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法] 荣振华 等著 广西师范本社

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法] 荣振华 等著 广西师范本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荣振华 等 著,耿昇 译
图书标签:
  • 天主教
  • 传教士
  • 中国近代史
  • 西方教会
  • 传记
  • 历史
  • 文化交流
  • 宗教
  • 荣振华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91660
商品编码:12067335230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8
字数:1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这部《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包括入华天主教修会和传教会入华会士的三部列传。
一、法国前入华耶稣会士荣振华神父所著《1552--1800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罗马耶稣会研究所、巴黎拉杜宰和阿奈出版社联合出版,1973年)。
二、原入华遣使会士方立中辑录的《l697—1935年在华遣使会士列传》(北平遣使会书局,1936年版)。
三、遣使会士热拉尔·穆赛和布里吉特·阿帕乌主编的《1659--2004年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列传》(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2004年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部书原书名叫做“1659—2004年遣使会士列传”,包括赴远东的所有造使会士的列传,译者只选择那些曾入华的遣使会士的列传,故更名为“1659--2004年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列传”。
这部《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基本上囊括了法国在长达5个世纪期间,被遣往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中的绝大多数传教士的传记,由此,本书成为一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海外汉学发展史的重要工具书。

目录1552-1800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第三次高潮——耶稣会士入华(代序)
中译本序
绪论
第一章 列传
第二章 相关资料的综合统计表
一、历任钦天监监正的耶稣会士名录
二、康熙时代的中国大地图
三、《乾隆得胜图》(1754~1760年)
四、北京观象台(由南怀仁于1764年修复)并附南京各观象台
五、北京的夏宫——圆明园
六、各种文化的聚合,东西方关系
七、耶稣会士官吏名录
八、被派往欧洲的司库和在华司库名录
九、中国的历任副省会长和法国传教区的历任长上名录
十、日本和中国的巡按使名录
十一、入华耶稣会士大事年表
十二、主要教案统计表
第三章 入华耶稣会士人员分类统计表
一、用罗马拼音和汉字拼写的入华耶稣会士人名规则
二、已确知汉名的入华耶稣会士名录
三、入华耶稣会士教名(圣名)中西文对照表
四、入华耶稣会士汉姓统计表
五、入华耶稣会士国籍统计表
六、专业术语诠释
七、几个特殊地名
……
1697-1935年华遣使会士列传
1659-2004年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列传

16至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传记集:跨越时代的信仰与文化交融 本书籍并非仅仅是零散的传教士个人史料汇编,而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勾勒出近五个世纪以来,天主教传教士群体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信仰、交流文化的生动轨迹。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这一特殊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适应中国社会,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以及他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历史的洪流:传教士入华的时代背景与演变 16至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巨大变革时期。从明朝末年的闭关锁国到清朝的相机开放,再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最终民族独立与国家复兴的伟大进程,这些时代背景深刻地塑造了传教士入华的机遇与挑战。 明末清初:最初的接触与文化隔阂的挑战(16世纪末-17世纪) 明朝末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浪潮,欧洲的耶稣会士是第一批大规模踏足中国的传教士。他们并非单纯的传教者,更是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利玛窦、徐光启等人的交往,标志着东西方知识与信仰的初步碰撞。此时,传教士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语言、文化和中国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他们试图通过“适应主义”策略,将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但这也引发了“礼仪之争”,成为日后传教事业的重大阻碍。 这一时期的传教士,往往具备极高的学术造诣,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还通过翻译、著述,将中国的经典和文化介绍给西方,开启了东西方知识互鉴的序幕。他们的科学考察和地理发现,也为西方了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清朝中前期:稳步发展与内部的张力(17世纪-18世纪) 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虽然经历了“礼仪之争”的波折,但仍有一些传教士在中国宫廷和地方上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他们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并建立了一些教会机构。例如,安东尼奥·德·安德拉德(Antonio de Andrade)在藏区传教的早期尝试,以及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等人在宫廷绘画领域的成就,都为这一时期增添了色彩。 然而,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贸易的兴趣日益增长,以及乾隆朝后期对外来传教士的政策逐渐收紧,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度受到限制。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管理问题,也成为制约传教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晚清时期:被迫开放与社会变革的参与(19世纪-20世纪初)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传教士也借由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更广泛的活动权利。这一时期,传教士的数量急剧增加,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他们不仅继续传播宗教,更积极投身于教育、医疗、慈善和社会改良等事业。 丁韪良(William Martin)、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等传教士,积极参与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创办学校(如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同文馆),翻译西方书籍,甚至参与政治活动,试图推动中国的改革。他们在中国建立的医院,如协和医院,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传教士的活动也与列强的侵略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使得他们的形象变得复杂,既有积极的贡献,也难免被视为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这种矛盾性在晚清社会引起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 民国时期:转型与挑战并存(20世纪初-1949年) 民国成立后,传教士的活动环境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传教士继续坚持在华传教,并积极支持中国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例如,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在燕京大学的贡献,以及许多传教士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人民提供的援助。 但随着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国家主权的逐渐恢复,外国传教士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他们的教会组织也开始经历本土化的转型。一些传教士选择回国,一些则继续留下来,适应新的政治格局。 二、 群像的描绘:传教士的身份、动机与贡献 本书籍并非简单罗列姓名,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传教士群体的多重面向。 多样化的身份: 这些入华传教士来自不同的国家(主要是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德国、英国、美国等),隶属于不同的宗教组织(耶稣会、方济会、多明我会、遣使会、圣母圣心会、圣言会、玛利诺会等),拥有各异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他们中既有杰出的神学家、哲学家,也有精通科学的工程师、医生,还有擅长艺术的画家、音乐家,以及热衷于社会改革的教育家。 复杂的动机: 他们的入华动机是多层面的。最核心的当然是传播基督教信仰,但伴随而来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以及在一些情况下,与国家利益、殖民扩张的隐秘关联。许多传教士怀揣着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希望通过教育、医疗等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这部分人展现了纯粹的奉献精神。 卓越的贡献: 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们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技术、艺术、哲学、医学等引入中国,同时也深入研究中国的儒家经典、文学艺术、历史民俗,并将之介绍给西方世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理解。 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许多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最早的新式学堂,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接受近代教育的人才,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医疗与慈善的贡献者: 传教士建立的医院和诊所,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急需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在传染病防治和手术技术方面。他们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救助孤儿、老人,建立收容所,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 科学研究的推动者: 一部分传教士在天文、地理、博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的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语言与文献的记录者: 他们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献,为后世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 时代的反思:传教士现象的复杂性与影响 本书籍在呈现传教士群体的同时,也深刻反思了这一历史现象的复杂性。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融合”: 传教士的到来,无疑带来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但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速了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进程。在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化: 传教士在教育、医疗、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宗教与政治的交织: 尤其是在晚清时期,传教士的活动与列强的政治、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使得他们的角色变得复杂,既有传播福音的使命,也难免受到政治阴影的笼罩。 本土化与自我革新: 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天主教会也面临着本土化改革的挑战,如何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如何实现教会的中国化,成为一个持续探索的问题。 四、 研究的意义:历史的镜鉴与启示 本书籍的研究,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视角: 通过传教士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以及中国与西方世界互动的复杂性。 审视文化交流的得失: 传教士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生动案例,从中可以汲取关于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理解的经验。 反思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传教士的活动,揭示了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宝贵材料。 历史人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书籍所展现的传教士个体,其形象并非单一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充满了人性、信仰、理想与现实的挣扎,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呈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这本书籍并非仅仅是一部传教士的传记汇编,它是一部关于信仰、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深刻叙事。它以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16至20世纪的中国,感受传教士群体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理解他们与中国社会的复杂关系,并从中获得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研究特定区域的近代史学家来说,无疑是一座宝藏。它不仅仅是关于宗教人物的传记,更是关于近代中国地方权力结构、社会心理变动以及西方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渗透路径的侧面记录。我注意到,作者们在引述资料时,往往能提供多方佐证,这使得传记中的事件描述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传教活动是如何与地方精英的利益、底层百姓的生计,乃至宗族间的权力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近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播”这一议题的理解深度,远超一般的通史叙述所能达到的层面。

评分

如果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是毋庸置疑的。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注释的详尽程度,都体现了作者团队深厚的功底。它成功地将大量零散、散落在各地档案馆或私人收藏中的一手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这是极大的贡献。特别是对于某些地方性教案的还原,细节之详尽,令人叹服。可以说,这本书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它不是一本轻松的“闲书”,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历史学者的审慎态度去研读的严肃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可以深入探究的脉络。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仿佛自己化身为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作者们在梳理这些传教士的生平事迹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编年体叙事,而是更注重故事性。他们的文字功力很深,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用一种非常贴近人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记录他们远离故土的孤独,面对水土不服时的挣扎,乃至于在信仰与现实的张力下的内心挣扎,这些情感的流露,很容易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原本可能被视为“异类”或“入侵者”的群体,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历史同理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履历汇编,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晚清民初社会变迁史。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展现传教士个体经历时,那种穿插进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细节的叙述方式。这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再是脸谱化的,而是立体、丰满且充满矛盾的。比如,对某位传教士在地方官府交涉中的谨慎处理,或者他们在乡间传教时如何与当地风俗进行微妙的博弈,这些细节的描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西文化交流早期复杂性的理解。它迫使我们跳出简单的“对立”或“同情”的二元框架,去审视那个时代,那些身处十字路口的人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无奈与坚守。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原来历史是这样发生的”的豁然开朗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考究,封面那种带着历史感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拿在手上,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对其中蕴含的厚重内容充满期待。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不仅阅读起来舒服,而且似乎也更能衬托出历史文献的庄严感。从排版布局来看,条理清晰,注释翔实,这对于研究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传记资料来说至关重要。好的书籍,首先得让人愿意翻开它,而这本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无疑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值得收藏、可以反复研读的精品出版物,而不是那种匆匆忙忙赶工出来的快餐读物。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也间接体现了编者和出版方对所载历史人物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