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老百姓和醫界人士來說,“協和”這兩個字形成的品牌已無法估價,其意義跨越協和本身。曾就讀協和醫科大學的作者謳歌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用生動的筆觸講述瞭北京協和醫學院九十年的傳奇故事,用思辨的深度觀照當下,揭示著新時代的醫學之道。
《協和醫事(第二版)》一部關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如何培養專傢、醫生和醫生如何對待病人、造福社會的書。通過協和的建立。協和的教育、協和怎樣服務社會、協和人九十年(1917~2007)的傳奇故事.展示協和文化、協和精神和協和傳統。在重讀協和的同時,觀照當下醫療.尋求更廣意義的解決之道。作者是醫療業內人,協和是她的母校。她不是按照曆史的順序羅列史實.而是在情感的基礎上講述往事,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步進入協和內部,使之既可讀.又有思辨的深度。
謳歌,本名常青,醫學博士,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八年製醫學係,畢業後赴美國,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抗結核藥物課題研究一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研究兩年。2002年迴國後投入抗腫瘤生物類新藥的臨床開發。現居北京.任職某製藥公司。2006年齣版《醫事關於醫的隱情和智慧》(北京齣版社)。
站在20世紀的起點,美國正在進行一場足以拯救它的醫學教育的革命 。而中國的一位醫學博士孫中山,則在醞釀著新的革命。另外一位去日本 留學的中國學生,決意學醫,試圖以“新醫學”來療救病苦並促進中國人 對維新的信仰。但他在仙颱學醫的第二年,“正值俄日戰爭,偶爾在電影 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還應該先提倡新文 藝。”於是化名魯迅,用筆作為一把手術刀,試圖切開中國人麻木的靈魂 。相比之下,這時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剋菲勒的想法,則顯得更加科學 和實用。 在洛剋菲勒之前,一批批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試圖用一種宗教的方 式接近巾國人的內心,而洛剋菲勒在美國日漸濃厚的科學氣氛的影響下, 開始瞭在中國的新醫學徵途。
雷濛德·福斯迪剋(Raymond Fosdick)曾在洛剋菲勒基金會工作多年, 他參加過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創建和管理。1951年,他寫瞭《洛剋菲勒基金 會故事》一書,其中有一章叫“中國的約翰斯·霍普金斯”,說的就是協 和。其中寫道:“中國一直以來都是洛剋菲勒基金會的興趣點,除瞭美國 以外,它在中國的花費也是世界上最多的。” 多年之後,他把這所叫做“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學校描述為一個故事 、一個理想:“激動人心的故事——人與命運搏鬥,失敗摧不毀的理想。 ” 約翰·洛剋菲勒(J0hn D.R0ckefeller)在19世紀末期發跡,在20世紀 初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除瞭是“石油大王”之外,他還是一名基督徒。
在發跡後,身邊一位頗有遠見的顧問建議他將精力轉至慈善,成立慈善基 金會。投入慈善的收入不納稅,總收入未減少,還能贏得樂善好施的社會 形象。老洛剋菲勒在六十歲時這麼說:“我相信這是一個宗教任務:公平 誠實地去賺你能賺到的錢,盡可能地攢住錢,然後盡可能地給齣去。” 在他兒子小洛剋菲勒(John D.Rockefeller,Jr)給父親的一封信中, 也說:“把一部分資金投入到慈善事業上,專門用來接濟貧睏的大眾,改 進教育,發展科學及傳播宗教,我以為可取。” 大手筆起自1901年。那一年在紐約建立瞭洛剋菲勒醫學研究所,共有 十一座大樓,頗為壯觀。從這傢醫學研究所裏,先後走齣瞭十二位諾貝爾 奬獲得者。後來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韋爾奇(William H.Welctl),曾在這裏任職。1909年,洛剋菲勒又齣資防治黃熱病和鈎蟲病 。後來任教協和的第一位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John B.Grant),畢業後最 早參加的就是這場美國鈎蟲病防治運動。
所有的錢,必須是以“大規模的整體形式,而非零散的形式給齣去” ,“避免零打碎敲的捐款方式,避免在過於廣泛的範圍進行慈善活動”, 洛剋菲勒父子曾這麼闡述他們的慈善之道。錢要用在“關鍵拐點”。而什 麼是關鍵拐點呢?在他們看來,必須是:根除某種疾病的緻病因素,根除某 種不良社會現象的原因,或者播種一種“有生命力”的觀點,一種産生變 革的能量。基金會的資金必須用在“大規模的示範”,以便他人能復製, 最終得到傳承和延續。
當1910年轟動美國醫學界的“弗萊剋斯納(Eqexner)調查報告”說到, 在美國和加拿大共一百五十五所醫學院校中隻有六所好學校時,洛剋菲勒 基金會看到瞭“關鍵拐點”。自此,他們動用大筆金錢,投入極人的精力 ,緻力於建立新的醫學、護理、公共衛生學院,提高那些已存在的學校的 水平。 據美國《時代》周刊記載:從1913年5月開始的十年內,洛剋菲勒基金 會花費瞭近八韆萬美元,其中,超過一半的錢用於公共衛生和醫學教育。 而“最大的單筆禮物是給瞭北京協和醫學院”,截至那時,用於協和共計 一韆萬美元,比用於約翰斯·霍普金斯的七百萬美元還多得多。據1956年 統計,實際上,加上後來的投入,基金會為打造北京協和醫學院總計投入 四韆八百萬美元。
弗雷德裏剋·蓋茨(Fredrick Gates)就是建議洛剋菲勒把財富用來轉 做慈善的那個顧問。他一直對中國懷著濃厚的興趣,希望在這裏實施一項 計劃。他最初嚮洛剋菲勒提齣的建議是——在中國建一所大學。在那時的 西方人眼中,中國貧窮、落後、文盲很多,是“異教徒”之國,是疾疫流 行的“東亞病夫”之國。
洛剋菲勒在正式行動之前,總是先作精細調查。為在中國建一所大學 ,他前後三次派齣考察團來中國,分彆是1909年、1914年、1915年。 1909年派齣的“東方教育考察團”團員中包括芝加哥大學的兩位醫生。他 們突齣提到中國在醫學教育方麵的迫切需要,建議在北京成立一個自然科 學的教育機構。洛剋菲勒初步認為在中國的計劃不宜過大,宜限於醫學事 業。 1911年在美國成功進行的鈎蟲病防治,加上著名的Flexner於艮告的問 世,使得洛剋菲勒更加關注醫學、衛生、醫學教育。
1913年成立瞭洛剋菲勒基金會。一次會議上,董事會在《遠東的教育 及其他需求》的報告中說,“必須對遠東的教育采取行動,包括醫學教育 和建立好醫院。”兩個月後,專門對中國問題進行瞭討論,決定在中國的 項目首選醫學,投資中國的醫學教育,“漸進有序地在中國發展一個完善 的、有效的醫學係統”,並派考察團去中國進行更詳盡的考察。洛剋菲勒 在會上說:“基金會現在還是一個小孩,很年輕,沒什麼經驗。世界都是 它的試驗場……它準備在起步時隉慢發展,希望在不同的可行領域,先收 集所有能收集的信息,以便日後真決定去做時,明白可能麵對的問題,並 在我們所能得到的最佳建議下行動……我們對中國感興趣已經好幾年瞭。 ”敏銳的“石油大王”看到瞭“巾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齣現瞭機會,空 前絕後”。
1914年派往中國的考察團,考察範圍鎖定中國的醫學教育。考察團中 有哈佛醫學院內科教授、芝加哥大學校長、美國駐漢口總領事。這位美國 駐漢口總領事,名叫顧臨(Roger S.Greene),他此後的二十年時間都貢獻 給瞭洛氏駐華醫社與協和。
考察團用四個月時間,訪問瞭中國十幾個城市的醫學校和八十八傢醫 院,最後總結成一份名為《中國的醫學》的報告。這份報告,至今仍是西 方人寫成的中國醫學教育的寶貴史料。《中國的醫學》共十個章節,包括 :中國衛生現狀、中國本土醫學和手術、西方醫學在中國、傳教運動的醫 學教育標準、用中文還是英文教學、解剖和屍檢、中國政府對西方醫學的 態度、中國人對西方醫學的態度、相關建議及預算。
在報告中描述的中國醫學教育水平很低。所有醫學校的師資水平和教 學設備都很差,學生的預科教育不足,用中文教學有很大局限。即使是當 時的教會醫學校,也大都是1900年前後新辦,外國教員的專業知識跟不上 時代。
……
“協和”這兩個字 1921年,當小洛剋菲勒登上“亞洲快綫”輪船時,《紐約時報》說“ 他去瞭中國”。同行的還有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校長韋爾奇,他在六年前就造訪過中國,為瞭一個建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計劃。
這一行人登上“亞洲快綫”後,引起瞭眾人的注目。在小洛剋菲勒的六隻行李箱中,有一大箱全是書,其中一本是描寫亞洲的《中國、日本和韓國》。韋爾奇則在輪船上被邀請做演講,他的題目是《中國的醫學教育》。乘客們被他的熱情打動,特彆是講到現代科學的價值、西方醫學如何助力中國文明、又如何適應中國需要而改良。但這些問題對已為“北京協和醫院”準備瞭七年的洛剋菲勒基金會來說,再熟悉不過。
他們乘瞭一個多月的輪船,到達中國。站在離天安門不遠的飯店陽颱上,他們往東北望去,在王府井和東單之問,有一組中國宮殿式建築,綠色琉璃瓦,漢白玉圍欄,畫棟雕梁。那片在清朝豫王府舊址之上、琉璃瓦之下的世界,就是即將創建的協和醫學王國,老百姓傳聞中的“油王府” 。
協和的“誌在世界一流”,並非今天大學運動中的空洞口號。她用瞭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讓世界知道協和。1923年,美國《時代》周刊迴顧洛剋菲勒基金會成立以來的十年之路。除瞭驚人的撥款數字,就是它在發展中不斷鎖定的中心主題:為全人類的健康。而聳立在這個主題兩旁,是兩大偉績:一個在美國,是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另一個則在中國,是 PuMc——北京協和醫學院。40年代,湯佩鬆在清華大學創辦農學院時提齣的目標是:“清華農學院應當辦成中國農學界的PuMc。”1951年,新政府接管協和時指示:“協和醫院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名望,我們一定要把她辦好,辦不好影響不好。” 協和的成長,充滿瞭醫學和醫學之外的傳奇故事。
這所學校開風氣之先,成為中國第一所招收女生的醫學院校,有瞭中國真正的護士學校;這裏的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解剖學教授,根據周口店的一塊牙齒化石,確定齣一個獨特的人種——“北京人”,兩年後在周口店挖齣的第一塊“北京人”頭蓋骨,轟動瞭全世界;一位n1浦愛德的美國女人,來協和醫院創建瞭“社會服務部”,關心病人齣院後的社會鏈接,賦予醫學以溫情,許多燕京大學社會學係的畢業生來此求職;一位叫蘭安生的美國教授來到協和,給學生們講“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
他和中國人喝酒交朋友,帶著協和學生走齣醫院,走進鬍同,關注更多百姓的健康。日後他的一位學生受到感召,畢業後去瞭農村,在定縣創造瞭中國“赤腳醫生”的雛形。
這所學校的辦學,也成瞭獨特的“協和現象”。曾經的巨大投入,在實施“淘汰製”、“寬進嚴齣”之後,隻有極少數的産齣。而這每年平均十六位畢業生的“極少數産齣”,後來卻成就瞭中國醫學界的大半精華,他們每一位都撐起瞭中國半個世紀的醫學世界。在校園裏和醫院裏,它曾擁有一批醫學大傢,教學嚴格並帶有強烈的啓發式,鼓勵學生“以病人為中心,嚮病人學習”。一批批年輕人來到這裏,在協和式的氣氛中“熏” 著成長,內心的熱忱被激發,體悟著怎樣成為一位好醫生。
在今天的北京東單三條,協和建築群的雕梁畫棟、俄式大樓、現代大廈交雜在一起。一塊標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門牌,提醒著時問的力量。在今天,這群建築代錶著: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對後兩者,經九十年的積澱,人們概括為兩個字:“協和 ”。
準確地說,“協和”這兩個字暗示的是:曾經對中國醫學教育和中國醫學的推動,醫事之道的至高境界。但她在時間打磨中積纍的內涵,已超越瞭醫學學科和醫生職業。在民間,人們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望,賦予瞭 “協和”許多延伸內容,這兩個字漸漸演化成——醫療安全感、醫學精英、關愛百姓的親切姿態、病人重獲健康與溫情的可能。病人說:“我們韆裏迢迢到北京協和看病,是到瞭頭。無論如何我們心甘瞭。” 到瞭新世紀,有報道題為《全國人民看病上協和》。2O07年的一則“ 協和打假”新聞,告訴人們一個簡單事實:全國那五十多傢盜用“協和” 名號的機構,其實在老百姓腦中偷換不瞭“協和”這兩個字所蘊含的醫事概念。
九十年後已是彆樣的時代。協和仍然矗立在沸騰生活中,呼吸著有些渾濁的現代空氣。它鍛造齣來的第一代名醫,多已不在世上,但名字恒久流傳,成為不可復製的神話。西醫已改變瞭人們的生活,醫療再次成為中國的尷尬問題。今天的協和,更像一個警世者,提醒著人們什麼是更純粹的醫學意義,什麼是以實現這純粹意義為目標的醫學生活。雖然有人感嘆,在數次中斷、演化之後,協和已失去瞭一些內涵,但仍然是一清早門診號就掛沒瞭,仍然有一些協和人,拒絕平庸,保留著精英的自律,選擇對病人最實惠的方案,仍然盡己可能維護著醫患交流的正麵形象。
在今天談協和,不隻是為瞭在曾經的功績傳奇中獲得一種因懷舊而生的安慰,也希望通過解讀九十年的協和醫事,為眼前的醫療睏境找到一些標準和答案:什麼是卓越的醫學院和優秀的醫學教育?好醫生是怎麼産生的 ?什麼是為醫之道和為醫的幸福感?病人在醫生眼中是什麼位置?醫學如何去關心廣大民眾?這也許就是我和讀者所共同關心的。
如果我們問,在九十年之後,“協和”這兩個字,對中國老百姓、對醫學生、對醫生的吸引力,究竟來自哪裏?也許是因為人們懷著這樣一種不滅的期待:這個世界仍存醫學溫情,醫學以己之力解除病痛。而協和曾以自己獨特的醫學方式,嚮人們展現瞭這種可能。
我的協和情結與“泛意義協和" 十六年前,我在高考誌願錶裏擦去瞭“北京大學”,寫上“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用的是一支六塊錢的灌瞭碳素墨水的鋼筆。尖銳的筆頭,甚至在誌願錶上劃瞭個洞。
現在想來,這次修改誌願,是協和的民間影響力的結果。當時,我對這個學校僅有的印象,就是中學裏為即將報考大學的高三學生張貼的大學宣傳畫。它們的樣子如齣一轍,如果不是好友的提醒,我的目光甚至會掠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那張設計得一樣平庸的招生廣告。但好友跟我說起瞭一部講述林巧稚的紀錄片。那是我第一次聽說一個西醫領域的人名,第一次聽說協和。林巧稚是老協和畢業的婦産科醫生,習於協和,作於協和,卒於協和。基督徒,終身未婚,卻被尊為百萬嬰兒的母親。我被朋友的描述觸動瞭,確切地說,是被她描述的那種生活方式中包含的內省、專注、慈悲感動瞭。
因為一部紀錄片與一位醫生的名字,我決定考協和,把未來交給一個從未設想過的醫學領域。否則,我奔嚮的可能是另外一個專業,另外的成長路途。這個曾經被稱為“東方的約翰斯·霍普金斯”的學校,校園局促得連個像樣的籃球場都沒有,卻有著長燈不滅的通宵教室和呼吸中有古老灰塵的圖書館。迂迴的地下走廊,使得我們可以自如地在教室和醫院之間往來,而不需露齣地麵、接受陽光,到處可見置身在金街、銀街的世俗熱鬧氣氛之中那一張張蒼白的“協和臉”。那時,學校門前的東方新天地,還不是十幾棟連成一體的高樓,它是一片灰塵滿天飛、噪音不斷的工地。
在這裏,我和我的同學們完成瞭入學時曾覺得無法堅持的八年,也是堪稱艱辛和摺磨的八年。
我們的畢業典禮,像前輩一樣,是在被列為文物古跡的協和禮堂舉行。這一迴,沒有傳說中的“淘汰製”,也沒有民間傳說中的“世界承認” 的醫學文憑。在收下寫滿中國字的畢業證書的同時,我的一些同學們已收拾好行囊,準備去美國,讀一個“世界承認”的文憑,去醫,去教,或者去研。一些留在瞭那個琉璃瓦覆蓋下的醫院。我則離開瞭醫生這個行業。
十年前的夏天,有兩位朋友同時接到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一位是我的師姐,一位是我的中學同學。在即將畢業的夏天,他們的眼裏閃耀著憧憬的光芒。這所位於美國馬裏蘭州一個叫“巴爾的摩 ”城市的學校,為何吸引瞭許多這樣的醫學熱血青年?師姐告訴我,協和與約翰斯·霍普金斯很像,甚至建築都差不多。三年後,我駕車穿過“巴爾的摩”,經過城中心一棟棟看起來破舊的公寓,有的窗戶玻璃已殘缺不全,傳說中這裏時有事故發生。突然眼前就齣現瞭古城堡一樣的建築,自成體係的王國,年代古老,這就是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我認識的兩位優秀青年,正在其中的某棟樓的實驗室裏埋首青春,體驗某種接近科學的神聖。
而在我的英文簡曆裏,仍然有時常被不同國籍人問起的畢業學校,那個曾經在美國《時代》周刊上叫做“東方約翰斯·霍普金斯”的醫學院。
這時,我還會與“協和”相遇。但除瞭知道洛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林巧稚、張孝騫、豫王府、八年製……這幾個詞之外,和我的同學們一樣,即使在那裏度過瞭八年時光,其實我對協和曆史知之甚少。可能我們唯一閱讀過的協和曆史就是林巧稚的傳記,那是第一年在信陽陸軍學院軍訓時,學校派入去看我們,帶給我們的禮物。即便那本書,也未能深入地掀起我們思考的帷幕。對於曆史的迴望,在我們這一代已經開始缺失。
協和的誕生及迄今九十年的生存,如同一位參與協和建立的洛剋菲勒基金會官員所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人與命運搏鬥,失敗摧不毀的理想”。如果不是去寫這本《協和醫事》,我可能再也不會去閱讀如此多的與協和有關的文字,它們包括:協和的編年史、夾雜著每個時代色彩的各種論述文章、中國西醫的醫學教育發展、美國人寫的關於洛剋菲勒基金會與協和關係的論文、美國那一場上世紀初的著名醫學改革、關於協和名醫的各種傳記和自傳、歐美醫學教育史……其間,有三次我的眼淚奪眶而齣,那是在讀到林巧稚和張孝騫的經曆、聶毓禪迴憶協和護校的遷徙時。文字已不重要,我的思考和他們的內心似乎融為一體。那是十七歲的我用碳素鋼筆修改誌願時,曾經渴望接近的內省、專注和慈悲。在深夜燈光下的眼淚裏,想起來難免遺憾。
在探尋、迴望曆史的路途上,我終於明白瞭在心底深埋的協和情結,它的起源在哪裏,去嚮哪裏。在那裏,我曾經渴望被激發起內心的熱忱,希望那熱忱最終自律而專注地匯成一股創造力,點火升天,懸壺濟世。可是,如同有人描述的,“在90年代的中國,大學是一個愚蠢自在地消磨時光的地方,或是一個背爛英語單詞或者學會其他實用技能的地方。”我在 90年代的協和讀書時,八十五分是每個人的生死綫,不少人半帶將就地選擇瞭成為醫生。我在畢業時,麵對不理想的現實,掩麵而逃。可是直到今日,“協和情結”仍深埋在心底。它就像讀到林巧稚、張孝騫、聶毓禪時我湧齣的眼淚,是我對內省、專注、慈悲的嚮往,對醫學實質的仰望,對有氣氛和有傳承的大學精神的期待。
可以錶達這種大學精神的,在今日世界裏越來越少,協和仍是一個。
對於那些沒有在其中學習和工作的人來說,協和的吸引力,也許可以從我這個曾身在其中的人的情結、從這本書的剖析裏,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在寫這本書時,有兩部偉大的作品一直在影響著我,用不同的方式,在相同的時間。一部是V.S.奈保爾的《印度三部麯》,一部是帕慕剋的《伊斯坦布爾》。在到達一定年齡後,人對時間和內心這兩樣東西的注意開始增多,對曆史的興趣也開始超過其他。也許有一個比揭開我的“協和情結”更美妙、深遠的願望促使我迴望、解析協和曆史:展現一所曾經偉大的醫學院如何在精細策劃中誕生,如何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卓越,又如何在命運的漩渦中破碎、重整、堅持至今,西醫如何在一百年的時間裏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醫學教育如何達到它期望的巔峰,大學精神在醫學院裏如何體現,曾經達到的為醫的至高境界是怎麼樣的一幅圖畫,又是哪些因素促成瞭這個圖畫,在變成眼前景象之前它經曆瞭哪些流轉……這就是“ 泛意義的協和”,比簡單的協和曆史,對今日有著更深遠、更溫暖的意義。
講述協和的意義,也許比講述協和曆史本身顯得更加重要。這本《協和醫事》可以看做是我上一本《醫事——關於醫的隱情和智慧》的延續。
它希望討論和關注的,其實更多的是“泛意義的協和”。在梳理九十年協和的脈絡之時,一些當今醫療存在的問題,對照過去也許就有瞭答案和啓迪。這也許是讀協和醫事,可以給生活在今天的為醫者和雖不為醫但需看病者的更多效用。
感謝董炳琨、張之南、鬍天聖、吳寜、方圻、魯重美、袁鍾、尹佳、倪超、曾學軍這些老、新協和人提供的部分資料和口述史實,他們心底、言語中對協和的熱愛一次又一次地打動瞭我。感謝朋友師永剛、陳彤、馮金紅的幫助、鼓勵和靈感。感謝汪傢明老師的編輯和指導。所有的努力,是為瞭讓人們在協和九十周年時,瞭解這部眾人成就的激動人心的偉大故事,獲得解決今日醫療睏境的啓迪。如果那些讀到這本書的人,能夠在其中感受到一種純淨而頑強的力量,能夠為找迴一些標準和智慧而思考,那麼這整整一年辛苦的燈下勞作,就算最大地實現瞭它的價值。文字在觸動讀者神經的那一刻,也最終展現瞭它的存在意義。
初識《協和醫事(第二版)》,便被其厚重的學術底蘊和精良的製作所吸引。翻開書頁,一股嚴謹求實的學風撲麵而來,讓人感受到作者在醫學與法律交叉領域的深耕細作。 書中對於醫療糾紛處理機製的闡述,尤為細緻。作者不僅梳理瞭從糾紛發生到解決的各個環節,包括但不限於投訴、調解、仲裁、訴訟等,還對不同處理方式的優劣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和分析。這為我理解醫療糾紛的解決路徑,以及在實際情況中如何選擇最適閤的方式,提供瞭極大的幫助。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醫療責任”的界定。作者在承認醫療實踐固有風險的同時,也明確瞭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在特定情況下的法律責任。對於那些看似微小的醫療差錯,作者也能夠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後果,並探討相應的責任劃分。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對醫療服務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敬畏。 本書在探討新興醫療技術所帶來的法律挑戰方麵,也展現瞭其前瞻性。比如,在基因測序、生物打印、以及遠程醫療等章節,作者都對這些技術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進行瞭前瞻性的思考,並提齣瞭相應的法律規製建議。這讓我意識到,醫學法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更新和完善。 我對於書中關於“醫療閤同”的論述,也進行瞭特彆的關注。作者詳細闡述瞭醫療閤同的性質、構成要件、履行方式以及違約責任等內容,並引用瞭大量的閤同法案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醫療服務中的法律關係。這對於我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在接受醫療服務時,如何維護自身閤法權益,提供瞭重要的法律知識。 書中對“醫療事故鑒定”的論述,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詳細介紹瞭醫療事故鑒定的程序、方法、以及鑒定的法律效力。並對鑒定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爭議和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讓我理解瞭醫療事故鑒定作為證據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在解決醫療糾紛中的重要作用。 我非常贊賞書中對“醫患關係”的法律解讀。作者認為,醫患關係是一種特殊的服務閤同關係,需要雙方共同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書中詳細分析瞭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在發生糾紛時,如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這讓我對如何建立健康的醫患關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做到瞭通俗易懂。復雜的法律概念被解釋得清晰明瞭,晦澀的專業術語也得到瞭恰當的解釋。這使得即使是沒有醫學或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從排版和設計上看,這本書也顯得十分用心。紙張的質感很好,閱讀起來不會有刺眼的感覺。字體的選擇也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令人滿意的著作。 總而言之,《協和醫事(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醫學從業者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醫學與法律關係的窗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醫學進步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法律和倫理的規範,纔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權益。
評分當我翻開《協和醫事(第二版)》時,便被其深邃的學術氛圍和嚴謹的邏輯結構所吸引。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醫學與法律交織的復雜領域中,撥開瞭重重迷霧。 書中對於醫療事故責任認定的探討,堪稱精彩絕倫。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從侵權責任的構成要素齣發,層層深入,細緻分析瞭過錯、損害、因果關係等關鍵環節。對於常見的醫療過失,如診斷錯誤、治療不當、手術失誤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並結閤瞭大量的司法實踐案例,讓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具體。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醫療證據”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強調,在醫療糾紛中,證據是判斷事實、確定責任的關鍵。書中詳細介紹瞭病曆、影像資料、鑒定報告等各類證據的收集、固定和審查方法,並指齣瞭在證據運用中可能存在的誤區和風險。這對於我理解醫療糾紛的審理過程,以及如何有效地保護自身權益,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書中對於醫療機構的法律風險管理,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作者從醫院運營的各個環節,如醫務管理、藥械管理、護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麵,都進行瞭詳細的法律風險分析,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防範和應對策略。這不僅有助於醫療機構規避法律風險,更能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對於醫學倫理和新興技術的法律規製,本書也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例如,在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以及再生醫學等方麵,作者都嘗試從法律和倫理的角度,提齣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議。這讓我意識到,醫學法學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演進的領域,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和研究。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告知義務”的深入解讀。作者認為,充分的告知是實現“知情同意”的前提。書中列舉瞭許多因告知不充分而導緻的醫患糾紛案例,深刻地揭示瞭醫務人員在履行告知義務時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這讓我對醫患溝通的法律意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本書的案例選擇,可謂是精挑細選,涵蓋瞭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麵。從常見的醫療糾紛,到一些疑難復雜的案例,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每一個案例都與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學理分析緊密結閤,使得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醫學法學的精髓。 從語言風格上來說,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做到瞭通俗易懂。復雜的法律概念被解釋得清晰明瞭,晦澀的專業術語也得到瞭恰當的解釋。這使得即使是沒有醫學或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書中提齣的觀點而陷入沉思。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觀點鮮明,但又留有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行思考。這種互動式的寫作方式,讓我對醫學與法律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總而言之,《協和醫事(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醫學從業者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醫學與法律關係的窗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醫學進步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法律和倫理的規範,纔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權益。
評分初拿到《協和醫事(第二版)》,就被其厚重而又充滿學術氣息的封麵所吸引。翻開扉頁,便被書中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所摺服。作者在內容上,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深入淺齣地闡釋瞭醫學與法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 書中對於醫療損害賠償的論述,尤為詳盡。作者不僅解釋瞭侵權責任的基本構成要件,還對不同類型的醫療損害,如誤診、漏診、手術並發癥、藥物不良反應等,進行瞭詳細的分類和分析。並且,對於每個類彆的損害,都引用瞭最新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以及具有代錶性的案例,使得讀者能夠非常直觀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界定責任的。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知情同意”原則的深入探討。作者從法律和倫理兩個層麵,分析瞭這一原則的重要性,並詳細闡述瞭在不同醫療場景下,如何纔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知情同意”。書中列舉瞭許多因未能充分履行告知義務而引發的糾紛案例,深刻地揭示瞭完善的醫患溝通機製對於維護雙方權益的重要性。 對於醫學倫理的熱點問題,本書也給予瞭足夠的關注。比如,在涉及醫療資源的分配、基因技術的應用、以及臨終關懷等議題上,作者都進行瞭審慎的分析,並結閤瞭國內外相關的法律規定和學界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瞭多角度的思考空間。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醫學發展不僅需要技術上的突破,更需要在法律和倫理的框架下有序進行。 本書在醫療機構的法律風險管理方麵,也提供瞭寶貴的指導。作者從醫院的設立、運營、人員管理、以及醫療服務等各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法律風險分析,並提齣瞭相應的防範和應對措施。這對於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和從業者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風險規避手冊”。 我對於書中關於醫療文書的規範性要求,也進行瞭特彆的關注。病曆、檢查報告、手術記錄等醫療文書,不僅是診療過程的記錄,更是潛在的法律證據。作者詳細闡述瞭各類醫療文書的撰寫要求、格式規範以及法律效力,並提供瞭大量的範例,幫助醫務人員規範地進行文書記錄,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法律風險。 這本書的案例選擇,可謂是精挑細選。作者選取瞭大量具有典型性、代錶性的案例,涵蓋瞭醫療實踐中的各種疑難雜癥。每一個案例都經過瞭深入的剖析,將復雜的醫學事實與法律條文緊密結閤,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醫學法學的精髓。 我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齣色。雖然涉及的專業性很強,但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生僻的詞匯,而是力求用清晰、流暢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概念。這使得即使是醫學法學領域的初學者,也能夠相對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同時,作者在一些地方也會運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類比,進一步增強瞭內容的易讀性。 從排版和裝幀上看,這本書也顯得十分用心。紙張的質感很好,閱讀起來不會有刺眼的感覺。字體的選擇也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令人滿意的著作,體現瞭齣版方的專業性和嚴謹性。 總而言之,《協和醫事(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醫學從業者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醫學與法律關係的窗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醫學進步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法律和倫理的規範,纔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權益。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醫學法學界的一股清流,或者說是久旱甘霖?我抱持著一份好奇與期待翻開它,起初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和術語,但很快,這種顧慮就被徹底打消瞭。作者在內容編排上可謂是煞費苦心,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乏生動的案例解析,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讓原本遙不可及的“法律”變得觸手可及。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復雜醫學倫理問題的探討。例如,在涉及醫療決策權、知情同意以及患者隱私保護等章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是非對錯的判斷,而是從多角度、多層麵進行剖析,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和判例,並結閤實際醫療場景,引導讀者深入思考。這種深度和廣度,讓我深刻體會到醫學與法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在現實醫療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挑戰。 書中對於醫療損害賠償的論述,也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詳細梳理瞭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從過錯、損害、因果關係等環節,層層遞進,條理清晰。對於不同類型的醫療糾紛,比如診斷失誤、手術並發癥、用藥錯誤等,都進行瞭細緻的區分和論證,並提供瞭相應的法律依據和賠償標準。這對於我理解醫療事故發生後的法律後果,以及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指導。 另一讓我贊嘆不已的是,作者在書中對醫務人員職業風險和法律責任的探討。我作為一名非醫學專業人士,對醫生的工作充滿瞭敬意,但也隱約知道他們在工作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其中也包括法律風險。本書對此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從醫療過失、醫療欺詐、藥品責任等多個維度,闡述瞭醫務人員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並提供瞭如何規避風險的建議。這不僅有助於醫務人員自我保護,也讓我這個普通讀者對醫學從業者的工作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前瞻性。作者不僅關注當前醫學法學領域的熱點問題,還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進行瞭預判。比如,在涉及新興醫療技術、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等章節,書中已經開始探討相關的法律和倫理問題,並提齣瞭一些初步的思考。這讓我意識到,醫學法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演進的。 我在閱讀過程中,時不時會停下來,思考書中提齣的觀點。作者的論證嚴謹,邏輯清晰,但又不是那種生硬的灌輸,而是帶著一種引導性的思考。比如,在探討醫患溝通的法律意義時,作者就通過一係列的反問和設問,引導讀者去思考有效的醫患溝通對於避免糾紛、建立信任的重要性。這種互動式的寫作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參與感。 這本書的案例選擇也十分精妙。作者並非隨意挑選案例,而是根據不同的法律問題,精心挑選瞭具有代錶性、能夠充分說明問題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來源於真實事件,情節麯摺,引人入勝,同時又緊密結閤瞭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學理分析,使得理論知識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瞭生動的載體。 我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齣色。雖然涉及的專業性很強,但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生僻的詞匯,而是力求用清晰、流暢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概念。這使得即使是醫學法學領域的初學者,也能夠相對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同時,作者在一些地方也會運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類比,進一步增強瞭內容的易讀性。 從排版和裝幀上看,這本書也顯得十分用心。紙張的質感很好,閱讀起來不會有刺眼的感覺。字體的選擇也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令人滿意的著作,體現瞭齣版方的專業性和嚴謹性。 總而言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醫學法學感興趣的朋友,無論是專業的醫務人員、法律從業者,還是像我一樣的普通讀者。它不僅能夠為你提供寶貴的知識財富,更重要的是,它會引發你對於醫學、法律、倫理等多個層麵的深刻思考。這本書讓我對醫學實踐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法律在維護公平正義中的作用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初次翻閱《協和醫事(第二版)》,就被其詳實的內容和嚴謹的邏輯所吸引。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在醫學法學的廣闊天地中,進行瞭一次深刻的探索。 書中關於“醫療機構的法律地位與管理”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詳細闡述瞭不同類型醫療機構的法律屬性,以及在運營過程中需要遵守的各項法律法規。從設立許可、資質審查,到內部管理、人纔培養,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法律建議。這對於我理解醫療機構的法律主體地位,以及其在社會中的責任,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的論述,給予瞭高度評價。作者認為,預防勝於治療,並從多個維度提齣瞭有效的預防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完善醫療質量管理體係、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優化醫患溝通等。同時,對於已發生的糾紛,作者也提供瞭多樣的處理途徑,並分析瞭每種途徑的適用性與局限性。 本書在探討“新興醫療技術”的法律挑戰時,展現瞭其敏銳的洞察力。比如,在涉及遠程醫療、電子病曆、以及可穿戴設備等章節,作者都對這些技術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提齣瞭相應的法律規製建議。這讓我意識到,醫學法學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演進的領域,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和研究。 我非常贊賞書中對“醫患溝通”的法律意義的強調。作者認為,有效的醫患溝通是建立信任、減少糾紛的關鍵。書中詳細闡述瞭醫務人員在履行告知義務、解釋病情、以及迴應患者疑問時的法律要求。並結閤大量案例,揭示瞭因溝通不暢而導緻的諸多醫療糾紛,讓我對醫患溝通的法律風險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本書的案例 selection,可謂是精挑細選,涵蓋瞭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麵。從常見的醫療糾紛,到一些疑難復雜的案例,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每一個案例都與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學理分析緊密結閤,使得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醫學法學的精髓。 從語言風格上來說,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做到瞭通俗易懂。復雜的法律概念被解釋得清晰明瞭,晦澀的專業術語也得到瞭恰當的解釋。這使得即使是沒有醫學或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書中提齣的觀點而陷入沉思。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觀點鮮明,但又留有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行思考。這種互動式的寫作方式,讓我對醫學與法律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從排版和設計上看,這本書也顯得十分用心。紙張的質感很好,閱讀起來不會有刺眼的感覺。字體的選擇也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令人滿意的著作。 總而言之,《協和醫事(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醫學從業者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醫學與法律關係的窗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醫學進步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法律和倫理的規範,纔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權益。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醫學法學界的一股清流,或者說是久旱甘霖?我抱持著一份好奇與期待翻開它,起初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和術語,但很快,這種顧慮就被徹底打消瞭。作者在內容編排上可謂是煞費苦心,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乏生動的案例解析,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讓原本遙不可及的“法律”變得觸手可及。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復雜醫學倫理問題的探討。例如,在涉及醫療決策權、知情同意以及患者隱私保護等章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是非對錯的判斷,而是從多角度、多層麵進行剖析,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和判例,並結閤實際醫療場景,引導讀者深入思考。這種深度和廣度,讓我深刻體會到醫學與法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在現實醫療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挑戰。 書中對於醫療損害賠償的論述,也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詳細梳理瞭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從過錯、損害、因果關係等環節,層層遞進,條理清晰。對於不同類型的醫療糾紛,比如診斷失誤、手術並發癥、用藥錯誤等,都進行瞭細緻的區分和論證,並提供瞭相應的法律依據和賠償標準。這對於我理解醫療事故發生後的法律後果,以及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指導。 另一讓我贊嘆不已的是,作者在書中對醫務人員職業風險和法律責任的探討。我作為一名非醫學專業人士,對醫生的工作充滿瞭敬意,但也隱約知道他們在工作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其中也包括法律風險。本書對此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從醫療過失、醫療欺詐、藥品責任等多個維度,闡述瞭醫務人員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並提供瞭如何規避風險的建議。這不僅有助於醫務人員自我保護,也讓我這個普通讀者對醫學從業者的工作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尊重。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前瞻性。作者不僅關注當前醫學法學領域的熱點問題,還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進行瞭預判。比如,在涉及新興醫療技術、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等章節,書中已經開始探討相關的法律和倫理問題,並提齣瞭一些初步的思考。這讓我意識到,醫學法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演進的。 我在閱讀過程中,時不時會停下來,思考書中提齣的觀點。作者的論證嚴謹,邏輯清晰,但又不是那種生硬的灌輸,而是帶著一種引導性的思考。比如,在探討醫患溝通的法律意義時,作者就通過一係列的反問和設問,引導讀者去思考有效的醫患溝通對於避免糾紛、建立信任的重要性。這種互動式的寫作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參與感。 這本書的案例選擇也十分精妙。作者並非隨意挑選案例,而是根據不同的法律問題,精心挑選瞭具有代錶性、能夠充分說明問題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來源於真實事件,情節麯摺,引人入勝,同時又緊密結閤瞭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學理分析,使得理論知識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瞭生動的載體。 我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齣色。雖然涉及的專業性很強,但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生僻的詞匯,而是力求用清晰、流暢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概念。這使得即使是醫學法學領域的初學者,也能夠相對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同時,作者在一些地方也會運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類比,進一步增強瞭內容的易讀性。 從排版和裝幀上看,這本書也顯得十分用心。紙張的質感很好,閱讀起來不會有刺眼的感覺。字體的選擇也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令人滿意的著作,體現瞭齣版方的專業性和嚴謹性。 總而言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醫學法學感興趣的朋友,無論是專業的醫務人員、法律從業者,還是像我一樣的普通讀者。它不僅能夠為你提供寶貴的知識財富,更重要的是,它會引發你對於醫學、法律、倫理等多個層麵的深刻思考。這本書讓我對醫學實踐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法律在維護公平正義中的作用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當我第一次拿到《協和醫事(第二版)》這本書時,就被其厚重而又充滿學術氣息的封麵所吸引。翻開扉頁,便被書中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所摺服。作者在內容上,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深入淺齣地闡釋瞭醫學與法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 書中對於醫療損害賠償的論述,尤為詳盡。作者不僅解釋瞭侵權責任的基本構成要件,還對不同類型的醫療損害,如誤診、漏診、手術並發癥、藥物不良反應等,進行瞭詳細的分類和分析。並且,對於每個類彆的損害,都引用瞭最新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以及具有代錶性的案例,使得讀者能夠非常直觀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界定責任的。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知情同意”原則的深入探討。作者從法律和倫理兩個層麵,分析瞭這一原則的重要性,並詳細闡述瞭在不同醫療場景下,如何纔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知情同意”。書中列舉瞭許多因未能充分履行告知義務而引發的糾紛案例,深刻地揭示瞭完善的醫患溝通機製對於維護雙方權益的重要性。 對於醫學倫理的熱點問題,本書也給予瞭足夠的關注。比如,在涉及醫療資源的分配、基因技術的應用、以及患者的隱私保護等議題上,作者都進行瞭審慎的分析,並結閤瞭國內外相關的法律規定和學界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瞭多角度的思考空間。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醫學發展不僅需要技術上的突破,更需要在法律和倫理的框架下有序進行。 本書在醫療機構的法律風險管理方麵,也提供瞭寶貴的指導。作者從醫院的設立、運營、人員管理、以及醫療服務等各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法律風險分析,並提齣瞭相應的防範和應對措施。這對於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和從業者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風險規避手冊”。 我對於書中關於醫療文書的規範性要求,也進行瞭特彆的關注。病曆、檢查報告、手術記錄等醫療文書,不僅是診療過程的記錄,更是潛在的法律證據。作者詳細闡述瞭各類醫療文書的撰寫要求、格式規範以及法律效力,並提供瞭大量的範例,幫助醫務人員規範地進行文書記錄,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法律風險。 這本書的案例選擇,可謂是精挑細選。作者選取瞭大量具有典型性、代錶性的案例,涵蓋瞭醫療實踐中的各種疑難雜癥。每一個案例都經過瞭深入的剖析,將復雜的醫學事實與法律條文緊密結閤,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醫學法學的精髓。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本書對於“證據”在醫療糾紛中的重要性的強調。作者反復指齣,在醫療糾紛中,證據的收集、固定和審查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書中對各類證據的類型、效力以及如何有效收集和利用證據,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為讀者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指導。 從語言風格上來說,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做到瞭通俗易懂。復雜的法律概念被解釋得清晰明瞭,晦澀的專業術語也得到瞭恰當的解釋。這使得即使是沒有醫學或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總而言之,《協和醫事(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醫學從業者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醫學與法律關係的窗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醫學進步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法律和倫理的規範,纔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權益。
評分初見《協和醫事(第二版)》,便對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實踐內容所摺服。這本書如同一本醫學法律的“百科全書”,為我揭示瞭醫學實踐背後隱藏的法律邏輯。 書中關於“醫療差錯”的探討,是我最為關注的部分之一。作者並非簡單地將醫療差錯歸咎於“失誤”,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差錯發生的深層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係統性因素、人為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並在此基礎上,探討瞭如何通過完善的法律和管理製度,最大限度地減少醫療差錯的發生,並對發生後的責任認定和處理提供瞭清晰的指引。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知情同意”的細緻解讀。作者認為,知情同意並非一紙簽名的形式主義,而是貫穿於整個醫療過程的實質性程序。書中詳細分析瞭知情同意的法律要件,包括充分告知、理解同意、以及自願做齣決定等。並結閤大量案例,揭示瞭因未能充分履行知情同意義務而引發的諸多糾紛,讓我深刻體會到其在維護患者自主權和醫療公平性方麵的重要作用。 本書在探討“醫療保密”原則方麵,也給予瞭足夠的重視。作者詳細闡述瞭患者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以及醫務人員在履行職責時,如何遵守保密義務。書中列舉瞭因泄露患者隱私而引發的法律風險案例,警示瞭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信息管理方麵所麵臨的挑戰。 對於“藥品與醫療器械的法律責任”,本書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作者不僅分析瞭藥品生産商、銷售商、以及醫療器械製造商的法律責任,還對醫療機構在使用這些産品時可能承擔的責任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讓我對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安全使用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我對於書中關於“醫療保險”與“醫療賠償”的聯係,也進行瞭深入的瞭解。作者解釋瞭醫療保險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以及在醫療糾紛中扮演的角色。並對醫療賠償的計算方式、以及影響因素進行瞭詳細的說明。 這本書的案例 selection,堪稱是一場醫學與法律的盛宴。作者挑選瞭大量具有代錶性、涵蓋麵廣的案例,將抽象的法律條文置於具體的醫療場景中進行解讀。這些案例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同時又緊密結閤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學理分析,使得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醫學法學的精髓。 從語言風格上來說,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做到瞭通俗易懂。復雜的法律概念被解釋得清晰明瞭,晦澀的專業術語也得到瞭恰當的解釋。這使得即使是沒有醫學或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從排版和設計上看,這本書也顯得十分用心。紙張的質感很好,閱讀起來不會有刺眼的感覺。字體的選擇也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令人滿意的著作。 總而言之,《協和醫事(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醫學從業者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醫學與法律關係的窗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醫學進步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法律和倫理的規範,纔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權益。
評分初次捧讀《協和醫事(第二版)》,便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實踐內容所吸引。這本書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深入探索瞭醫學與法律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 書中對於“醫療事故責任認定”的闡述,是我最為關注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從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齣發,層層深入,細緻分析瞭過錯、損害、因果關係等關鍵環節。對於常見的醫療過失,如診斷錯誤、治療不當、手術失誤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並結閤瞭大量的司法實踐案例,讓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具體。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醫療證據”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強調,在醫療糾紛中,證據是判斷事實、確定責任的關鍵。書中詳細介紹瞭病曆、影像資料、鑒定報告等各類證據的收集、固定和審查方法,並指齣瞭在證據運用中可能存在的誤區和風險。這對於我理解醫療糾紛的審理過程,以及如何有效地保護自身權益,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本書在探討“醫療機構的法律風險管理”方麵,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作者從醫院運營的各個環節,如醫務管理、藥械管理、護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麵,都進行瞭詳細的法律風險分析,並提供瞭切實可行的防範和應對策略。這不僅有助於醫療機構規避法律風險,更能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對於“醫學倫理和新興技術的法律規製”,本書也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例如,在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以及再生醫學等方麵,作者都嘗試從法律和倫理的角度,提齣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議。這讓我意識到,醫學法學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演進的領域,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和研究。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告知義務”的深入解讀。作者認為,充分的告知是實現“知情同意”的前提。書中列舉瞭許多因告知不充分而導緻的醫患糾紛案例,深刻地揭示瞭醫務人員在履行告知義務時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這讓我對醫患溝通的法律意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本書的案例 selection,可謂是精挑細選,涵蓋瞭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麵。從常見的醫療糾紛,到一些疑難復雜的案例,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每一個案例都與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學理分析緊密結閤,使得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醫學法學的精髓。 從語言風格上來說,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做到瞭通俗易懂。復雜的法律概念被解釋得清晰明瞭,晦澀的專業術語也得到瞭恰當的解釋。這使得即使是沒有醫學或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書中提齣的觀點而陷入沉思。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觀點鮮明,但又留有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行思考。這種互動式的寫作方式,讓我對醫學與法律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總而言之,《協和醫事(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醫學從業者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也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醫學與法律關係的窗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追求醫學進步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法律和倫理的規範,纔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權益。
評分初識《協和醫事(第二版)》,便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閱,發現這並非一本冷冰冰的法律教科書,而是一次關於醫學與法律交織的深度探索。書中對於醫療糾紛的梳理,從證據收集、損害鑒定到責任劃分,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每一個環節都輔以具體的案例分析,讓原本復雜的法律條文變得清晰易懂。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醫患溝通的法律意義的解讀印象深刻。作者詳細分析瞭有效的醫患溝通如何能夠減少誤解,建立信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規避法律風險。書中列舉瞭大量因溝通不暢而導緻的糾紛案例,深刻揭示瞭“言語”在醫學實踐中的雙重性——既是治愈的良藥,也可能成為引發矛盾的導火索。這讓我對作為醫務人員的溝通技巧提齣瞭更高的要求,也讓我作為一個患者,更加認識到清晰錶達自己需求和疑慮的重要性。 書中對醫療事故責任認定的分析,也相當到位。作者沒有迴避敏感話題,而是直麵醫療實踐中可能齣現的各種不確定性,並嘗試從法律角度給齣清晰的界定。從無過失責任到過失責任,從一般侵權責任到特殊侵權責任,作者一一進行瞭辨析,並引用瞭大量的法律判例,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相對完善的法律框架。這對於理解醫療事故發生後的法律責任歸屬,以及相關賠償的依據,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對於新手醫生或者剛入行的醫務工作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寶貴的“護身符”。書中關於醫療機構內部管理、醫療器械與藥品責任、以及醫療相關閤同的法律風險提示,都極為實用。作者不僅指齣瞭潛在的風險點,還提供瞭相應的規避措施和法律建議,幫助醫務人員在復雜的執業環境中更好地保護自己,從而更好地專注於患者的治療。 我非常贊賞書中在處理一些前沿性醫學倫理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比如,在關於輔助生殖技術、器官移植、以及臨終關懷等章節,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先介紹相關的法律法規現狀,然後引述不同的學派觀點,最後再結閤社會現實,提齣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思考。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讀者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獲得更加客觀、理性的認知。 這本書的案例庫堪稱是一座寶藏。作者遴選的案例,涵蓋瞭內科、外科、婦産科、兒科等多個臨床科室,既有常見病癥的處理,也有疑難雜癥的診治。每一個案例都經過精心的提煉和分析,將復雜的醫學事實與法律要點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醫學法學的精髓。 在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對“證據”的強調所深深觸動。作者反復強調,在醫療糾紛中,證據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病曆記錄、影像資料,還是證人證言,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決定案件走嚮的關鍵。書中對證據的收集、固定和審查的論述,為我揭示瞭醫療糾紛背後隱藏的法律邏輯,也讓我更加理解“無證據則無真相”的道理。 本書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生硬的法律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枯燥的法律知識娓娓道來。即使是沒有醫學或法律背景的讀者,也能在閱讀中獲得樂趣,並從中汲取有益的信息。 從編排上看,《協和醫事(第二版)》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每個章節內部的論述也層層遞進,有條不紊。這種科學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讀者能夠在一個清晰的脈絡下,係統地學習和理解醫學法學的知識。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醫學法學的著作,更是一次關於尊重生命、維護權益、促進和諧的深度思考。它用嚴謹的邏輯、生動的案例、以及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描繪瞭一幅醫學與法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精彩畫捲。無論您是身處醫療行業,還是法律領域,抑或是對生命倫理和法律保障充滿好奇,這本書都將是您不可或缺的讀物。
評分一如既往的好
評分非常值得看
評分非常好的東西 買過來就用瞭 非常滿意 還會來買 是本好書
評分很不錯
評分質量很好,內容很好,很高興的一次購物
評分非常感謝京東商城誠實守信,物流給力,商傢提供産品非常好,給京東商城和商傢點贊
評分好書擾就值得擁有和收藏。
評分質量很好,內容很好,很高興的一次購物
評分不錯不錯,一直信賴京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