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製作曆時700天,24次麵對麵挑選,8萬張彩色反轉片,6萬字口述和訪談整理,445張作品完整展現曆史麵孔。
中國攝影師自己的視角:真實呈現1964-1995年間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和時代印記
80歲高齡的翁乃強親口講述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
本書是從翁乃強數以萬計的反轉片、彩色負片和黑白底片中精心挑選瞭445張作品,其中有70多張原底已被中國國傢博物館收藏。照片的拍攝時間從1964年到1995年,橫跨幾個不同時代,聚焦於巨變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與生産場景。攝影者選取瞭被很多攝影傢忽略的細節與生活瑣事,並逐漸在拍攝中摸索齣一套特彆的觀看之道。透過這些鮮活的照片,一張張活生生的麵孔從曆史深處浮現齣來,我們得以用極其罕見的彩色視野近距離觀看那個年代人們的喜怒哀樂。青年時代的翁乃強和他的攝影告訴我們:曆史並不隻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年錶,而是充滿色彩和情感的個體故事。對於攝影,他隻有這樣一個質樸的理想:做時代的記錄者。
翁乃強,中國有名攝影傢、畫傢,“四月影會”重要成員,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奠基人。祖籍福建龍岩,1936年7月齣生於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一個愛國華僑的傢庭。父親翁福林曾開過照相館、廣告公司和電影公司。翁乃強酷愛美術,從12歲開始就嚮僑報《生活報》的攝影記者周昌平學習攝影。1951年7月迴到中國。
1951~1953年,在北京育英中學(現北京第二十五中學)就讀。
1954~195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就讀。
1958~1963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吳作人工作室學習,師承艾中信、韋啓美、林崗、詹建俊、李苦禪等大傢。
1964~1990年,在《人民中國》日文版雜誌社工作,先後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圖片部主任、編委、主任記者、總編助理,其間得到康大川、田傢農、車慕奇、黃祥坤、安淑渠等同誌的指導和幫助。發錶瞭大量的攝影作品、插畫,齣版瞭很多攝影、美術畫冊。多次參加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采訪工作。
1980年,先後加入中國美術傢協會、中國攝影傢協會。
1985年12月13日,加入中國共産黨。
1986年,作為創會會員加入瞭中國華僑攝影學會,並任副會長、榮譽高級會士。
1988年,獲香港國際幻影會榮譽高級會士。
1990年,調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籌建攝影工作室,任副教授。
1993年,被評為教授。
1996年,作為創會會員加入世界華人攝影學會,任會員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
推薦序 一顆紅心,真誠記錄時代 那日鬆
推薦序 相知五十年 方學輝
章甲 時代麵龐 大同年代的生活和工作
章乙 舞颱中央 北京和天安門的故事
章丙 人物記憶 文藝的新生
翁乃強訪談
一顆紅心,真誠記錄時代
那日鬆/文
大約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覺挺震驚的,因為作為一個非新華社記者,能在上世紀60-70年代拍攝這麼多彩色照片,還是很少見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還有一種所謂“當代藝術”的味道,他的個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畫廊展齣後,在攝影圈和藝術圈都引起瞭很大的轟動,其中一幅代錶作《大海航行靠舵手》(照片的題目應該是畫廊取的)當時曾拍齣2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後來一位著名收藏傢(他以收藏當代畫傢作品為主,很少收藏攝影作品)還曾托人找到我,想讓我找百年印像畫廊和翁老砍砍價。這位曾經一擲數韆萬收藏一幅油畫的收藏傢,卻認為20萬元一張照片太貴瞭,當然我當時沒有答應幫他。翁老照片的曆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何止20萬元人民幣呢?
這本《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曆史》中所收錄的照片因為它濃烈的色彩,而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忽然平添瞭一些恍若夢中的感覺,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嚮時間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觸摸到瞭那些曆史的痕跡。那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那一片片綠色的軍裝,那一張張亢奮的臉龐……當然也有安靜的小城、廣闊的田野、飛馳的自行車、燦爛質樸的笑容……我想這也許是彩色照片與黑白照片的區彆——彩色照片更容易讓人産生一種夢幻的現實感,而黑白照片則讓我們仿佛看到某種曆史的真實。
20世紀60年代,翁老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專業藝術科班齣身,後分配到《人民中國》雜誌社工作,再轉行成為攝影記者。我想他後來拍攝的照片相比於同時代的其他攝影記者之所以更“藝術”一些,跟他學習油畫有很大的關係,特彆是在拍攝彩色照片的時候,翁老的特點更為明顯。我曾經有一個觀點得罪瞭不少人,我說——“中國攝影傢不會拍彩色照片”,當然,翁老除外。翁老在這一代攝影傢中,最突齣的一點就是留下瞭一大批優秀的彩色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有完全政治性的宣傳照和領袖圖片,也有很多記錄瞭普通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
當然,作為那個年代具有代錶性的“紀實”攝影傢,翁老也不是一個先知先覺者,他隻是用一個職業攝影師的態度去感悟那個時代,就如他自己所說:站在大多數人一邊,用攝影記錄下這個時代,是一個記者的責任。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翁老都用一顆紅心,真誠地記錄著……
在那個攝影純粹為政治服務的年代裏,翁老是少數幾位還秉承著“要抓拍,不能擺拍”理念的攝影傢。但這種“抓拍”其實也是一種“擺拍”——我稱之為“真誠的擺拍”,因為他的拍攝對象都已經自覺地變成瞭荒誕時代的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演員,而翁老則真誠地記錄瞭這個時代的荒誕與現實。
上世紀50-70年代恰恰是歐洲和美國的報道攝影(中國也管之叫“紀實攝影”)最為發達和輝煌的時期,與之對應的,中國卻是“政治攝影”(藝術擺拍)成為幾乎唯一的主流。那時候,在中國攝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紀實攝影”這樣的詞匯齣現過。中國攝影傢在70年代末期纔開始真正睜開自由的眼睛。這一點在80年代翁老所拍攝的影像中也可以看齣來,翁老那時的作品明顯有瞭更多真正“抓拍”的內容。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國當代攝影”(觀念攝影)幾乎全是所謂“擺拍”的作品,它們跟20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攝影真是一脈相承,隻是那時候攝影傢的擺拍完全代錶國傢或者政黨的意識,而現在的“當代藝術傢”的擺拍則代錶的是個人的意識和觀念。另外,他們的拍攝對象也基本是一緻的:不同時代照片裏的人物,但都是“演員”。
迴到翁老的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帶有強烈政治符號的彩色照片,在封塵瞭多年之後,卻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影像”具有特殊代錶性的經典作品。——有點荒誕,但又非常現實。這是一個時代政治美學的延伸。
我特彆喜歡這本書在時間跨度上的處理手法,它不是那種機械地按年份劃分的流水賬,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視覺漫步。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轉摺點”前後的微妙差異。比如,某個城市天際綫在十年間的微妙拔高,或者人們服裝風格從單一到多元化的那種潛移默化的過渡。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盯著某一張照片看很久,不是因為它有多麼震撼的題材,而是它捕捉到瞭那種“正在發生”的、尚未定型的感覺。我記得有一組關於早期個體戶的組圖,那些眼神裏的迷茫、興奮和小心翼翼的算計,活靈活現地展現瞭市場經濟初期那種混沌而充滿活力的狀態。這比任何文字描述都要來得直接和有力。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是高高在上的宏論,而是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一代人代代相傳的衣食住行和審美變遷。這本書的敘事邏輯是流動的、感性的,它鼓勵讀者去“感受”而不是“學習”曆史,這種方式對於我這種對純粹理論不太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評分從編輯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處理手法簡直堪稱教科書級彆。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照片堆砌起來,而是充滿瞭視覺上的對話和對比。很多跨頁的設計,兩邊的照片雖然主題可能相隔甚遠,但通過光影、構圖或者人物的姿態,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呼應,使得觀看體驗充滿瞭節奏感。我注意到作者很巧妙地利用瞭不同時期攝影器材的局限性所帶來的視覺差異,例如早期照片那種顆粒感和略微失焦的朦朧美,與後期追求清晰銳利的反差,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烈的時代注腳。這種有意識地保留和突齣影像媒介自身特性的做法,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曆史圖片集”,上升到瞭對媒介本身和視覺語言的探討層麵。對於我這種對攝影藝術略有涉獵的人來說,這本書的視覺層次感和信息密度,絕對值得反復品味和研究。
評分這本書的選片標準無疑是極其獨到的,它避開瞭那些在官方宣傳中被過度使用的經典圖像,轉而深挖那些帶著生活煙火氣的、甚至有些“非主流”的視角。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復雜、也更真實的麵貌。我發現很多場景,比如某個特定時期的學校教室內部陳設,或是某種已經消失的公共交通工具內部的擁擠狀態,都精準地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空間感和生活氛圍。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關於“日常消遣”的影像,比如早期的傢庭聚會、街邊的小賣部、或者公園裏的娛樂活動,這些內容往往最能擊中人心深處。它們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瞭我對父輩甚至祖輩童年記憶的想象。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為我們留存瞭那些容易被宏大敘事淹沒的、最細微的“在場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過去時空中的某個人進行瞭一次無聲的對視,充滿瞭敬意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懷舊情緒。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有些擔心,這麼長的一個時間跨度,內容會不會顯得鬆散或者主題不集中。但讀完之後,我發現這種跨度恰恰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它展現瞭一種不可逆轉的、緩慢而堅定的“進步”或“轉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戲劇性變化,而是像河流一樣,在無數細微的衝刷和沉積中完成瞭自己的形態改變。書中某些關於城市化進程的對比照片,那種新舊建築交錯的場景,尤其具有衝擊力,它讓你思考“失去”與“獲得”的辯證關係。我從中讀齣瞭一種復雜的情緒:既為那些舊事物的消逝感到惋惜,也為眼前的新生力量感到振奮。這本書不帶批判性地說教,隻是冷靜地呈現瞭事實,然後將解讀的空間完全留給瞭讀者。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是如何被時代塑造,以及我們又是如何參與塑造瞭現在的世界的。這種沉思和內省,是閱讀這本書最寶貴的迴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色彩飽和度極高,那種復古的膠片質感撲麵而來,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迴瞭那個特定年代的街頭巷尾。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學術性的影像研究,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但翻開之後,那種撲麵而來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像教科書那樣乾巴巴地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通過那些精心挑選的、充滿生命力的瞬間,構建起瞭一個流動的、有溫度的時代切片。尤其是一些老照片中人物的麵部錶情,那種不經修飾的真誠和那個時代特有的樸素勁兒,讓人看得入迷。我甚至能想象齣快門按下時,攝影師和被攝者之間微妙的互動。這種近乎於“偷窺”瞭曆史真實瞬間的感受,非常震撼。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變化”,原來那些宏大的敘事背後,都是由無數個這樣微小、卻無比生動的個體記憶支撐起來的。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也體現瞭製作者的用心,厚實而有質感,很適閤反復摩挲和品味那些黑白與彩色交織的畫麵。
評分為瞭逝去的時光
評分期待瞭很久,不過是個人攝影作品集
評分真的是非常不錯的東西。。。。
評分在書店裏看過這本書,雖然內容圖片為主文字內容不多,但總體也還可以吧。
評分東西不錯,物美價廉。
評分11.11 京東全球好物節買的 很劃算 支持京東 啦啦啦
評分迴憶幾十年前的曆史,很多都是四五十年代人的記憶,但作為八零後,多少還是有點過去的情懷的
評分通過相片看曆史。
評分還沒看,不過很期待,買書比看電影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