宏大背景時,節奏稍緩,而在聚焦於某一特定儀式的細節剖析時,筆觸又變得緊湊而富有張力。作者對古代文獻的駕馭能力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仿佛能夠聽到韆年前那些祭祀樂章的迴響,聞到香火繚繞的氣息。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嚴肅的學術探討中,偶爾會流露齣對古人生活美學的贊嘆,這種情感的滲透,使得冰冷的考據變得有血有肉。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得以一窺古代精英階層在維護社會秩序和精神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所構建的那個莊嚴、有序的世界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古代禮儀生態係統,而非僅僅停留在孤立的事件描述上。
評分這部作品的筆觸細膩,對古代禮製的闡釋深入淺齣,即便是對傳統文化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窺見禮儀之美的端倪。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匠人的精神,對待每一個細節都力求精準還原,無論是器物的形製還是儀式的流程,都描摹得活靈活現。閱讀過程中,仿佛穿越時空,親臨那莊嚴肅穆的祀典現場,感受著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追思。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闡釋那些繁復的規製時,並未陷入晦澀的術語泥潭,而是巧妙地融入瞭曆史背景和社會意義的解讀,使得那些看似冰冷的規矩,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對於想要探尋古代禮樂文明精髓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精神的熏陶與審美的提升。書中的插圖和圖錄部分也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讓抽象的文字描述有瞭具象的依托,這種圖文並茂的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原本厚重的曆史典籍煥發齣新的活力。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層層遞進的發現過程。它不像某些曆史書籍那樣急於得齣結論,而是耐心地引導讀者去觀察、去比較、去思考。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不同朝代祭祀用具的對比分析部分,作者通過對特定器物的形製演變進行考證,清晰地勾勒齣瞭政治權力與宗教儀式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塑造的微妙關係。這種微觀層麵的洞察力,使得全書的論證力量倍增。閱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對某個詞語或某個動作的精確釋義,這不僅是對文本的尊重,也是對自身理解深度的鞭策。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現有相關研究的有力補充和提升,它填補瞭某些關鍵環節的空白,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紮實的文獻支撐。它不是那種讓人讀完後隻會感嘆“原來如此”的淺薄之作,而是能真正引發讀者進行二次思考和獨立探索的學術精品。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力是沉靜而持久的,它不像那些暢銷書那樣追求瞬間的轟動,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逐漸改變你對傳統文化符號的認知框架。作者在梳理復雜的祭祀譜係時,展現齣的邏輯清晰度和條理性令人印象深刻,使得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史料,被整閤進一個強大而嚴密的分析體係之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象徵意義”的挖掘,它不滿足於描述“做瞭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要這樣做”,揭示瞭禮儀背後蘊含的哲學思辨和權力邏輯。這種由錶及裏、由物及道的探究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品味。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古代文明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算得上是一份嚴肅的邀請函,邀請我們走進那個充滿規則與神聖感的精神領域。閱讀過程需要耐心和投入,但收獲絕非僅限於知識,更是一種對傳統秩序與美學體係的深度共鳴與理解。
評分還不錯,還可以,還好瞭。哈哈
評分買來還沒讀,寫作時參考之用。
評分正品圖書,印刷質量好,對仙佛有性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評分讓我們認識佛法的傳承者們是如何一代代薪火相傳的。
評分洪應明不太齣名的作品!
評分活動買的挺劃算,包裝的挺好沒損壞,送貨也很快,留著慢慢看
評分非常好的的作品,看到有朋友上的推薦
評分買來還沒讀,寫作時參考之用。
評分讓我們認識佛法的傳承者們是如何一代代薪火相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