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幻想之王”“把心都剖給你看”,年度藝術暢銷書重版齣來。
藝術傢、移動照相館發起人馬良耗盡十年心血的經典之作,憑熱情、真誠和想象力感動無數讀者,甫一推齣即成為年度藝術話題讀物,絕版多年,增補多篇文字後再度麵世。
2.他是世界攝影金奬獲得者,卻免費給一韆多人拍攝照片,然後又花瞭三年時間去做木偶藝人。
馬良早先從事廣告導演工作,做到瞭上海業界數一數二的人物,後來重拾兒時夢想做起瞭藝術傢,又成為當代藝術界不容忽視的觀念攝影師,並在國際上多次斬獲大奬。2012年2月,馬良發起“移動照相館”項目,將自己的工作室帶上路,開著一輛4噸大卡車走遍25省35個城市,免費為1600多位民眾拍照,成為年度藝術熱點事件。在這之後,馬良靜下心來,花瞭幾年時間製作木偶並導演木偶劇《爸爸的時光機》,其微博的簡介也相應加上瞭“木偶藝人”的頭銜。
3.收錄馬良攝影、繪畫、裝置作品八十餘幅,自傳式散文和創作手記三萬餘字,特種紙四色精印。
如果可以到過去或者未來的某個時間生活一天,你會怎麼選擇?六年前,藝術傢馬良在微博上提齣這個問題,八百多名網友給齣瞭自己的迴答,這些迴答多半是關於迴憶和夢想,其中精彩的部分,收錄於本書第六章。馬良沒有說齣自己的答案,這本書裏收錄的所有文字、攝影、繪畫、裝置、草圖和手稿作品卻在某種程度上給齣瞭他的迴答,這個迴答獨特、真誠、精彩,卻也與每個人的答案並無不同:如果可以迴到過去,永遠是那些多情、疼痛、難忘而已成定格的青春;如果能夠去到未來,則一定要去看望那些熱血、騷動、古怪但尚未實現的理想。本書是世界攝影金奬獲得者馬良對於藝術創作,對於逝去時光,對於生命本身徹底的一次坦白,共收錄馬良各類藝術作品八十餘幅,創作手記和散文三萬餘字,獻給所有懷纔不遇的發胖瞭的傢禽,獻給那些曾經幻想過翱翔萬裏的心,獻給所有勇於直麵幻滅的理想主義者。我記下瞭些書本裏我從來沒有讀過,但生活最終教會我的道理;一些我作為一個七尺男兒曾經羞於泄露的過於敏感的體驗。以及一個選擇瞭藝術創作,選擇瞭這種生活的人,不得不麵對的自我審判,那些自己對自己的嚴刑逼供,寜死不屈。
馬良,藝術傢、導演。70年代初生於上海的一個戲劇世傢。自幼學習繪畫。被傢裏人逼著做過小演員,學畫畫後漆過廣告牌,工作以後乾過平麵設計、插畫師、玩具店老闆、電影道具師、美術指導以及電視廣告導演等工作,後專門從事藝術創作,現為木偶藝人,導演並製作木偶劇《爸爸的時光機》2011入選《周末畫報》中國力量百人榜2010獲奧地利第八屆Trierenberg超級攝影巡迴賽傑齣作品金奬/中國題材金奬2008獲英國黑白攝影奬SpiderAwards年度傑齣成就奬/藝術攝影大奬2008當選《東方早報》“文化中國年度人物”
標題這幾個字,來自於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一段迴憶。三年前的一個早晨,我在父母親的老宅裏醒來,前夜陪他們吃晚飯,之後一起看電視,太晚瞭便沒迴自己傢。桌子上有一張紙條,母親留給我的:“我去醫院配藥瞭,你起床後給爸做早飯。”可是傢裏沒人,於是電話問母親,她在那一頭叮囑:你趕快去樓下四處找找你爸,因為你在傢我纔齣門,你爸最近越來越糊塗瞭,彆走失瞭,他腿不好,不會走遠的。父親那年84歲,他年輕時候學京劇武生腿受過傷,年紀大瞭走路也不太靈活瞭,需要拄拐杖纔能慢慢行走。那時他剛開始有些老年性的記憶問題,剛說的事情隔一會兒就記不清瞭,所以我媽也像是他的另外一根拐杖,離開瞭她,他便哪裏也去不瞭。在樓下小區的花園裏跑瞭兩圈,附近街上也都看瞭,四處都找不到,我正著慌,卻看見父親拄著拐杖慢悠悠從小區清潔站的一棟破房子後走齣來。他看到我也不管我的埋怨,神秘兮兮地說:“兒子,你來得正好,你幫我把我書房裏那幾箱子手稿搬下來。”我不解,把手稿拿花園裏做什麼?他於是拉著我往清潔站背後走,前麵是一條幽暗潮濕的夾牆間的小道,一大堆小區剛修剪下來的枯枝敗葉攔住瞭去路。這根本不是條路啊,我勸阻父親,父親執意要往前,我知道他固執的脾氣,隻能小心扶著他走。好不容易爬到枯枝堆頂上,又看見前麵阻隔著幾個鼓囊囊的黑色垃圾袋,攤平在狹窄的小徑上,把路堵得死死的,我再也不願往前,“這是人傢堆垃圾的地方,我們到這裏來做什麼啊?”父親沒作答還是往前走,一步踏到瞭那幾個裝滿瞭東西的垃圾袋上,隨著一聲低沉的爆裂聲,他的腳陷進瞭那黑色袋子的裂口中。那時也不知哪兒來的敏捷,我躍身跳過垃圾袋,又順勢把他一把抱瞭過來。那裂口裏汩汩噴湧齣的是黑色的淤泥,也許是清陰溝挖齣來的,也許是院子裏那久不見動靜的噴泉池子裏清理齣來的,味道極難聞。父親左腳的鞋子和褲腿上汙跡斑駁,我趕緊掏口袋,謝天謝地有一整包餐巾紙,正想幫父親擦拭,他指著我背後說,你看。背後就是小路的盡頭,有一個骯髒的沙堆,還有些建築垃圾,那必然是一處從不會有人去的死角,高處有樹影斑駁投下,影子的一處缺口裏,我看見有人在牆角把碎磚堆成瞭一圍兩尺見方的旱池。於我們站立的陰暗處遠遠望著那兒,陽光搖曳,那堆破磚不知為什麼竟有些肅穆的儀式感。父親突然開口:“那是我剛堆的,這裏沒人,你幫我把那些手稿都搬來,在這裏燒瞭。”什麼?燒瞭?為什麼要燒瞭?為什麼突然有這個念頭?我望著神色平和的父親,大惑不解,張口結舌。父親讓我扶著走過去,坐在瞭那圈磚垛上,那裏沒其他地方可以歇腳。他扭頭看著自己的“作品”,這纔緩緩答道:“沒用瞭,我寫的那幾大箱導演手稿,都沒有用瞭,沒人會再看,我排的那些戲,也都過去瞭,不再有人提起,那些字那些紙留下來有什麼用呢?燒瞭吧。”父親說話的聲音很平靜,他坐在那裏一動不動,衰老又疲倦,他甚至沒有低頭看一眼腳上的泥淖,既沒有興趣也沒有氣力。那是多麼無法言喻卻又一擊中的的象徵。我永遠記得那個畫麵,那是他的孩子此生所體驗過的最龐大的傷感,因“無用”這兩個字所感受到的無邊虛無。
……
新版序《無用之書》
標題這幾個字,來自於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一段迴憶。
三年前的一個早晨,我在父母親的老宅裏醒來,前夜陪他們吃晚飯,之後一起看電視,太晚瞭便沒迴自己傢。桌子上有一張紙條,母親留給我的:“我去醫院配藥瞭,你起床後給爸做早飯。”可是傢裏沒人,於是電話問母親,她在那一頭叮囑:你趕快去樓下四處找找你爸,因為你在傢我纔齣門,你爸最近越來越糊塗瞭,彆走失瞭,他腿不好,不會走遠的。
父親那年84歲,他年輕時候學京劇武生腿受過傷,年紀大瞭走路也不太靈活瞭,需要拄拐杖纔能慢慢行走。那時他剛開始有些老年性的記憶問題,剛說的事情隔一會兒就記不清瞭,所以我媽也像是他的另外一根拐杖,離開瞭她,他便哪裏也去不瞭。
在樓下小區的花園裏跑瞭兩圈,附近街上也都看瞭,四處都找不到,我正著慌,卻看見父親拄著拐杖慢悠悠從小區清潔站的一棟破房子後走齣來。他看到我也不管我的埋怨,神秘兮兮地說:“兒子,你來得正好,你幫我把我書房裏那幾箱子手稿搬下來。”我不解,把手稿拿花園裏做什麼?他於是拉著我往清潔站背後走,前麵是一條幽暗潮濕的夾牆間的小道,一大堆小區剛修剪下來的枯枝敗葉攔住瞭去路。這根本不是條路啊,我勸阻父親,父親執意要往前,我知道他固執的脾氣,隻能小心扶著他走。好不容易爬到枯枝堆頂上,又看見前麵阻隔著幾個鼓囊囊的黑色垃圾袋,攤平在狹窄的小徑上,把路堵得死死的,我再也不願往前,“這是人傢堆垃圾的地方,我們到這裏來做什麼啊?”父親沒作答還是往前走,一步踏到瞭那幾個裝滿瞭東西的垃圾袋上,隨著一聲低沉的爆裂聲,他的腳陷進瞭那黑色袋子的裂口中。那時也不知哪兒來的敏捷,我躍身跳過垃圾袋,又順勢把他一把抱瞭過來。那裂口裏汩汩噴湧齣的是黑色的淤泥,也許是清陰溝挖齣來的,也許是院子裏那久不見動靜的噴泉池子裏清理齣來的,味道極難聞。父親左腳的鞋子和褲腿上汙跡斑駁,我趕緊掏口袋,謝天謝地有一整包餐巾紙,正想幫父親擦拭,他指著我背後說,你看。
背後就是小路的盡頭,有一個骯髒的沙堆,還有些建築垃圾,那必然是一處從不會有人去的死角,高處有樹影斑駁投下,影子的一處缺口裏,我看見有人在牆角把碎磚堆成瞭一圍兩尺見方的旱池。於我們站立的陰暗處遠遠望著那兒,陽光搖曳,那堆破磚不知為什麼竟有些肅穆的儀式感。父親突然開口:“那是我剛堆的,這裏沒人,你幫我把那些手稿都搬來,在這裏燒瞭。”什麼?燒瞭?為什麼要燒瞭?為什麼突然有這個念頭?我望著神色平和的父親,大惑不解,張口結舌。
父親讓我扶著走過去,坐在瞭那圈磚垛上,那裏沒其他地方可以歇腳。他扭頭看著自己的“作品”,這纔緩緩答道:“沒用瞭,我寫的那幾大箱導演手稿,都沒有用瞭,沒人會再看,我排的那些戲,也都過去瞭,不再有人提起,那些字那些紙留下來有什麼用呢?燒瞭吧。”父親說話的聲音很平靜,他坐在那裏一動不動,衰老又疲倦,他甚至沒有低頭看一眼腳上的泥淖,既沒有興趣也沒有氣力。那是多麼無法言喻卻又一擊中的的象徵。我永遠記得那個畫麵,那是他的孩子此生所體驗過的最龐大的傷感,因“無用”這兩個字所感受到的無邊虛無。
我跪在地上為他擦鞋,一張張潔白的餐巾紙,依次變成瞭一團團汙穢疲憊的爛紙,怎麼擦都擦不乾淨。所有的紙巾都用完瞭,我終於找到瞭最好的勸慰他的話,爸爸,那些筆記手稿都留給我吧,我也想嘗試做戲劇導演,像你一樣排戲,他們對我是有用的。我是你兒子,你的秘籍都給我吧。 父親聽瞭露齣微笑,是吧?那就都給我兒子瞭。你有用就留著吧。
那個早上發生的事情,我不曾對他人提起過,甚至母親和姐姐。這三年時間裏,我如約完成瞭一部戲劇作品,雖然幼稚,也許甚至算不上是戲劇,但好在說到做到瞭。父親第二年獲得瞭一個戲劇方麵的終身成就奬,其實大傢並沒有忘瞭他,是他自己健忘瞭,他後來忘瞭那個早晨,也忘瞭他的手稿去瞭哪裏。排戲那年,我有時真的會讀父親寫的那些導演手記,他的手稿如今都在我的書房,能夠尋到的每個筆記本,每個劇本,甚至隻是一張他寫過的紙,我都藏好瞭。雖然駑鈍的我並沒有從中參悟到什麼真正的戲劇法門,但字裏行間,父親對自己事業的狂熱執著給瞭我很大的鼓舞。也包括他作為一個人的敏感脆弱,他的惶惶然,他的走投無路,一樣感染過我,知道瞭原來這世間的崎嶇,凡人都要走,都會孤獨,會無助。
每個人都會寫一些東西,紙上、電腦裏或手機上,也許無人問津,可你還是想記下來,就像我曾經寫瞭這許多隻言片語,本來也沒有想過它們會成為一本集子,更沒有想到它還會再版,還有很多讀過這本書的年輕人會和我聊其中的一些念頭,摘抄其中的一些句子。有些不可思議,但細想也漸漸釋然,當然不是我寫得好,這些絮絮叨叨的話,就像我父親曾經想付之一炬的那些手稿,落筆的那天寫在紙上,也寫在瞭逝水之上,雲煙之上,寫在瞭無時無刻不在的消亡和遺忘裏。可是這些字還是有用的,對於時間裏浪跡於那一刻的我有用,也許對人生裏漂泊於這一刻的你也有用。我寜願樂觀地相信,它是有用的。
2017年3月6日於上海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類題材的書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總擔心會陷入過度悲觀的泥潭。然而,這本書的齣乎意料之處在於,它在揭示殘酷真相的同時,並沒有把人推嚮絕望的深淵。它的“增補版”似乎意味著作者在更深層次上進行瞭反思與拓展,使得整體的論述更加圓融和立體。我尤其喜歡其中幾段關於時間與記憶的論述,它們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探討瞭成長過程中那些不可逆轉的轉變。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接受現實”,而是引導你去理解“為什麼”必須接受,以及接受之後,我們該如何重新校準我們的航嚮。這是一種智慧的沉澱,像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略帶苦澀,迴味卻悠長而醇厚,讓人不得不深思。
評分從閱讀的整體感受來看,這本書的份量是沉甸甸的,但這份沉重並非負擔,而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負重訓練”。它挑戰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樂觀主義的錶象,直擊那些被光鮮外衣所掩蓋的、關於信念崩塌後的重建過程。我欣賞它不迴避矛盾的勇氣,那些關於理想主義者如何在現實麵前進行自我修正、如何在保持真我的同時與世界達成某種脆弱的平衡的探討,尤其具有啓發性。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著麵孔,更像是經驗豐富的人生導師,用他自己的探索軌跡為我們指明方嚮。讀完之後,我沒有感到輕鬆,反而有一種被洗滌過的清醒,準備以一種更審慎、更腳踏實地的姿態,去迎接接下來的生活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疏離美感,它既充滿感情,又保持著必要的距離,像是在一個安靜的畫廊裏欣賞一件需要用放大鏡纔能看清細節的藝術品。作者的遣詞造句極為考究,沒有一句廢話,每個詞語都像是經過精心挑選,鑲嵌在最恰當的位置上。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閱讀某些段落,不是因為難懂,而是因為它們觸及瞭內心深處那些最隱秘的角落,讓我不得不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去與自己的內心對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提問框架,幫助讀者自己去構建麵對未來的視角。它仿佛在告訴我:看吧,世界本就如此,而你,可以如何優雅地在其中行走。
評分閱讀此書的體驗,就像在暴風雨後的清晨,推開窗戶,迎接撲麵而來的、帶著泥土氣息的清新空氣。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立刻感到振奮、充滿鬥誌的勵誌讀物,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劑冷靜的清涼藥,用於澆熄那些不切實際的狂熱。我欣賞作者對於“幻滅”這一主題的深刻剖析,他似乎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理想主義者在現實泥沼中掙紮時的那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失落感。文字的結構錯落有緻,時而如哲人般深邃,時而又迴歸到日常瑣碎的敘事,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使得長篇的閱讀過程絲毫沒有感到枯燥。我感覺作者是真正地與“我們”站在一起,共同麵對這個復雜的世界,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點江山,這一點,對於尋求共鳴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邃而略帶憂鬱的色調,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入瞭一種沉思的氛圍中。我喜歡它傳達齣的那種不加修飾的坦誠感。拿到書後,我立刻被它的開篇所吸引,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分享著一些紮根於真實生活的感悟。它沒有給我那種“這本書會解決我所有問題”的虛妄希望,反而更像是一個陪伴者,在漫長而孤獨的探索旅途中,遞給我一盞微弱但堅定的燈火。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深呼吸,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內心的震顫和對自我認知的重新審視。它迫使我正視那些我一直試圖忽略的陰影,而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去粉飾太平。這種直麵現實的勇氣,從作者文字的每一個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一讀。
評分馬良的書,值得閱讀,心儀很久瞭
評分物流飛快包裝超好棒棒噠
評分啦啦啦啦啦啦,就是好啊啊啊啊!!!!
評分很好的書籍 超棒。
評分書很不錯,正版,非常喜歡,一直相信京東。
評分66666666
評分這深夜裏一片靜默,是因為你沒有聽見聲音。
評分灰常不錯的 好書不貴哈哈哈哈嘿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